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菲律宾菲华各界联合会名誉会长,旅菲石狮市各乡联合会名誉顾问、旅菲祥古莲联乡会常务顾问蔡文春先生年近80高龄,是菲华社会深受敬重的一位知名侨领。
蔡文春17岁赴菲,迄今在千岛之国已生活了整整60个年头。
蔡文春先生说,六十年来,祖籍国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故乡石狮,变化之大,令人惊奇、欣慰和自豪。
“六十春秋家国梦”。当蔡文春先生坐在他家别墅的花园里,向我以及他的儿孙们叙述他自己人生中的一轮花甲岁月时,我能从朦胧的月色中分辨出闪烁在老人脸上的不是晶莹的月光,而是整整60年人生的艰辛和豪迈。
蔡文春先生
二
蔡文春1921年10月14日出生于石狮祥芝镇祥芝村。
蔡文春孩提时家境不佳。8岁时在外婆家杨厝读私塾。父亲蔡继喜是一个忠厚勤劳的老实人,因家境所迫,购置一张网,租用人家的船捕鱼。由于入不敷出,还在妻子娘家购置些许田地,种花生、地瓜,用以维持生计。母亲侯赖娘是一位贤惠娴淑的农村妇女,育有三男二女。一家七口人挤在祥芝村牛罩头一间只有十平方左右、很低矮潮湿的平屋里。
蔡文春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大哥蔡文慈比他大11岁,抗日战争前由亲戚帮助往菲律宾谋生,太平洋战争前返乡,四十多岁时因病去世。二哥蔡文福比文春大四岁,一直在家乡当渔工和船民,现养老在家。大姐二姐已去世。
1937年,太平洋战争前夕,17岁的蔡文春由在菲律宾的大哥蔡文慈帮忙,远渡重洋到了吕宋岛。不久,大哥蔡文慈返回家乡,后便没再重返菲律宾。从此,蔡文春只身留在异国他乡,开始了他人生的艰苦历程。
为了生计,蔡文春一开始在一家华人开设的鱼脯店当学徒,后来,为了学习菲语,又到“菜仔店”当学徒,起早摸黑,打扫卫生,搬运货物,招待顾客,什么又脏又累的活都得干。一天的活干下来,到晚上,人像散了架,困乏极了,他还强打精神学菲语。由于蔡文春诚实勤快、深得老板的赏识,一年之内,薪俸从15元、20元、25元、30元涨至35元,老板屡加工资想要留下他。月薪35元菲币,这对于当时的一个学徒工来说,已绝无仅有。然而,蔡文春婉言谢绝了老板增加工资延聘的好意,用自己平时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钱开了一个小小的“菜仔店”,自己当起了“小老板”。店铺虽小,市场的经营销售一套却少不了。市场需求,购销价格差额、进货补货,旺季淡季,会计出纳,接待顾客,货源采购,从老板到店员,无不他一个人操持。这是蔡文春迈出农贸经营的第一步,也是迈出施展他聪明才智的第一步。这个“菜仔店”,由于他的苦心经营而逐渐有了起色。但由于太平洋战争迫在眉睫,菲律宾经济状况日渐凋敝,市场萧条,经营一年多的“菜仔店”已很难维持下去了。
1941年底,蔡文春忍痛割爱把“菜仔店”转让给别人,打算另觅他途。不幸的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了,日军偷袭珍珠港,包括菲律宾在内的美军控制的南太平洋的许多岛屿,都相继被日寇占领。在菲的华人、华裔和菲人一样在日寇的铁蹄下过着悲惨的生活,不少人被迫逃进山区,藏身于山坳、河沟以避祸;不少人参加抗日游击队打击敌寇。蔡文春和几个熟人躲藏在岷尼拉郊区两三个月,身上只70元菲币。当只剩下三十多元菲币时,迫于生计,他冒着危险到南岛各地贩运鱼干等各种土特产来岷尼拉出售。长途跋涉,路途艰险,风餐露宿,山庄村寨,居无定处,虽说是小本生意,但穷山僻壤盗贼多,安全也十分可虞,一不小心便会落得人财两空。即使这样,长途贩运的冒险生计也时断时续,终于难以维系。蔡文春便只身定居在南甘马仁省那牙市,寄人篱下,住无定所,为了打发时间有时也参加农业劳动,或做杂工,或下海捕鱼,生活十分窘迫。
人生的磨难,生活的重负,并未压弯蔡文春的腰,反而使这个一米八的男子汉挺起了胸膛。他年轻睿智的眼睛更有光彩,他的脚步迈得更加坚实。
抗日战争胜利前夕,蔡文春在那牙有幸认识当地大家闺秀林秀恋,他们相爱结婚,从此结束孤身孑影,游离不定的生活,有了一个家,生活也有一些安顿。
