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防洪堤史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昔日,晋江洪水咆哮的从上游双溪泻来,任其横流与灾害;解放后,党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领群众修堤治理,如今水害变成水利,过程如何,容下述之。 一、水患 泉州位于晋江下游,地势低洼,夏秋之交,一遇台风暴雨,山洪东下,又受江口潮汐顶托,便泛滥成灾,泉州市民屡受其苦。在解放前五十年间,水灾有百次之多,尤以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和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二次最为严重。1905年农历七月初三日,风转东南,大雨倾盆,持续两昼夜,洪水从永春、安溪奔泻而下,鲤城内外,一片汪洋,损失甚多。尤其是1935年7月30日又一次水患,不论在时间,水位、灾区,损失都比较前次更为严重。斯时水位高度15.9M,洪峰以每秒钟9000立米的速度沿江而下,超过顺济桥6.5M水位警戒线,洪水由新桥头淹入市区直至钟楼。除东北隅地势较高幸免外,市区受淹的有六份之五,郊区也有百余村受淹,洪水之恶,连桥尾华洲汽车站址钢筋混凝土水泥结构的建筑楼房也被冲倒。市区中呼号声、倒屋声,洪水声……嘈杂的交织在一起,其状异常凄凉,死51人,伤者不计其数,房屋倒塌二千余座,财产损失难以计算。 二、修堤 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对泉州洪患极为关注,为了保障人民生活,1953年省人民代表大会就做出治理晋江的决定。省人民政府遂派出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勘察测量队来泉进行规划设计,主要任务是要在晋江下游修建防洪堤,以消除洪水并统筹水利,开发能源,变晋江水害为水利。于是着手对沿岸人民群众做了大量的迁移和安置工作,前后计迁移1006户,5590余人,2541间民房,又搬移四万多立方米的建材到堤内安全地带。修堤工程分两期进行,第一期工程于1955年9月破土动工,包括南北二堤,北堤是从金鸡、丰州经潘山至新门,到1956年3月建成。堤高比历史上最高的洪水水位多五公寸左右,堤身宽阔,堤顶宽三公尺,可行小吉普车,保护良田三万多亩,完成土石方41.1万立方米,使用劳力67.2万工日,使用经费一百多万元。同时还在沿堤修建引水闸门,建立引水渠系,如北岸也在丰州、新亭、招贤、溪墘、新门修建水闸,并开拓渠道引晋江水入环城河,为泉州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 正当第一期工程完成不久,1956年9月19日(农历八月十五日)又出现台风暴雨,晋江继发生一次特大洪水,当时水位高度15.19M,再超过顺济桥水位警戒线,洪峰以每秒8020立米的流量速度从石砻奔涌而来,直淹市区,南大街奎章巷口以下,均沦为泽国。淹没了37个居委会,52个自然村,14,746户,倒屋1571间,市区交通要用排筏,据不完全统计,这次给人民财产损失230万元,难怪泉州民谣道:“不怕七月鬼,最怕晋江发大水。” 大水之后,省人民政府决定彻底根治泉州历年水害,提前兴建晋江下游第二期修堤工程。市人大、政协也于1959年12月3日召开常委扩大会议,提出修堤草案,市府立即成立了第二期防洪堤工程指挥部,于12月10日上午8时在市人民体育场召开建堤誓师大会,人委副市长兼副指挥蔡载经主持会议,由市委第一书记姜瑞峰作动员报告,动员人民投入这次大规模的建堤运动。参加的有市郊东海、江南、北峰三公社的强壮民工;还有支援该工程的街道居民,企业职工、民主党派、机关团体干部计一、二万人,会上各界纷纷表示决心,后来驻泉部队,中学师生也分批参加。会后,建堤大军浩浩荡荡沿南街而下,受到市民夹道欢送,当时有首诗歌赞颂:“党委决策惊天地,英雄人民胜神仙,翻江倒海锁蛟龙;全民进军防洪堤”。充分表现修堤健儿的豪迈气概。当日正式全面开工,又分南北二堤,南堤在晋江县境,北堤在泉州市境,北堤任务是接第一期工程的新门段,从龙头山起,横穿菜公州中部,越过破腹沟,到南门筑石堤至后府尾,然后沿晋江直抵法石,因第二期工程主要是泉州市堤段,关系到这座泉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安危,于是更大量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初预计需用土石方七十四万二千立方,一百多万个工日,费用二百七十万元。泉州所在地机关领导都全力以赴,亲临建堤第一线,建堤大军夜以继日的奋战,防洪堤上灯光通明,泉州市成为不夜之城。当时因民工大兵团作战,劳动热情很高,不断地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亲切慰问,所以有诗歌反映这种情况:“防洪堤上红旗飘,民工干劲冲云霄,翻江倒海擒蛟龙,全线不断传捷报”。的确,在施工过程,一直是开展高工效运动,讲究快速与效益,注意堤基的承载力,迂有堤段松地,便打桩加固充实,一般用三合土夯就,砌石堤者,都通以水泥浆给于凝结坚固,以止塞泄水。