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八闽名胜仙公山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概述 仙公山位于泉州城北郊34公里的马甲镇。是山海拨758.5米,山势浑厚雄伟,巨石叠峰穿空而立,绝崖山巅双峰并峙如双丫,亦称双髻山。 仙公山原称丰山。据《八闽通志·地理志)载:“宋属仙溪里四十五六都”。《闽书·方域志》云:“每水旱,乡人祷于是山,即有丰收之应”。乾隆《泉州府志·山川》云:“丰山,在四十六都,距郡城北五十余里。水旱祈祷,岁则大丰,故名。山顶有双丫,亦名双髻峰”。《闽书》:“上有白水岩,涓若滫浆,五代齐有人构此山,今石上刻有无名氏诗曰: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一掬白泉何处得,源来定自出天河。” 今据学者按典籍所载,调查遗址,认为马甲原名马夹,后演变为马甲。因是山夹岭,演化为双髻山、丰山。因是山有何氏九仙所居,故山曰仙公山,水曰仙溪,地曰仙溪里,岭曰何格岭。 仙公山地处海洋性气候区域,温暖湿润,常有地形雨和雷阵雨发生。每逢春夏二季,西南季风吹来,云雾缭绕,汇成一片云海,汹涌翻腾,千姿万态,山巅峰峦犹如汪洋大海中的几块突兀礁石,构成“双髻云海”的美景。秋冬时节,天高云淡,星月皎洁,荷潭水库和仰恩学村互相映衬。在夕阳西斜的黄昏或静谧宁馨的月夜,则勾画出“夕阳沉江”、“荷潭印月”及“仙山蓬莱”等绚丽画图,美不胜收。 通往仙公山的道路有三条。一在仙公山之阴,即从马甲攀登而上,十分陡峭。80年代新修盘山水泥公路,蜿蜒至山上,而旧道废弃。另两条山路在山之阳,一条从河市出发,沿着古代铺筑的石路上山,此路每隔2华里就有一座石亭,供香客、游人小憩;一条是从惠安县黄塘村出发,入河市鸟关,到达“洗心亭”,这是惠安香客“求仙”的“仙路”。自从盘山公路通车后,从马甲镇乘车上山便成为香客进香,游人游览的主要通道。 因仙公山陡峭险峻,通达丰山洞只有西、北各一个石门可以出入。北门称“小隘门”;西门是正门,即“仙门”。1988年,风景区重新规划,“仙门”下移至顶停车场,另建牌坊式山门,称“九仙天门”。过天门上山,有千年古树,其中有高达十余丈的粘香;有数百岁的梧桐、罗汉松、兰香、铁树;还有百合、丹桂、各色茶花、含笑花和海棠花。处处鸟语花香,游人至此,如临仙境,心旷神怡。 仙公山上的顶停车场,迎面是高大的牌坊式“九仙天门”,或过“仙门”,登仙路,过仙洞,上悬崖峭壁下三座古刹(白水岩、丰山仙洞和朝天阁);或在下停车场乘坐缆车上丰山仙洞,缆车索道垂直高差195米,斜面距离721米,8分钟即可到达。 仙公山以其美景“仙”名,誉满闽中,驰名海外。其山势雄伟,岩崖陡立,径曲林深。山中处处有景、有画、有诗、有情,林泉峦谷与亭台楼榭之间分布着数十处景点和景观,内涵丰富,传说迷人,著名的有“丰山洞”、“白水岩”、“朝天阁”、“九仙天门”、“仙灵桥”、“仙井”、“仙脚迹”、“仙棋盘”、“仙茶树”、“仙排格”、“出米石”、“藏杉井”、“观日台”、“小髻寨”、“杨海洞”、“立鹤亭”、“立鹤洞天”、“贵妇双髻”、“小髻仰仙”、“九狮聚会”、“禅鸡晓唱”、“双龟听法”、“仙山石林”、“双髻云海”、“荷潭印月”、“夕阳沉江”、“盘山火龙”。还有据传宋代朱熹、王十朋,以及明代书法家张瑞图等历代文人骚客留下的摩崖石刻等。被誉为“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的人间仙境。 近年来,仙公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处致力于旅游区的规划、开发和建设,筹巨资修葺了寺院亭阁,开辟盘山公路,架设空中缆车索道,完善各种服务配套,使名山更加绚丽多姿,成为秀出八闽的旅游胜地。 登上仙公山,寻幽揽胜;或乘坐缆车,极目江天,那旖旎风光和绝顶凌空、置身天外,让人如临飘渺仙境,留连忘归。八闽名胜的仙公山,以它特有的“是真仙灵”和“殊胜境界”,迎接着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 二、历史沿革 据传南朝齐(480-502年)时,先人已在双髻山上建丰山洞。传说中的宋代理学家朱熹的摩崖石刻题句:“齐朝谁住古岩阿,绝顶云霄手可摩”,说的就是齐朝时已有人在双髻山绝顶建岩宇,修道炼丹。又据传,此时仙游九鲤湖的何氏九仙,见双髻山风景秀丽,遂降灵丰山洞。 五代(907-960年)时,据传双髻仙山又被儒家和释家选为圣地,先后在这里创建佛教岩宇白水岩和儒教岩宇朝天阁。据传山上僧人、道士和香客日增。“出米岩”传说讲述的就是为解决山上僧、道、香客粮食不足之苦,寺中住持拟凿洞扩大出米洞口,致使粒米不出的故事。 宋代(960-1275年),仙山香火日盛。相传理学家朱熹和状元、龙图阁学士、泉州知州王十朋,登山游览,并留有摩崖题刻。 明代(1368-1644年),里人林一麟(字国侦,号西塘)大力宣传,仙公信仰迅速传播,其影响遍及晋江、惠安、南安诸县,并伴随着泉州的移民和商人的足迹传播到台湾和海外。 乾隆十一年(1746年),释奕楷与其徒定观,重修丰山寺,“庙貌一新,较旧又丽焉”。重修后的丰山寺不但是儒、道、释的圣地。而且成为“族里相与熙游”之旅游胜地。 民国时期,闽南一带匪患严重。仙公山地处泉州偏远郊区,交通不便,股匪盘踞,地方不靖,香客却步,故香火冷落,庙宇飘摇欲坠。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建立地方政权、实行土地改革和进行剿匪。1950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民兵在仙公山围歼盘踞山中残匪“白云纵队”,地方秩序井然。