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罗溪吴觐起义及遗迹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1647年秋天,有一支数千人的农民起义军队伍,从罗溪出发,途径马甲、河市,越过朋山岭,向泉州城进发。这便是清初四十七都(今罗溪镇)吴觐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1979年4月,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到罗溪进行文物普查,发现了这次农民起义留下的丰富遗迹。在罗溪、马甲和仙游一带,亦留传着这次起义的传说,又给这次农民起义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 据罗溪故老传说,吴觐的父亲叫吴德超,是当地大地主黄斗世的佃户。据云,黄斗世广置田产,有粮仓24座,为人又贪婪凶狠,逼死不少佃户和霸占不少佃户的女儿。吴觐长大以后,身体魁梧,力大无比,可以挑起3百斤的担子,被地主黄斗世雇为长工。那时,罗溪有一位拳师叫黄学官,见吴觐兄弟三人身体健壮有力,收他们为徒弟,传授拳术。 明崇祯六年(1633年),泉州城附近爆发“斗栳会”的农民反明朝黑暗统治的斗争。其时,马甲南厅人谢锦文鼓动吴觐造反。吴觐一呼百诺,进行轰轰烈烈的抗租斗争。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500多人。起义军公开向地主黄斗世派粮饷。可见,吴觐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明末泉州地区“斗栳会”反明朝统治的一部分。 吴觐领导的农民起义,可以从马甲《凤栖杜氏族谱》得到佐证。该谱云:“甲戍(崇祯七年,1634年),都(马甲古时是四十六都)人初发难,以斗栳为名,将有事于揭竿……甲申(崇祯十七年,1644年)鼎革。丙戍(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泉,前之发难者,借口义旗……甚至屠我子姓,而后甘心。”马甲杜氏族谱的这段记载,证实了吴觐起义是明末泉州反明“斗栳会”的一部分。更记载了清初吴觐领导的农民军,由反明转变为反清的斗争事实。 关于吴觐农民起义的历史,乾隆《泉州府志·国朝捍卫》“黄明台”条,有较详细的记载,抄录于下以备考: 黄明台,字晋国,晋江人……国初海氛方炽,盗贼并起,族人黄斗世为寇所胁,阴受约束,许为援。明台陈利害,力争不可,乃止。 既而,贼推吴觐为魁。觐,黄之家奴也,与其弟吴二、吴尾俱以勇武著。黄氏数易之,度不敢逞。明台谓斗世曰:“蜂虿有毒则为害,事成,吾属无遗类矣。” 顺治四年四月,吴觐聚众数千人,歃血为盟。先加刃于斗世妾,毁其家,遂大出劫掠。时官军棘靖海,未遑及草窃。明台立木栅,集乡兵御之。觐力攻,台益固守。无何,贼势猖獗,力不能支。 五年十一月,大将马得功自省抵泉,明台伏万安桥,覆以草,俟得功至,起抱马头,曰:“郡北有难,宜急救!”得功疑有诈,叱斩之。大呼曰:“奈何杀义士?方今奸宄窃发,纵横数十里,若不急除,瞬息抵郡城矣。”得功未之信,明台具结以一家坐,乃缚与俱西。师行四十里,历洪濑仁宅,虚无人。欲杀者再。憩頺寺,见釜灶数口,指谓曰:“验矣,贼方散也。”探之,灰未冷,乃解缚,命为先导。 是时难党数万,分为三寨:吴尾据香炉寨,吴二据玉叶,觐自据半岭庵。得功卒仅三百,不敢前。明台曰:香炉窄而乏水,宜先攻。”从之,吴尾为被掳者,缚以献。乘胜攻觐,道险敌众,将士难之。明台曰:“乌合不知纪律,闻官军至,皆仓皇,宜张声势夺之。”乃多增旗帜树山中,使卒绕行而遍,日夜相继。 寨中洶洶有离志,觐宵遁。明台诱觐婢,侦知其处,杀之于笋坑石室中,玉叶遂解散。明台就金溪隐焉。 以上《泉州府志》记载了清初吴觐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及起义失败的经过。其中提到的“国初海氛方炽,盗贼并起”,“时官军棘靖海,未遑及草窃”,指的是郑成功在福建沿海的抗清活动,吴觐兄弟领导的罗溪、马甲、河市等农民起义军与之互相配合的情况。 