日本投降后,菲岛得以光复,留下的却是经济萧条、满目疮痍,痛苦仍然煎熬着菲人和华人。蔡文春凭着一点点资金,与姻亲合作采购海产运往马尼拉出售,不幸汽车途中失事掉到深沟里,海产等全部损失,及后蔡文春只得又背着布麻袋,在多山的米骨地区,不辞劳苦地攀越一山又一山,穿过一村又一村,收购椰子干,鱼干等土产和海产到那牙卖,又从那牙购一些日常用品到内陆村落去卖。蔡文春经过省吃俭用、千辛万苦才积攒了一点钱,开始购来一部旧货车,经营土特产和日常用品。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到了1949年生活已慢慢好转,三餐后也有些富余。于是他放款购买椰子林和稻谷,但命运多乖,待到快要收成的季节,却刮起几天漫天卷石的大台风,肆虐横扫快要成熟的椰子和稻谷,结果颗粒未收,蔡文春的希望又破碎了。
三
困境,对于懦弱的人来说,无疑像跌入万丈深渊,不能自拔,十分恐慌;但困境对于像蔡文春这样坚韧不拔的人来说,既是遭际,也是一种锻炼。从1945年至1950年,经历了整整5年的磨难,蔡文春终于在困境中重新崛起了。
蔡文春再次来到米骨山区。
一眼望去,满山遍野全是整片整片的槲树、桦树……当那许许多多的自然宝藏全都展现在他的眼前时,蔡文春睿智的眼睛惊喜得发亮。
“那里遍地都是宝啊!”蔡文春回忆说。
于是,他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时因地因势制宜,在那牙办起名为“复春木业”的经济实体,把砍伐、加工、销售融为一体,形成产销一条龙。这是蔡文春首次兴办自己的企业。经营木材的采购,加工制作都是他从来没有做过的事。以他的知识面来说,这也是一个未知的领域;况且好不容易才筹集到的这一点资金,一旦用不好就会前功尽弃。蔡文春暗下决心,对自己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靠学习、探索、实践,外行可以变为内行。既然看准了,决定干了,就不能犹豫,不能却步,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尽管菲律宾四季炎热,但在蔡文春的心目中,春夏是万物生机勃发的季节,火热的太阳是他的希望。蔡文春开始涉足这未知的领域,从木材资源的勘察和采伐,从机器配件的选择、装修,从木材加工制作出各种标准的成品,从联系并打通客户,这所有环节,对于财力、人力和技术力量还十分匮乏的蔡文春来说,简直是上天揽月,下洋捉鳖的难事。然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只有28岁的蔡文春浑身是胆,浑身是劲,像探险家一样,心中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踏出了第一步,即使前面的路多么崎岖不平,多么艰难险仄,不达到目的决不回头。
为了摸清米骨山区的木材资源,由米骨人引路,蔡文春步行数日数夜,攀越高山峻岭,悬身于悬崖绝壁,饿了吃上几口干粮,渴了饮自带的冷开水,累了坐在石垛上喘一喘粗气。炎热的煎熬,炙得浑身脱皮。天黑了,他在山庄小舍暂宿一夜。米骨山区方圆百几里的原始森林,无不留下他的足迹和汗水。每到一片森林区,他都要亲自详细询问每一种木材的长度和直径。因资金不足,开始时向农民收购木材,以后逐渐增加,至1959年,陀山的整片森林他都拥有了开发权。
刚开发森林时,他只能买一部破旧的锯木机器。这部机器没有发动机,蔡文春便学起电工来,认真钻研电机结构和性能,因废利旧地亲自把摔坏了的货车里的发电机卸下来安在机器上。既拆又装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发电机既笨重,线路又复杂,一不小心就会报废。蔡文春几经周折,认真细致地琢磨,最后才完成了拆装。当马达轰鸣时,他会心地笑了。但要锯出合格的各种尺寸的木材却又碰到了问题:锯木刀的类型,刀床离材料的距离,旋转的速度,直接影响锯出木材的尺寸厚薄,一次又一次锯出的木材不合标准,就经过一次又一次地调整、试验,最后终于成功了。到了50年代末,经过近十年的勤俭办厂,资金也有一定的积累,才买进一部大型的锯木机器,设备作了更新。至于运载木材的货车,从初创时的一部破旧的货车,至60年代,也发展到拥有四十多部。
“复春木业”从50年代初的草创期至50年代末的发展,到60年代初已进入鼎盛时期。这个企业已有配套设备,拥有数百名熟谙技术的技术员和工人,蒸蒸日上,跻身于同行业的前列。
“复春木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0年的巨大变迁靠的是什么呢?