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宣传和落实,仙公山香客日增,香火再度兴旺。 文化大革命期间,仙公山庙宇被作为封建迷信场所受到破坏。许多石刻、木刻和匾额被毁,寺宇失修,古山道上的亭阁多被拆毁。 1983年,仙公山被列为泉州胜景之一,山上的摩崖石刻被列为泉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山上设“双髻山风景区管理处”,对山上的文物古迹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整修。 改革开放以来,仙公山的旅游业蓬勃发展。1990年至1996年,马甲镇人民政府对仙公山旅游区进行全面整修,共筹资2千多万元。其中福建省人民政府投资50万元,鲤城区政府投资138万元,游人与香客捐资470万元。修筑6.87公里的水泥盘山公路,建“九仙天门”壹座,砌410级仙道登山石阶及176根扶栏,翻修丰山洞、白水岩和朝天阁,修建山亭3座。建三层综合楼一座,可容纳2百人同时就餐,又设素餐部、高雅茶座、综合小卖部及旅社。此外,马甲镇政府、鲤城区财政局和外商共同投资830万元,增设空中缆车,缆车索道总长721米,高差195米,设10个支架。单程需要8分钟即可到达山顶。至此,仙公山的旅游服务设施基本配套。仙公山成为人们观光旅游,开展正常宗教活动的胜地,每年平均接待中外游客、香客达30万人次。 三、寺阁庙宇 仙公山上悬崖峭壁下,三座古刹一字排开,左边是供奉三世尊佛的白水岩寺,居中乃道观丰山仙洞,右边为祀奉五文昌夫子的朝天阁。这种三教并存的格局,是闽南地区的特有文化现象,它体现泉州人民对不同宗教的兼容并蓄的博大胸怀,在全国的名山古刹中实属少见。 丰山仙洞(仙公寺) 丰山仙洞亦称仙公洞,据传始建于南朝齐(480-502年),时有无名氏道人在双髻山上“绝顶云霄”的古岩处,建造岩宇,修道炼丹,济世救民。几经历史沧桑,延至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马甲乡人林一麟倡议重修,并发动乡人重新开发双髻山,于是丰山洞成为闽南一带仙公信仰者朝拜的圣地。 仙公寺祀何氏九仙,为谒梦的寺观。1991年4月,依原址坐向(坐东朝西)新扩建木、砖、石和水泥混合结构,重檐歇山顶建筑形式的寺宇。进深11.4米,面宽12.8米,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面积146平方米。 平时,诣仙公寺祈梦的香客络绎不绝。每逢除夕至正月初七、九月初九日前后,进山朝仙运梦的香客及游人,每日可达万人次以上。 丰山仙公寺奉祀何氏九仙。关于何氏九仙的传说颇多,据《闽都别纪》载,据传汉高帝五年(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包吉为丞相,何侯为太守,夫人张氏连生九子,品格不凡,双目皆瞽,长兄微露一二行。生死不离,行时照序。一日,遇父太守宴客,兄弟排为长蛇阵,旋转于席间。太守见之大怒,欲杀其九子。家人哀求,始免。包相承诺:放之归隐山谷,择地临福州于山鳌顶峰旁,搭茅庵,旬给米菜。九兄弟归隐三年,采药炼丹,炼成九粒丹而服食。入相府拜见包相辞行远游。何太守获悉,密令家丁追杀,推入福州台江水中淹死。九兄弟却鱼贯跃入江中洗濯,瞽目睁开,长兄额上则多开一眼。家丁呼之上岸,忽然变成九条鲤鱼,向南飞腾上升,至兴化一大湖中,变成九位道士。九兄弟云游至福清石竹山,遇包相办事至此,寄《河洛大衍先天数》仙篆秘诀呈包相,故能推演未来之事。事过不久,何太守一家男女并鸡犬,白日升天,皆成仙眷。 《仙溪志·祠庙·灵显祠》则云,考之载籍,神姓何氏,始居江西庐江,后徙豫章。娶张氏,生子男九人,女四人。时汉淮南王安好文学与术数之士,何氏在江淮间与淮南王安友善,九子亦从之游。后九子师大罗,学辟谷之法。遂自九江寓居于闽之于山,经高盖山,复过莆田。因觅山川之秀,遂过鸡子城东北之湖上。尝对奕于岩畔,炼丹于湖侧。其父何氏亦辞别淮南王渡江南下,与其母自闽之莆,迹寻其子。九子丹成,欲引父俱仙,以母不从而止。湖有九鲤窃尝其丹,皆化为龙,九子乘以上升。父遂隐其山。 何氏九仙的传说,至南宋即基本定型。地方古籍载此传说多引述,而少作论证。后来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口碑和文字的不断加工,情节遂趋于完整传奇。九仙的传说和仙迹,载入《闽书·方域志》、《八闽通志·山川》、《福建通志·列仙传》、《福州府志·山川》、《三山志》、《榕郡名胜辑要》、《榕城九仙纪要》、《九仙事迹》、《福清县志》、《石竹山志》、《兴化府志》、《仙游县志》、《九鲤湖志》、《泉州府志》、《晋江县志》和《双髻仙山志》。遗留至今的泉州北郊马甲丰山仙洞和山上的摩崖石刻,证实了九仙的传说在泉州的流传。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马甲乡人九仙信徒林一麟重新塑造九仙神像于丰山洞奉祀。自此,每逢灾情,乡人到寺里焚香祈祷、祈梦,据传每有灵验。于是香火不绝,闻名遐迩。因此,仙公山成为闽南一带仙山圣地。 白水岩寺 白水岩寺,坐落仙公洞左侧,据传创建于五代。明、清时期几度重修。近年,由海内外香客募集巨资扩建,1992年7月动工,次年8月竣工。进深13.4米,面阔14.5米,进深三间,面阔三间,为木构单檐歇山顶建筑形式的佛祖厅堂,面积194平方米。内主祀释迦佛(即如来佛,在佛教中为娑婆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在佛教中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在佛教中为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合称三世尊。