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位于晋江下游北岸,面积5296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自1949年解放以来,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在人民群众的热情支持下和海外华侨的热心桑梓,办学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使泉州市的中学,小学教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着深刻的变化。
一、泉州教育的四个发展时期
1950年——1957年。这段时期是解放初的第八个年头,泉州市的教育发展速度是比较快的。1950年全市的小学有1157所、学生149861人,教职工6332人。中学有36所,学生人数13981人,教职工920人。1951年小学的数量增至1482所,总生数212760人,教职工8139人。中学增加两所,总生数17555人,教职工1197人。1952年全市小学1381所,总生数243331人,教职工人数8936人。中学有41所,总生数26990人,教职工1903人。1953年全市小学1333所,总生数211212人,教职工8501人。中学40所,总生数29056人,教职工1927人。1954年全市小学1328所,总生数218155人,教职工8530人。中学39所,总生数2915人,教职工2085人。1955年全市小学1314所,总生数169960人,教职工8546人。中学40所,总生数29183人,教职员工2106人。1956年全市小学1351所,总生数280052人,教职工8707人。中学43所,总生数3877人,教职工2275人。1957年全市小学1408所,总生数283061人,教职工9463人。中学46所,总生数39881人,教职工2491人。
从以上的数字不难看出,1957年的学生数和教师数都是1950年的一倍。除了普通教育外,幼儿教育在这一时期也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并取得可喜的成绩。1950年,泉州市仅有一个幼儿园,教师一人,幼童30人。到了1957年,泉州市已有116所幼儿园,入园的幼儿达到7312人,教师有384人。侨办普通中学也突破解放前零的纪录,发展到31所,学生18624人,教师1053人。这一时期,从市区到郊区的各家各户,学习文化蔚成风气。中学生,小学生,老秀才等都成了先生。能者为师,不耻下问。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大批文盲学会了读书,看报,写文章,摘掉了文盲的帽子。这段时期全市扫盲达26918人。
从1950年——1957年,泉州市教育之发展,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1)1950——1951年土地改革期间,是教育恢复时期,主要是整顿,改造原有学校,贯彻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建立新民主主义教育秩序。(2)1952——1953年民主革命期间,教育开始发展。在土地改革胜利后,又进行了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农业互助合作化,粮食统购统销及贯彻新婚姻法等各项中心运动,学校都负有宣传任务,如协助出黑板报,墙报、街头宣传、文艺演出等,因而出现因社会中心任务过重影响正常教学秩序的现象。(3)1953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整顿和改进小学教育的指示》,教师忙于各项中心任务而影响正常教学的现象逐渐得到纠正。(4)1954——1957年贯彻社会主义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学校教育加强了政治思想工作,最突出的是加强了劳动教育,批判轻视体力劳动,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错误思想,提倡“工农分子知识化,知识分子工农化”。同时由于国民经济逐年发展,教育经费也逐年增多。此外,1956年还实行了工资改革,较大帽度地提高了教师的工资。
1958年至1965年是泉州市教育事业的又一发展阶段。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增长,在泉州教育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急剧发展阶段随之到来。原有的中小学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新的学校一座一座地兴建起来,老的学校也纷纷扩充。第一中心小学,第二中心小学,第三中心小学,搬运小学,师范附小等都是这个时期兴办起来的。据统计,1949年我市(指现鲤城区)中小学校舍建筑面积是89466平方米,其中小学的建筑面积是62627平方米,中学的建筑面积是26839平方米。而1965年全市(指现鲤城区)中小学校舍的面积达113711平方米,其中小学的建筑面积为72227平方米,中学的建筑面积为41484平方米。在农村则因陋就简,大办民办小学,以方便农民子女入学。同时,对那些人口稀少,居住分散的偏远山村,采用办耕读小学的形式,大大提高了郊区小学的普及率。这样,城市与农村很快就形成了一个布点比较合理,形成比较多样化的初等教育网。此时,全市小学的数量达1552所之多。
