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文史资料全文库

洛江区虹山乡彭姓渊源考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彭姓是中国五十个大姓之一,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省占有人口优势。当代彭姓人口约608万,居全国诸姓氏第39位,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0.49%。 一、追本溯源: 彭氏得姓受氏之源来自二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一方面应追溯到黄帝后裔、高阳氏颛顼帝。《郑语》云,颛顼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有六个儿子,六个儿子各自繁衍发展成为六个庞大部落。《姓氏探源》云,陆终第三个儿子篯铿善作大鼓,鼓声彭彭,优雅洪亮,大鼓遂成为篯铿部落的图腾,鼓声彭彭因之成为篯铿部落的名号,时人亦因之称部落首领篯铿为彭铿。 《中国姓氏》载,彭铿部落在舜虞时代就已经十分强盛,繁衍生息在今河南北部、黄河北岸的原阳县一带,到了殷商河亶甲时期,彭铿部落向东拓展,进入今山东济宁彭山一带,随后定居彭城,史称“大彭国”。 彭铿部落拥戴殷商灭夏有功,备受殷商历代帝王所倚重,商汤亲颁昭告布示天下,册立彭国,尊篯铿为彭伯,彭国渐渐发展成为殷商时期的五大诸侯国,进而向东拓展奠定了霸主地位。由此可证,彭国的历史至今已愈4000年,彭姓的确立应在4000左右年。 诸多史籍志书相互印证,公元前1282年,也就是武丁43年,殷商武丁袭灭大彭国,麻痹大意而失国的彭人星散四布,但都以国为姓,先后在湖南、湖北、四川、江西繁衍发展成望族,在广东、云南、福建和台湾也枝繁叶茂,子孙遍布海内外。 彭氏族人以“陇西”、“淮阳”、“宜春”为郡望,彭人经过数千年迁播垦殖,积淀了深厚历史文化韵涵,凝炼成“长寿”、“可祖”、“梅石”、“奇文”诸堂号,为绚丽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丰富的传统人文异彩。 彭姓另一来源出自我国少数民族,据《晋书》载,安定胡水,胡有彭氏,又《姓氏考略》云,西羌、南蛮也有以彭为氏的。如今这些彭姓少数民族都已汉化,融入华夏民族的大家庭,当年的少数民族彭姓为中原古老的彭姓注入了可贵的新鲜血液。 二、入泉肇洛: 唐贞观年间,彭迁首开入闽之先河,成为闽北彭氏开基祖,而后唐末广明年间,虹山彭氏先祖开基闽南率先入泉定居,泉州始有彭姓族人行踪,而后尚有为数不少彭姓宗支派裔择居泉州,此进彼出,历经20个甲子轮回,唯有虹山彭氏繁衍成闽南大族群,而今泉郡诸县,尚有安溪龙门彭延年后裔30来人,德化霞碧明代军户彭家军后裔等数支彭姓宗支派系,与虹山彭氏族群绿叶红花相互衬映。 彭氏入闽肇泉第一人,彭氏闽南开基祖名讳失考,据南宋乾道《虹山彭氏族谱》“温陵中山彭氏族谱自序”载:“吾祖派在河南汝宁府光州固始县乃宣其居今亦难考其几世矣,乃唐僖宗广明元年,黄巢作乱,吾祖随王潮过江,始居于闽之泉,次迁城西之南安粤,自枨公复迁晋江之中山,舍于瑁峰下居焉,斯祖之上,世次失真,故以枨公为我中山一世祖也”。彭枨遂成为闽南有案可稽彭氏第一人,被尊为彭氏虹山始迁祖。 根据《虹山彭氏族谱》推断,彭枨始迁虹山约在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至今已近千年,繁衍生息40来世,至16世始分西、东两大房祧,从18世开始,启行昭穆“秉文子仕宜,恒乔于懋孙,为可仲叔季,永建乃嘉芳。”又续:“诗书绵世泽,忠孝绍先贤,余庆昌谟烈,发祥益寿年。”