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罗溪龟峰岩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龟峰岩位于罗溪镇双溪村岩山下,。因整座山岩形状酷似一头活龙活现的巨型活龟,三庙并列的龟峰岩就建在龟头上。因此得名龟峰岩。罗溪由玉叶山下直泻流淌至岩口桥,灵龟的龟头近水而上,有人戏称为龟蛇交汇或灵龟戏水,山灵水秀,妙趣横生,若能逢机经过一番布置修饰,定将是游人观赏的好去处。 龟峰岩历史悠久,名闻遐迩,蜚声中外。面积约6600平方米。全山面积约300多亩(指有待开发)。龟峰岩建筑形式系三庙并列宫殿式古宫庙。中庙主祀三宝如来佛、祖师公、观音佛祖、直符使者、伽南菩萨。 武庙(又称龟峰岩)主祀关圣夫子(当地贯称协王大帝),配祀关平、周仓、田都元帅。文庙居左边又称钟英庙,奉祀五文昌夫子(即关帝、吕祖、魁星、北斗、朱衣神)。 岩寺建宋代开宝年间(968-975年)名为“莲花寺”,至元代1270年间修建改称“盟心堂”,至明代宣德年间(1430年)正式命名“龟峰岩”。 本庙系三教合祀(即儒道释三教一体形式)。宋开宝年间初建于现中岩后山,尚有旧寺庙地基遗留古迹,以右边山下莲花池为名故称“莲花寺”,奉祀观音佛祖,由尼姑主持。至元初以吴姓为首会集吴、许、王、陈、刘等五个姓为盟,在“莲花寺”前临溪石崖上另建新庙,命名为“盟心堂”,中塑高大巨型三宝佛神像及其他名神,把“莲花寺”中观音佛祖移入新庙奉祀。旧寺日久倒塌,新庙即现在中庙。至明代宣德年间,因原姓之人逐渐向外移居,成片地面转让黄氏,本庙亦归黄姓宗亲主祀管理,在左右两边扩建文庙和武庙,整理环境,庙貌焕然一新,遂即改称“龟峰岩”。 开拓罗溪金谿谷黄氏二世祖黄清隐居士集资建置晨钟暮鼓,设住持,奉祀香火,击乐诵经,拦溪流砌堤坝为天然养鱼放生池,人们往来观赏,留连忘返,饶有趣味。 钟英文庙乃为文人学者常聚讲学、谈古说今之所,特于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文昌夫子圣诞,排设丰盛筵食,庙外搭台演戏,热闹鼎沸,人山人海,各地名士纷沓赴会观赏,撰留佳句,推动三乡组成“七甲文会”(黄氏两甲、彭氏一甲、赖氏一甲、林氏一甲、杜氏二甲)联谊往来,开展文化交流,造就文人墨客,名闻各地。 武庙即“龟峰岩”,主祀关圣帝君配祀关平、周仓二将军及田都元帅,四面八方信众争相敬奉,善男信女烧香祈愿,络绎不绝,香火鼎盛,圣迹蜚声海内外。应愿者捐资献物,倾诚致谢,以示无量功德。旅外侨胞,专程返里赴庙虔心朝拜,慷慨捐缘,修建庙宇,题名铭志,不胜枚举。 在历史转折过程中,庙殿神像,常遭破坏摧毁。唯有武庙关圣夫子及田都武元帅,赖固广大信众倾诚崇敬,一直受到倾诚珍藏保护,迄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实属难能可贵,八闽稀有文物。据说在南方,真正属古代雕塑神像,保护至今完整无缺的关圣夫子、田都元帅乃独一无二。 1935年,国民党军入闽进乡,本庙之塑像除了关圣夫子、武元帅外,尽被烧毁,损失巨大,目不忍睹。事隔三年后,黄培礼等乡老出洋捐募重修庙貌,重塑圣像,开光谢土,香火再度旺盛。1940年国民乡公所据为“罗溪钱粮仓库”,武庙仍为乡民信众奉敬活动场所。1950年人民政府借用中庙、文庙暂为罗溪供销社经商集散场所。1958年,庙中塑像除开圣夫子、田都武元帅,其余陆续被摧毁扫除,文庙为双溪村政办公之所,中庙开设“造纸化肥厂”。 1978年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视文物保护,黄姓各角落长老及热心人士倡议并筹划重修庙宇、重塑神像。先后赴庙祀奉者有黄世铜、黄朝盤、黄世苏、黄太兴,继由黄奕飞负责维持至今。他们利用信众所热心添油捐资之款着手修建三座古式宫殿庙宇,砌筑庙前埕地,庙后植树种花,“桃园”初具规模。建井一口,以作浇灌食用。埕脚筑堤岸、围栏杆、永久性露天戏台和放生池之溪堤坝脊。重塑以前曾经供奉神像金身。中庙即“盟心堂”昶开大门,楹联均用高级石料、书法多数为鲤北书法名士黄文飞先生手迹,精雕细刻,朱漆描金,金碧辉煌,庙貌重光,焕然一新。自1979年起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举行一次隆重天香醮会,特邀道侣结坛设醮,宣经祝灯,祈求国泰民安,乡里宁静,人口平安,丁添财进、风调雨顺、繁荣昌盛,香客济济一堂,热闹非常,一派传统节日浓烈气氛。每年五月十三、六月廿五关圣帝君圣诞,演戏设筵,盛况空前。 我们相信,随着党和政府宗教政策、法律、法规、条例的先后出台,层层深入贯彻执行,龟峰岩将和其他著名宫观一样,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通过地缘、人缘、神缘,成为海外华侨、港、澳、台三胞联谊之所,四方善男信女、各地知名人士景仰之地。 1985年10月1日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根据龟峰岩的历史沿革及现存文物价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立案树碑,使之成为广大信仰庶民朝圣、游览胜地,前景可观,是一个很有利用价值的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