蔡文春说,靠的是艰苦创业的精神,靠的是以身作则的榜样力量,靠的是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的企业精神和凝聚力以及合理分配、奖优汰劣的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蔡文春第一次办企业已显出身手不凡。他每天工作十几小时,事无大小事必躬亲,既做老板又做工人,和职工打成一片。他这种精神和作风也感召带动了他的夫人林秀恋。
娴淑、文静的林秀恋,颇具中国女性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她在店里帮忙做零活,并当起了出纳,还负责店内的管理。
创办“复春木业”的十几年时间,蔡文春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大好年华,经过千辛万苦的磨练,使他增长了知识,积累了经验,增强了信心,为他日后办大型现代化企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忆往事,蔡文春先生豪迈地说,“吃了那十几年的苦,值得!”
蔡文春的这段经历,对于蔡先生的人生历程是十分重要的。
南甘马仁省那牙,这块丰富肥沃的土地,这逶迤百里的米骨山区,从此和蔡文春结下了不解之缘。时至今日,这里不少的人还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这位为那牙资源开发、经济繁荣、兴办华文教育做出贡献的蔡文春先生。
蔡文春先生从40年代末至70年代中,先后被推选为那牙椰干商会理事长、米骨商会联合会常务理事、那牙华英中学董事会的董事长,那牙菲华商会理事长,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蔡先生成为地区颇为知名的企业家,社会活动家。
四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亚洲的经济开始起飞。日本的计算机软件、家用电器、汽车等行业,占领了许多原是欧美控制的市场,刺激了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工业和转口贸易的发展,形成亚洲的“四小龙”。
在亚洲经济发展的带动下,包括菲律宾在内的东南亚经济也有一定复苏和发展。这时候,蔡文春兴办的“复春木业”,因陀山木材,经十几年的砍伐采用,数量渐小,加上木材行业多,销售市场又日益萎缩,发展前途十分黯淡。基于这种情况,他一方面把木材销售移到菲岛的别的地区,另一方面在60年代中期与他人合营两个五金店,以适应当时新兴的建筑业的需求。但这毕竟是短期的暂时的举措,而且只是权宜之计。此时,已至“四十而不惑”年纪的蔡文春,胸中激荡着亚太经济风云,目光注视着菲律宾经济发展的前景,他不满足于榆枋之所,而仰慕大鹏的腾飞。
70年代伊始,蔡文春先生对菲律宾工业门类的布局,产品在市场的需求状况,作了认真的调查研究。他发现牵引机器转动的皮带,菲律宾生产的只是少量,而且质量未能过关,韧性度差且寿命短,大部分靠的是进口。蔡先生瞄准这个行业,并在岷尼拉郊外购买几十亩土地,创立“菲律宾机带厂有限公司”。他高瞻远瞩,气魄恢宏,要结束菲律宾机带靠进口的历史,制造优质产品打进国际市场。这种向外向型大企业进军的大举措,表现出蔡文春开拓奋进的精神,敢想敢干敢拼敢赢的作风。
蔡文春知道,仅凭着自己十几年积累的资金,凭着办“复春木业”树立培植起来的信心和勇气及以往的经验和个人能力,要办好这样的大型企业还是不够的。机带厂生产线要由大小机器几十部组成,为了节约资金,不买成套机器,而是从好几家买机器部件、配件、零件自己来安装。他经常是早上6时出门,晚上9时才回家,整个身心都扑在安装机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蔡文春亲自指挥和参与下,看图样,缺什么补什么,经过三年多的琢磨研究,整条生产线终于成功组装试产。