在挖运,装、卸、夯五个工序方面,倡导“人人出力,个个献策”,发动“千条万件”合理化建议,全面改进技术,实现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的操作方法。除堤两边表土就近运填外,他们还搬动了东岳山两侧半个山坡7万立方米的红土料来作为堤心墙,又从石砻、洋仕、杏宅、法石水陆两路运进石料,砌叠石堤。在半年时间里,改进工具198种,涌现功臣1349人,于1960年6月完工。真如社会人士来慰问所歌赞的:“泉州人,个个猛;防洪堤,来修整。一期工程已告竣,二期工程共完成”。二期工程完成,宏伟壮观,各堤段虽有若干差别,但基本上是堤高约9米到13米,堤顶约宽3米,堤底约宽21米,石堤1.64公里,土堤18.50公里,从而使晋江下游防洪堤两条合拢,成为长堤。第二期建堤工程完成土石方697.63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7.182万立方米,土方660.453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300立方米,水闸16座,旱闸15座,大小涵洞17个,使用技工2,216.32万工日,民工2145.13万工日,木材1800立方米,钢材95吨,水泥1500吨,耗资人民币420万元。 泉州防洪堤巨大工程胜利完成,上段包括南堤从金鸡拦河坝至后寮宫为8.04公里;北堤从金鸡至新门为12.11公里。下段包括北岸从龙头山至法石及南岸从溜石至仙石为20.14公里,全长达40.29公里。 三、受益 1、抗御水灾:防洪堤建后,虽再有如1960年6月9日等几次特大洪水,出现几次险期,但新堤必竟一次又一次地拦住洪水恶浪,至84年已胜利地抗御五十七次超过警戒水位的洪水。如没有建堤,其中二次可淹至市区奎章巷(9.38米高度);有六次可淹至花巷;有十二次可淹至马坂巷和泮宫,防洪堤就这样保障我市不受水害,一次又一次卫护泉州市人民的生命财产,“四化”建设和市场繁荣。 2、农田水利:防洪堤建后,成了泉州工农业用水的枢纽工程,从龙头山到法石,在二十公里多的长堤上,建造着装有现代启闭设备水闸16座29孔,配合两岸引水渠,使泉州成为“南国水乡”,渠闸遍布,村田水利得到发展,不必有“春季十八难,稻米下肚才算稳当”的顾虑。水利的兴建,促进了机械排灌的使用,泉州市郊已建立500多个机电排灌,装机容量达一万瓩,这些设备把晋江水提上山坡,扩大灌溉面积,两岸田园免受洪涝为害,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当时估计每年可多收粮食八百万斤以上,而且根本改变了泉州“几日无雨火烧埔”的现象。1902年(清光绪廿八年)土田龟裂,松柏枯黄而无法解决的旱情,但1963年泉州出现连续二百天无雨干旱,后来却能得到克服,就是水利部门发挥防洪堤工程设施作用,收到效果的。使泉州工农业生产在大旱时期仍能照常生产,沿岸几万亩土地仍能收播。因此防洪堤的建成。不仅抗御水灾,也解决旱灾,生产不停,功德无量。真是:“东西二溪汇一流,山洪涨水淹田畴,防洪大堤沿江筑,万顷良田庆丰收”。 3、供水发电:防洪堤建后,不仅有利于抗灾益农,而且有利于开发能源供水发电,北渠水可以由节制闸调控供给泉州发电厂、自来水厂等单位用水,也可以引水入环城河和入市区八卦沟、百源村池用以冲刷污泥浊水,为古城提供清洁卫生和美化环境的水源。除此以外,还有利于交通运输,从防洪堤上可以西到南安,南通晋江;东抵海边。 四、管理 1960年防洪大堤建成后,领导部门就意识到要使防洪堤成为泉州坚固的防水“长城”,就必须对防洪堤加强管理和维修加固,于是市府发布了保护防洪堤的通令和防洪堤管理处发出的“《防洪堤安全通知》”提出“人民防洪堤人民管”,“保堤如保命,护堤如护家”的号召,采用了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和群众管理相结合的方针。除成立防洪堤管理处外,还分配全市各受益单位每年共同分担防洪堤的维修任务,沿岸村民也分别制定护堤公约,全堤分为43段,每段布置具体人员和具体单位负责看护,到1984年,二十三年来防洪堤维修加固工程土石方已达24万立米,使用劳力44万工日,国家拨出维修专款200多万元。现仍继续加固,凿灌红土浆,堵塞泄水,又经常清障及寻觅鼠穴蛇洞白蚁窠等护堤工作,因为年年维修,使防洪堤更加坚固,不断提高抗洪标准,让全市人民安居乐业。 总之:泉州防洪堤在人民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奋战下,按期完成,从此江水长流,内涝归海,海波不侵,渠系成网,益地增产。如今鲤城内外,烟窗林立,稻菽葱绿,果蔬丰硕,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人民生命财产得到庇护,党恩浩荡,幸福无疆。有诗为证:<一>洪水为灾古鲤城,每逢雨季每心惊,两溪滚滚下流水;一片汪洋北郭平。乌墩三年欣不雨,白水一淹苦无成,自昔只有靠天饭;饥寒交迫诉不清。<二>而今救星交照明,防洪堤固水不侵,阡陌禾稻年年绿;鸡犬相闻村村明。普明洋上无水患,八卦沟中水澄清,是谁操此回天力?都道共产党恩情。(兴建防洪堤第二期工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