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岭镇文物古迹丰富。在1984年惠安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中,仅涂岭镇的就有虎岩寺、大德桥、无量桥三处;1987年惠安县公布的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中,涂岭镇又有蚁山商周文化遗址、陈平山烈士纪念碑两处。2001年12月7日泉港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涂岭镇计有13处(包括以上惠安县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5处),分别为:(一)古驿道上古建筑:大德桥、无量桥;(二)寺、庙、宫类文物保护单位:山头寺、笔架寺、虎岩寺、燕山寺、乌面宫、芦朴龙济宫(天后行宫)、出氏家庙和翰林第;(三)陵园及陵墓纪念碑:晋安郡王陵和郡王祠、庄应祯墓、陈平山纪念碑;(四)蚁山商周时代文化遗址。
古驿道的古建筑
大德桥位于涂岭驿坂村街40米处,横跨驿坂溪,始建于宋代,清雍正年间邑人中宪大夫陈元椿重建,清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知县同卜年重修。明嘉靖《惠安县志》载:“邑之跨溪谷山间,疏潮汐,越沟渠而为桥梁者,不可胜数。惟取其临要冲大道,工巨而利溥者。”
大德桥西通黄塘田船,直达晋北,为福厦大道必经之处。桥为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现残存桥身长24米、宽3.2米、高2米,三孔四墩,每孔跨度5.3米;桥墩方形,上端叠梁出檐;桥面由5条石板并排铺成,条石最长5.9米,最宽0.7米,最厚0.4米。该桥现仍为乡间交通要道。
大德桥桥南十五米处的关帝庙埕边有块长1.55米、宽0.43米、厚0.12米的石碑,中刻“大德桥”三字,右刻“道光已丑年四月”,左刻“知惠安县事同卜年捐修”,这块石碑原立在大德山下。
无量桥位于涂岭溪头村,桥东望福厦公路,北面是南田村(古称港西村),故此桥也称港西桥,又相传早期此桥能随溪水涨落上下浮动,因而民间俗称浮浪桥。它处于古时全国性交通干线“官道”之上,千百年来发挥着巨大作用。它始建于明代,原为大圆形杉木架设而成的木桥,后代重修时改为石桥。清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黄中桂曾重新修造,现存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及1916年重修碑记各一方。
无量桥为石构平梁桥,南北走向,现存桥身长30多米、宽1.8米,4孔5墩。桥面由五条石板并排铺成,条石最长5.4米,最宽0.65米,厚0.25米。桥墩用长条石横竖交错垒砌而成,桥墩迎水面俱作船头形状以分水势减轻冲力。这座桥至今尚保存完好,仍是乡间通行要道。
寺、庙、宫的文物保护单位
山头寺又称南云寺,位于涂岭镇下炉村黄山郑自然村后莲石山。它始建于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后毁于战乱。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重新兴建,由天地殿、大雄殿、观音殿构成寺宇的主体格局,两侧回廊通道将三殿连成一体,香火曾盛极一时,后又毁于丙丁之灾,直到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陆俶法师在此山中结庐,精心制作山头寺建筑模型,庙宇得以重修。1989年再次修葺,由山头寺、南霎殿、顺天堂三组建筑构成现有规模,周围有莲石岩、龟蛇马石、孝子井、莲花池等自然景观。
该寺建筑之木石雕刻十分精美,现寺内还存有莆田名士吴鸿宾木刻门联、清末著名书法家张琴柱刻对联等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文物。