这个时期泉州教育的发展还表现在教学质量上。文革前的17年中,1958——1965年是全国教学质量大提高的黄金时代,这对泉州市的教育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从泉州市情况看,有几个因素促成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是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大量输入,大大充实了师资队伍的力量;二是学校管理科学化,制度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三是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改善了生源条件。由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泉州一中和泉州五中先后被定为省重点中学。泉州各中等学校,年年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不管是绝对数字或是升学比率逐年都有提高。
当然这一时期泉州教育的发展也非是一帆风顺的。
1958年“大跃进”时期,教育也“大跃进”。据统计这一时期全市的小学有2341所,但有些是片面追求数量,而突击创办起来的。“大跃进”期间学校经常停课,拣废铜烂铁,搞什么“千斤稻”,“万斤薯”,正常教学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960——1962年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不少农村学生中途辍学,师生体质下降,水肿病患者增多。至1962年,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教育也按“全面安排,保证重点,综合平衡,留有余地”的精神,对“大跃进”中突击办起来的学校进行整顿。从1963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好转,教育逐渐恢复、发展。其中64、65两年发展很快。这两年教育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学校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
1966~1977年,是十年动乱时期。泉州教育深受其害。1966年下半年起,各中、小学处于瘫痪状态,中等学校的学生分为两派,有些教师受了批判斗争。中学停止招生三年。直至1969年夏各校先后复课。但是,这期间中,小学实行“开门办学”,“开卷考试”,大中专招生实行推荐升学等,严重影响了中。小学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由于广大人民与“四人帮”的斗争,至1976年,我市中、少学教育上还是有所发展。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就近入学”,读书不出村,小学发展至农村各个大队,中学则提倡“社社办高中”,教师层层拔高(小学教师教初中,初中教师教高中),教师不够,则大量吸收民办,比例严重失调,教学质量明显下降。
1977年~1989年。粉碎“四人帮”,教育战线开始拔乱反正。党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广大教师心情舒畅。同时,全国恢复了高考制度。由于大、中专招生制度废除了推荐的形式,实行考试择优录取的制度,全市中、小学开始理直气壮地抓智育,教育质量显著提高。
1977年至1983年的七年大中专招生统考中,我市考生录取大学3229名,中专(技工)共2849名(77-78年无统计在内)
泉州市教育局按照教育规律和上级指示,采取了一系列措旅,抓紧了中、小学的调整和提高工作,全面调整布局。仅以现鲤城区为例,全区划分为十一个学区。据1983年市教育局的统计:市区共有20所小学,学生14817人,重点小学三所(泉师附小、晋光小学、实验小学。)郊区有144所小学,共36360人,全市小学教师2425人。这些数字分别是解放初的607%,820%和825%。中学生在校人数16482人,与1949年的2634人比,增长了626%,中学教师1787人,与1949年的215人相比较,增长了831%。幼儿教育也蓬勃发展。据泉州市教育局社科室的统计:1979年全市有幼儿园427所,969个班级,在校幼儿园学生数38063人,教职工1532人,其中教育部门办31所,在学幼儿5476人。至1987年全市幼儿园发展1084所,2287个班,在园幼儿92168人,教职工3148人,其中教育部门办165所,420个班,在园幼儿19421人。幼儿教育的增长率,无论是园数,还是教职工人数都是解放初期的一千倍以上。成人教育也有较大发展,从1979——1984年市业余学校学员参加转正考试5206人。1979——1984年福建省广播电视大学泉州工作站开办中文4个班,学员482人,毕业75人,理工11班,学员703人,毕业56人。市职工学校从1979——1984年,五年中计共开办196个教学班,入学职工达10593人。市教师进修学校从1979——1984年培训在职小学教师1463人。此外,全市参加成人中专学习(干职中专)从1978年到1987年达9117人。