目前“叔”字高辈尚行,而最低辈份已行“绵”字,辈序跨越10代,属跨越度偏大族群。虹山彭姓近期登记在册常住人口10501人,位居泉州市洛江区五大姓之列,虹山彭姓后裔蕃衍邻县邻省和台湾,而侨居海外虹山彭枨裔孙人口数远远超过祖籍地虹山彭姓人口数,约1.5万人左右,其中印度尼西亚1000多人,菲律宾800多人,马来西亚600人,新加坡500多人,余者散居世界各地。 三、繁衍播迁: 1、[小横塘彭] 据南宋乾道《虹山彭氏族谱》载,虹山彭枨6世裔孙天禄公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移居莆田北头,即今莆田小横塘”,首开虹山彭氏对外蕃衍播迁之先河。又据族谱记载,虹山彭枨23世裔孙恒解公父子俩初移居仙游御史岭,而后定居兴化军所城常太里。 2、[中埔彭、金山彭] 仙游县与虹山乡一衣带水,山水相连,先人早期开凿的古官道自古至今把二地紧密联系在一起。据《虹山彭氏族谱》(民国七修版本)记载,自南宋未年,彭枨14世裔孙彭桀公迁居仙游中埔肇始,代有虹山彭氏族人移居仙游县城、仙游东乡水流尾、仙游东乡打石兜等地。频繁的移居仙游热潮持续600年以上,有案可稽的就高达49人次之众。虹山彭氏族人在仙游广置田产,垦荒繁衍,形成了现今2000多人的赖店中埔彭姓聚居地和2500多人的龙华金山彭姓聚居地,以及散布在仙游县大大小小村落的虹山彭氏后裔散居户。 3、[寮山彭] 南安罗东镇飞云村寮山彭氏一脉属虹山彭枨裔孙。自南宋末年至今,虹山彭氏族人就致力于仙游县和南安县生存空间拓展,广置田产,历经数代艰辛垦殖,在南安罗东镇飞云村形成寮山彭氏后裔聚居地,现今彭枨后裔也达500人以上。 4、[汤洋彭、云峰彭] 据《虹山彭氏族谱》载,虹山彭枨23世裔孙香仔公“在永春汤洋”,即现今永春县东平乡外碧村汤洋;又载,虹山彭枨32世裔孙月喜公父子“往永春云峰居焉”,即现今永春外山乡云峰村云峰。 5、[旧馆驿彭] 据《虹山彭氏族谱》(民国七修版本)载,虹山彭枨25世裔孙于孔公清康熙年间“住居泉城”。乾隆初,于孔公后裔购地置业旧馆驿,渐成城西大户,历经15代繁衍,如今人口已达600多人,派分四房祧,沿袭使用“陇西”郡望,但习惯上更多的是使用“梅石”堂号,自定昭穆,“□□□□,□□□□,宗功祖德,垂裕后昆”。目前最高辈“德”字尚行,属旧馆驿12世裔孙,即虹山彭枨36世裔孙;最低辈已行“后”字,辈序跨越4代,属繁衍态势平常的宗支,是虹山彭氏唯一派衍泉州城厢的支脉。截止上世纪末,旧馆驿彭氏只有小数置业城厢,相当一部分在祖业三落大厝及周边搭盖或就近租房,而今转瞬间祖业已是人去楼空,浑然成为泉州典型古民居遗址,所有旧馆驿彭氏族亲都已散居分布在鲤城区、丰泽区各自单位的集资房,彻底结束了传统聚族蜗居的生活方式。 自明清以来,先后有为数不多虹山彭姓族人以及省内外其他彭姓宗亲移居泉州城厢,但都流星浮萍,难觅其踪,难谱其迹。 6、[九都彭] 南安九都乡美星村彭姓住民属虹山彭枨裔孙。据《虹山彭氏族谱》(民国七修版本)载:自彭枨25世裔孙于鼎公移居南安潭边开创基业起,先后有扯公等20人迁居南安九都、雷厝、苦头、刘林、番厝等村落,而今聚居九都乡的虹山彭枨裔孙达百人以上。 7、[广桥彭] 泉州洛江区罗溪镇广桥村彭氏一脉属虹山彭枨裔孙。上世纪60年代,虹山大队组建“远耕队”出征广桥祖业,复耕林田,遂成虹山彭氏派裔的新聚居点,现今彭枨后裔子孙80多人,蔚然成为虹山彭氏小支脉。 8、[青阳彭] 据《晋江彭姓源流》撰记,上世纪70年代初,虹山彭枨35世裔孙彭察、36世裔孙彭国胜诸户移居晋江县新城厢青阳镇,如今人口亦已达几十人。 2004年洛江区彭氏人口分布情况表 四、渡台垦殖: 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载,(彭姓)定居于晋北之虹山,历史已甚悠久。