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的话:本文参阅有关文史资料,及结合庄氏旧族谱中凤毛麟角的记载撰写而成,综述山腰庄氏宗亲渡台历史与造福桑梓事迹,意在“抛砖引玉”,希望泉港区各姓后裔,或查阅族谱记载,或深入社会调查,挖掘出更丰富的史实,汇编成反映泉港与台湾血缘关系的文史资料。这项工作对当前进一步紧密泉港与台湾的关系、促进“三通”有着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援引相关史、志资料,寻求古时山腰庄氏渡台线索
地处惠北的山腰庄氏究竟何时赴台,文献上确难找到具体明确的记载,但有些间接线索:市志载:17世纪20年代(明末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郑芝龙招集泉人开发台湾。泉州府下辖数县均可称泉州人,字里行间无“惠安县忠恕乡七都安埕铺前蔡村”(即今山腰镇)庄姓往台的记载;又据《惠安方志通讯》(第四期,1986.10)孙怀伟所撰的《惠台关系》一文载,有文献可考的“约于公元1661年至1680年之间”;又如翰三先生根据台湾一些文献中的明确记载而写成的《留连台湾的惠安前辈》一文中,介绍了十五位惠安渡台先辈,其中包括:“沙格人王忠孝(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于永历十八年(公元1664年,一说康熙二年即公元1663年)偕沈佺期、卢若腾等入台,公元1667年(一说公元1666年)卒于台”;还有“王忠孝侄孙王璋(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举于乡,为台湾第一个举人”。当时的前蔡距沙格村仅20华里之遥,此期间是否有庄姓宗亲随之入台,无从查考。
近期,获设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平东路的修编庄氏族谱办公室所编的《修编<庄氏族谱>简讯》称:台湾宗亲,多数为森公派下裔孙,明清两朝迁台人数为多,民国末期迁台也不少,初估十余万人。据台资料统计,庄氏在台人口排在台湾现有姓氏第23位。从族史资料看来,以雍正年间至嘉庆年间迁台人数为最。经200多年的繁衍,每派裔孙已有数千人,多数住台北、桃园、新竹、淡水、台中、彰化、嘉义、屏东、花莲等地。民国期间迁台多住台北等地,并在各地均建有庄氏宗亲会和宗祠。
二、查阅山腰旧谱的零星记载,了解庄氏宗亲渡台定居及繁衍简况
福仁宗亲编的《锦绣山腰庄氏世系简谱》、锡仲宗亲编《山腰庄氏各支辈行索详》均记载有:“垂裕……之子(名不详)迁台湾”、“垂裕之三子(名不详)居后沟,据传迁台湾埔仔繁衍。”这是山腰庄氏东渡海峡入台的最早记载。垂裕系三世轸生公次子,笔者以轸生公的生卒年月推算:“轸生公,又名良弼,号国轩,生于明永乐巳丑年(公元1409年),卒于明成化丁庆年(公元1467年)。”一代若以25年计算,轸生公的第三代孙子60年间可长大成人,那么渡台时间大约在明成化(公元1465-1488年)或弘治(公元1488-1506年)之间,即于15世纪末就渡台谋生。
另据调查:陈庄下科乌志伯的先辈、九世祖(“散脚”)一户人家,七个兄弟赴台居新竹,后回乡两个;小四房(顶埭),有贵宗亲的先辈,一家五个兄弟,卖掉种籽准备东渡台湾,经其祖母苦苦恳求,才留下一人,四人往台北定居繁衍;清嘉庆(公元1796-1820年)、道光(公元1821-1850年)年间,细房“七脚”长房派下,16世祖与“前后落”兄弟辈的化教(某)的次、三子(17世祖)往台湾(据三福宗亲《前后落族谱手抄本》);据“七脚”五房派下成字宗亲的回忆,高祖化字辈(16世祖,名不详)约于道光年间,曾带一子(日字辈,17世祖,名不详)渡台谋生,而今分别聚居于某地二处,繁衍上千人。
据庄兴德宗贤修编的《山腰庄氏家谱》,其在明清两代来台垦荒者姓名录导语中称:“庄氏为台湾第24位大姓,人口总计为十五万七千一百四十四人,分布较多之县市依序为高雄市、台北市、台北县、彰化县、台南县,分布较多之乡镇市依序为新竹市、高雄市三民区和前镇区、台北板桥、彰化二林、澎湖马公车卫里。”导语以下对庄氏赴台有较详细记载,但其中有许多是否山腰的宗亲未能判断,下面所录几则供参考:
——“乾隆年间,庄有得入垦彰化芬园、庄明文入垦今南投草屯、庄志生人垦彰化埔盐、庄藉生入垦今新竹市,后移南投镇。”
——“同治年间,庄鸣基、逢建兄弟入垦高雄市,庄晓南入垦屏东恒春。”
——“光绪年间,庄同派下庄佛山兄弟迁居今高雄市。”
