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以教育启民智——锦山小学的创办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引子 据史载,我国自明清始,在产盐区设立“引岸制度”,即分区招商承包,设店售盐。承包者称之“引商”,纳“引税”(“引”为重量单位,以盐若干斤为一“引”,纳若干税,故称之引税或盐税)。后“引商”可在其地界内有专卖权,叫“官盐”,未纳税者称私盐。 在山腰,自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八月十五日的一场台风狂潮,冲塌田地千多亩,后陆续改筑盐埕。大约嘉庆、道光以后开始产盐。据载,“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设置盐课,山腰等六村盐埕归县盐课司直辖。”这是课收盐税的最早记载。迨至1913年,为增加盐税收入,取缔私盐,省盐政处欲在山腰建“盐馆”,派军队驻前黄土楼,遭山腰盐民反抗未成。“1915年9月12日,官军重新驻进山腰,盐民反抗遭镇压,被杀害10多人,五间张大厝烧毁二座。”(见《惠安县志丛书·惠安盐业志》)。锦山小学的创办就从此说起,她的创办起因与抗建盐馆有关。 锦山小学的创办 接上述,1915年9月,当局派惠安驻军李玉生营长率兵进驻山腰。他一到山腰听信谗言,拘捕了当时地方上较有名望的庄舜龙(清捐太学生),来个下马威,逼其就范。但适得其反,激起民愤,发生冲突,才有开头那杀人放火的事件发生。后当局又恐事态扩大,再派教练阎吉胜来乡办理放人和赔偿损失等善后事宜。“盐馆”——盐税局终于建成。第一任局长李丹臣。 当时,局方念及庄舜龙无辜受累,意欲委予专员职务,以示抚慰,安定人心。但庄坚辞不就。同时,某些人认为这起抗争是“百民刁蛮凶悍”、“民智不开”所致,于是转向盐局申请帮助创办学校,以“教育启民智”。当局于1916年准予由盐斤每担增加税一元,收取为教育常费。并以山腰祠堂为教室,这样,同年春,一所现代教育意义上的新型学校——锦山小学创办了。 学校创办之初,聘请前清贡生、诰赐朝议大夫法部主事庄俊英(杰甫)为首任校长,郭品岚为教务主任。初始一个班,教员为庄蔚萱、庄细水、庄复初等人。尔后,发展至一个高级班、两个初级班,学制为2年(高)、4年(初)。第二任校长庄兴仁(舜龙的次子),教务主任连达,教员庄锡辉、庄志陶、饶双美。1921年春,由于盐务收款不力,锦山小学缺乏经费停办一年。1922年春季复办,有庄昭宗等15名首届生毕业。复办后刘竹梁任校长,为第三任校长,教务主任郭端修,教员郭迪修(郭的胞弟)、吴文育、周海宇、曾文举、王友琴。 1930年9月,中共惠安县委领导的“惠安暴动”前夕,为开辟一条在非常情况下沟通惠东与惠北(涂岭)之间的交通线——海上交通线,绕道黄崎渡沿途设四个点,其中山腰站由锦山小学教师康文辉(惠安小岞人)负责。1932年3月,“惠北大抗捐”爆发,锦山小学的教师庄青云(地下群众),以鸣锣为前导,引抗捐队伍赴抗捐前线。 1936年,锦山小学由庄兴德、庄昭宗等组成校董会,庄兴德主持校董事会事务。庄复初时任第四任校长,郭端修仍任教务主任,教员有庄祝枝、庄青云、庄福海、庄舒(士)英、庄仲生、郭品岚、陈云达、郭迪修、周海宇等在校任教。第五任校长庄兴德(舜龙的三子连任六年),教务主任仍由郭担任。教员除上述继续留任外,增加曾木水、庄裕水、庄明林、郭清江、郭翠英、庄怀恩、庄兴法、庄逢奇等。至此,锦山小学扩大为完全小学,教员达二、三十人,学生达五、六百人之多,成为惠安县小学生员规模最大者。这时,暂为校址的山腰祠堂容纳不下,先后租用周边的民房,形成以祠堂为中心,教室分布于宅内馆(原私塾址)、大路窟二层“洋灰楼”、后楼(望海楼)、祠堂北面三处、旧宫等(以上七处,笔者曾在那里上过课)十二、三处(含礼拜堂、二田等处),而祠堂则被称为“大学堂”。在此期间,锦山小学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学校的军乐队(后又建立西乐队)、篮球队、剧团,颇具规模;教学成绩斐然,升学率达百分之九十以上,曾与当时晋江地区名校晋江中学(今泉五中)“挂钩”,录取名额优先,特别是军乐队员,可保送入学。学校成为当时福建省内小有名气的一所农村完全小学,所以邻近山腰周边村落,以及远在南埔、后龙等地在山腰有亲戚的群众都喜欢送子女到锦山小学就读。 “七·七”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高潮,锦山小学师生充满激情投入抗日宣传活动。在校内每周一集会,由教务主任郭端修作抗日形势时事报告,激励师生“读书不忘救国”。师生共唱抗日歌曲,以南音配入抗日的词句清唱,宣传抗日。1939年间,政府要求一校一支宣传队,锦山小学在郭迪修老师组织下,师生30多人组成抗日话剧团(俗称文明戏,后纳入惠安县抗敌后援会统一领导,位列抗敌第六巡回宣传队),配以军乐队、演讲队,开展抵制日货活动,宣传抗日道理,发动老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投入抗日斗争。山腰宗亲因之捐出巨资(购买飞机),得到省有关方面授予“献金救国义举可风”、“功在家国”的匾额以表褒扬。这支宣传队面向社会,深入农村,在校长兼山腰抗敌后援分会会长庄兴德的率领下,走遍惠北各大乡,进入县城和东园、崇武、土寨等地演出,效果极佳,名闻遐迩,是山腰人民抗日民族精神的体现,同时,也培育了具有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一代青年。