笔架寺位于涂岭镇西南部笔架山上。笔架山因巅峰形似笔架而得名,它毗邻于惠安紫山,与洛江马甲的双髻山遥相对峙,主峰781米。笔架寺处于山峰南侧,依山凿壁建造而成。它始建于东晋三年(公元320年),最初只建仙公祠塑像奉祀,后又增建三宝殿、观音殿,融释道于一炉,香火鼎盛一时。历经千年沧桑,山寺几度坍圯又几经重修,相传寺前依崖构筑之鹿岩护墙,乃明嘉靖年间一曾任右都御史、赠太子少保的高官所建,及至清代,惠安知县陈永年多次来笔架寺朝拜并主持修葺寺宇。
现存寺宇建筑物乃1980年以后黄田村民依照旧有规模重新修复,并增建亭阁三处。笔架寺文物遗存丰富,现存有邱二娘起兵抗清峰火台,周边有“灵山古刹”、“岩寺景胜”等明清摩岩石刻。
虎岩寺位于泉港涂岭镇昆仑山西的伏虎岩(俗称虎岩)山腰,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年),明崇祯年间(公元1628-1644年)增筑小阁、庭台。清代重修,1984年再修。现存建筑为2002年夏重修,占地面积413平方米,由三宝殿、观音殿、禅房、斋厨成单列单进组成,土木石材结构,硬山式屋顶。殿堂均为单间式,殿内供奉三世尊、观音、伏虎道人。殿前有一株已存活近千年的高大枷冬树,十分罕见。
《惠安县志》载有伏虎岩名字的来历:“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有僧道养在山中隐居,他精习律乘,能伏虎,每每早出暮归,虎伏山下等待,虎岩因而得名。”宋泉郡太守蔡忠惠(蔡襄)曾在此读书,于山门书刻“伏虎胜境”四字,明崇祯年间因女尼增建庭台小阁而将其凿去一半,别开廊门,并摹仿其字迹另刻于寺前左侧岩石上,现蔡襄原字残迹犹存,山中另有宋、元、清、民国摩崖石刻8处。山中有屈曲幽深的虎洞、仙翁洞、师姑洞。寺东的水岩洞有一清泉石室,约30平方米,由一块庞然磐石覆顶而成。
燕山寺位于涂岭西面洪厝坑村二公里许外的燕山之上。燕山由火山岩组成,崖壁峻峭挺拔,峰上有一巨石形成天然石洞。燕山寺始建于明代,依洞而建,坐北朝南,奉祀“九鲤仙祖”,是座古典雅观的石洞式寺庙,由主殿、偏殿和圆梦厅组成。主殿上层檐中嵌以一方辉绿岩石雕,镌刻着“九真观”三字;下檐正中则挂“别有洞天”匾额,门楣上“燕山寺”三字镀金重彩,显得端庄大雅。寺洞内三弯四拐,幽然成趣,各个角落留有“天孔”小窗,光线成束,影影绰绰,给洞里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寺的正前方是一片开阔山地,后面是连紧寺洞的凸露巨石,巨石下洞穴盘旋而上。出洞口攀上峰顶,如跻身云天,四望群峦如涛,西邻照船山,东南遥对观音山、大雾山,山山崖嵬,逶迤连绵,近树远村,参差错落,俨然天上人间画卷。
乌面宫位于国道324线150公里处东侧,背靠狮山,面对鹤岭,始建于宋嘉佑二年(1057年),迁建于1368年,占地860平方米,由山门、拜亭、主殿组成,正面三间,进深三间,抬梁木结构,硬山式屋顶。正殿供奉着天上圣母大妈(林默娘)和顺天圣母三妈(陈靖姑,亦称黑面妈祖)。
自1997年至2000年,乌面宫先后添建南北护廊,台胞捐资建起了“夫人圣亭”,主宫北侧半山腰又修建了“安平亭”。2002年乌面宫被区宗教局评为“五好宗教活动场所”,是泉港区四大宗教旅游景点之一。
芦朴龙济宫 龙济宫又名天后行宫,始建于明代,坐落塔山东北处,多乡信奉庙圯。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移建宫址,民国期间重建。宫为二进,由山门、拜亭、大殿组成。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硬山式屋顶,主祀妈祖。现存有清代木雕佛龛一个,清乾隆宫宇重修石碑记一方,碑上记有芦朴村名由来。刻有“慈祥保赤”的清代木匾一方。宫前是一百多平方米的坪地,坪地左边是一口古井和护碑亭。该宫1999年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久失修,为保护文物和弘扬妈祖文化,于2002年12月按原貌修复。