郑成功在闽南沿海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福建各地的地主、农民,纷纷组织“义师”、“义兵”响应。泉州地区的“斗栳会”亦因民族矛盾升为主要矛盾,而把反明斗争改为“反清复明”。罗溪的地主黄斗世也因吴觐兄弟领导的农民军斗争矛头指向清朝,因此“阴受约束,许为援”。而地主阶级的政治人物黄明台,分析了明、清两个统治集团,认定都是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政权,他们与吴觐农民军的矛盾才是根本矛盾。因此,黄明台反对黄斗世联合吴觐农民军“力陈利害,力争不可,乃止”。由于地主阶级与清朝政府的联合,地主阶级的力量太过强大;另一方面农民的缺乏斗争经验和临敌分裂弱点在强敌面前更加暴露,终于迅速导致起义失败。 吴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是一支懂得重用知识份子的队伍。据罗溪《黄氏族谱·世系表》载,万历末年,黄翼惠“积学不售,教授养亲,非义不取。尝值乱贫乏,躬亲负载,途遇贼欲劫之。贼帅至,素识公,持而泣曰:‘子乃至是耶?’欲请公为记室。公以亲老苦辞,帅不得请,出金圆相赠,公坚却不受,帅大叹而去。”《黄氏族谱》所记“贼帅”即吴觐。说明吴觐想聘请黄翼惠为“记室”,遭到拒绝,只好“叹而去”。这表明吴觐农民军是一支比较有见识的起义队伍。 吴觐兄弟领导的的农民军曾经参与包围泉州城。1979年,当泉州市文管会的同志到罗溪调查时,乡里年长者介绍,罗溪曾流传吴觐率军自罗溪出发,途径马甲、河市,越朋山岭,抵泉州城北的故事。但因遇春雨,道路泥泞,郑成功叔父郑鸿逵所部见漳州方面的清军来援泉州,匆忙撤退。因此,吴觐义军成为孤军,只好撤回罗溪。在是否进攻泉州城的问题,吴觐起义军内部又意见不和,军师章怀引力主攻城,而吴觐主张撤退。章怀引以意见不被采纳,引所部降清,使农民军受到严重削弱。 至于吴觐兄弟领导的农民军的失败过程,即如《泉州府志·国朝捍卫》所记:义军自泉州城北撤回罗溪后,分为三寨:“吴尾据香炉塞,吴二据玉叶,觐自居半岭庵”。时地主黄明台向清军献策:“香炉(寨)窄而乏水,宜先攻”,吴尾兵败被掳,清军乘胜进攻吴觐。黄明台又献策曰:起义军“乌合不知纪律,闻官军至皆仓皇,宜张声势夺之。”于是树旗山中,使卒绕行而遍,日夜相继。吴觐所部终于军心瓦解离散。最后,黄明台又“诱觐婢侦知其处,杀之于笋坑石室中”。玉叶寨见状,遂散。吴觐兄弟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终告失败。 吴觐兄弟领导的农民军的山寨遗址部分尚存。据1979年4月市文管会的调查,吴觐所居的大寨,位于罗溪北面,分前哨寨、跑马场、外寨、内寨,相连几座山头;香炉寨,在罗溪西南,与南安交界;玉叶寨在罗溪南面,与马甲交界处,有内、外寨之分。 随着时间的流逝,吴觐起义已经过去350多年,起义军的事迹在地方志书,族谱和民间传说里还可以找到一些线索。更可贵的是起义军住守的古山寨,今天还留给我们一些残垣断壁。它以实实在在的遗址、遗迹,记载了350多年前轰轰烈烈的一段农民反封建革命斗争的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反抗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光荣革命传统。 现在罗溪的吴觐起义古山寨的遗址,应予保护,它既可以作为今日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而且还可以开辟为旅游的景点。因此,建议组织调查罗溪吴觐起义古山寨遗址、遗迹,提出保护措施,改善交通条件,把这些农民革命斗争遗址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游览区。可以将罗溪镇的龟峰岩、郭王庙、吴觐兄弟起义山寨和虹山乡的原始森林及奇特的瀑布景观,连成旅游一条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