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编撰《泉港历史人物》一书,在穷搜史籍时,发现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历史人文现象:泉港(原惠北)自古地方贫穷人文疲沓,为数不多的“人物”,竟几乎集中在几个显赫的家族里。名门“书香”竟都延馨数代不绝,形成令人赞叹的“门第”。
其中首推峰尾卢氏。卢门兴盛始自宋初儒学名士卢仁,卢仁“自少至老,嬉笑之语未尝出诸口,俗好不入其心,课子孙不令稍怠。”他以自身的方正影响子孙,以严格的家教规范子孙,以严谨的家学课读子孙。子卢锡与外孙蔡襄曾于惠北昆山虎岩寺结庐苦读,孙卢瞻亦结庐攻读于惠安县城西之高士峰。于是乎,在浓郁的家学书香熏陶之下,子卢锡成泉郡名士,外孙蔡襄终成一代名臣;孙卢瞻登第后,邑人改高士峰为“科山”;南宋时,曾孙卢应时又第进士。至元朝,曾任过永春知县的卢琦为元代泉郡唯一进士及第后又步入仕途的元代名臣。卢琦年轻时曾在科山题下一首绝句:“卢子读书处,山高草木深。如何螺水里,永夜作龙呤。”诗中不仅对先人的精神和成就大加赞赏,还表明了以先祖为楷模、发奋读书以成就功名的志向和决心。自宋卢仁至明初以“人材”双双被荐为知县的卢琦之子卢杲卢丙止,前后四百年间,卢门人才辈出,或蜚声文坛或遨游宦海。
三朱后林村的朱氏一门,在跨明清两朝的一百多年间,“三代两参政,五世八诗人”,这也是多么令人眩目的辉煌。生活于明正德、嘉靖年间的名儒朱昭,屡试不第,便绝了功名念头。他吟道:“读书今何益,冀子袭裘箕。”他虽自觉年长读书无益,却期望儿孙能苦读诗书,有所造就。他倾尽心智,潜心课读子孙。于是,子朱一龙进士及第,累官至广东参政且诗名远扬;孙朱秩亦颇有诗名。至曾孙一代,更是辉煌。朱又孜、朱又孺、朱又焕三兄弟,皆弱冠便有诗名。朱又孺娶广东按察副使崇武人戴一俊孙女戴云。戴云乃难得的一代才女,诗名不亚朱门须眉。其间,朱又焕又联捷进士,终官至广东参政。彼时朱家,长幼叔侄兄弟妯娌夫妻之间,相互切磋诗文,劝勉上进,诗词唱和,家学风气之蔚然,令人叹绝。
宋代涂岭菱溪谢庄岭(明嘉靖年间尚有谢庄岭村落。清嘉庆年间有谢厝村落,后不知所终,今菱溪沿有“社庄岭”地名,或为“谢庄岭”之谐音)的谢氏一门,可与朱氏相媲美。谢履于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安溪县令、都水监、婺州知州(一作终官户部侍郎),不仅政绩卓著而且诗名传于后世(有多首吟诵泉州的诗作流传于今)。其弟谢文龙、谢惟新,皆精通经史诗文,当时名士陈觉民称赞他们说:“二谢真江右人物。”侄谢起宗文名更著,当朝丞相赵鼎也赞之“才识高远”,被时人敬称“菱溪先生”。谢门子弟间,竞相通史穷经,工文精诗,相互切磋,务求精进,使家学蔚成风气。在书香熏陶之下,此后仅南宋一朝,谢氏便先后有谢汝为、谢宜中、谢齐石(一甲二名、榜眼)、谢次鲁(与民族英雄文天祥同榜)四人进士及第,为惠北所仅有。
此外,尚有沙格村王氏,自明末遗臣王忠孝以下,王钟鸣与王原威、王际慧、王璋一门父子兄弟,皆先后中举为官。前黄村黄氏,自宋代从莆田迁居此地后,历代不乏流芳文坛、驰骋仕途的名士。
这种前后相承、父子相因、兄弟相偕,形成家学纽链,使书香绵延久远的人文现象,决非偶然,而是良好的家庭环境,铸就了他们成才的坚实阶梯。故人故事中确实有许多值得令人回味和借鉴的东西。
参考资料:
1、《泉州府志》;
2、《惠安县志》;
3、其它文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