坝头名字的由来
坝头早时称“泉州府惠安县七都曾店尾”,连姓在此开基后才称坝头,顾名思义,此名应为水坝之首,但坝头溪水坝甚多,故此说颇有争议。
据《高阳上党凤阿连氏坝头族谱》之“凤阿龙陂图记”篇载:“族之明党四水归焉,左畔有二桥,上桥筑坝闸水,坝头坐以是名。坝下海潮来往直至古县、稽古等处。”据此考证:使坝头得以命名的水坝当在坝头溪的古县村下龙尾段,其坝基还历历在目,遗址上现建有下龙尾桥。因当时水坝只有建在此处,其坝下的海潮来往才能直至古县、稽古(今作溪古)等处。
坝头概述
坝头连氏分居凤南、凤北、凤阳、凤山、凤林、凤安、坑内及南埔镇岭口八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现有人口2万多人。居住其他各省市及旅居海外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台湾、香港等地的约有2千多人。而坝头连氏聚居地人口之多堪称全国连姓聚居地之冠。
坝头连姓大都依泉港“母亲河”的坝头溪流域而居,与台湾隔海相望。这里地处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暖湿润,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台风频繁。涂山公路及泉肖铁路通过这里,离前黄火车站约2公里,到山腰海约5公里,交通可谓便捷。
坝头区域内有三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连氏家庙、龙凤宫、青狮古洞),二处泉港区第一批旅游风景名胜区(龙凤宫景区、青狮古洞景区),一所中学及包括有80多年历史的坝头中心小学(创办于1920年8月)在内的多所小学。
坝头连姓族源及繁衍概况
连姓在全国仅有三十多万人,但与黄帝之姬姓、夏禹之姒姓一样,虽是小姓,却是古老的姓氏。
连姓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三皇之前的远古。连氏的源头至少有三支:一、《姓氏考略》曰:“出自陆终三子惠连之后。”陆终乃吴回之子,吴回又是颛顼帝高阳氏的曾孙。据台湾学者郑喜夫先生考证,惠连“应系(陆终)六子季连之误。”二、《汉书》云:“鲜卑族有连氏”,其乃帝高辛氏少子之后。高阳氏、高辛氏都是黄帝轩辕氏的嫡传裔孙。三、《魏书,官氏志》有“是连,太连氏,皆改连氏。”《湖广志》又有“又后魏定连氏改姓连。此则通古斯族之后也。”
清康熙年间编修的德化《甲头连氏族谱》亦云:“吾连姓者,乃高阳氏之后也。夏时曰恭父者,事夏后有功,封于连城,遂以地为姓。历夏、商、至周庄王时,有连称者事齐襄公为大夫。其从妹且在公宫。连称徙居上党,后裔繁衍,遂为上党著姓。”
据《左传》、《史记》和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明《万姓统谱》、《姓氏博考》等记载:“连姓,春秋时齐国大夫连称之后也。葵丘著迹,上党开宗。”坝头连姓太始祖连称(约公元前749年——685年)为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在葵丘(今山东省淄博市西20里的临淄)著迹。其后裔在山西省(古代无山东省、山西省行政区划分,只以太行山分东西)上党(今长治市)襄阳县北浊漳河上流阳泽河村开宗。因此,中华连姓族人以“上党”为堂号、灯号。