出氏家庙和翰林第 涂岭镇洪厝坑自然村的出氏家庙,是素以奇姓“出”氏闻名的洪厝坑蒙古族裔民的祖祠。家庙为三开间二进木石结构建筑,中有天井。门匾上书“出氏家庙”四个字,大门联云:“燕南无二族,惠北自一宗”;厅中悬“忠节”、“进士”、“文魁”、“解元”等横匾多块;厅堂柱联云:“一亲拱门楣预占遇试皆一,三台壮屏翰早卜达尊有三”。
据《元史》、《明史》和《出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出姓祖先是元朝开国功臣、成吉思汗义弟、爵封鲁国公太师的木华黎,传至官封内阁太尉的八世纳哈出,其长子察罕涉“蓝玉党案”被杀,次子佛家奴当时授职指挥于福州屯田守边御倭,他怕哥哥谋反案株连九族,便去掉父名“纳哈”二字,单取“出”字为姓氏,尊纳哈出为“不归公”,辞官隐居在惠安九都象狮,后又由象狮迁居涂岭新厝村。传至十三世出光育,又从新厝迁居照船山下的洪厝坑。此后,洪厝坑就成为蒙古族后裔“出”氏的衍生之地,究其历史已有540多年了。
翰林第为洪厝坑出氏后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出科联所建。出科联(1709-1753年),字乾甫,号淑渠,乾隆三年(1738年)赴乡闱高中解元,越年(1739年)联捷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受检讨”。出科联登仕后,荣归故里,拆旧居兴建翰林第,翰林第为五开间,石木结构,石头砌墙,穿斗式木屋架,硬山式屋顶,门匾书“翰林第”。大厝内有天井,外有宽敞场地,因年久失修,已显破落。
陵园及陵墓
晋安郡王陵与郡王祠 晋安郡王陵即林禄墓。林禄(289-356年),河南人。东晋建武元年(317年)随晋元帝南渡,授招远将军,敕守晋安郡(今福建),卒后追封为晋安郡王,为闽林始祖。
晋安郡王陵建于东晋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位于涂岭镇的九龙岗山麓,墓为夫妻合茔。明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莆田人林俊重修,明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惠安教谕莆人林齐圣会同惠安举人林徽龙再次修葺,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惠安教渝林清标邀集兴、泉、漳林姓集人集资再次进行较大规模的修造和扩建。1980年再次重修形成现有规模:墓区占地800多平方米,墓为石构,呈“凤”字形。墓丘是传统的龟壳状,墓碑上书“晋安郡王林公”、“诰封贵人孔氏”。
墓前有三级墓坪,逐级外扩。一级墓坪两旁排列着石虎石马石羊,二级墓坪竖两尊佩剑武士石翁仲,三级墓坪则是两尊谋士石像,大小仿真,形态维肖。
郡王陵东侧几十米处的晋安郡王祠,是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惠安教谕林清标重修郡王陵时增建,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进士林启运、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状元林鸿年、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民国十六年(1927年)先后多次修缮。
祠分二进,中有雕龙石柱3对,镌刻楹联石柱5对,形成16柱承梁的传统祠庙建筑风格,主殿两边有二层楼护厝,总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
郡王祠大殿正中悬挂着林姓太始祖比干画像,画像上方是“长林世家”匾额。比干画像后面的神龛里,奉祀林氏授姓始祖林坚、晋安郡王林禄和孔贵人神像,并有唐九牧诸公、民族英雄林则徐画像。两旁侧殿里,左奉二十三世孙女敕封“天上圣母”林默娘(妈祖)神像,右祀四十一世孙林龙江塑像。正殿两侧悬着“状元”、“榜眼”、“探花”和“四代一品”“翰林学士”等横匾计18块。
