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四十年来中医药业发展概况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组织领导机构 建国前,1949年初全市私营中西药房有60多家。新中国成立之后,私营医药商和其他商业一样、不断接受改造,逐步纳入集体和国营经济轨道,建立领导机构,1954年成立国营泉州药房;1955年改为泉州医药支公司;1956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5月成立泉州市医药公司,经理吴士珍,同时设立医药门市部、医药批发部,6月成立泉州市药材公司,郭德成任经理,1958年药材、医药二公司合并为泉州市医药公司,郭德成任党支部书记兼经理,1960年底公私合营,合作商店组全部过渡为国营门市部,从此,全市形成为单一的国营医药行业。1962年进行精简机构,公司共留有药材,医药两个批发部,一个药材收购站和一个中药饮片加工场,八个门市部,共十二个经营单位,人员由244人精简为146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开放改革搞活经济政策的贯彻,为适应形势需要,1981年元月在药材批发部增设参茸门市部,1985年改为大集体经济性质的泉州参茸行,附设二个门市部;医药批发部也开设玻璃仪器医疗器械展销门市部。1986年改变建制,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原泉州市改为鲤城区,公司随之改为鲤城区医药公司,11月成立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泉州市鲤城区医药公司几经组织、裁减,撤消,并合的曲折发展,截至1987年设置经理室,内置书记兼经理一名,副书记一名,副经理三名,下设三股一室的管理机构:就是人秘、业务、财会三股及一行业管理办公室;营业机构:有国营批发三家,集体批零兼营二家,收购站和药材加工场各一个,另售单位十二家。 二、建设职工队伍 1948年底医药行业全部310人,其中中药行业人员248人,建国后至私改前增加为364人,中药为270人,1956年对私改造人员调整及部分弃商就医,减剩为244人,中药178人,公司成立后,因机构变迁,人员调整以及国家分配,社会招工,(离)退休补员,时增时减,至1987年职工总数达331人。 甲,提高政治素质: 1954年医药行业建立中共药业工会支部后,四十年来职工在党的培养教育下,政治觉悟不断提高,要求进步,从54-87年共发展党员35人。同时自1956年医药、药材二公司成立后,除上级为加强领导委派调进的领导干部外,主要是加强自身建设,对干部,职工培养,教育就地取材,因才录用。四十年来,经组织审批从公司内部干部,职工提拔出来担任书记、经理有10人,担任股长,主任42人,这样,在职工队伍中提高了政治素质。 乙,提高文化水平: 建国初期,职工人员多,水平低,因此公司急切的提高职工文化水平,分别支持工会创办职工夜校学习,特别提高初小和初中程度,如1982年-1984年根据上级的指示提高职工文化补课精神,先后分期补课160人,84年又进行双补(文化、技术)参加170人,12月又举办4期共产主义思想学习班,每期40-45人到86年止医药公司职工文化水平是:大专毕业5人,中专毕业13人,高中程度83人,初中程度1 19人,高小程度17人,初小以下2人。 丙,培养业务能力: 建国初期,公司为提高职工业务水平,沿用以师带徒方法,62年成立“职工业余教育委员会”首次创办职工业余学习班,医药专业班,分中药商品学,医疗护理等三班,学期三年。78年复办中药、会计等三门课程,79年再举办一期业务技术训练班,系统教授中药概论:如中药的解表药、祛热药、补益药等十类,87年又办一期中级业务培训班,学习《中药学》、《中药炮制》、《商业企业管理基本知识》等三门课程,此外60、81、84年都派人参加各级培训。为考察职工的业务技术水平,公司也举行不定期业务技术表演赛的项目,如装备保健箱药品,问药卖药,口算,珠算,中药配方,数药片,包装,朦眼识药等的技术和智力竞赛,79年1人赴省获第2名,81年市公司5位赴省参赛,中药3位分获第一、二、三名'85年卫生局对45岁以下的药工考核,得合格者167人。