那么,连氏何时入闽,何时聚居于坝头呢?明隆庆元年(1567年)编修之《高阳上党衍派凤阿连氏坝头族谱》表明,连姓入闽始祖为连恺公,脉络清晰,现摘录至十一世坝头连氏开基鼻祖连钊公止,以飨读者。
入闽始祖连恺公,字广志,行二,评事府君次子,母伊氏。世居(河南)光州之固始。唐乾符间(874年—879年)以明经(进士)擢第为(江苏)常州尉。广明元年(880年)再任(河南)叶州通议大夫。中和间(881年-885年)因黄巢起义,北方动荡,民不聊生,连恺公遂弃官奉双亲入闽。卜居于福州府闽县。评事府君及夫人伊氏(恺公父母)卒后合葬于十六都溪西畔。落其穴似仰天火罗。谶曰“仰天火罗,子孙旺多,若人得此,官至越高。”通议大夫及夫人郭氏(恺公夫妇)卒后合葬于候官龙亭左畔,落其形如灵龟下水,谶曰:“灵龟势下水,子孙势无比,为官高职位,代代得济美。”生一男:冯。
第二世冯公,字世勋,恺公之子,生于唐光启二年(886年)配马氏。君少博洽,善诗歌。登唐天佑二年(905年)乙丑进士。初任湖州长兴县。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转文林郎,后梁乾化元年(911年)擢开封府尹曹参军三年。甲戌(914年)入觐任天台少尹,赐紫金鱼袋,痤于开封府。生一男:晨。
第三世晨公,字定省,冯公之子,生于后梁贞明丙子年(916年)。后周显德甲寅年(954年)领乡荐授迪功郎。卒宋开宝二年(969年)。配妣莫氏,生二男:佶、信。
第四世佶公,字邦庆,晨公长子。生于保泰戊申年(948年)。配姜氏。公以明经登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苏易简榜进士,历官至朝请谏议大夫,卒宋咸平辛丑年(1001年)。生二男:瑄、琮。
信公,字邦善,晨公次子,生于保泰壬子年。娶谭氏。宋咸平间(998-1003年)擢孙僅进士榜,初授文林郎,任吉安府吉水县,满三载赴京入觐,拜大明府少尹勾管学士。生一男:环。仕至神书郎,迁往古田县。
第五世瑄公,字廷选,佶公长子。妣岳氏。公以父荫授秀州叶亭站使,因征蛮有功,转处州经略。生二男:铭、钦。
琮公,佶公次子,游学南京馆籍,生二男,长名兆,次名琼。游学浙江温州府,后转仙邑本家,再转漳州等处。
第六世铭公,字体华,瑄公长子,生于宋天僖已未年(1019年),配费氏。宋庆历丙戍年(1046年)登贾黯榜进士。初任泰州兴县主簿,再改宣德郎,江宁府曹参军,时称清廉,未满任而卒。生二男:斌、烂。
钦公,瑄公次子。旅邸入广,奉双亲卜居浙江转河南环庆府济源县西乡南姚村,改地名连福兴。生二男,兄弟同榜进士。兄名庶,字尹赐,任寿春县令。弟名庠,字元礼,任宣城县令。
第七世斌公,字双全,行五。铭公长子,生于宋皇癸未年。熙宁间(1068-1077年)由邑庠生拔贡授湖州教谕。考满升江西瑞州教授。授时五载,累白当道,致仕命下,卒于官。生二男:敬、教。
烂公,字双孝,铭公次子,配李氏。仕至迪功郎,迁连江县居住。
第八世敬公,字懋中,号谦吾,斌公长子。生于宋元丰已巳年(1089年),配闵氏。公以明经登南宋建炎中李易榜进士。授天台县事,属台州府,秩三载,在官清俭,台人德之,相率画其形,作歌谣互送,谣曰:“台人都道我侯清,琴鹤垂来管台民,捐俸塞塘更旧路,大培风水付佳音。台人都道我侯仁,平易近民众所钦,救济多施贫士庶,立碑庙祀纪芳名。台人都道我侯公,立政定规振一方,曲直是非归正道,直凭方寸普群生。台人都道我侯明,一见剖开愚村民,纵有虚词呈左右,那知明镜自分明。”再任抚州太守,致仕养亲。卒宋高宗绍兴壬申年(1152年)。生二男:源,治。
