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龙镇土坑村是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该村不仅保存着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古民居群,而且具有醇厚浓郁的人文底蕴。
土坑村北接岩山、南毗柳山、西对奎秀山、东临割山,6.25平方公里的地域有三条溪流在此聚合注入大海。土坑村刘姓居民渊源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刘韶公一脉。刘韶于唐朝天宝八年任泉南别驾,殁后葬莆邑涵江沙坂。派下第18代徙居鳌城(莆邑前云),传至22代刘宗孔,因当时明王朝发生“靖难之变”,给事中陈继之抗节,居于兴化鳌城的刘宗孔因族人与之联姻,恐遭株连,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携眷渡海到湄洲湾南岸现今土坑村避难,见此地峰峦相映、入局宽容、曲水停蓄,足为千万年蓝翼之图,遂命名此地为“涂山”,欣然居之。此后,刘氏一族就在土坑村开基创业,其后裔繁衍至今达23代,在方圆五华里地面延拓出18个自然村,共1万多人。位于涂山中心的土坑村便是这18个村庄的起始母村。刘氏一族在涂山开拓创业,传至第五代培养出一位太学生、主监,至此下传的十代内代代皆有人人朝为官,可谓门庭显耀。这些为官者荣归故里皆建造显赫的府第。自明永乐二年起,经明、清两朝刘氏族人的数代营造,共建府第42座,连片成群聚集成一处宏伟壮观的古民居群。历经百年历史变迁和风吹雨打,现存27座,均属石、木、砖结构,总占地面积26860平方米。
据载,刘宗孔传有四子,次子、三子分别徙居云南、广东,在土坑的长子和四子分别以刘氏祖祠为中心,分南、北侧而居(长子居南、四子居北)。两兄弟传下的8支后裔,所建房屋依次前后平行布局。每排建筑相距30-50米,8排民居整齐划一、井然有序。南侧的4排建筑物,前排并排建3座三进五开间大厝,其中的1座三落外加双护厝,置有100个门、99个窗、11个天井、大砖埕加围墙,占地面积1739平方米,是当地少有的大宅院;第二排建有二进五开间大厝1座、二进三开间大厝3座;第三排建有8座两两相向二进三开间大厝、中间有一条小街道;第四排建有4座二进三开间大厝。北侧的4排建筑物,其中有1座三进五开间的提督府第,为清咸丰五年提督刘开泰所建,庄严威武、气势恢宏。其他每排皆是3座二进三开间大厝,每排房屋皆坐西北朝东南,通风透气、冬暖夏凉,为闽南最佳朝向。可见刘氏先人在民居群整体规划上颇具慧识卓见。
刘氏古民居群皆为砖石、木材结构,石材、杉木均是从泉州、福州采购之上乘建筑材料,使得建筑物十分坚固耐用。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壮观宏伟、气势辉煌,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窗门布局合理,有圆、方、拱、菱等多种样式,均镶嵌着砖雕、泥雕、石雕、木雕。建筑雕琢内容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按材料分有:石、木、砖和泥灰雕;按工艺分有:浮雕、阴雕和透雕;按内容分有:山水雕、人物雕、花鸟雕和楼阁雕。这些雕刻图案古朴、工艺精美、线条细腻、立体感强,具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如石雕上人物胡须衣袂恍若欲飘,枝上喜鹊追逐栩栩如生。雕塑的房屋有的窗户和门户镂空相通,别出心裁。大门侧、屋脊上、院子里有大小姿态各异的石狮。大门前两壁肚砌以宽2米、长3米的大石板,底部又有石雕为脚架。进了大门又有巨木作成及檐的中门,整座大厝显得庄严宏观。屋内装饰华丽,有镌刻着各种花纹的5寸方、多样色的柱石斗、石鼓、石花架、石称砣,有别具一格的圣旨牌,有石桌、石花盆以及保存完好的陶制古大缸、铜制的小巧火盆和木头坐垫,皆精雕细镂、古色古香。
土坑刘氏经数百年的繁衍生息,人口渐多,居住密集,加上村中地势不平,这些古民居在许多大大小小的民房围拢之中,显得扑朔迷离,外人进入,很容易迷失方向。早在明代,惠安知县叶春及编著的《惠安政书》载:“土坑府会得入,不得出,居住稠密、人丁兴旺……居螺北甲。”百年沧桑,土坑村仍兴旺发达、朝气蓬勃。古民居群的南面有座明朝万历年间建筑的白石宫。宫宇座西北朝东南,砖石结构,硬山式屋顶,二进,建筑面积270平方米。殿宇雕梁画栋,体现了闽南古宫祠的传统建筑风格。朱漆大门的两尊门神高大威猛、正气凛然。上厅共三殿,主殿祀社稷神,左殿祀海神海祖,右殿祀司马圣王张巡。下厅壁绘画有神话人物及戏文故事,图文并茂、蕴含哲理。宫中有6支透雕石柱,雕刻着人物、花鸟、禽兽,技艺精巧,令人叹为观止。最壮观的是一对雕工精湛的透雕大龙石柱,高2.25米、圆径0.4米,柱上有仙人驾云和云龙起舞之雕刻,其中9条苍龙由下环绕而上,上下四足撑、举、伸、屈,雄劲矫健,隐现于云团间,各云头有八仙驾游其上,神态飘逸、栩栩如生,仿佛在冲天飞舞。该对龙柱于1980年被列为惠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宫外宽阔的水泥埕地上筑有戏台,埕场正前方有一个半月形池塘,取名明月池。池水微荡、波光粼粼,正如柱联所言“光辉照大地,晴朗映碧天”,衬映得白石宫环境更加优美宜人,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观光揽胜。