蔡文春办的机带厂生产的是运输带和传动带,产品要求纤维密度高,皮带光泽、柔软,又要坚韧、耐热,质地用高纤维合成的材料,配料用橡胶等好几种化学原料,又要经过好几道工序,产品是否合格要经过快速器测试,每分钟快速旋转好几百次,以不变形、不开裂为准。这种产品在质地选择,化学原料的合成、锻压、冷却等方面要求非常严格。当时菲律宾自产的皮带,由于技术上没有很好地符合科技要求的标准,质量往往比进口的差。蔡文春下了最大的决心,要使自己的产品挤进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行列。他亲临生产第一线,认真钻研这个领域的高科技知识,带领全厂的技术员、工人,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以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知难而进的大无畏精神,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面临技术困难难于解决的时候,技术员和工人感到束手无策而垂头丧气时,蔡文春鼓励员工说,“除了原子弹这种高科技的绝密产品我们不能制造外,别的什么技术困难,我相信都是可以解决的。”他带领技术员查资料,请教有关专家,经过几十次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的反复过程,耗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使产品有了稳定的质量,并在1975年正式投产。
为了适应国际市场的剧烈竞争,不断更新技术设备,不断提高新工艺制作水平,他还不惜花费巨资派出技术员、工人到日本等国学习,以提高技术人员、技工的素质。
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机带厂产品的品类日多,品位也不断提高,这个厂成为全菲最大,又有最先进技术设备的生产厂家之一。
五
蔡文春用汗水和心血灌铸的产品,让菲律宾的用户刮目相待,也在国外引人注目。
1978年日本坂东化学公司对蔡文春的机带厂的产品感到很大的兴趣,特派员来菲与他商谈,表示要联手合办。日本坂东化学公司生产的“富士”V形皮带,是国际的名牌产品。日本看上蔡先生厂的产品,说明这一产品已相同或相近于日本的产品。这是对蔡先生开拓奋进精神的肯定,也是对按科学态度办事业取得成功的肯定。
1978年,与日本联营的菲律宾“富士”V形皮带以崭新的面貌跨进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联营至今已20年了,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优质产品不断向高品位翻新,这一型号产品先生获得一系列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品质标准许可证和商标使用权,并迅速打进亚、欧、美、澳四大洲12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变菲律宾原来是工业用皮带的进口国为出口国。
蔡文春先生的名字,也随着“富士”V型皮带而誉满菲律宾,同时也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社会舆论界所赞许。
六
几十年悠悠岁月过去了,如今,蔡文春为自己留下了这个足可以让他引以为自豪的工厂和拳头产品。
蔡文春先生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他的壮志和梦想,最终都在这岛国开花结果,而他已年届八旬,虽已是满头金银丝,但身体健朗,思路敏捷。尽管我们一群人坐在他的身边,尽管凉风徐来吹拂着的是20世纪末的马尼拉,但他似乎还沉湎在他自己的青春岁月和梦想中。他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能不爱恋着那牙这一片热土,不关注着工厂的发展呢?”他当时的神情,就像一个慈祥的母亲,用自己全部的爱,抚养一个孩子成长,心里既高兴、安慰,同时又有更多的期盼。
蔡文春先生的友人对他评价说:“一个人在海外的成功,有的是靠家庭家族的背景,有的是靠亲朋好友的栽培支持,有的是靠难得的机遇……而所有这一切都与蔡文春无缘。当他只身来到菲律宾,无依无靠之时,摆在他面前的人生道路既艰辛又险仄。在那种环境中,安身立命已属不易,图谋发展更是难于上青天。”