至于选送大中专深造,公司从57-87年共选到大、中专院校学习的干部、职工14人,至87年函授生有16人,读电大7人,于是1987年市总工会授予公司“先进职工之家”称号,58、59、74、84先后获评为市、省、全国先进单位。 三、药物生产 1、建置药厂 中成药早期没有正式厂家,产品多向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购进,只有中药店依古方自制部分散庄丸散如“秋水轩”药铺秘制百草神曲(主治解热逐暑,截疟开脾,消积通便);五疳肥儿丸(主治小儿各种疳积),后再发展泉水、甘水、莲水、丹水、菊水等五家,再后又开设普安堂(主产乌鸡白凤丸)、老保和等几家中成药铺,此外是数家祖传验方秘制的单方独味的独特产品,如沿续二百多年声誉不衰的桂坛巷老范志神曲,炎尝疚丸,保婴堂疳糕,老源兴秋石丹,保和堂白塔疔膏、胃散、六一散等。 建国后,卫生医药事业不断发展,1950年国药同业公会创建新中制药社,生产丹,膏、丸散几十种,供应市内各中药店,54年公私合营,改为新中药厂,56年并老范志神曲铺,58年并“泉水”、“秋水”二家,66年转为全民所有制,改名“泉州制药厂”,由于设备更新(计十个车间),已成为具有规模和现代化生产的中成药厂(全部产品有二百多种,87年总产量416吨)。75年泉州第二制药厂创办,它是福建省唯一生产医药用的“土霉素”厂家,82年又增加海滨卫生化工厂及海滨医疗器械厂等,这为以后发展医药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社医改造时,58年原“炎尝”、“保善堂”、“保婴堂”等几家个体制药手工业,也走合作化道路,联合组成“新艺合作制药厂”63年由原卫生医药部门划归手工业联社领导。还有,解放后王鸿珠医师在当时人民医院院长陈凤仪博士的支持下,利用治痔疮消炎药,改制出名叫“赛霉安”药品,并在人民医院内设厂研制,消炎效果卓著。畅销海内外,被人赞为比泊来的消炎药品疗效更高,现泉州药房到处有售。 2、普查药源: 鲤城依山临海,气候温暖,适宜药材生长,蕴藏着丰富药材资源,建国后药材公司,根据明万历《泉州府志》第二册三至四卷物产类记载及清乾隆《泉州府志》第九册卷之三十九物产类中记载等历史资料和几年来在收购工作中的摸索,于1959年9月15日抽调对中药材有一定经验和常识的职工干部9人,又聘请当地药农3人为响导,组成药材勘察队,分3组到清源山,九峰山等进行勘察,先后越过大小山峰30余座,发现和采集药材品种100多种,包括市区及近郊出产的50多种,共大、中、小宗药材150多种。 1986年鲤城区政府又根据国务院“若于开展中药资源普查制定中药材发展规划”的决定和闽南药材字152号省医药总公司等6个部门联合发文的《关于下达省中药资源普查实施方案》的通知,以及(86)065号省经委等9个部门联合转发的《福建中药资源普查工作会议记要》文件精神,鲤城区政府于1986年9月17日以泉鲤政(88)综122号文通知,成立“区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副区长吴金钗任组长,区财委副主任洪云南任副组长,设立“鲤城区中药资源普查办公室”,调熟悉中草药老药工21人,中级专业人员2人,青年药工3人组成一支精悍的普查队,在当地领导和药农支持下,从9月25日开始历经2个月又5天的普查工作,爬山涉水,足迹走遍全区远郊的罗溪、马甲、河市及双阳农场,近郊的东海、城东、北峰、清源农场,江南、满堂红等8乡2场75个村,大小山丘100左右个,行程100公里,计查出药材品种如灵芝、茯苓、肾蕨、白木耳等450多种,隶属105科。同时对于中药材资源蕴藏(产)量:据1986年中药材普查,以83年的统计数字为依据,结合普查中所掌握的情况来估算,主要家种药材产量为152吨,野生药材则以普查访问记录为基础,结合实地勘察和参照历年收购数,作大致匡算,产(存)量约283吨,其中植物药材281吨,动物药材2吨,具体分两个挡次,最高年产量在1吨以下的有230种,主要如桔梗,天冬、射干、何首乌、使君子、爵床、洋金花、虾蟆,地别虫、桃仁、鸡内金等。最高年产量在1吨以上的有120种,主要如麦冬、枝子、郁金、姜黄、泽泻、枳壳、一见喜、刘寄奴、干姜、午片、牡荆、大小蓟、牡蛎、陈皮,薄荷等。因产量不稳定,故最高年收购量1978年1063吨,最低收购量1957年为42吨。 