1998年后,海内外知名人士捐资,在晋安郡王陵西面,又建一座宏伟壮观的妈祖宫宇。宫宇由前后两座大殿组成的,前座大殿和后座第二楼大殿奉祀妈祖神像,后座第一楼大殿是祀九鲤仙公及财神爷塑像。妈祖宫宇前是个人工湖,湖中建四角凉亭一座,亭两边是条两曲水泥桥,直通湖边。整座宫宇为木石建筑,雕龙塑凤,工艺精巧。
庄应祯墓 位于涂岭下炉“玉笏朝天”奇石北面。庄应祯(1519-1607年),字希周,号石坡,明嘉靖廿六年(1547年)进士,初授援袁州推官,又升刑部主事,后转任尚室司丞,官至广东布政使。
庄应祯墓坐东朝西,为夫妻合茔,墓区占地约300平方米,呈“凤”字形,墓埕三层逐级向外延扩。墓碑由三块辉绿岩石碑并成,中间的石碑宽约0.6米、高1.2米,竖刻楷书阴文:“赤雄大方伯庄石坡暨夫人陵墓”。左右两块石碑对称地嵌在中间的石碑两侧,高0.7米,上窄下宽,侧边形成流线。陵墓二、三层墓手为砖石结构,高约1米,呈方形,无雕塑,朴实无华。三层墓埕均为水泥铺设,由内到外面积为8、12、40平方米。庄应祯墓始建时由当朝兵部尚书吴容撰题墓志铭,如今的规模乃依旧墓整修。
陈平山纪念碑 原位于涂岭樟脚村陈国寨山下,1986年重建于涂岭樟脚岭头西北150米处尾山上,后因台风榕树折断碑身被压倒,2004年泉港区人民政府按原状修复,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碑台方形,四周环以石围栏。碑身用汉白玉石彻成,通高6米,碑面镌刻着罗明同志(曾于1930年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建国后曾任广东省人大主任)题写的“陈平山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碑身下部为高1.1米的水磨汉白玉托体,上嵌辉岩,刻有陈平山烈士传略。碑身上部为高1.9米的出檐碑盖,最上面由三块水磨汉白玉托起一个0.8米高的火炬园雕,象征革命精神永照后人前进。
纪念碑正面下九级石阶,为陈平山烈士陵墓。墓区占地150平方米左右,陵墓坐西朝东,墓丘是龟壳状,墓埕二层。
陈平山(1904-1931年),涂岭镇樟脚人,1926年春在黄埔军校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福建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总指挥,红一团团长兼政委等职。1931年1月8日(农历1930-11-20日)在开辟晋惠仙交界游击活动区的战斗中英勇牺牲。
蚁山商周时代文化遗址
蚁山商周时期文化遗址 位于涂岭镇芦朴村东北400多米的蚁山(又名行山)顶上南北坡。蚁山海拔161米,与前黄镇北境的古县村接壤。1985年,在南坡20平方米、北坡200平方米范围内的表层和土层中,发现该地段集中或散存着大量陶器残片,个别地段还有30-40厘米厚的贝壳层。共采集到石锛3件(残2件)、陶纺轮一件、陶豆一件(残)以及陶片200余件。石锛2件磨光,1件较粗糙。陶片可辨器形为尊、釜、罐、钵、壶、瓮等,质地为粗砂陶、细砂陶和泥质陶,以粗砂陶居多,颜色有灰、红、黄多种,纹饰有粗绳纹、梯格纹、弦纹、交错条纹、方格纹、席纹、叶脉纹等拍印和刻划斜条纹。陶器以手制为主,加以慢轮修整。
1987年11月,该遗址被福建省博物馆、泉州市文管会和惠安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论证为商周时期文化遗址。这里出土的陶器,为我区甚至泉州市、福建省的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参考资料:
《惠安县志》、《文物保护碑文》、《泉州宗教大观》、《泉港名胜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