蔡文春先生从一个中国渔村农家的孩子踏进菲律宾这异国他乡的土地,迄今已整整60年。60年,60个春秋,世事沧桑万变,他也从一个普普通通商店的学徒工,成为数家企业工厂的董事长、总经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不是天赐良机,也不是巧取豪夺得来的。从鱼脯店的学徒工、菜仔店的小老板,贩卖土特产的小货郎,直到经营复春木业,最终当上机带厂的大老板,每一步都留下了他坚实而沉重的脚印,每次艰险跋涉的路上都洒下了他辛劳的汗水,呕尽了他的心血。他只读过几年的书,而今却已成为许多行业的技术专家和企业管理专家。这奇迹是蔡文春先生自己创造的。
如今,蔡文春先生不但拥有工业用皮带厂,还拥有制衣厂、炼油厂、电子厂、房地产开发、出入口贸易公司等多家企业。
蔡文春先生说他成功的信条是“凡事要有信心与决心,不成功永不罢休”。
蔡文春先生告诉我,他深感欣慰的有三件事:“其一是1962年任南甘马仁省那牙市华英中学董事长时,发现学校环境差,缺乏华人教师及经费,因而他上任第一年先解决华文教师及经费;第二年发动捐献校舍。这在当时,能为当地的华侨及下一代学习中国文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其二是1981年间,他率领菲律宾洪门进步党参加祖国国庆观礼,受到中央各级领导以及家乡干部、群众和祥芝学校师生热情接待及欢迎。当参观家乡小学时(即祥芝中心小学),发觉校舍既分散又破旧,课室少、学生多(当时有1500名)。于是,在座谈会上着重讨论小学校舍的兴建问题。由于本乡有三个大队,人口一万多,土地少,在利益方面存在不少分歧迟迟无法决定。前后一年多,他数次返回家乡与他们开会研究,统一思想。最后由其中一个大队拨出二万多平方米的宝贵用地。在旅菲乡亲,市、镇政府及家乡干部群众踊跃参与下,短短两年间,终于建成三座三层楼,拥有数十间课室、办公楼以及教师宿舍的校舍。去年,他再捐出一百多万元,兴建一座四层共二千多平方米的综合教育大楼,亦近竣工。眼看2000名天真活泼的小学生及教师有着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学习成绩将不断提高而感到无限欣慰。其三是家庭生活幸福、美满。四个儿女虽然都生长在菲律宾,但都能保持作为一个中国人应有的勤劳、俭朴的优良中华民族的传统。大儿子志增是亚洲太平洋哲学会会长、菲律宾哲学会会长,多次受国内外邀请进行学术研讨及演讲。二儿子志和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企业家。目前四个儿女均拥有自己的事业。”
七
蔡文春先生在几十年经商办企业的同时,还积极参与菲华社会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
作为菲华社会的知名侨领,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开始出任菲律宾南甘马仁省椰干商会理事长(1949-1953),那牙市菲华商会理事长(1966-1969)。那牙是美骨地区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当时的华人企业就有一百六十多家。他还曾出任那牙市华英中学董事会董事长(1962-1965),该校是美骨区最完整的一所华文中学。在那牙期间,他还出任美骨区洪门进步党理事长(1970-1980)。到马尼拉后,他曾出任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总部理事长(1982-1986);菲华各界联合会副理事长(1987-1997),旅菲祥古莲联乡会理事长等职。
蔡文春先生还担任过四届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董事(1988-1995),分别掌管过菲律宾华侨义山和崇仁医院附属护士学校。
蔡文春先生虽年届耄耋,但仍十分热心社会活动和社会公益事业。目前他还担任菲华各界联合会名誉会长,旅菲祥古莲联乡会常务顾问等职。
在蔡文春先生出任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总部理事长期间,他曾数次带领洪门进步党总部同仁回到中国参加国庆观礼。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召开期间,蔡文春先生受国务院侨办邀请回国参加庆祝活动,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李鹏的亲切接见。