3、生产药材 药材公司成立后,除了与区政府一样的进行药源普查外,就是药源开发与药材生产,为了开发利用药材资源,首先从宣传发动入手,63年6一7月间在承天寺内举办“泉州市中药材废品生产收购展览会”,中药材馆展出实物标本绘图一百多种,参观人数2万多人次,又组织宣传队到南安、北峰、清源山、江南等地农村巡回展出,经常印发地产药材品种交流表,分发省内外交流推销。同时随着建国后国民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发展,因此亟需广辟药源发展生产,于是药材公司1958年在北峰竹脚生产队建立试验田,办种药场,开展引种,试种,并引用农、林场的技术力量发动兼种药材,如亚热带作物场1个;林场有东海2个,北峰1个,江南1个;农场北峰1个,东海2个个,共专兼种药场9个,种植面积250亩,品种25种,59年发展到培植场,种药场6个,兼种队药12个,种植面积370亩,至74年种植药材达131个生产队,发展最高峰71年种植面积达2741亩,种药生产队400多个,品种28种。至于具体的引种品种方面从1957年至1987年先后引种、试种省内外及亚热带药材如引种菊花、薄荷、紫苏、麦文冬、一见喜、茯苓、青蒿、黄技子等共47种,其中成功的有一见喜、泽泻、党参、生地、川芎、山药、茯苓、泽兰、乙金、莪术、姜黄、藿香、荆芥、猫须草等14种。引种地产药材生产的有川芎77年达96公担;郁金84年达96公担;莪术84年达146公担;姜黄83年达183公担;生地82年达9,5公担;一见喜76年达1765公担;泽泻72年达394公担。还有对药材养殖也有试验过,如1971年从汕头引进海马苗15对,在东海北星,城东后埭建立二个海马养殖场,又于72年从山东省引进全虫及在河市捕捉野生地别虫,转为家养,在江南的乌石建立全虫、地别虫饲养场,鲤城区地道地产药材品种的开发利用,可以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发展起来的。 4、加工药物 中药材加工炮制是祖国医药室宝库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它对于提高药物功能,保证疗效起着关键作用,建国后药材公司对提高药物质量非常重视,为统一饮片的规格,提高质量,保证疗效,公私合营后,建立总店,即成立药材加工场,统一加工炮制,调原老恒美的老药工张庭华为技术指导,只加工炮制较繁杂的品种41种,57年发展到近百种,60年由公司接办,87年达186种,加工数量87,014公斤。后又有职工家属手工加工和另售商店自行加工炮制,这样鲤城区医药公司就组成了“三位一体”的加工炮制体系,保证医疗配方用药需要。当时饮片加工炮制方治有治制法,水制法,火制法,其他特种加工制法有发酵法,发芽法,胆汁制法,竹沥制法,药拌法和提净法6种。后来医药公司为总结经验,走向规范化,使药材加工炮制方法有所依据,便根据张庭华提供的实践经验,编写出204种药材炮制方法资料,成为第一本较全面较规范的泉州医药公司饮片加工炮制材料,遂后不断修改终于80年出版《晋江地区炮制》一书,后来在晋江地区饮片质量检查中,泉州市医药公司得分105分,为晋江地区第一名,改制后,泉州市鲤城区医药公司基本按《晋江中药材加工炮制规范》要求,严格认真依法加工炮制,保证药物质量。 四、销售进货 甲、销售:1、销出:新中国成立之后,直至1952年对行业的销售金额才进行较计,医药商品年销售额折合新人民币为160多万元。1956年5月国营医药公司建立,1956-1987年销售额总和为2亿0698万元,其中批发销售为1亿6835万元,零销为3863万元,平均年销售额批发为543万元,零售为125万元,比1957年分别增长56%,107%。 2、调出:医学商品的调出,主要二大类:一是地产中药材;一是地方工业产品(包括中成药)。泉州制药厂建立后,中成药行销全国各地,调出品种2百多种,56-60年平均年调出量达56万元;地产中药材如麦冬、泽泻、郁金、菊花、枳壳栀杷子、陈皮、紫苏、薄荷、桑叶、桑枝、一见喜等主要产品,从60年代,开始由年调出量的6354斤(61-69年的平均值)发展至70年代年平均近40万公斤,比5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60多倍。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商品经济发展和调整生产结构,两大类的地产品调出,表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因产地供销社有的直接调出市外销售。 