教公,斌公次子,原籍有传。今在广东省大埔县及漳州,长泰县同侄源公(九世,敬公长子)占住一派。
第九世源公,敬公长子,本谱至此绝。但仙游兄弟房谱有载:广东省大埔县盛族系敬公之弟教公派下。漳州长泰县(民国时期民选县长连文豪)系源公派下。南平沙县(民国时期民选县长连敬忠)系谦公之弟浩公(十一世铖公之次子)派下。
治公,字国宾,号素庵,敬公次子,生于宋高宗建炎丁未年(1127年)正月十八日辰时;配孔氏,生于宋高宗建炎戊申年(1128年)二月初五日申时。公少习韬略,后人郡庠掌试。滥觞累科不第。隆兴二年(1164年)辽乱,招贤御侮,乃弃文就武,征讨有功,封散骑常侍镇南将军,再任升吉侯。孝宗朝(1163年-1189年)加封右丞相护国大将军。孔氏封镇南夫人。因侫臣变乱朝纲,三疏不听,遂退隐迁入兴化仙游云顶山北卜宅居焉斯地也。门前碧水长流,屋后青山峦叠,宛蓬莱景致,乃相府第一家也。生一男应祖。第十世应祖公,字公传,号对庵,治公之子。因父弃官同入仙邑不仕。生于宋高宗绍兴庚午年(1150年)五月廿三日亥时,配赵氏。生三男:钺、钊、锡。
第十一世钺公,字兆尉,号西坂,应祖公长子。生于宋淳熙戊戌年(1178年)正月初五日酉时。南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年)诏入太学试,授文林郎,配仙邑傅氏,生二男一女,长男讳谦,任顺昌教谕,次男讳浩肇入延平府沙县及大田县魁城并漳州、龙岩、连坑一派。
钊公,字兆钦,应祖公次子,生于宋孝宗淳熙壬寅年(1182年)正月十五日午时。妣莆氏,生于宋淳熙壬寅年(1182年)五月廿三日丑时。公自仙邑唐安连坂迁居于泉惠安县卜居于七都曾店尾居住。为坝头之鼻祖,生一男:晋翁。
锡公,字兆思,号玉池,应祖公三子,生于宋淳熙丁未年(1187年)。补人郡庠。妣宋氏,生二子,长训不仕。训之子文高迁入泉德化县佶头占籍,次谨本谱记绝。但本籍谱记谨在莆田俞潭公叶大洋一派。
以上是连姓入闽始祖连恺到坝头连姓始祖连钊之间的繁衍支派情况。下面就谈一下为什么连氏在坝头开基。
连氏入闽九世祖连治公官至右丞相护国大将军,因宦臣变乱朝纲,三谏不纳“恐祸延林木,遂退隐,迁入兴化仙游云顶山北方卜宅,以姓为地名,名连坂。住斯焉始建府第。”(仙游前连《凤阿连氏阿头族谱》)连坂阴地阳居俱为“凤穴。”为游方堪舆家陈郎仙误伤风水,遂另择三“飞凤穴”吉地赐还。治公于是迁居前连村,而将连坂宅第让与家人史氏居住管理。俗云“连牵史”是故也。
至十一世,钺公及其长子谦公,嗣承治公前连凤阿祖祠(称“阿头”);钊公于宋嘉泰(1201年-1204年)年间卜居惠安坝头。锡公到德化佶头(也称甲头,现为格头)开居。阿头、坝头、格头合称“三头凤”,形成三凤鼎立之势。三地连氏皆以“凤阿”为灯号,自称“凤阿连”。每年的“九九”登高日,尚可见仙游、惠安(今泉港)、德化三邑子孙集于连坂治公墓前同祭扫。
坝头连氏自第十一世连钊公开基至今已800多年,繁衍32代。
参考资料:
1、《高阳上党衍派凤阿连氏坝头族谱》第一卷,手写本,明朝隆庆元年正月元旦始修;
2、连云山著:《中国大陆连姓氏族源流考》、《山西上党连姓氏族源流考》;
3、连心豪著:《闽台连氏源流考略》;
4、连钧文编著:《中华连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