忆起往事,蔡文春先生十分激动。他说:“祖国富强这是每一个华侨心中最大的愿望,现在国家强盛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要珍惜,不要忘记过去受到列强的侵略。”
1985年,在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成立75周年纪念会上,时任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总部理事长的蔡文春先生发表了题为《紧跟时代不断进步》的讲话。他说:
菲律宾洪门进步党的历史源远流长,它随着不同时代的演变,不断地成长壮大起来。由总部先后发展了12个分支部,遍布于全菲各主要角落,现有昆仲逾万之众。
进步党是菲律宾洪门组织中的一环。我们恪遵洪门宗旨,以“忠心义气”为党训,以谋求党员福利为目的。我们昆仲之间盟坚金石,情逾手足,抱忠抒义,团结一致,保证了我们事业的顺利进展。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故步自封,一味墨守陈规,将300年前的事理和规律,故示神化,沿袭施行,而必须进一步扩大组织,同时对内部事务应有所兴革,吐故纳新,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此外,我们愿与洪总五属兄弟团体以至全球洪门组织加强联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携手共进。
进步党只是菲华社会中的一个普通的民众组织,不是政治团体。然而,我们也不能生活在“形势的真空中”,一味闭守在自己的圈子里。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我们与侨社所有的侨团一样,正面临着时代四大主流的严峻考验。其一,我们应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切有益侨社的活动,包括节约运动,以期促进侨社的团结和进步。其二,侨社是菲律宾大社会中的一员,我们无论作为华侨或华裔菲人,都要竭诚拥护和遵守所在国的一切政策法令,与菲律宾人民同甘苦,共命运,为促进社会的安定和繁荣,尽一份责任和义务。其三,菲中建交十年来,两国的友好交往与日俱增,成果丰硕。我们应遵循菲律宾国策,为促进菲中友谊尽一份绵力。其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一个强大、富裕和统一的中国的实现,是全世界所有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因此,我们应争当时代的促进派,积极发挥桥梁的作用。
言为心声。
蔡文春先生在他的讲话中道出了他对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关注和期望。
八
今天,作为菲华社会的一位知名侨领,身为菲律宾洪门进步党总部终身名誉理事长,蔡文春先生第二次接受采访时又同我谈起了他内心蕴藏已久的家国梦、故园情以及菲律宾洪门组织的有关情况。
他说:“洪门组织开山立堂的宗旨,就是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抵御外来的侵略。我们洪门先烈乃为明末清初一群革命志士,三百多年前,他们为了保卫国家民族而浴血奋战,牺牲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洪门昆仲的热血,曾洒遍了中华祖国的大地。现在祖国经过半个世纪空前的大建设,已经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国际地位提高,目前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强国之一。过去任人欺辱的‘东亚病夫’,如今已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特别是1997年香港的回归圆了中国人一个多世纪以来的回归梦,实现了几代人的夙愿。我们海外的华侨,更得以扬眉吐气。这是以往积弱数百年的中国人所梦想不到的。我们现在盼望着的是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的统一……”
