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菲律宾菲华各界联合会主席、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名誉理事长蔡友铁先生对祖籍国中国和故乡石狮怀着满腔炽情,这是我与蔡友铁先生几次交谈中深切感受到的。
这位生活在千岛之国已经半个世纪的石狮人,却觉得故国故乡连结着他生命中某种圣洁高尚的情感,因而故国故乡对他有一种无法抗拒的魅力。
蔡友铁先生说:“人只有一个家乡。虽然外面世界有许多美好的东西,但只有在我们的祖国中国,只有在我自己的家乡石狮,我才能寻找到我的过去,寻找到我的童年和少年,寻找到我自己生命的根。”
二
1937年7月15日,蔡友铁出生于福建晋江县石狮镇大仑村。1945年,8岁时就读于大仑村青山小学。小学三年级上期,因随母亲办理往菲律宾手续而停学。1949年农历7月往港,同年12月随母去菲律宾。
蔡友铁先生
在蔡友铁记忆中,童年和少年的他是十分聪明、活泼、顽皮的。他说令他永远难忘的是大仑村一位蔡姓长辈对他的预言。这位蔡姓长辈当时看着正在与小伙伴玩耍的蔡友铁,对人说:“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将来不是大好就是大坏。”
长辈轻轻一句话,作用于蔡友铁的却是终身的行善和发奋。他决心要做一个大好而不是大坏的人。潜意识里,他决心要做一个出人头地的人,做一个光宗耀祖的人。
人生60年,蔡友铁孜孜以求成功,孜孜以求有作为,孜孜以求光宗耀祖。
但真正使蔡友铁走上成功之路,使他扬名于菲华社会与家乡石狮的,不是别的,正是他的一腔爱国热情,是他奉献给祖籍国和故乡石狮的炽热的情怀。
三
作为菲华社会一位知名侨领,蔡友铁先生对故国故乡炽热的情怀不仅溢于言表,而且身体力行。
蔡友铁先生回忆说:
“菲中建交初期(1977年),菲华社会仍处在一片恐共反共的艰难环境中。那时我参加了当时的菲华爱国团体之一——‘菲华青年友好协会’的活动,团结了一批菲华青年,与菲华各友好团体一道,致力于促进菲中友好的事业和推动菲中文化交流的工作。
“1981年,由爱国团体‘菲华体育促进会’、‘菲华尚武体育协进会’和‘菲华青年友好协会’联合组成了‘菲华新联公会’,本人代表‘青协’担任首届理事会常务主任之一,并于1987年当选为新联公会改制后的第四届(1987-1989)理事长,以后历任名誉理事长、常务顾问和指导员等职。
“1982年6月12日菲律宾独立节,我作为新联公会常务主任,与新联全体同仁一道,极力推动和促成新联公会与菲律宾文化中心(相当于‘文化部’)借菲律宾文化中心大剧场联合举办了‘融合·八二’(UNAYAN’82)大型歌舞晚会,并担任了演出委员会主持该活动的副主任,首创了作为菲律宾社会中的华人少数民族和华人民间团体主动庆祝所在国菲律宾国庆的先例,受到菲律宾政界人士的重视和鼓励,他们纷纷惠赐贺词,并出席晚会,感认‘融合·八二’文艺晚会对于推动和促进华菲两族的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值得褒扬。当晚演出,除了政府电视台现场向全国转播外,西报也纷纷撰文赞扬,当时官方的独立节庆典委员会还将‘融合·八二’列为重要活动项目之一。
“1983年四月,新联公会舞蹈组、歌咏团应北京国务院侨办的邀请,我任团长,率领‘新联青年文艺团’48名团员,作为‘友好的文化使者’,带着菲律宾人民和广大旅菲华人对中国人民和故国家乡的深情厚谊,到北京、上海、杭州、福州、泉州等地访问演出,受到国务院侨办、外交部、文化部、侨联及各地有关单位的热烈欢迎和盛情款待。在福州期间,还受到当时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和杨成武、傅奎清、胡平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正如当时的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和夫人在给新联访华团的贺词中寄予的期望一样,此行进一步增进了菲中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协助两国间互相了解,并进一步促进我们同中国人民及朋友的友好关系,出色地完成了‘文化使者’的任务。
“1988年2月,为庆祝中国农历春节,我主持了新联公会配合菲律宾观光部,中国驻菲大使馆、菲律宾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菲律宾有利东方旅游公司在岷里拉仑礼沓中国公园举办‘中国泉州花灯展览’,把家乡古老的文化艺术介绍给菲律宾人民,整个展出共吸引了50万人次华菲观众前往观赏。代表团访菲期间,菲律宾总统阿基诺夫人和岷里拉市长罗帛斯亲切接见了薛祖亮团长带领的代表团和新联公会负责人。阿基诺夫人在接见时当场宣布决定访华的日期,促使菲国各大报紧急换版刊登这个中菲友好关系的好消息。阿基诺夫人访华时,就把‘中国泉州花灯展览’列为她当时执政惟一的菲中文化交流活动。