附祀观音、弥勒和文殊、普贤菩萨,两旁塑18罗汉。 重修前的白水岩寺的南北墙上,砌着明代著名文人林如源撰文,著名书法家张瑞图书写的《禅鸡冢碑》,是白水岩寺的重要历史文物。碑文录于下: 禅鸡冢碑,五因山人林如源记 丰山峭雄为泉北镇。客有携白鸡来谒梦者,禅师宗鉴戒律精严,苦祈放生,客因施于岩。师受以三皈,后每闻讽经声,即对佛伏听。讽毕,乃出游。客或投遗腥,辄弃去,如是者数年。崇祯庚午中秋,端伏佛前不动,就视,则坐化矣。昔远公有听经鹅,永宁院有坐化鹊,东林寺登于碑碣,陈后山著之谈丛,谓其有佛性也,乃今以观佛性更备。既瘗岩左,余表曰禅鸡冢。尝阅韦忠武鹦鹉舍利塔记,于今甚有合也,故仍勒其事于石。师尝畜牝牡二犬,亦不茹血荤,十年无风合孽育,并一时异事云。 庚午腊月 白毫庵居士张瑞图书 本碑文宣传的是佛教不杀生和佛法无边,甚至连动物也被感化了,“禅鸡”两字点明了碑文的主题。但是,更重要的是碑文记载了明代香客来仙公山,必须“携白鸡来谒梦”,可是这种仪式今已不见了。同时,本碑文也反映了明代仙公山上佛教和道教祈梦互补及和平相处的实况。 张瑞图,晋江人,字无画、长公,号二水,别号白毫庵居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第三人。为明朝著名书法家,历官建极殿大学士。 碑文作者林如源,晋江岭后(今马甲暗林)人。字维清,别号五因山人。博览经史,精于诗赋,著有《八闽名山川志》等几部书,与张瑞图、何乔远交往甚密。 《禅鸡冢碑》由四方辉绿岩长条形石碑组成,各长180、宽37厘米,保存完好。白水岩寺重修后,移置朝天阁保存,拟建碑亭安置。 白水岩寺还有一方乾隆十一年(1746年)的《重修丰山寺叙》碑。页岩琢成,长64、宽36厘米。原砌白水岩寺北墙,重修后改砌置东墙左侧。 碑文记载了丰山寺创建于南朝齐时;明嘉靖间里人檀樾林西塘(林一麟)重新恢复;崇祯间里人林五因(林维清)重修;继修者白水岩寺僧真诚也。 碑文记载此次重修白水岩寺,是住持僧奕楷“倾橐以就”,其徒定观“弗惮劳也”。还有“族众趋事,里人赞成”,共襄盛事。因此“庙貌一新,较旧又丽焉”。故重修后的白水岩寺,既可作为僧人“钟于斯,鼓于斯,师竖拂于斯”,又可作为乡人族众“相与熙游于斯”的娱乐场所。 特别可贵的是碑文抨击了清朝前期泉州社会上的“智侮愚,强厉弱,贵暴贱,干戈角斗,讼狱蜂起”的恶劣社会风气。碑文认为此举“族众”、“里人”襄助重修白水岩寺,可让“佛灯永耀”、“胜事共成”,那么就不会有“智愚、强弱、贵贱、干戈、讼狱拢拢”了。这是提倡宣传佛教以改造社会风气的主张。 碑文又为儒、释互补和合流提出理论根据。提出“儒贵和,释尚和”;主持重修白水岩寺的僧人奕楷“偕其徒定观爱儒,犹之我儒有好空门者”。这样,僧人倾橐修寺,儒人为修寺盛事写叙,族众趋事,里人赞成,让佛灯永耀,社会安宁。如此则儒、释互补、合流,共同维护社会治安。这便是仙公山的白水岩、丰山仙洞、朝天阁一字排开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现象的深层理论依据。一言以蔽之,即仙公上的儒、道、释三教合一现象,是中国的以儒、道、释三教互补为格局的理学思想的反映,是中国传统的文化现象。 本碑文的作者林维新,系里人林姓族人,为武荣(南安丰州)塾师,是一个知识分子。本碑文是儒、释的合作产品。 朝天阁 朝天阁,又称朝天观。据传创建于五代。坐落仙公寺右侧,明清两朝屡经修葺。今阁内保存有光绪八年(1882年)《新建朝天阁碑记》一方,花岗岩雕成,长1.56、宽70厘米,楷书。但碑面磨损严重,文字多漫漶不清。该碑的发现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1993年11月,纪念民族英雄俞大猷诞生490周年的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河市镇举行,期间举行俞大猷公园奠基典礼,时据农民报告,俞大猷公园后山的涂岭村有一方石碑。笔者立即驱车前往,原来是重修朝阁碑记,被农民置家门口作石桌使用。事后报告河市镇政府蔡荷蕃同志收回保存。不久前,方为仙公山风景管理区收回保存于新建朝天阁内。仙公山文物流落河市一事,表明民国以降仙公山文物破坏之严重。 1950年,朝天阁重修,进深三间,9米,面阔三间,宽21.2米,系木、石、砖混合结构的硬山顶建筑形式,面积191平方米。1996年10月改建成二层砖、石、水泥混合结构楼阁式重檐琉璃顶建筑,进深13.4米,宽15.6米,面积209.0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18.08平方米。 朝天阁一层,供奉五文昌夫子和何氏九仙之母舅范侯公,为旧时读书士子朝圣之地。五文昌夫子即关帝、吕祖、朱衣神、魁星和北斗星,系掌管禄籍之神,为儒教尊奉之神祗。今阁中尊何氏九仙之母舅公范侯为主祀神,配祀五文昌夫子。据传范侯公度引何氏九兄弟登录仙籍,是九兄弟成仙的有功之人,为传梦判官。 据《兴化府志·祠志》载,据传范侯因私啖何氏丹,面带黝黑,腹胀欲死,仙怜而解之以白鸡血,乃苏,而面殷黝。这印证了前文的《禅鸡冢碑》所记“客有携白鸡来谒梦者”。关于范侯的传说颇多,据今人蒋维锬在《九鲤湖的梦文化》(序)里说,据考范侯在宋以前的文献中是没有的,到明代才出现。为接待达官贵人来九鲤湖乞梦,明代在湖畔构筑一座迎仙公馆,并再附会出一尊专司传梦神灵范侯,祀于馆中。然后,由范侯为他们向九仙传达乞梦所求。原来是因为宋人记载何氏九仙之父,有一女嫁范侯,即依此附会出来的。 朝天阁二层为仙公山文物陈列室,陈列着仙公山有关文物和图片。 伽蓝殿 伽蓝殿,在白水岩寺左侧。为重檐六角形亭式建筑,木石结构,黄色琉璃瓦顶。内奉佛教寺院守护神伽蓝神。两旁塑有文武判官。 檀樾祠 檀樾祠,又称西塘祠。