二、泉属华侨捐资兴学和社队集资办学对家乡教育事业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思想深入人心。社队集资和华侨捐资办学蔚然成风。广大华侨把并发出来的爱国爱乡的热情倾注在发展乡梓的教育事业上。
据不完全的统计:1977年至1985年泉州市华侨赞助教育事业的金额共943667万元,相当于“文革”前17年总和的5.09倍,建筑面积达50余万平方米。其中,1985年华侨捐资助教经费达213002万元,比1984年翻一番,约占当年各种渠道教育投资总金额的20%,相当于同年国家教育拨款的31.8%。1988年泉州市华侨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办公益事业达12751710万元人民币,仅投资鲤城教育的经资就达7624957万元人民币。广大华侨热烈捐资兴学,促进侨乡教育事业大幅度地增长。截至1988年底,泉州市已基本实现普及初等教育,而且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华侨教育体系。
八十年代华侨投资新创建的学校有:泉州黎明职业大学、马甲仰恩学院、晋江农业机械化学校、永春和平师范、安溪培文师范、晋江鹏山师范、晋江职业学校、惠安建筑工程职业中专学校。以及南安新营、联星、四都、晋江灵水、金吾、炉顿、新联、梅岭、梅镜、枫林、石圳、曾坑、锦东、伍鸿、永春和平、夹祭、安溪培文联中等华侨中学。据统计,目前我市华侨捐助的学校有大专2所,占66.7%;中专5所,占38.5%,中学72所,占46.6%;小学724所,占33.11%。可见,泉属华侨对家乡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倾注心血,其贡献是巨大的。
开放改革以来,社队集资办学达到一个新层次,成为我市发展教育的又一渠道。据不完全统计,1984年社队集资办学是1983年以前的5倍。1950——1983年,社队集资金额为25万元,基建面积为4243平方米。1984年集资金额为120万元人民币,基建面积为14645平方米。
三、教育结构改革和校办厂的发展
自1981年开始,泉州教育进行了结构改革。鲤城区以东海中学为试点,实行校长责任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并以此为经验向全区推广,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积极能动性,开创了鲤城区教育的新局面。
泉州的职业教育开始于1958年,后因十年浩劫而一度中断。1981年实行教育结构改革后,泉州兴办了24所职业中学,有教师164人,学生2235人。1987年职业中学发展到29所,有教师883人,学生9427人。仅鲤城区地面举办的职业高中班学校就有6所,职业教育投资数为36.2万元人民币,开设了10个专业,从1981年到1984年共招收学生1449人,首届职业中学的毕业生被泉州各厂矿企业对口录用达101人。鲤城区职业中学所开设的十个专业是、缝纫、纺织、食品、微生物、无线电、制茶、幼教、电子电脑、园艺、农机等。
这一时期为适应人们求知的愿望,各种业余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仅据1987年泉州市教育局的统计,各种类型的业余学达到1721所。其中成人中专7所,在校学生347人。进修学校7所,在校学生824人。职工中专7所,在校学生1123人。成人技术培训20所,在校学生2298人。成人中学6所,在校学生600人。成人初校1055所,在校学生38915人。扫盲516校(处),在校生20329人。聋哑学校2所,在校学生171人。老年人大学一所,有离退休干部,职工5720人参加学习。
在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市区各学校的校办工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泉州七中的校办厂被评为省级“勤工俭学”的先进单位,其产品J1201低压电源,1984年销售量居全国首位,J1202-1型。J1202-2型学生电源,在1981年全国同类产品评比荣获第二名,1982年被中国教学仪器研究所通过为部颁标准,产品售往全国各地。学校用勤工俭学收入建教职工宿舍两座共32套,解决了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得到中央有关领导的赞扬。明新中学校办厂产品,J2459型学生示波器,曾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二名,为教育部表扬产品。J0201-1型数字计时器,在全国质量评比中获得总分第一。学校分别获得全国和省级“勤工俭学”的先进单位。
结束语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国家昌盛,教育必兴。教育的兴衰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党的十二大把教育作为战略重点之一,确立教育在四个现代化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泉州教育今后必将继续发展,取得新的成就。
(本文在搜集材料和撰写的过程中,荣幸地得到泉州市教育局,鲤城区教育局有关领导和同志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