(详见《抗敌第六巡回宣传队》,刊登于《泉港文史资料》第一辑)。 1949年7月,由庄晚芳发起,庄志达、庄全贵、庄绍锡(建安)、庄荣春(前埕)、庄福顺、庄奇顺、庄鸣嘉、庄成金、庄能宗、庄集礼、庄才顺、庄辉英、庄万福等组成校友会,专门负责向社会募捐,建筑三间教室(在“树脚埔”,今山腰戏院北面,平屋尚存),缓解了学校缺教室的燃眉之急。 解放前夕,锦山小学里有三支地下党组织和有关的外围组织在联系活动,大体有“闽中”庄清金、庄集礼、江寿华;“闽西南”的庄奇顺、江成桂、庄志达、庄成金、庄能宗等;城工部(城市工作部)的庄全贵、郭荣春等。他们边教书,边为山腰的解放努力工作。1949年8月,在三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山腰盐场盐警起义,我党接管盐场,山腰宣布解放。是时,任命庄绍文(昭宗先生侄儿)当校长。1950年,庄重远(清金)担任校长。由于接管后的盐场体制未健全,提供经费不足、不及时,校长负责组织十九位老师收取“柴草捐”、“学捐”等,以维持学校的日常费用。后增加埭港、鸢峰、新宅、菜堂等四处分校,统称盐区小学。 普化小学的并入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惠安基督教会开办了在城关的时化小学后,陆续在山腰、洛阳、东园、崇武等地创办“十化”(10所)小学,在山腰的称普化小学(私立)。她的前身是“义学”性质,始办于1895年。当时,庄兴豆、庄泮水等基督教徒在山腰创建基督教堂,而后聘请庄垂青为校长办了义学,也称蒙学堂。校址设在礼拜堂边(今山腰基督教堂原址)。1914年,张其南接任牧师,将义学改为普化小学,为山腰培养了颇多人才。其卓著者有留美博士、曾任新加坡南洋大学副校长庄竹林,香港商业巨子庄重文博士,以及庄贻信、庄晚芳教授等。1946年,因经济困难停办。1948年复办,张瑞章接任传道兼任校长。 1952年春,普化小学合并于锦山小学,形成了以锦山小学为主体的一所较大规模的完小。由于生数增加,原祠堂、礼拜堂均容纳不下,人民政府拨款在北头沟园地上建筑新校舍(今校址)。以上两处仍设分班。此后,新校舍若干年后也依然如故。 1958-1960年间,全国实行公社化、大跃进,整个惠北成立一大社——超先公社。锦山小学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其出色的教学质量,被定为山腰中心小学。从此,锦山小学称为山腰中心小学。但是,与其他各地一样,老师及高年级学生必须参加“大炼钢铁”和农村除“四害”(麻雀、老鼠、臭虫、蚊子)等活动,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导致教学质量下降。“文化大革命”初期,小学多数“停课闹革命”。1967年秋,又相继“复课闹革命”,推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小学由生产大队管理。1968年,开始“教育革命”,缩短学制,小学五年。70年代,为了便于贫下中农子女就近入学,各生产大队、盐场各工区先后创办了锦塔、锦川、埭港、立新(菜堂)、团结(陈庄)小学等,学生得以分流。山腰中心小学校址也就全部迁出祠堂、礼拜堂,但同时校内却办起“附中”,挤占小学教室,调小学教师任附中课程,教学质量下降,附中直至1982年才停办。 新时期的新发展 1995年间,幸蒙热爱桑梓、关心教育的旅马乡贤黄宽妹、庄添文、庄永福、庄崇龙、庄德枝等30位,旅星乡贤庄绍绥、庄添桂、庄右铭、庄绍明、庄绍强、庄绍健等11位,在乡贤达庄志银、庄荣春、庄惠山等8位及师生等共同捐建马星教学楼,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一座高耸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拔地而起,育人环境焕然一新。 学校自20世纪90年代起,教育教学在改革开放中开拓前进,取得丰硕成果。学校先后荣获市、县(区)教育“两基”、“创安”、事业系统先进单位、“文明学校”、泉州市少先队红旗大队称号、泉州市关心老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有多位教师荣获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区“优秀团干”、区事业系统工作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学校教师在参加全国性及省、市论文竞赛中,有44人次获奖;论文发表和入选于区级以上刊物的有33人次;在各学科优质课比赛和教师基本功比赛中获奖者众多。 在老师辛勤耕耘下,幼苗茁壮成长。学生被评为省、市、县(区)“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有13人次,有3个班级获市先进班级集体称号;各学科尤其是语文科的作文竞赛,则成果累累;多年来,学校在美术、书法、摄影等美育方面,独具特色,曾获“世界杯”东方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优秀组织奖,福建电视台公共频道曾就学校的美术和美育特色作过专题报道。 山腰中心小学,这所历经八十余载的老校,必将与时俱进,开创更为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庄兴德编《山腰庄氏家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