位于白水岩寺右侧,硬山顶建筑。内供奉对仙公山开发有贡献的明代乡绅林一麟。嘉靖间,林一麟发动乡人重修丰山寺。后人建檀樾祠寄附于白水岩寺内。1993年,于寺右建专祠奉祀。 四、仙山胜迹 1、门、洞胜景 九仙天门 九仙天门在盘山公路尽头的仙山顶停车场右上方,系三重檐牌方式仿古建筑,是山上仙路的入口处。仙门前有石阶九级,石阶下为石庭。石庭北侧是土地庙、小卖部、饮食部、售票处;石庭西侧有路通停车场。 小隘门 小隘门坐落在仙公山景区的左侧,又称北仙门。北仙门由石块垒成,上有一石横空为门楣,门宽仅可容身。门外下临深渊,放眼远望,尽是崇山峻岭,其形势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过”。沿石阶而下,直通古山道——江西大道。入小隘门,景点密布,如栖云亭、仙脚迹、“仙井”、“出米石”等,且周围崖壁无石不刻字,是仙公山旅游的重点名胜区之一。 仙洞 仙洞,原在下隘门不远处,南北走向。现在高3.5米,宽4米,进深20多米,洞顶为拱形,冬暖夏凉,可容数百人。仙洞南口为平台,豁然开朗,转折而上可通朝天阁。 杨海洞 杨海洞在仙公山小髻峰顶,据传为一条长达二华里的山洞。小髻峰南麓和山北新髻(河市镇新岩村),有雷、蓝二姓畲族世居于此。此洞自小髻峰顶直通山麓坑头畲族村。石洞高约2米,宽约1米,原为土匪巢穴,因经久失修洞口已被堵塞。 据先人叙述,洞内通道曲折,层次分明。中有古人居住的石室,有放置生活用具和兵器的洞室,有储水池,还有石磨等物。相传此洞是蜘蛛精的巢穴,北宋杨文广“平闽十八洞”,斗不过蜘蛛精。于是一直蛰居其中,为害人间。明嘉靖间,里人林西塘发动乡人开发仙公山,重修仙山胜迹,结果被蜘蛛精摄入洞中,剥去十个指甲,受尽折磨。何氏九仙奋力拯救林西塘,使之重见天日,并夷平妖洞。 立鹤洞天 立鹤洞天在朝天阁右侧。出小门即有一座六角形透空立柱、黄绿琉璃瓦盖顶的立鹤亭。亭之近旁有一个由天然巨大岩石组成的石洞,这便是立鹤洞天胜景了。据传因仙鹤经常到石洞里栖息而得名。石洞的左右两壁是高7米的直立岩石,两巨岩之间距离2至3米不等。两巨岩之上天然覆盖着一方长6米、宽5米、厚3米的天然岩石,自然形成一个进深2米的石洞。洞前有一片5平方米的平台,三面尽临悬崖。在立鹤洞天的平台上,远眺群山,脚下白云缭绕,仿佛置身天外而飘飘欲仙了。清朝进士陈大玠有诗句云:“置身天际外,俯视万重山”;清朝万际昌有诗句云:“极目江天豁,斜阳乱远山”。诗的意境开阔无垠,如梦如幻。这是他们亲临其境的写照。 2、仙桥、仙路 仙排格 仙排格原名九峰岭,是晋、惠交通要道,也是一条山中古代的石板道路。古道两傍林木苍郁。据传当年郑成功登仙公山,在此石板道上过,因此衍化为一个传说,说郑成功登仙公山的前一天晚上,神仙托梦给寺僧,要在路上摆设香案,迎接“半天子游圣地”,并嘱咐要置石椅供郑成功歇息。至今石椅完好无损。为纪念郑成功登临仙公山,后人遂将九峰岭改名仙排格。 环山仙石路 环山仙石路自大髻峰西南隅的立鹤亭开始,左拐30米进入“仙山石林”,绕奇石依山势辟、填山路约300米,穿越丰山仙洞、白水岩寺后的崎岖山路,到达丰山之巅的“观日台”,然后曲折而下到“仙脚迹”,全长约500米。1987年修筑,目的是便利游人、香客游览仙公山名胜。 仙灵桥 仙灵桥在丰山洞与白水岩寺之间,为横跨岩壑的悬空天桥,桥呈拱形,南北连接台阶,东西两侧有扶栏。立于桥上,仙公山景色一览无余。1993年创建。 通仙桥 通仙桥位于“入云阁”与白水岩寺之间。游客、香客乘坐空中缆车,到达小髻峰的“入云阁”终点站,必须通过44.5米长、宽2.6米的通仙桥。桥凌空架设,有六根钢筋混凝土仿树木园柱支撑桥面。最高的园柱8.75米,桥面顺山势多曲折。桥两侧有铁扶栏杆,既美观大方,又安全舒适。 3、仙公山的楼亭 洞庭楼是一座钢筋水泥结构的四层大楼,建筑面积1千平方米。一层系储藏室,二层是仙茶馆,三层是办公室及接待室,四层为仙居客栈,是仙公山最高建筑。内部配备现代化办公和生活设施,可满足海内外游客、香客休息、开会和住宿的需要。1995年落成。 洗心亭 洗心亭在仙公山麓古山道旁。清同治八年(1869年),由惠安人王观海、周朝恩和陈德应等人捐建。建亭所在据传是郑成功曾经歇息的地方。亭名“洗心”,取善男信女进谒仙祖之前,需要洗净凡心俗念之意。 亭系石构,宽3米,深2.5米,高3.5米。亭内两旁有长条石椅,以供过往游人休息。亭前石柱镌有楹联一对:“古寺显神机有求必应;石亭清俗念少住为佳”。宣统元年(1909年)四月重修,现在保存完好。 仙祖雨亭 仙祖雨亭在上仙公山盘山公路途中左侧,土木结构。宽3米,深3.5米,高3米,为游客、香客步行上山而建。1956年5月,南安梅山区金鳌乡林步月、昌显敬建。 水永亭 水永亭在仙公山下隘门,亭呈六角形,系透空立柱水泥仿木结构,亭盖为绿、黄两色琉璃瓦,亭周围以铁扶栏。亭北有山间小径,蜿蜒而上直通小隘门。1989年,旅菲华侨赖昌孟捐建。 栖云亭 栖云亭在小隘门内,建筑形式与水永亭略同。亭临崖矗立,是游客凭眺、休息的好景点。1989年夏,泉州甲第巷庄克立捐建。 立鹤亭 立鹤亭在大髻峰西南隅地名“狮耳孔”之处。建筑形式与水永亭、栖云亭略同。亭临崖三面砌有石头栏杆,亭里有石桌、石凳,以便游客歇息或眺望。1991年,泉州甲第巷庄克立捐建。 炼心亭 炼心亭在登山的仙路途中左侧,亭呈六角形,且双亭紧邻连接,俗称“连心亭”。上一亭为双重檐水泥仿木结构建筑,亭柱石构,亭盖为金黄色琉璃瓦。仙路陡峭,临崖处有铁栏杆保护,是游客、香客途中小憩的景点。1995年7月,由石狮市林国平、黄美丽捐建。 天公亭 天公亭原先建于丰山洞前,1996年2月,改建于距白水岩寺右上方40米处山上。有两条石径可通达天公亭。天公亭为双重檐仿木水泥结构,呈六角形,底部对角扩为十二根石柱,底面成十二角形。亭盖为棕色琉璃瓦,顶端嵌缀葫芦,亭内构件上有飞天和道教神话彩绘,为香客拜天公的地方,香火旺盛。 4、仙公山的台、阁 观日台 观日台在仙公山顶峰,台面仅2平方米。