蔡文春先生说这番话时,正坐在马尼拉他的办公室里。这是一间素朴的工作室。在他办公桌的对面墙上悬挂着许多巨幅照片,其中分别有他同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李鹏、邓颖超、万里等人的合影,也有同菲律宾的总统、总统夫人等的合影;有蔡文春先生就职演讲的照片,也有他返回故乡石狮祥芝受到盛大欢迎的照片。这些照片,展现的是蔡文春先生人生各个不同时期的风采,同时也是他献身社会的佐证。
循着这些线索,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届80高龄老人完整充实的一生。
当蔡文春先生继续向我谈到他的社会理想,他的信仰时,我很清楚地感到信仰是一种创造力量。智慧是一个人做事情时用的,而对于一个人的灵魂来说,靠的只能是信仰。
对于蔡文春先生来说,信仰支撑着他走过了在异域的整整60个春秋,信仰鼓舞着他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家国梦而继续奋斗,信仰给予了他拥抱世界的力量。
我和蔡文春先生的侄子蔡志河先生坐在他对面的一张长沙发上,当听着这位慈祥和蔼的老人说出那一番掷地有声、引人深思的话语时,我在心中默默祝愿他健康、长寿。
我相信,凭着蔡文春先生硬朗的身体、坚强的意志和他坚定的信念,这位古稀老人一定会看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看到澳门的回归和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
祖国的和平统一,这不仅仅是蔡文春先生的“六十春秋家国梦”,它其实就是全世界炎黄子孙共同的“万代千秋家国梦”。
九
访菲归来后,我曾前往蔡文春先生的家乡石狮市祥芝镇祥芝村访问。与我前往访问的有石狮市委常委黄水源先生和蔡文春先生的侄儿蔡志通先生。
蔡志通先生为蔡文春先生所捐献祥芝中心小学综合大楼竣工一事专程从香港赶回家乡祥芝。他在谈到他的叔叔蔡文春先生几十年来对他一家人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对他们兄弟几个的教育、栽培和扶持时,感恩不尽。
祥芝中心小学两位女教师说,过去几年蔡文春先生常回家乡。每次蔡文春先生回乡,从不先入家门,都是先到中心小学看看,关心这关心那,似乎中心小学比他自己的家还重要。这位女教师还记得,每次蔡文春先生回家乡,都要将菲律宾的树种带回到学校栽培。可惜由于水土不服,菲律宾的树种不能在蔡文春先生的家乡生根、开花。这是令人十分遗憾的事。
在场的人们也都还记得,当年蔡文春先生不幸手臂折断,为了促进中心小学的早日建立,还不远万里亲自回到家乡说服乡邻团结,并率先垂范,捐献巨金建祥芝中心小学。无论是祥芝中心小学的一期工程、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都倾注着蔡文春先生的许多心血和巨金,倾注着他对家乡无尽的牵挂和热爱。
如今,在祥芝中心小学的纪念亭碑文上,祥芝村人们满怀敬意地嵌刻上了蔡文春先生的名字和他对家乡祥芝村的奉献与功绩。
石狮祥芝村的人们将永远记住爱国爱乡的蔡文春先生。
我想,在蔡文春先生的心中,他也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国,永远记住养育他的故土。
临离开祥芝村前,蔡志通先生告诉我,他已经将我到祥芝村访问的事在电话里告诉了他的叔叔蔡文春。他说,蔡文春先生知道后,当即笑出声来。
我知道蔡文春先生为什么会“笑出声来”。因为我知道蔡文春先生曾经历过的异域“六十春秋”和他念念不忘的“家国梦”。蔡文春先生一定相信我会将他的“家国梦”带回到他的故土,带回到他的根。
是的,我已经做到了。
我已经将蔡文春先生的“家国梦”,将他对家乡的期望和牵挂带回到了他的故土,带回到了生养他的祥芝村。
谨此献给爱国爱乡的蔡文春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