古民居群前面有富商刘端弘(又称刘百万)建造的南文武馆“选青斋”和刘端瑜办的北文武馆“凌云斋”。刘端弘和刘端瑜均是明末清初土坑开族第12世祖。土坑古民居群的形成,是与他们分不开的。据载,清顺治十八年,闽南沿海一带奉旨迁界,土坑族人流落他乡,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复界后,族人在发展农业的同时,大兴商贸。村南刘端弘父子置船18艘,自海上走关东,终成一方巨贾,人称“刘百万”。在刘端弘父子的带动下,涂山的经济面貌又显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目前,所遗留下来的大宅院,多为当时所建。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带来文化教育的发展。清乾隆年间,土坑刘氏创办了自己的学馆,激励族人学文习武,从此人才辈出。至今,村民中仍流传着一段有关涂山人兴办学馆的发人深思的故事。
传说当时峰尾有一宗亲中进士,刘百万特备厚礼前往庆贺,有人询问此为何人,一宗亲脱口而出:“这是土坑土财主刘端弘。”刘百万回家后叹息不已:“家财百万何用,还是被人看‘土’了”,遂找刘端瑜共商造就人才、重振书香门第大计。于是,刘百万办起南文武馆“选青斋”,刘端瑜办起北文武馆“凌云斋”。“选青”语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培植选拔精英之意,“凌云”意在激励后辈胸怀凌云壮志、奋发图强。两文武馆中间置有别致雅观的鱼池拱桥,拱桥前有一株350多年历史、20多米高的形如巨伞的攀枝花树王。据说该树为清朝族人刘肇元中进士时皇帝御赐树苗所栽,如今树干粗达3人抱围,开花不见叶、满树通红,美丽壮观,被当地群众以“贵”的象征而加以悉心保护。凌云斋前还有5株300多年的大榕树,每株均30多米高,枝叶茂盛,成为土坑村抵御风雨的一个天然屏障。两馆的建立,意在培植文武人才,进馆学文者免费,习武者每日给一粒蛋,故学生颇多,村中书声朗朗,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的蓬勃景象。民国以后,两馆长期作为土坑小学和附中校校址。解放战争时期,在土坑小学任教的地下党特派员刘祖丕等人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在涂山一带开展革命活动,建立土坑地下党支部,两学馆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惠北革命活动据点,北海区工委于此指导当地革命斗争。现选青斋已被翻建为后龙中心小学。凌云斋现存楼阁占地400多平方米,东面是二层楼房,西面是厅堂和庭院围墙,大门前有宽敞的砖埕。
土坑村地灵人杰。据清谱牒载,刘氏族人中榜进士11人,晋身仕途者70多人。祖祠内牌匾满堂,乡村中旗杆林立。村南有秋甫、吉甫两兄弟双榜进士,村北有开泰、逢泰两兄弟及其侄希颜一门同榜三进士。据载,道光皇帝获悉刘希颜之母不足20岁便守寡,含辛茹苦育子成材之事迹,特诰封她为“太安人”,赐立牌坊,并特许将圣旨碑镶嵌于牌坊之上,传为一方美谈。如今,在刘开泰的提督府中仍可见到高大的旗杆座以及练功石、铠甲、大刀、石敢当和圣旨碑,府内大堂上挂着朝廷官员的题字、名人书画以及钦赐“两世三忠”牌匾。石圣旨碑现存于祖祠之中,高约1米,两侧雕有“双龙朝珠”图案,龙鳞、龙须栩栩如生,中间隶书“圣旨”二字清晰可见。
至清末,土坑村更是名噪一时,可谓人才辈出。尤其是授任江西南赣总兵、钦赐提督的刘开泰,为清朝惠安县9个提督之一。刘开泰,号平岩,生于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从小聪慧敏锐,在曾祖父创办的“凌云斋”中昼练武、夜习文,文才武功大进。道光十九年(1839年),年仅20岁的刘开泰中武举,嗣后,与胞弟刘逢泰(号竹岩)和长兄之子刘希颜一同上京赶考。在考场上,叔侄三人弓马娴熟、各种兵器发挥得淋漓尽致,样样得手,特别是刘开泰,他将一把120斤重的大刀舞弄得风雨不透,道光皇帝见后大悦,嘉赐刘开泰叔侄3人连榜进士,加封刘开泰为建威将军,留军中听用,刘逢泰诰授武义都尉,授兴化左营都,刘希颜封军功五品。咸丰三年(1853年),朝廷派刘开泰统领江南大营,族中有百余人投入军中。咸丰四年(1854年),清军屡攻义宁州不下,调刘开泰赴江西任南赣总兵,调罗泽南湘军于赣北策应,两军夹击,不久攻入义宁州。咸丰帝龙颜大悦,加封刘为振威将军,旨赐征战提督封一品、顶戴花翎。尔后,奉旨荣归故里,筹建提督府。刘开泰亲自设计,取上佳宅第坐向,双开门,一进三厅,两旁护廊,门口两侧设立旗杆座,面前围墙环护,庭院花园,古朴大观,气派堂皇,历时年余竣工。咸丰五年(1855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再次西征,率军围攻于南赣。刘开泰苦战半个月,南赣城于10月15日失守,刘开泰及弟、侄相继阵亡(刘开泰时年37岁)。曾在刘开泰身边作为亲兵的100多名刘姓族亲也全部战死。从此,土坑人代代把10月15这一日作为土坑村的普渡日。刘开泰叔侄3人战死疆场,咸丰帝得报后,非常震惊,亲自赐“两世三忠”匾额,恩准灵柩归乡,钦赐专祠祭拜。归乡后,刘开泰灵柩下葬于今南埔镇先锋村前埔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