“同年9月,我又促成新联公会邀请并接待了以晋江县长施永康先生率领的‘晋江县经济考察团’访菲。该代表团访菲期间受到岷里拉市长罗帛斯的亲切接见,广泛地接触了菲华各界人士,签署了五六个经济合作意向书,并达成了许多经济合作协定,为加速家乡的建设和促进中菲经济贸易起了桥梁作用。”
四
回首往事,蔡友铁精神振奋。我知道,这些往事是友铁先生人生中的闪光点,是很值得他欣慰和骄傲的。
在菲律宾,许多人同我谈起蔡友铁先生为家乡石狮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的成立,都认为蔡友铁先生劳苦功高。
当谈到石狮市菲华各乡联合会的成立和这些年与家乡的联系时,友铁先生说:
“1993年,在刘成业市长和石狮市政府的协助和推动下,我与广大旅菲石狮乡亲一道,共同促成了‘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的成立。本人并当选为首届理监事执行副理事长,第二届理事长(1994-1996),现任名誉理事长。”
旅菲石狮联乡会的成立,广泛地联络了旅菲石狮乡亲的情谊,凝聚了旅菲石狮五、六十个乡会的力量,也进一步地激发了旅菲石狮乡亲爱国爱乡的感情,从而为加速家乡石狮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了更大的作用。对于家乡的教育和公益事业,他们尤其关注,除捐巨资修建校舍,公共设施外,还设立了教师奖励基金和学生的奖学、助学基金等,协助家乡政府和人民发展教育事业。
菲华石狮市联乡会为促进家乡石狮和侨居地菲律宾经济贸易交流活动,一方面鼓励乡侨回国投资,一方面积极为家乡企事业单位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并成功地推动和协助他们来菲举办大型商贸展览。
作为一个由五六十个乡会联合组成的团体,组织庞大,人事复杂,观念不同,乡情各异,聚合一起不易,团结合作更难,谁也不能否认:能否团结一致,精诚合作,是每一个团体和组织能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石狮各乡联合会在短暂的几年中崛起菲华社会,正是这种团结协作精神的发挥和体现。
该会关心乡侨的福利事业,维护乡侨的正当权益,勇于为他们排忧解难,从而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会务活动得以顺利的开展。而且,联乡会注重年轻一代乡侨的教育和成长,敞开大门,不拘一格地提挈各乡会中的青年才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为该会事业的传承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蔡友铁缓缓地说:
事实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合作才有前途。只有团结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组织在新的时代,新的潮流,新的挑战中,凝集更大的力量,发出更多的能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让中华优秀文化得以在海外发扬光大,使旅菲石狮乡亲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后继有人,联乡会每年均利用暑期组织青少年乡亲回家乡寻根访祖,让他们亲身受到优秀中华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渐培养他们对故国家乡的感情,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五
菲中建交初期,由于菲律宾的政治气候和菲华社会的客观环境的需要,也为了促进菲华社会的大团结大合作,菲华各友好团体联合组织了“菲华各界联合会”,以接待来菲正式访问的中国各级政府代表团,主持诸如祖国“十一”国庆节等重要庆典活动。蔡友铁历任该会之委员、常务委员等职。
1995年7月,该会决定进行重新登记和整顿,并组织了专门小组负责此事,蔡友铁被委为整顿小组主任,主持这项工作。经过两年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菲华各界联合会召开了属下六十多个团体,二百多名代表出席的代表大会,并举行了公开的选举。蔡友铁被选为常务委员,后又被推选为常务委员会主席,即菲华各界联合会现任主席。