3、外贸:泉州与台湾仅一水之隔,对台贸易历史悠久,1987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和人民政府号召“三通”,民间有贸易往来,医药商品也随销往台湾,主要是中药材的红参、党参、甘杞、当归、黄芪、乌鸡白凤丸、六神丸、新黄片、片仔黄、牛黄解毒片、大活络丹、虎骨酒、三鞭酒等,1987年售给台湾的医药用品达755,833元。至于东南亚一带,泉州也有供应出口,新中国成立后,医药出口品种主要是地产中药材如桑枝片,香附子等十多种,据统计:1956-1987年计调给外贸部门出口的地产中药材有29万元,总数量达一万多市担。 乙、进货:医药商品的购进,过去大部份货源都是向外地调入,1956年泉州市成立医药公司后,进货渠道有所变化,1971年泉州医药二级站成立,货源遂由泉州二级站供应,医药商品纯购进比过去有较大增加,尤其是中药材的生产收购已由解放前的二十多种发展到二百多种,年收购金额由二万多元发展到三百多万元;地产工业产品最高购进量也达到一百二十多万元,1978年后,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入发展,医药商品的购进和调入已由单一的计划渠道走向多元的商品市场渠道,进货地遍及全国各地。 1、纯购:四十年来纯购进情况是: 1956-1959年为314万元,年平均78万元。 1960-1969年为739万元,年平均74万元。 1970-1979万元为1889万元,年平均189万元。 其中中药材增长幅度最大,50年代年平均为12万元,60年代年平均为62万元,而70年代年平均为164万元,比50年代增长十三倍半。1980以后,医药商品纯购进,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商品经济的转变,纯购进渠道向多元化的发展,1979-1987年购进中药材达285万元,占纯购进总值48%,购进地区和品种也相当广泛,如四川、甘肃、云贵、宁夏、山东、安徽、浙江等的黄连、当归、党参、枸杞、杜仲、田七、生地、白术、鹿茸。 2、收购:关于地产中药材收购:建国后药材公司成立,1956年下半年开始设点收购至年底仅收购17个品种,金额12,823元,而1957年进收115品种,计848市担,收购总值金额28,273元到1987年收购又升到260个品种,共3157公担,达121,93万元。 丙、调入:鲤城区医药公司的商品调入范围广,因它与全国各省市医药单位有交往业务联系达178个,1981年到1987年调入为4309万元,年平均616万元,比50年代最初年份的1959年300万元增长105%。 五,市场管理 甲、消费:医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过去比较单一,仅为医疗卫生、防治疾病而生产供应,消费范围较小,党和政府重视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和普及,同时,随着工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医药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需求量日益增加,供应范围已经不只是医疗卫生,供应科研、生产、化验、教学等方面的用药也不少,使医药供应进入了全面发展新阶段。如1987年向各有关用药单位供应总值1154万元比50年代最好年份的1957年的188万元增长5倍多。供应单位由64年的83个发展至355个,增加了272个的用药单位。同时从供应品种方面来看也增大,1987年供应品种达到了5540种,比1956年的2886种,增加了2654种,保证了医疗卫生和工农业生产的用药需要。推行经济改革以后,医药消费与供应起了质和量的变化,供应办法已由计划机制走向市场机制发展,而消费市场活跃,紧缺品种减少,供应品种齐全,于是促进了消费。1978年至1987年改革开放十年,售予居民和社会集团消费品达7667万元,比开放前十年(1968-1977)的2894万元增长165%,其中医药门市部另售2648万元,比前十年的814万元增长225%。 