然地处山区,穷乡僻壤,生计维艰。故明清以来,(虹山)彭姓族人迁台湾者为数颇多。据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不完全统计,自康熙年间虹山彭枨26世裔孙懋彬公肇开迁台首例,直到光绪年间34世裔孙建搭公此例为止,虹山彭氏迁台湾人数达24人户,仅乾隆年间就占10人户,依照庄为玑教授论断,虹山东渡台湾浪潮属闽南第三次迁台高潮的中后期,彭氏渡台移民与祖籍地虹山的血亲关系必定比其他姓氏移民更富有浓厚亲和力。 五、出洋谋生: 据青阳彭国胜先生《从族谱看泉州虹山彭氏宗族迁徙海内外历史》一书论述,虹山地处山区,耕地少而瘠薄,没有矿产或森林资源……经济不发达,生活困难,从第6世开始即向莆田、仙游、台湾和海外等地移民谋生。彭国胜先生根据《虹山彭氏族谱》辑录统计,自虹山彭枨26世裔孙懋匿公于清康熙年间首例出洋开始,直到36世裔孙齐英公此例为止,总共虹山彭氏族人出洋谋生人数为114人,出洋时间集中在清末民初,侨居地分布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诸国,形成了今日颇具数量的虹山彭氏海外侨民群体,也涌现了不少虹山彭氏海外精英。 六、谱牒祠墓: 1、《虹山彭氏族谱》全套23册,分卷首一册、宗支卷4册、世纪卷十八册,南宋乾道七年(1171)虹山彭枨6世裔孙、迪功郎致仕朠公首修,民国二十年(1931)七修。族谱采辑历史资料跨越830多年,卷帙浩瀚,史料详实,是泉州地区乃至福建省首屈一指的姓氏宗谱资料。族谱七修版本现今保存于泉州文物管理委员会资料室,上世纪末,晋江档案馆彭国胜馆长主持复印族谱的重大工程,现今泉州市海外史博物馆、福建省档案馆、晋江市档案馆、鲤城区档案馆、泉州市图书馆都如愿得以收藏复印本,虹山彭氏大宗祠和虹山各房祧也都一一有复印本奉祀。《虹山彭氏族谱》光盘正由笔者彭德斌自费激光扫描制作中,欢迎资料交流。 2、虹山彭氏宗祠:宗祠位于虹山乡白凤村,占地面积200多平方米,硬山式燕尾脊五开间三进深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坐申向寅,状若双凤。虹山彭氏宗祠大约始建于北宋年间,历经千年沧桑,屡圮屡修,1992年由旅居印尼侨亲彭基成先生鸠资再次重修。依古制,宗祠正厅神龛供奉虹山彭氏列祖列宗,年年农历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如期举行春秋祭祖大典,成为联结海内外宗亲的重要纽带。2002年5月25日,世界彭氏宗亲联谊会创会会长云钊和现任会长水井联袂组团到虹山考察访问,为进一步加深海内外彭氏宗亲的互动、交流和沟通作出实质性贡献。 3、祖墓: 始迁祖墓:虹山始迁祖彭枨墓在吴厝后垅徐厝边,今号锯枋湾新田后,坐东北向西南,年代久远失修,近期正策划重新修复。 彭缜进士墓:虹山彭枨七世裔孙、宋特奏名进士彭缜墓在玉虹山兜后徐林。 彭卿月进士墓:虹山彭枨十一世裔孙、宋特奏名进士彭卿月墓在苏山中仑。 十五世祖墓:虹山彭枨十五世裔孙天与公墓在新丘田后,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虹山彭氏祖墓。 七、人物古迹: 1、科第: 彭缜:虹山人,彭枨七世裔孙、江南名士彭映独子,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特奏名进士,官至通议大夫、兵部侍郎。府、县志和《泉州市教育志》均有载。 彭卿月:虹山人,彭枨十一世裔孙,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特奏名进士,官至徽猷阁侍制。府、县志和《泉州市教育志》均有载。 2、名士: 彭枨:原名篯,避讳改之。