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洛阳桥“三绝”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洛阳桥“三绝”,指的是“桥绝”、“文绝”和“书绝”。这是文人们对石桥和《万安桥记》的赞美。 一、“桥绝”。洛阳桥工程艰苦浩大,雄伟壮观。桥全长834公尺,宽7公尺,原桥墩46座(现残存31座),全用坚硬的花岗岩石筑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桥。为了建桥,劳动人民与惊涛骇浪进行殊死的搏斗,发挥无穷的智慧,作出许多首创发明,最主要的是采用“筏型基础”、“浮运”和“种蛎于础以为固”等建造方法。即先在水中抛石,铺满桥址,形成一座水下的“海堤”,然后利用浅海里海蛎的繁殖,使之附着在墩石上,胶固石基,在石基上建立桥墩。再用船只装载大块石梁,利用潮水涨落,将石梁铺架在桥墩上。这种“筏型基础”的桥墩,如船形,双头尖,中间大,用条石纵横交错垒砌,最上排的交接处,刻着只形的榫,结连排石,能经受上游江水和下游海潮的交相冲击。桥墩两端中部稍向内弯,最上面的两层条石向左右挑出,加宽墩面,减少石梁板的跨度。桥身造型优美,两侧都有石雕扶栏,桥上有好多佛塔、凉亭,雕刻各种精美的佛象、武士、动物。蔡襄还发动民众“植松七百里,以庇道路”,凉爽行人,增添景色(《宋史·蔡襄传》、《泉州府志·蔡襄传》)。洛阳桥是我国古代人民力量和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现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盛赞福建古石桥甲天下,说洛阳桥是福建古石桥的“状元”(《名桥谈胜》)。 二、“文绝”。蔡襄是位大文学家,善作碑记,“精遒粹美”,“简健条鬯”(《福建通志·蔡襄传》)。他撰写的《万安石桥记》,分别刻在两块石碑上,每块高2.89公尺;宽1.64公尺;厚约3公寸。除一行10字外,其余均13字,每字1.5×1.8公寸。其中一块是北宋原刻,质地石灰岩。一块是1961年重刻,质地花岗岩。全文如下: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以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址于渊,日丽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返京,道繇是出,因纪所作,勒于岸左。”统观全文,只有一百五十三字,但却极其完整准确,井然有序而又简洁冼炼地记述洛阳桥这一浩繁工程兴建的起迄时间,建造的方法,桥墩的数目,桥身的长宽,桥的附属物,经费的数目来源,倡建者的姓名,石桥建成带给人民的福利等。写的虽是琐事,但读起来毫不使人感到它如枯燥乏味的流水账,而是一篇要言不赘,抑扬铿锵的绝妙短文,充分体现我国古典记叙文的特色,博得千古文人讽诵不已。更可贵的是,蔡襄在碑文中不提自己,而是全归功于民间无名英雄,足见他对民力的重视和品德的谦虚高尚。 三、“书绝”。蔡襄是北宋四大书家之一,真、行、草、隶皆精,尤擅大楷,“为当时第一”,深受宋代文豪、书家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的衷心赞赏和高度评价,“仁宗尤爱之”(《宋史·蔡襄传》、《欧阳文忠集》、《东坡志林》、《黄山谷集》、《陆放翁集》)。蔡襄大楷用笔,“结体全自颜平原(真卿),策法则用虞永兴(世南),世称为‘颜结虞策’。”《万安桥记》是其仅存的杰出书法代表作遗刻之一,凝重端庄,雄伟大方,刚劲有力,与石桥的浩大气魄相映称。历代书家文人都常来此观赏、摩拓,给予极高的评价,说:“大字刻石最佳”;“端庄沉着,宜为本朝法书第一”;“大书之冠冕也”;“雄伟遒丽,当与桥争胜”。(《皇宋书录》、《翕州山人稿》)。真是:名桥宝墨相辉映,伟业天工永世垂! 近千年来,洛阳桥屡经沧桑废兴,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次修葺,旧貌换新颜。因交通发展需要,几年前又在桥西兴建一座钢筋水泥的新桥。近年,又建造了一座铁路桥和一座高速公路桥。洛阳古桥及其碑刻,是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和书法、雕刻艺术的珍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