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抗日后期创办的国立海疆专科学校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欲问泉州在解放前或解放初的最高学府是那一座?很容易回答的它就是国立海疆专科学校。为缅怀这所在泉州地区有一定历史地位的学府,爰把本人亲见亲闻忆记下来,聊供读者参考。 一、学校基本概况 1943年12月1日,同盟国在开罗会议宣言中明确规定,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为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台湾归属中国。当时在重庆的国民党统治区的中央政府,为接收台湾布政施教和培养开拓海外人才,便决定创办国立海疆专科学校。经过一番筹备之后,正式教学从1944年9月起,直至1950年6月,在这6年的时间里,它经历三个历史时期,即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建立;三迁校舍,1944年冬至1945年夏于仙游城关金石中学旧址,1945年秋至1946年夏于南安九都鹏溪学校旧址,1946年秋至1950年夏于泉州花巷天主教堂和后迁入东街府后山新校舍;四易校长,即1944年9月至1945年1月的张兆焕,1945年2月至1947年8月的梁龙光,1947年9月至1949年8月的硕,1949年8月至9月1日泉州解放的彭传珍;四换行政:教导主任,唐守谦、严光晃、陈孝禅(后黄玉树)、程光裕。训导主任,刘一昆、汤文通、陈必恒、陈庆姚;总务主任,吴哲生、陈洪有、陈秉基、林有源;五次招生,二年制和五年制的师范科和法商科于1944-1948年五次分别设考区于仙游、泉州、永安、漳州、九都、龙溪、福州、永春、上海及广东揭阳等地,招生800多人;四届毕业,学生近500人。它虽然时间短,比不上国内名牌学府,但它培养起来的“海疆精神”却一直保持在莘莘学子身上,始终在国内外闪烁着那种勇攀知识高峰,赤诚为革命事业奋斗,为国家民族造福,为人类文明进步而献身的思想光辉。解放后在政界,文教界、工商界涌现出不少海疆人才,分布在全国大多数地方及台湾、香港、澳门、印尼、新加坡、菲律宾等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二、良好学习风气 海疆学校之所以能出人才,是与当年良好学风分不开的,良好的学风来之如下因素:(1)有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当时校的领导人,特别是梁校长,他接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倡导的“学术自由,兼收并蓄”的民主教育办学思想,使师生学术研究得到自由活跃,民主思想得到孕育传播,在非强制性的良好校风薰陶下,整个学校呈现着一派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自由研究学术风气,知识与思想赢得同步跃进。(2)有一批学识渊博的教师传授指导:他们是黄寿祺、徐君藩、余泽忠、陈昭桐、黄玉树、包树棠、王梦鸥、李可敏、黄维垣、程光裕、严永晃、陈孝禅、李祥麟、曾昭璇、丘雁塔、梁兆康、梁天咏、梁企善、文焕然、赵修复、张本庚、陈祥耀、杨山光、刘独峰、宋晞、王新民、陈金铭、庄为玑、杨怀仁、李硕卿、叶松坡、英籍安摩尼、日籍南条和子等人,他们的教学在商业科和师范科中的各组间,起了很大教学作用。(3)有学生的自身思想素质条件:海疆学生来自闽粤,南洋不多,大多出身贫寒家庭,经过八年抗战,三年内战的长时间里的磨炼,在这时代背景下,养成了艰苦朴素的思想作风,生活作风和踏实的学风,如当时由泉州步行到仙游,九都学习都认为是平常事。(4)有知识质量的保证:当时取生的要求较高,由于可以享受公费待迂、又是大专学校程度,并要为开拓海疆的干部,故报考的人数数倍于取生。前期被取的学生大多年纪比较大一点,而且大部分已经在社会上做过事,有当过教员了,有当过公务员了,因此有些社会经历、思想较成熟,后期的同学也是中学里的尖子学生,都想自身学好本领,为国家人民服务,故学习自觉性较强。由于有以上的因素,因此校舍不论在农村或者在城市,虽环境有异,但学习精神却一直保持良好。