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不但是抗倭民族英雄、军事家、兵器发明家、武术家、而且又是多才多能的文人。
一、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俞大猷对历史深有研究,他敬仰历代爱国名人,尤为推崇“鞠躬尽萃,死而后已”的三国蜀相诸葛亮,对其才干与成败有着正确的评价。
明嘉靖年间,大猷镇守广西桂林。该地卧龙山重建诸葛亭落成,他应官绅之请,写了一篇《重建诸葛亭记》。
记文指出,《三国志》作者陈寿说诸葛亮“理民之才优于将略”,是未知其大才,有失偏颇。大猷说,个人可能文武兼资,但精力时间限制,很难将相兼任。宰相“身居庙堂”,秉持枢衡,日理万机,战时要保证军需供应,难以外出治军;将帅“张军宿野”,指挥士卒,克敌制胜,无法入朝问政。“将相不相越以相侵,乃能相资以相成”。所以“萧何为相,韩信为将而汉兴;魏征为相,李靖为将而唐兴”。
大猷说,诸葛亮富有文武双全的大才,“为相亦优,为将亦优”。假如他生于汉、唐盛世,韩信、李靖为将他为相,或萧河、魏征为相他为将,是一定能成就大业的。可惜他生于“季世乏才”的三国蜀汉,骁勇大将关羽、张飞和“知遇之主”刘备等人相继早殁,而受“托孤”重命,辅弼扶不起的阿斗(刘禅),没有得力的文武帮手。他自知“一日不任相事,则军需必穷,而国政先坠;一日不任将事,则士心必离,而敌国益横,不得已而并任之。”“或出或入,或相或将”,实非他之“所乐为也”。他忠于汉室“正统”,欲报“知遇之恩”,故而明知蜀汉势弱不可为而竭力为之,不计“成败利钝”,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卒致“形瘦神困”,病逝军中,事业顿失。这使后人悲叹痛惜不已,如唐朝诗人杜甫《蜀相》诗云:“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俞大猷评价诸葛亮,堪称确论,值得后代治理军国大事者借鉴。他也是文武兼优之人,以诸葛亮为楷模,勇肩重任,故其上司、兵部尚书谭纶称赞他“任如诸葛亮”。他又能以史为鉴,吸取诸葛亮人才缺乏、身兼多职的教训,充分发挥自己队伍英才济济的优势,重用汤克宽、陈第、邓城、欧阳深、傅应嘉、邵应魁、李杜等猛将谋士,与戚继光等战友紧密合作,共同作战,夺取平倭抗敌战争的胜利。
二、正确对待海外贸易
明朝厉行“海禁”,俞大猷参加抗倭战争,有人说他是主张全面“海禁”的保守派,这不符合史实。据俞氏《正气堂集》呈两广总督杨在庵揭文《论海势宜知海防宜密》、呈浙直总督胡宗宪揭文《议处日本贡夷》,以及时人李杜《征蛮将军都督虚江俞公功行纪》等记载,大猷对待我国与日本及与海外其他国家贸易交往的态度,是有所区别的。
明初郑和下西洋后至明末,我国实行的是有限制性的政治性的海外官方“朝贡”贸易,即外国向我国“进贡”特产,我国给予丰厚或加倍的“赏赐”,以示“天朝”的富有和对“夷人”的优遇。宋元以来,西南海外许多国家地区,即与我国进行友好平等互惠的官方或民间贸易,明代有的仍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他们运来胡椒、象牙、苏木、香料、珠宝等“可资中国用者”的舶货,贩去我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纸张,行销海外各国。外国“船至报水(纳税),计货抽分,市舶之利甚广”,又很少纠集海盗进行骚扰破坏。广东与西南海外各国较近,大猷主张开放广东,与西南“诸番”进行官方或民间贸易。
至于日本,元末明初即开始侵扰我国沿海。嘉靖二年(1523年),两个日本封建主的“贡使”为了各自主人的利益,在浙江宁波发生“争贡之役”,互相仇杀,并杀害我国官民,焚劫地方,因之明朝取缔日本的“朝贡”贸易。
对待日本政府和民间与我国的贸易交往,大猷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对日本政府,俞氏从维护明朝“天威”的立场出发,主张恢复官方“朝贡”贸易。其时浙直总督胡宗宪曾派使者访日,日本一个封建主源议镇也派使者来华回访,要求恢复中日“朝贡”贸易。大猷说这是源氏“敬仰天威”,“恪守帝令”,应该奖赏他,“以劝其效顺之心”。只要源议镇能“用心传布天朝威令”,劝日本天皇、将军严禁倭寇侵扰我国,尽将入侵者“捕治以法”,就要答应他的请求,发给日本“国王印信勘合表文,照依限期来贡”。对于日本海商,俞氏则认为“倭人桀骜剽悍,嗜货轻生”,元末明初以来,他们为逃避关税,“货尽将去之时,每每肆行劫掠”,“为患中国最甚”。日本又是穷国,物资贫乏,“无他产,仅一刀一扇(即倭刀与扇子)”,“无可资中国之用”,必须严行禁绝。
应该说,在对待我国海外贸易问题上,俞大猷敌友分明,是属于半开放派与半海禁派人物。