每当天气晴朗,站在观日台上,远眺东方,晨曦吐白,一会儿慢慢变红,刹那间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冉冉升起,瞬时万道霞光,沐浴人寰。令观赏者陡然有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山”的飘然感觉。清朝人万际昌有观日诗云:“攀萝寻鸟道,侵晓上峰巅。霞气涵沧海,波光接远天”。清人太常寺卿陈大玠题刻“观日台”三大字于山巅摩崖之上。此地是仙公山的胜景之一。 烽火台 烽火台在小髻峰顶,全部由石块砌成。主台上有三个园拱顶石门,里面相通。主台高4.60米,长9.5米,宽18.8米,台面64平方米。台上四周围以城垛,形如古代用于军事的烽火台。1997年2月建,是小髻山上的又一景点。 步云台 步云台是空中缆车的下站(起点站),建筑范围包括六角亭式的廊道、小卖部、售票房、主站房(监控室、接待室、候车室)为大跨度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面积770平方米。步云台外为停车场。 入云阁 入云阁是空中缆车的上站(即终点站)。建筑面积761平方米,包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主机房,砖混结构的廊道、售票处、管理所及洗手间。 入云阁设在小髻峰旧寨下茶园,距岩寺百余米,下站称步云台,在九仙天门下的下停车场。缆车线路呈南北走向,水平距离695米,斜长721米,高差195米,平均坡度15.686°,运行速度为2米/秒,上下车速度为0.3米/秒,上山需要8分钟。全线有12个吊厢,按等距离分为4组,每组3个吊厢,每次可运送18位游客。缆车吊厢采用全封闭、全透明的航空玻璃制成。游客坐在吊厢内安全舒适,还可以四面观赏山光水色。从大髻山顶向下望去,一列缓慢移动的闪光缆车,在深绿色的山林衬托下,犹如一串节日悬挂的闪光彩灯,为仙公山的自然景观增添了异彩。 5、仙山景点 仙茶树 仙公上白水岩寺旁的悬崖上,从崖缝里长出一棵1米高的茶树,靠天地雨露湿气滋润成长,枝叶繁茂,四季常青。据传采茶一叶,可冲泡数碗茶水,饮之可提神祛病,故谓“仙茶”。由于采摘困难,游客只能仰望兴叹,如果能在绝崖下拾到一片茶树落叶,也算是三生有幸了。数百年来,仙茶树被视为仙山上的珍宝。 仙井、仙泉 仙公山顶巨岩突兀,水源奇缺,仅有一泉自岩穴中出,年久月深,注成一洼,称为仙井。仙井呈圆形,直径约1米,深1.50米。其泉位于白水岩寺后悬崖下。一年四季泉水潺流不息。《闽书》、《泉州府志》均记,仙公山上有一泉,“涓若滫浆”。说的是泉水色白如浆,味甘清冽,有生津止渴、提神驱瘟之功能,故名仙井、仙泉。如今,上山的游人、香客都要买一瓶仙泉水喝,有的还要带几瓶仙泉水回家,与家人、朋友共享呢。据云喝了仙泉水不但提神醒脑,生津止渴,尤其是香客喝了仙泉水还可以祈求仙公保佑平安呢。现在于仙泉出口处塑一条彩龙,仙泉自龙口流出,更增添了仙泉、仙井的神秘成份。 藏杉井 藏杉井在仙公山小隘门外50米处的山岩间,深10米,直径1.65米。是旧时山寺僧、道取水之处。据传南宋高宗时,庙宇破损重修,山上杉木缺乏,而从山下运送巨大杉木上山又极其艰难。因此,山僧深感忧虑。山僧修寺的义举精神感动了何氏九仙,九仙便施展法术让杉木从井中逐一冒出来,使仙山庙宇顺利修葺,按时完成。此传说与安溪县清水岩的“出杉井”传说相似,说的是只要心地赤诚,是可以感动神仙的。 仙棋盘 仙棋盘在小隘门内的一块岩石上,岩面凿刻象棋盘,称仙棋盘。长48、宽45厘米。据传何氏九仙在闲遐时经常在此奕棋娱乐。游人只要带上象棋子,便可在这里对奕,领略在仙景仙界的神仙生活。 仙脚迹 仙脚迹在仙棋盘附近,在一块两米见方的岩石上,有一只脚印,另一只脚印在仙棋盘边,两只脚印相距6米多,一左一右。脚印长35、宽14厘米,脚印五趾清楚。相传为神仙降临踩踏时留下的脚印。上山游客都喜欢在仙脚迹上踩踏一下,据传可以保佑外出平安。 小寨 小寨又称旧寨,在小髻峰顶,面积近3千平方米。原来是一座山寨,四周用石块砌成,高约3、4米,厚1米多。有二门,东南门称前门,又叫巽门、风门;西北门称后门,亦称乾门、天门。前门有路通大髻峰,后门有路通畲族村。寨中有指挥台、屯兵洞、练兵场,还有一个洞穴通杨海洞。据传小寨是当地畲族人民为反抗封建王朝而建立的军事防御工事,后来一度沦为土匪盘踞的巢穴。因年久失修,只剩下几堵残垣断壁。寨中怪石林立,错落有致,是一处访古寻幽的好去处。 畲族寨围墙 畲族寨围墙与峰火台连在一起,用石块砌筑而成,全长350米,与天然山石围成一个小寨,据传是旧时畲族人民居住之所。1995年12月重修。 出米岩 出米岩在仙公山白水岩寺后。白水岩寺后峭壁底部有一个圆径5厘米的岩穴,名曰“出米石”。据传五代时,何氏九仙为了照顾艰辛上山的香客和游人,穴中每日能自动流出大米。出米的数量刚好能供应当日上山游人、香客和山僧的人数。后来,寺中有一位贪小便宜的僧人,想多出米,便用钢针凿刻出米穴口,凿了一整排的孔洞,结果钢针被石头钳住了,再也拔不出来,至今仍然,于是出米口被堵住了。这个传说是教育贪小便宜的人。 清朝嘉庆年间(1796-1820年),白水岩住持普宪禅师于此赋诗一首,镌刻于“出米岩”上方,以警示后人。诗云: 岩崖米石昔曾然,疑是灵山别一天。五代竞传从此出,于今空锁待何年。 仰恩学村 仰恩学村在仙公山下的荷潭水库边。1987年,祖籍马甲镇的爱国侨胞吴庆星先生,在水库沿岸创建“仰恩工程”,面积3.75平方公里。全部工程已投资二亿多元人民币,兴办仰恩大学、协昌果林场、体育馆、仰恩桥……等等工程。仰恩学村建筑群依山傍水,高低错落,外墙红砖,黄金色斜檐,色彩浓艳,雄伟壮观,更优雅别致。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各色灯光倒映在宁静的荷潭湖中,勾画出一幅幅宛如仙景的风景画面,真是令人陶醉。 