乙、管理:根据消费情况,鲤城区医药公司对医药物价管理工作比较重视,同时也做了大量工作,57年对批发销售价格的作价办法进行一次全面审核,纠正错订价格103种;58年对原公私合营医药总店全面审核批零差价率,59年又一次调整小包货并入一般货类内差率35%以内,经过几次核审调整,中西药的批零差率逐步趋向合理,并延续至今。为使市场管理工作经常化。 解放后,人民政府也对医药行业重新登记成立社会医药办公室,配合国营医药公司统一领导与管理医药市场,对私营药店,公私合营药店,诊所进行全面整理与监督,市场销售价格一律按医药公司制定牌价执行,但(1966年-1984年市场有较放松,直至85年贯彻药品管理法》,泉州医药市场又走向正常。85年鲤城区医药公司为贯彻《药品管理法》成立以老药工为主体的领导小组,根据药品法内容,提出了查、改,补等措施,先后查出没有批号和注册商标的药品一百多种;改正一般内服药与化学用药品的不合理存放;补充中药材饮片加工品种的齐全,提高经营质量和药物质量。为保障全面对医药市场的管理监督,保证药品管理法贯彻执行,86年重新成立了医药行业管理办公室,予以及时解决问题。1987年3月鲤城区人民政府为保障人民用药安全,也成立了以副区长为组长,财委、公安、卫生、医药等部门参加的“鲤城区医药市场管理领导小组”对市场进行全面整顿与管理,为对三十多家个体诊所,十五家青草药店重新填表登记,协同举办药品知识培训班,与此同时,全区进行药品质量大检查,被检查的有176个单位,检查品种达5351个品种次,计查出不合格或有问题的商品96种。在贯彻《药品管理法》中,市政协曾组织八家单位,对市区十家国营、集体、个体药店进行的药物质量、物价突击抽查。 附言:最近,阅读《泉州鲤城医药史志》之后,觉得解放四十年来,泉州医药事业在党、政府及医药工作人员的重视和努力下,发展很快,成绩不少。为使更多热爱家乡的人了解这一情况,根据本人所涉猎的资料,特侧重于中医药业的发展概况以介述,在叙述中难免有欠当之处,希望对中医药业熟悉的同志予以指正,让我们泉州鲤城中医药业的资料,更加充实,更有价值。 附:解放后鲤城私营医药人员安置情况 解放前泉州市(指鲤城区不包括罗、马、河)的医药人员,绝大部份是个人开业或私营药店或开业兼营药品。解放后,人民政府提倡和鼓励社会医药人员走联合的道路。 1953年傅若谦,留章杰,林扶东等七人建立了泉州市第一中医联合诊所,联合诊所的形式便在泉州市蓬勃发展起来。1955年第五联合诊所成立,专设中医正骨,疯伤两科。1956年在资改高潮中,领导上为贯澈对社会医药人员改造安排政策,除成立泉州市联合医院和少数已分配到公立机构工作者外,当时泉州市共有社会开业的中,西医药人员420名,其中中、西医240人中,中、西药人员180人,对此,市采取“市区大联合”和“医药入社”的形式,于是180名医药人员全部予以公私合营、合作商店,合作小组的改造;240名中、西医人员,先后有124人参加24个联合诊所、保健站工作,占社会医生总数的51、6%。1957年9月1日泉州市成立社会医药管理办公室,对社会开业医生的改造安排工作又有推进,截至1958年,原240名中,西医再分配到联合机构的有161人占67%,79人他就。至于在泉的游医游药18户37人中,也将12户12人的泉州籍和常住泉州的正式江湖医,组织成为泉州市药材业新艺合作商店。 1958年公社化后,泉州市对私人联合诊所,私营医药商店和少数个体开业人员又作了一次较大规模的统筹安排,组织城市的社会卫生人员110人上山下乡,从而建立各人民公社的保健院、大队保健站和医药服务部。1959年已更名为泉州市人民医院成立中医正骨科;又将12所城市私人联合诊所和3家个体药业医进行合并,成立了市区四个公社的综合作保健站,从而到1960年时,全市基本上没有私人联合诊所及个体开业,实现了大一统。1961年泉州市各保健院、站统计为41个,人员377人,医生以上有114人。 但由于发展过急过快,过早改变所有制形式,全市保健院有一些中级以上人员要求离开,于是1962年决定整顿,调整后,全市保健院、站,计有47个,276人。若包括联合诊所和个人开业算,其机构已达89个,380人。1969年省卫生厅又重新审核了泉州市关于个体开业医药人员的申请报告,同意给93名核发营业执照,其中个体开业医生33人,个体营业医药小商贩60人,到文革前的1965年,全市共有联合性质的基层卫生机构院、站、所计62个,人员377人,个体开业医生3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