三、提出治河科学方略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她既孕育我国古代文明,造福人民;也因泥沙淤积,经常泛滥成灾,为害人民。“治黄”是历代一大难题。
俞大猷对水利深有研究,他无限关心民瘼,说河患是“天下可虑”大事。戎马倥偬之际,他特地在黄河下流乘船考察调查。“夙兴夜寐,深思竭神”,写了《神河解》一文,批判“精力说”,率先运用《易经》“相生相克”的理论,“发前人所未发之意”,提出治理黄河的方略。
大猷强调要根治黄河,得先研究黄河“如何而淤,如何而通”的原因。他说:“水有浊有清,清每冲浊,则流而不滞。否则,水去沙淤,淤高水浅,虽小舟亦不能行。”如有“滂沱雨水冲之去,虽重载粮船,即行无阻。”明代,从青海到河南汜水、沁水的黄河两岸,有很多地势较高、冲力较大的支流,“皆节有清水,流冲黄水”,所以这段黄河“向来少淤”。汜水、沁水以下的黄河两岸,虽有小支流,但“水势甚小,故每有淤患。淤上加淤,沙淤日高、水性就下,其势不得不横奔而出。”因此,这里河堤“旋决旋塞,旋塞旋决”,只得不断加固增高延长。而徐州以下到出海处,因有山东72股地势较高、冲力较大的清澈泉水注入黄河,“同来冲浊”,所以这段黄河也能“直流出海少淤者”。
大猷指出,治河与治国相同,有消极治标的目前之计和积极治本的长远之计。如果只着力于建造遥堤(长堤),那是消极治标的目前之计,无济于根本。黄河长年“淤上加淤,沙淤日高,岂能“遥堤之上复加遥堤乎?”他说,“天下之理,生克而已矣。”“浊水能生积沙,清水能克积沙”,“以水治水”、“用清激浊”,才是积极治本的长久之计。大猷肯定负责督治黄河的能吏、好友陈紫台等人采用“标本结合”的多种治河方法,说他们“决塞以导河”、“因堤以防决”、“筑遥堤以防漫”、“造减水坝以防涨”、“开新河以泄潮”、“造桥梁以便涉”,是“治河之令策”,其功“真不在禹下矣”。他最后指出,只要责令治河官员遵行“以水治水”、“用清激浊”的原则,运用“标本结合”的方法,就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黄河岂难治哉”?
俞大猷最先运用《易经》“生克”理论,提出根治黄河的正确方略,虽然不尽符合今天科学的治水方法,也没有提到植树保护水土的主张,但这种朴素辩证唯物的思想,却是非常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的。
四、能吟善诗精通书法
俞大猷是著名儒将、诗人,他一生苦练武术勤写诗,自说“欲写心中无限事,不论工拙不论多。”其诗质朴浑雄,传世百余首。其中叙写自己习武从戎,疆场征战、勉励战友和回传南少林武术者30多首,可称之为“咏武诗”。
《舟师》是大猷平倭的“咏武诗”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佳篇。诗曰:“倚剑东漠势独雄,抉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景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这诗描写一场与倭寇在海上殊死决战,诗人手执长剑,身先士卒,指挥将士驾驶战船,猛冲敌舰,终于扫净倭氛,凯旋而归。全篇情景交融,声色并茂,气势豪雄,语言铿锵。起句“倚剑东漠势独雄”,力重千钧,突出诗人与将士的高大形象。中间四句“乌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描写这场海战震天动地的激烈场面,是一幅生机勃勃的海战画卷。最后两句“夕阳景里归蓬近,背水阵阵奇战士功”,写出诗人的克敌战略,表达诗人坚定的胜利信心,胜利后的喜悦心情和归功将士的豁达襟怀。
大猷还善于写咏景物诗。历代诗人吟咏牡丹诗多矣,但大都描写她的娇姿艳色,而且略带贬意。大猷的《咏牡丹》诗,则摒弃窠臼和偏见,不去描写牡丹的颜色和香味,而是深入里层,揭示她蕴含的本质特征,运用喻人、对比、衬托、抒情、议论和反诘的手法,竭力赞颂牡丹的丹心劲节。诗曰:“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俞氏以花喻人喻已,说明自己犹如牡丹,同有美好资质,共具高洁品格,怀抱一颗爱国忧民的耿耿丹心,却不为朝中权贵和世上宵小所容,从而委婉隐约地发出他那忧郁不平的慨叹。全诗平日如话,质朴无华,蕴藉隽永,别具新意,确是一首托物咏志的好诗。
俞大猷还精善书法,其书迹虽已失传,但留在故乡河市的建造濠溪石桥碑记、清源山练胆石旁的“君恩山重”摩崖碑刻、游清源洞的记游摩崖石刻、厦门万寿岩的摩崖诗刻、金门的“虚江啸卧”摩崖石刻等,可以窥见一斑,其书法特点是端庄凝重,饱满圆融,雄浑劲遒,恰如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