荷潭印月 荷潭印月景点在仙公山下,是一个风光旖旎如画的人工湖泊,即荷潭水库。水库长6公里,水域面积400公顷,平均深度为20米,湖水清澈如镜。 仙公山下有两条溪水汇合于双溪莲田而成仙溪(杏川溪),仙溪又与祈山溪水汇合于荷潭。屹立仙公山丰山洞远眺,远山相映,近水环抱,置身此山中,绝顶双峰,朝朝绾翠鬟。远处的仙溪和曲折的湖面犹如一条银带横亘在平川上,把仙公山点缀得更加婀娜多姿。此情此景,仿若置身天际之外。 每当皓月当空,湖中的明月和仰恩学村那依山傍水的建筑群倒映明净的湖中,映出了迷人的画面。在无月的黑夜,从仙公山上俯瞰荷潭栖凤,雉城片掌万家灯火点缀,胜似心境欲仙。真可谓“八闽名胜无双境,绝顶蓬莱显九仙”。 现在又在湖区设置“仙境水上游”和仰恩湖钓鱼台。即可在湖滨绿树下休闲垂钓,又可乘上快艇驰骋明净湖面,尽情享受湖光山色。仙山仙梦传说,仙山灵气哺育,风景这边独好,经济效益冠居榜首,是泉州十佳旅游风景区之一。 仙山石林 仙山石林在半山仙洞的东北角,有约数千平方米的奇石林,自然形成许多景点,如石林洞、一线天、飞来石和狮耳孔等。仙山石林奇观令古代文人陶醉,如明代进士陈玉辉留下的惊人诗句云:“崖削奔涛穿石出,岚虚仄径入云危”,把仙山石林险峻奇景完全概括了。 五、仙山景观 贵妇双髻 据乾隆《泉州府志·山川》载,仙公山之“山顶有双丫,亦名双髻峰”。左峰称小髻峰,右峰称大髻峰。历代文人骚客对仙公山的双髻形状特别赞叹,在岩崖上留下不少摩崖诗刻。如丰山仙洞后西南摩崖上有诗刻云:“山名双髻因形昭,前髻景逾后髻娇”。又如文献记载明朝诗人陈学潜诗云:“双堆鸦发云中髻,两髻芙蓉天外花”。再如“嵯峨咄问此山巅,绾就双鬟历几年”。 禅鸡晓唱 前文已述,仙公山上朝天阁里保存着明代书法家张瑞图书写的《禅鸡冢碑》。据传禅鸡坐化后,仙公山上的狮峰上就出现一块似鸡在啼叫形状的大石,寺僧每天清晨还听到禅鸡的啼叫声。因此,狮峰上像鸡的大石块就称为禅鸡晓唱。 小髻仰仙 当人们站在双髻仙山的大髻峰东北,远眺小髻山寨,则可发现小髻山寨里仰卧着一尊大佛,有头部、有身体,比例协调。这尊卧佛的长度约40米。人们亦称为“仰仙”。仰仙是仙公山上的重要景点之一。 九狮聚会 仙公山的主峰亦称狮峰,因山形似狮头而得名。当人们在主峰下仰望山顶,就会发现大髻峰和小髻峰都很像狮子。然后,当你把视线放到两峰上,则会惊奇地发现双髻峰就是一头鬓毛蓬松,昂头长啸的大雄狮。如果再细觅两峰上的岩石,则会新发现六头各种姿态的狮子。这样,仙山双髻峰上就有9头狮子了,所以称为九狮聚会。 双髻云海 仙公山位于泉州城北远郊,是泉州北郊第一高峰,海拔758.5米,垂直温差5℃。因地处太平洋西南季风区,故每逢春夏季节,两峰云雾缭绕,云涛汹涌,云海翻腾,瞬息万变,大小髻两峰似乎飘浮在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构成一幅幅亮丽、壮阔的“双髻云海”景观”瞬间又烟消云散,万里晴空,山光水色,如图如画,似乎又回到了人间。 双龟听法 仙公山的狮峰上有两处岩石,在特定的角度看上去,很相两只伸出头颈的乌龟。有这样的一个传说,说是此两龟原为荷潭中的数百年老龟,经常到山上丰山洞偷听九仙学经,长此以往,渐有神性,能预知吉凶。以后此二龟就不愿回荷潭中去了,而坐化于仙公山上,成为如今的两只石龟。神话当然不可信,但是仙公山上那两只翘首聆听仙法的石龟,却十二分形象逼真,造物造化之神功,实让人们叹息。 盘山火龙 盘山火龙的景观必须在特定的时间方能见到。那就是在每年的除夕之夜和农历九月初九日的仙公生日,四方信众成千累万,扶老携幼,登临仙公山丰山洞。陪伴仙公守岁,以及替仙公做生日,称“敬仙公”、“拜寿”。信徒们必须在仙公山上静候至午夜零点,称“开正”,然后“敬仙公”、“拜寿”,礼毕,就连夜下山。 旧时,通向仙公山顶的小路有6、7公里长,人们打着火把、或提着手电筒上山,巨大的人流在盘山的小路上慢慢移动,点点火光,犹如盘山的火龙在游动。如今,盘山公路开通,香客除夕夜或九月初九日拜仙公,大都乘汽车上山,上下山的汽车流络绎不绝,车灯把整条盘山公路照得通明。附近的香客更骑上摩托车加入这汽车的洪流,使得这条盘山火龙更加明亮。盘山火龙构成仙公山的一幅动态景观,而且是一年难得两次遇上的彩色动态景观。 六、摩崖诗刻 仙公山上有多处摩崖石刻,多为吟咏仙山险峻、仙山美景、仙山灵异的题名诗刻。选取七首明、清摩崖诗刻列于下。 ①陈玉辉题摩崖诗刻 陈玉辉,字达卿,惠安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官至南京湖广道御史。题刻在栖云亭附近,摩崖题刻高126、宽85、字径8×9厘米,行书。文云: 生平浪说洞天奇,杖策登临今始知。 崖削奔涛穿石出,岚虚仄径入云危。 上方磬响声韵近,绝顶萝攀步却迟。 道侣忻逢长啸者,携来谢眺惊人诗。 螺阳适适斋陈玉辉题元孙毓秀来 孙应升敬镌。 ②无名氏摩崖诗刻 题刻在仙公山出米岩北侧岩壁,摩崖题刻高45、宽30厘米,字径5×5厘米,楷书。因风化较严重,题刻年代及作者无征。文云: 两髻苍苍紫极连,奎垣聚会接峰巅。 云烟洞壑树千丈,万古仙灵赫耀天。 ③古越秀长余发留题摩崖诗刻 摩崖题刻在仙公山丰山洞后摩崖上。作者余发,乾隆丙戍年(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题刻。摩崖诗刻高134、宽100、字径6×6厘米,楷书。文云: 嵯峨咄问此山巅,绾就双鬟历几年。 松柏翠深侵鬓绿,草花极严斗妆妍。 高窥红日浮波底,乍指青云度月前。 有路升梯君自住,我来蹑足欲登天。 乾隆丙戌四月,古越季长余发留题 ④陈大玠题摩崖诗刻 摩崖诗刻在白水岩寺东岩石上。陈大玠,字元臣,号笋湄,惠安人。后徙居晋江笋浯(今鲤城区笋浯),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官历太常寺少卿。