先祖随王潮兄弟过江开基泉州,北宋天圣年间,彭枨举家卜居虹山,遂成海内外虹山彭氏之闽南始迁祖,《闽台关系族谱资料汇编》有载。宋乾道《虹山彭氏族谱》载,彭枨长子彭相龄官福州监仓曹、次子彭相荣官广州司户曹。 彭(朠):虹山彭枨六世裔孙,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官南剑州州学教授,以迪光致仕,励志精修《虹山彭氏族谱》,历数载而成,为后世子孙考证世系渊源留下详实史料。《闽台关系族谱资料汇编》有载。 彭映:虹山彭枨六世裔孙,南宋初著名处士,与梁克家相互倾慕友善,在京师食宿同舍。绍兴中,曾上抗金万言书不被采纳,遂隐居故里,奉亲训子、咏诗作画,名噪朝野,《闽书》和府、县志均有载。诸书志均载其独子彭缜淳熙甲辰特奏名进士。 3、侨领: 《鲤城区志》(人物)列表辑载 彭基成:虹山人,印尼虹山堂首任主席,现代顾问;(笔者按:1992年彭基成鸠资重修虹山彭氏宗祠) 彭福明:虹山人,印尼崇德慈善基金会副主席; 彭建闩:虹山人,印尼虹山堂名誉主席(已故); 彭松涛:虹山人,新加坡《南洋商版》主编(已故)。 4、古迹 白虹漈:据《闽书》(方域志)载,白虹,自仙游之九座山西南行,为朋山、清源山之祖,垂瀑如虹。宋莆田陈宓隐居其下,有白虹漈、有龙潭,岁旱祷之,或有云气升潭中如虹,三日内必雨。又《泉州摩崖诗刻》载,历代名宦缙绅都来此登山玩游,观瀑赋诗,山上现存何乔远摩崖诗刻一方。由此可证,白虹漈自古就是旅游胜景,白虹漈瀑布落差高达114米,气势宏伟壮观,白虹漈自古至今留下诸多人文胜迹。 广桥:据《鲤城区志》(古桥梁)载,宋淳熙八年(1181)里人彭映、僧自听等建造。现存为清代重建,桥为石板建筑,单孔拱形无桥栏,全长13.8米、宽2.5米、高8.7米、孔径1.3米。又《晋江县志》(津梁志)载,碑云乾隆五十七年(1792)公捐再建,对面有白虹漈。据《泉州文物手册》(洛江)表载,1992年9月,广桥列为泉州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桂楼:据《晋江县志》(古迹志)载,处士彭映宅在玉虹村,家有万桂楼。万桂楼与虹山彭氏宗祠比邻,彭映之独子彭缜淳熙十一年(1184)甲辰科特奏名进士,万桂楼遂圈入进士府第,今无存。 崖刻“东园舒啸”:据《虹山彭氏族谱》(世纪卷)载,九世如高公,宋光宗绍熙元年庚戌(1190)官宣议大夫,与仙邑留坡侍郎崇清陈谠友善,因书对面二石:“东园舒啸”。即将出版的《清源山志》(人物)载:陈谠(1134-1216),字正仲;号留坡,别号崇清,仙游度尾乡留坡人,淳熙中任泉州府学教授。 崖刻“红日照天地”:崖刻位于虹山乡水尾村白虹山磻溪瀑布旁。诗刻全文:“红日照天地,飞雪白纷纷,道者偶来此,雷霆殊不闻”。款“万历已未何乔远题”,楷书五行,字径0.10×0.10米,石面风化较多,字迹部份不清。据《鲤城人物传稿》(第一册)载:何乔远(1558-1631)字穉孝,号匪莪,学者称之“镜山先生”。东街菜巷人,明代著名史学家。 篆文碑刻:据《鲤城区志》(碑刻)载,篆碑位于虹山乡白凤村新书房桥下,明代花岗岩石碑,有二方。一方正面刻“爱草园”,背面刻“化龙池”,高1.8米、宽0.51米、厚0.14米。另一方单面刻“小蓬莱”,高1.13米、宽0.38米、厚0.17米,均用小篆书写,为古代茶园附属物。 水尾护林碑:据《鲤城区志》(碑刻)载,碑位于虹山乡水尾村水尾桥西北,花岗岩石刻制,长方形,高1.52米、宽0.48米、厚0.12米,碑额浮雕云月,为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立,碑文为保护磻溪旁一片树林的乡约。 2004-11-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