入垦者还在当地建有大宗、家庙,如“学甲镇有庄氏大宗,佳里镇、竹山镇、草屯镇各市家庙一座。”这本《家谱》并称:以上属于稽考者,其余无从查可者,难以计数。“明清两代,由吾乡迁来台湾者,如新竹客雅里五柱,已繁衍数百人,由山腰灰窑脚(今锦山村辖)迁来,祖先名字无从稽考。台湾各地,属于锦绣派下,更仆难数。”
以上数例供我们大概了解古代山腰庄氏渡台定居及繁衍简况。
至近现代,入垦台湾的宗亲,据兴德宗贤《家谱》载:“日据时代(指《马关条约》签订后,1895年起日本占领台湾),吾乡庄荣法、庄荣枝(兄弟)迁来台湾,庄荣法遭遣返(原因不明),庄荣枝留台”。据修谱的世系谱图,得知庄荣法兄弟系细房下厝10世道琛公,传13世宪普公派下之18世祖德水公的长、次子。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政府发表的《开罗宣言》规定,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包括东北、台湾、澎湖群岛在内的土地,归还中国。1945年7月24日,中美英苏四国共同签订的《波茨坦公告》申明:“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同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天皇和政府代表以及日本大本营代表在投降书上签字。至此,中国人民的八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12月25日,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台湾收复后,山腰庄氏宗亲更多赴台谋生、求学。上述遭遣返的庄荣法,等不到台湾回归的这一天就已身故,但“光复(1945年)后,其妻率子女返台往新竹市,其弟荣辉住台北,其妹成妹住新竹”。
至于兴德宗贤一家迁台的情况:1945年秋,日本投降,台湾光复。1947年春2月,兴德宗贤举家迁台,据《家谱》云:“吾家先后来台者,仅十二人,分居于台北市、中和市、桃园市、新竹市、高雄市、美国加州等地,繁衍六十余人,迄今三十八年,历尽沧桑……”又:“自我三十六年(1947年)迁台迄今已四十七载,绿柳成荫,儿孙成群,分居各地,各谋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可达二百多人。
同时迁台的还见于《重修山腰祠堂捐款芳名志》中五十二位捐资者,分别从山腰各角落赴台谋职、求学,而后定居于斯。
综合上述,山腰庄氏渡台谋生的历史悠久,自明代成化(或稍后)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十八世繁衍,人口无从统计。仅就台湾收复后的1946-1947年间,迁台的曾、祖、父、子四世同堂的很普遍。
三、弘扬爱国爱乡精神,倾注同胞血缘情怀
祠堂自古以来,是每个宗族“显其本、祭其祖”、“追本求源”、“追远报本”的重要场所。在今天,它也是维系海内外宗亲的“纽带”,在海峡两岸两相阻隔五十多年后,尤其如此。
山腰庄氏家庙因“年久失却整治蠹损”,早有“群策重修”之念,“赖昭宗自台湾回归为之倡,兴德在台湾攘臂号召旅台宗亲咸乐捐输”。于是,集族中笃勤后辈,以台湾为主,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本乡四方各族子姓,达到“慎终追远,崇功报德之意愿,出资使力,共襄盛举”,终于1991年暮春告竣。
庄氏家庙的重修,进一步沟通了山腰庄氏与海峡彼岸、星马宗亲的血缘深情。20世纪90年代,他们思祖怀宗之情日益浓烈,纷至沓来寻根问祖。1998年间,有夫妇曾从厦门专程来山腰寻根。当他们看到祠堂大厅右边第一对对联上的“前蔡”二字时,频频点头:“是的,是的,祖父曾告诉我,来自前蔡……”经一番祭拜后,离去前又一次表示再次谒祖的愿望。后经细查,他们是细房派下的十四世“七脚”中的五房少远公的裔孙。1999年2月,伟恒通集团泉州福泉有限公司董事长庄绍生乡贤,为长子媳的结婚喜庆返乡,率生、养两个家族举行隆重的祭祖礼仪,以示“敬祖尊宗”的融融之情。以上事例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不能一般地理解它的意义所在,而是血浓于水的例证。
远在漫漫海峡彼岸的山腰庄氏宗亲不断捐资,为家乡铺路修桥、兴办教育,配合家乡开发建设,深深地倾注了其一腔赤子情怀,表现了他们高尚的爱国爱乡精神,足以为后来人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