摩崖题刻高103、宽105、字径10×10厘米,隶书。文云: 绝顶双峰出,朝朝绾翠鬟。 欲观沧海日,故倚白云关。 径曲花偏丽,岩幽鸟自闲。 置身天际外,俯视万重山。 里人陈大玠题 ⑤“乾隆丁亥敬录朱文公句”摩崖诗刻 摩崖诗刻在仙公山小隘门栖云亭旁岩石上。落款注明“乾隆丁亥(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敬录朱文公句”。摩崖题刻高100、宽70、字径9×7厘米,行书。乾隆《泉州府志·山川》认为是无名氏石刻。文云: 齐朝谁住古岩阿, 绝顶云霄手可摩。 一掬白泉何处得, 源流定自出天河。 ⑥嘉庆戊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孟春题出米石摩崖诗刻 摩崖诗刻在仙公山出米岩上方岩壁,西向。摩崖高120、宽90、字径10×10厘米,楷书。题刻者,住持山僧普宪。文云: 岩崖米石昔曾然, 疑是灵山别一天。 五代竟传从此出, 于今空锁待何年? 住持普宪手草 ⑦光绪丙戌(光绪十二年,1886年)林千松摩崖诗刻 摩崖石刻在仙公山丰山洞左侧石磴旁岩壁,西向。摩崖高65、宽65、字径6×5厘米,楷书。文云: 鬟髻朝天碧落从,煌煌斗柄耀奇峰。 堂皇庙宇春秋建,炳烁奎垣日月封。 足举青云星点额,心盟白水缩罗胸。 苍苍翘首山河外,万丈烟霄万丈浓。 七、仙山宗教文化活动 泉州北郊第一高峰仙公山上的宗教文化活动有多种多样,主要的活动有如下八项。 除夕守岁 每年除夕,信众诣庙,陪伴仙公守岁。是夜汇聚山寺的香客多至万人。人们焚香祈求,彼此谦让。午夜时分鸣炮“开正”。然后,众人下山返家“开正”迎接新年。 做仙公生日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大仙公应天真人的圣诞,俗称“仙公生”。是日,信众上山祝寿,至夜不绝。其余仙诞日,由寺董事举行敬奉。 抽签问卜 平日,信众有疑难则上仙山占卜。有占卜、抽签两种形式。 仙公签有一百支,诗文为七绝句,每签都为历史故事,个中含哲理隐喻,互为辩证,可作多种解释。寺前有解签人,帮人诠释,推断预测。 讨药签 仙公山丰山洞有84支药签,其中内科60支签,外科24支签。有疑难病疾者,信众则上山讨药签,据传有“灵应”者。 圆梦 圆梦,即求仙公赐梦,俗称“运梦”、“魂梦”。求者应先沐浴净身,或斋戒数日。然后占卜,得到仙公允许“圆梦”,即于丰山洞寝卧。得梦后须占卜请示仙公是否所赐,如否定,须继续寻梦;如肯定,求梦者将所得之梦与祈求之事互相联系进行破解。山上也有解梦人为祈求者占梦。 仙公山上的“圆梦”,还有一种“下山梦”,亦称“现梦”。如果求梦者得不到仙公准许在丰山洞圆梦,或经允许而屡次无梦。可求仙公做“下山梦”。即求梦者在下山途中向所遇到的第一人问话,对方回答的第一句话,即为“下山梦”的仙示,就据此推测,故又称“现梦”。 道光《晋江县志·山川》云,双髻山“仙神极灵,祈梦者无不符验,亦多风趣解颐”。仙公山上的仙梦传衍上千年,梦例多而口碑相传,可谓自生而不灭。研究梦文化,过去无人敢触及,现在可喜有了端睨。梦是人体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研究它要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现在已开辟精神分析学科进行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可以说仙公山上的景点、景观都是与仙梦紧紧相连的。所以研究仙梦文化现象,对发展仙公山的旅游事业大有裨益。 结仙缘 相传仙公信众,凡有求于仙公赐福,称“结仙缘”。据称结仙缘须连续三年,每年一次诣丰山洞进香,以示虔诚。 酬神答谢 据传凡有求于仙公者,而且所求之事顺遂成功,祈求者必须诣丰山洞酬神答谢,以“添油”、捐资形式表达感谢之情。 谒祖取火 据云仙公山上除“大仙公”应天真人外,其他八位仙公都有分灵、分香在外。每当八位仙公生日,信众便把神像恭奉上仙公山,所谓回祖庙接香取火”,然后又迎回本地祠庙供奉。这是一种迷信的行为。 八、仙梦文化研究 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的仙梦盛传海内外。仙公山的自然环境优越,双髻悬崖直插霄汉,真是“霞气涵沧海,波光接远天”,因而出现许多仙景。据云,仙公山的地磁场很强,每当春雨秋淋,雷电交加,更增添了仙公山的威严和神秘。据摩崖石刻和文献记载,明朝以降仙公山香火旺盛,信仰不衰。 九仙的传说在福建传衍上千年了,福建省、地志书都有记载,梦例甚多,活灵活现。在古代,九仙的仙梦载入地方典籍祠庙志或传说中,尤以士途梦特别显灵异。如泉州市洛江区马甲镇仙公山传说,有明代江西举子慕名来仙公山圆梦,果然中了状元,因此酬神建“江西大路”。又如传说清朝李光地到仙公山祈梦,果然中进士,官为宰相。为酬谢神仙,除捐资修寺外,又题匾额“真神仙也”。 仙梦的本质是什么?过去一概斥之为迷信,无人敢触及。十九世纪奥地利病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的释义》,用科学的道理解释梦。1983年,《社会科学战线》发表刘文英《中国古代对梦的探索》。接着,傅正谷等出版《中国梦文化》、《中国梦文化史》、《中国梦文化辞典》。这是很好的开端。 梦是人体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现象。化学周期元素表发明家门捷列夫从梦中获得创造功能,文学家从梦中获得艺术名著、名篇,这已为自然科学界所认同。 释梦的方法有多种,在古代释梦以“心灵说”为主。因为梦是无形的形态,可用“心灵”、“灵魂”来释梦。梦无法在实验室里取得证据,在大脑里没有留下痕迹。