同学为了追求更有深博的知识,成立各种研究学会,如史地学会,教育学会,政治经济学会,南洋问题研究学会……,并请教授参加指导。 当时的课程,初时是按各专业的规定课程读,后来随着抗日战争胜利形势的迅速转变侧重点转移到海外方面,学校为适应建设海疆,开展国际贸易,兴办华侨教育事业,于是调整专业,改法商科为商业科,同时增开有关于海外事业课程,规定南洋史地为全校必修课,华侨教育为师范科必修课,南洋经济为商业科必修课,并加重语文训练,除以英、法、荷、日为第一外国语外,另以马来亚、暹罗、缅甸、安南、老挝、高棉、朝鲜等国语言为第二外国语。因为这时侧重点转移,故相应采取措施,扩大招生范围,1946年订立南洋侨校学生保送办法,指定菲律宾中正中学,马来亚南洋女中、雪佛兰遵孔中学、槟榔屿钟灵中学、荷属棉兰中学、巴城八帝贯中等学校等十校、每校保送四名,计四十名参加新生入学注册,这些同学也表现很好。 三、民主思想倾向 海疆同学一方面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关心国家大事,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由于国民党独裁统治掀起内战,也由于全国学潮汹涌澎湃的推动,除进步的和倾向进步同学外,中间状态以及后进状态的同学,绝大部分都向左转,这里又有与泉州地下党组织,惠安地下党组织,东江地下党组织联系的海疆学生地下党员在起作用,但是公开出面是以左翼学生而且取得合法地位的学生会为多,加以当时有进步教师的指点,如公开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讲演《帝王的悲哀》、《极权与民主》等讽刺当局的言论,又有图书馆负责人通过人事关系的各种渠道,从上海、马来西亚、香港购入上千册进步理论书籍报刊及苏联革命小说。使阅览室中公开陈列着《哲学的贫困》、《论帝国主义》、《大众哲学》、《共产党宣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列著作和《大公报》、《文汇报》、《南洋时报》、《华商报》及《文摘》、《观察》等刊物,在它影响下,尽管当时有反动党团特的监视、训导处的干扰,黑名单的恐吓,但都阻止不了同学们萌发的强烈革命热情,阻止不了同学投身于民主运动的洪流。海疆同学的民主运动,在1945年冬季于九都校内已有苗头了,当时二年制法商科为争发校服而罢课三天,贴标语、出墙报,由批评校方进而抨击反动政府,后来校方退让,乃告复课,这是海疆同学争取民主运动的先声。继1945年之后的1946年秋季,有一批国民党的青年军分配到海疆学校复学,有的不守校规,表现特殊,大家对这样特殊学生深为反感,于是由吴同学在五年制师范科班报《初航》刊中发表一篇《新典型的御林军》的评论文章,指斥他们的不是,他们有数十伙包围“五师”教室,大打出手,“五师”同学为表示抗议,罢课一星期,后因校方为受伤同学医治,才勉强复课。接下是1947年5月为声援上海、南京、杭州的16所大专院校游行学生被国民党惨杀的“五二○”血案及10月声援浙江大学“于子三血案”,曾罢过几天课,以示抗议。同年五月里,有一日南街礼拜堂来个基督教徒华南布道会金罕牧师,在布道会后受感动人少,他恼羞成怒,反含血喷人的辱骂未受感动的人是亡国奴及其他恶语,为卫护中国人民的尊严,海疆学生经过两晚与他辩论,终于驳倒金罕谬论,之后,又联合社会报社舆论,敦促政府,把其驱逐出境,取得斗争胜利,深受各界之好评。1948年5月间为声援上海学生和其他各界展开的反对美国公开扶植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势力复活的爱国运动,海疆左翼学生领导的学生自治会发动全市中等学校以上的学校积极响应,于6月3日(民族禁烟节日)上午8时在泉州市街举行声势浩大反美扶日的示威游行,参加者除海疆外,还有晋中、县中、泉中、晦鸣、培元、培英、民生、西隅、建国等校的师生员工八千多人,通过这次学运,加强各校学生的团结,也激发了泉州各界的反帝爱国热情。同年9月间,学生自治会又向全国发出快邮代电抗议王陵基镇压四川学运的血腥罪行。