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施琅与李光地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李光地保举施琅 一般史籍都指出,保举施琅复任福建水师提督的是姚启圣,而《清史稿》则说:“内阁学士李光地言台湾可取状,因荐琅习海上事,上复授琅福建水师提督,加太子少保,谕相机进取。”《福建通志》也说:“内阁学士李光地奏琅可任专征。” 李光地自己写道:“余力保其平海”。这说明李光地推举施琅确有其事。我们从《榕村语録续集》还可以看到以下史料: 二十年二月康熙问李光地:“施琅果有什么本事?”李答:“琅自幼在行间经历得多,又海上路熟,海上事他亦知得详细,海贼甚畏之。”对此康熙只是“点首而已”。这时李光地还没有正式推荐施琅进取台湾,康熙也还没有表示任用施琅。 二十年七月康熙又向李光地:“汝胸中有相识人可任为将者否?”李推说:“命将大事”要由皇帝决定,自己不敢与闻。康熙“敦问再三”,李光地只好答应让他再考虑几天。后来康熙派大学士明珠去问李光地,李答:“都难信及,但计量起来还是施琅。”他列举了施琅的有利条件:一则施琅全家被“海上”所杀,“其心可保”;二则施琅比别人熟悉海上情况;三则有谋略,“海上所畏唯此人”。李光地写道:“予荐施平海时,上向汝能保其无他乎?予奏,若论才略实实无其比,至成功之后,在皇上善于处置耳。”在他的推荐下,康熙决定复授施琅福建水师提督,负责进攻台湾。 二、李光地对施琅的评价 李光地对施琅颇为推崇,除上述以外,还有如下评语:“施素不多言,言必有中;口亦不大利,辛辛苦苦说一句,便有一句用处。”“人论本朝之将,以赵良栋、施琅并称,今观之,赵虽御下亦有恩威,临时亦有机智,若论能揽天下大事,克其成功,未必如施。予曾多与议,虽邓禹之初见光武,孔明之初见昭烈,所言相似,而岳武穆之破杨么不是过也。” 这说明李光地对施琅的评价是很高的。最奇怪的是他居然还发表了如下议论: “予所见文武臣有风度者,魏环溪,施尊侯(琅字),而施虽骄,然生来骨骄,非造作也。”“(琅)尝言郑氏窃据岛外,未遵正朔,杀之适成竖子之名,穷蹙来归,大者公,小者伯,一门忠义何在,不报父弟之仇、乃以深报之也。谁谓琢公(琅号)不学。” 这两段文字似乎并没有超过上述的评价,它却是针对康熙的批评而发的。康熙说施琅“恃功骄纵”,而李光地却说他:“生来骨骄,非造作也。”康熙说施琅“度量浅”,李光地却说他“有风度”。康熙说施琅“粗鲁武夫,未尝学问”,李光地却说:“谁谓琢公不学”。这简直是同康熙针锋相对,完全否定康熙对施琅的批评。这些言论如果在康、雍、乾年间刊刻出来,必定酿成文字狱的一大案。好在《榕村语录续集》到了光绪年间才被刊印行世,才有可能保留这样一些有价值的史料。 在进取台湾问题上,李光地是支持施琅的,直到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康熙还提到“台湾之役众人皆谓不可取,独李光地以为必可取,此其所长。”而在台湾弃留问题上,李光地和施琅的意见则恰恰相反。 三、台湾弃留问题 当时施琅上《恭陈台湾弃留疏》,说明台湾对沿海各省的重要意义,台湾经济的优越,反驳弃守台湾的种种论调,提出:弃之必酿成大祸,留之诚永固边围。”因而请求朝廷派兵固守。对于这个问题,不少朝廷官员,封疆大吏持反对意见,主张放弃台湾。 康熙曾经问过李光地,李主张“应弃”,“空其地任夷人居之,而纳款通贡”,甚至认为“即为荷兰有亦听之”,坚持反对施琅派兵固守的主张。 其实,主张固守台湾,促使康熙将台湾保留在清朝版图之内,是施琅的一大功绩。评价施琅不能不涉及这个问题,而李光地恰恰在这个问题上,对施琅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历史已经证明,施琅对于台湾弃留的见解,比李光地高明得多。 (本文原载施玉森《水师提督施琅将军史迹》之《施琅史实的若干考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