梦具有触发性,又无法预测何时有梦。因此,用“心灵说”释梦为国内外的普遍做法,自古皆然。 有人认为,梦的实质是人的潜意识对人的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仙梦的心理状态,是人的内心世界的暴露。在仙公山祈梦,圆梦者认为有求必应,其原因是在祈梦前已有潜意识,即对仙公的祈求内容。用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学说解释,即仙梦是人睡眠中,第二信号系统受到抑制,则第一信号系统仍在起作用的结果。 有的人从医学的角度入手研究,认为人的后脑是梦的中枢。所以,梦中能出现意象活动和梦的视觉感受,且能清楚记忆。 有的人则认为,梦与宇宙和地球的信息场有关。例如地球磁场的南北极,人朝南北方向睡眠容易入睡。 总之,仙梦的成因说法多种多样,对仙梦文化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多种领域。随着仙公山旅游风景区的开发和发展,仙梦文化的研究也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我们相信,对仙梦文化的研究,又可返过来促进仙公山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 九、仙山旅游业概观 仙公山旅游业十年来取得突出的成绩。市、区、镇三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使仙公山景区的各种设施焕然一新,吸引了大量的香客和游人。因此仙公山旅游业成为马甲镇六大支柱产业的首位(其他是建筑、房地产、建材、制鞋、种植和养殖)。 据黄远水《马甲镇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一文统计,十年中到仙公山旅游的人次数和风景区经济收入简况(摘要)如下: 1988年,上山旅游者108585人次,收入486,882.00(人民币); 1994年,上山旅游者210758人次,收入2,730,438.95(人民币); 1997年,上山旅游者225959人次,收入5,052,526.70(人民币)。 自1988年至1997年的十年里,仙公山的游客、香客平均增幅达10.30%;十年内经济收入平均增幅34.24%。十年内共接待海内外香客、游客166万多人,旅游经济收入2100多万元人民币。可见,仙公山的旅游业已初具规模,影响也已遍及海内外。 马甲镇政府十分重视仙公山旅游业的发展。十年来,从实际出发,根据旅游资源的分布,加大旅游的投入。如仙公山基础设施建设和寺庙修建,还有水、电、盘山公路等基础设施都初具规模;又创建亚热带观赏园230亩,引进国内外名优特种水果62种;还兴建金溪拦水坝,形成仰恩湖游览区,并投放20多万尾鱼。 仙公山上的旅游设施也不断地完善。如架设了福建省最先进的空中旅游索道缆车,安装卫星电视接收站。兴建两座中型会议厅,还有旅馆,可供100人住宿,客房装上电话。还有配套设施,如可供200人用餐的餐厅和卡拉OK室等。山下的仰恩湖游览区又建设“仙境水上游”和“钓鱼台”,并配备各类游船、游艇数十艘。 此外,马甲镇政府还制定中远期规划,规划建设渔业大观园、荷潭水库休闲游乐区和青少年野营基地等,将形成山水兼备、项目多样的综合性旅游区域。 发展旅游业还需要人力资源的保障。目前,马甲镇从事旅游业的从业人员有100多人。其中属仙公山风景区管辖的42人,金田缆车公司28人,仰恩湖“仙境水上游”码头、钓鱼台管理人员6人,还有亚热带植物观赏园管理人员2人,合计70多人。再加上镇区的酒楼、餐馆的工作人员,一共100多人。这支基本队伍,是十年来马甲镇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基本保证。 但是,如果从较高的水准来要求,仙公山风景区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还需要有更大地提高。如果从文化素质看,仙公山风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42名中具有中专、高中毕业学历的仅有3人。员工队伍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够理想,这将会严重影响和制约仙公山旅游风景区发展的后劲。 仙公山旅游风景区还有淡季和旺季的特点,如何调济管理人员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仙公山旅游业的淡季是每年农历3月至7月,日游客、香客有百多人次。旺季是每年农历8月到次年2月,日游客、香客均在数百人至千多人。但是大年除夕至正月初七,九月初九日前后,仙公山上的日游客、香客量可达万人次以上。淡旺季游客量相差如此之悬殊,所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所以,立足本市、本区、本镇,建立一支稳定的多专业、多层次、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解决旅游人力资源的当务之急,也是长远大计。 参考书目: ①李佳福主编《双髻仙山志》。 ②《福建九仙传说与信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10-24日印。 ③《福建通志》、《闽书》、《八闽通志》、《泉州府志》、《兴化府志》、《仙游县志》、《晋江县志》、《三山志》、《九鲤湖志》、《福州府志》、《福清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