到1949年临近全国解放时,又掀起一次反饥饿的斗争,因这年的3月间泉州中国银行挪压国民党教育部拨出给海疆学生的公费膳款,学生生活频于断炊,在学生自治会号召下,掀起了反饥饿斗争,4月10日三、四百人包围泉州中国银行,把银行经理揪出游街示众,最后带到学校,后由泉州四行,即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农民银行联合调停,签字保证按教育部发文到达日期的牌价折算付款,反饥饿斗争终于获得胜利。总之,学运是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海疆同学在不同时期进行的民主运动,也是对国家、民族、革命一种贡献。 四、接受整编前后 1949年4月22日解放军渡江之后,有部份同学因革命工作需要而离校,有部份同学或因要回乡参加各项活动,仅留部份同学在校组织留校同学会,执行护校任务,这时学校处于停课状态。下半年7月27日硕校长辞职,8月16日改换彭传珍接任,彭仅留泉三四天,藉故赴厦,从此未回,9月1日泉州解放。不久中共晋江地委及泉州军管会派军事代表杨树稼驻校,接受校方移交手续,继而组织校务委员会,包树棠教授为主任委员,吴序灿副教授负责教务工作,筹备复课事宜。这时同学陆续回校,参加学委会布置的学习马列主义与毛泽东著作和党领导的各项社会活动,如宣传、支前等。还有不少同学建团参军、参于及考进军政大学去,操场上经常出现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天……”的舞蹈人群,整个学校同整个社会一样呈现一派生气勃勃的解放景象。 1950年开学初,学校调整课程,增加马列主义哲学理论,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学秩序逐步走向正常,“五师”毕业生也在泉州市内进行实习活动,但到五月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时,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通知专署令海疆停办,校产由军管会接收,“五师”、“五商”的毕业生由华东军委会验印发给毕业证书,其他未毕业班级则按其所学的专业分别转学到厦门大学、福建师院、福建农学院继续学习,教职员工也同时分别分配,停办处理工作于6月15日结束,师生依依惜别。 五、成立校友总会 海疆学校虽光荣完成历史史命,但广大校友却长期怀着对母校的深厚感情和“师恩难忘,学谊永固”的心情,为加强联系,沟通信息,联络感情,故于1985-10-13日成立首届海疆校友总会。其宗旨是立足大陆,面向海外,广泛团结海内外校友,发扬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力量,并为复办海疆而努力奋斗。成立之后,做了不少工作,其中用二年半的时间为因革命需要提前离校的同学补发证书67人。三年之后,于1988年9月23日(农历中秋佳节期间)继开第二次校友会,来自台湾海峡两岸的校友,欢聚一堂,喜气洋洋,犹如一位校友赋诗曰:“中秋校友喜相逢,情溢鲤城感心中,一别悠悠四十载,称名犹记旧音容。”80多岁的梁老校长看到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及大陆的数百名莘莘学子,如今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栋梁之材,感慨万千,他勉励大家为发扬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贡献力量。大会选举梁老校长为名誉理事长,陈觉万校友为理事长,张增甫校友为秘书长,会中重点讨论海疆复办问题,大家认为海疆原为培养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其特色是经贸专业,它是当前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必需人才,复办海疆是海内外校友的强烈愿望,于是着手组织创办海疆校友经济实体的筹备小组,计划成立海疆实业有限公司,以为复办初打基础,1991年9月22日(中秋节)又召开校友总会代表会议,继续讨论复办事项,并成立基金会。让我们祝愿海校早日获得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