1996年11月,江泽民主席应菲律宾总统拉莫斯的邀请莅菲进行国事访问。菲华各界联合会受中国驻菲大使馆委托,联络了菲华社会各大小团体,组成了“菲华各界热烈欢迎江泽民主席大会”筹备委员会,蔡友铁被推委为筹委会副主任,具体负责督导秘书处的工作。在菲华各界联合会全体成员的努力和菲华社会的协力支持下,菲华各界四百多个团体单位参加,1500名代表出席了11月27日晚假菲律宾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的“菲华各界热烈欢迎江泽民主席大会”。
蔡友铁兴奋地告诉我:“无论是参加的团体或是出席的人数,均为菲华社会罕见之盛况,更可喜的是,菲华社会第一次出现了不分意识形态和立场,空前团结合作的局面。
“在这次盛会中,我与菲华各界60名代表一起,得到江泽民主席的亲切接见,这是我一生难以忘怀的极大殊荣。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我又有幸受到国务院侨办的邀请,到香港参加洗脱百年国耻的世纪盛典,亲身感受到作为炎黄子孙的光荣和骄傲,这是我有幸再次获得的殊荣。”
六
我与蔡友铁先生曾先后数次晤面。第一次见到蔡友铁先生是在石狮中旅社接待室。我向蔡友铁先生谈到要采访旅菲石狮籍人士时,友铁先生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他当即以一个菲华侨领的身份,向我郑重推荐菲律宾华侨人选。
第二次见到蔡友铁先生是在我启程赴菲律宾采访的当天。中共石狮市委副书记黄源水在石狮绿岛设宴为蔡友铁先生归来洗尘,并委托他关注和帮助我赴菲采访事宜。
蔡友铁先生一口应承,他十分客气地在自己的名片上写下了对菲律宾太阳旅行社有关负责人的嘱托,使我人尚未到菲律宾,便得到了热情、周到的照顾,令我满怀感激之情。
临行前,黄源水书记特意嘱咐我,要我放心依靠蔡友铁先生,依靠菲华石狮市各乡联合会,把此次专程赴菲采访工作做好。黄书记说,蔡先生为人十分热情、厚道,为家乡石狮的事他总是不辞辛劳。我知道,这是黄书记对蔡友铁先生人品人格的品评和褒奖。
在菲律宾采访期间,蔡友铁先生和夫人曾亲自带我前往菲律宾石狮市各乡联合会会馆访问。一路上,蔡先生夫妇十分热情地向我介绍菲律宾华侨华人的有关情况,以增加我对菲华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但当我想写蔡先生并对他进行采访时,想不到却引起了他对自己少年时的辛酸的回忆。
1949年底他随母亲抵菲后,曾就读于菲律宾普贤小学直至毕业。毕业后在父亲与人合作经营的成衣小工厂中当见习工。但他在厂里非但无半分薪金,甚至难容于其他股东。他每日早7点前就出发,用手推车将货物送至市场分发给客户。每在途中遇见同学时,便觉非常羞愧,不由潸然泪下。小学毕业典礼上,同班同学拿到文凭都高高兴兴地回家,惟独他却留在校园里对母校依依难舍。幸运的是这情况被班导师发现而加以关心和询问,当得知友铁已无机会升学时,班导师非常同情地对他说,社会中事事物物皆学问,切勿因未能升学馁志。并表示,愿在课余为蔡友铁义务补习。
蔡友铁先生回忆至此,感念非常。说是班导师此举“除使我增长知识外,并觉世上尚有温暖。”他说班导师对他“恩同再造”。
蔡友铁先生是“一把剪刀,白手创业”的。
蔡友铁先生说:
1972年初,我的两个女儿已经上学,幼子出生增添了家庭的乐趣。然而,固定薪资已难以应付五口之家。此情此景,迫使我必须自求多福而自创事业。但是创业是需要资金的,而过去靠固定薪金只能维持一家起码的生活,无所积蓄。怎么办?最后就把三个子女在逢年过节时长辈给的红包积存共8700元作为创业的资金,借用我太太娘家的旧房子的一部分作为厂地,以分期付款方式买了三部缝衣车,在电线路安装和裁剪桌等费用支出后资金所剩无几,无力再买电剪刀,只好买把普通剪刀用手操作。
在菲律宾做成衣这一行业竞争性是很强的,而我又是家庭式的规模和操作,既无销售网络,又没有名牌,为扩大销售只能走薄利多销的道路。首先必须降低成本,越过批发商环节而直接以摊贩为销售对象。这样做虽然购买量不大,但顾客却众多,可以积少成多,并可得现金以利资金周转。当达到一定规模时,我们便自买棉纱雇人加工成纱布,这样便可节省成本百分之五左右,并在其他方面尽力开源节流,以维持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创业之路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出来了。
蔡友铁先生回忆起创业之初的艰辛,更感叹自己自强不息的拼搏,他为自己那些年的创业和奋斗而感到自豪。
七
1998年3月10日,当我结束对旅菲海外部分人士的采访回国时,蔡友铁先生和王年汉先生特意赶到我下榻的酒店为我送行。
他说,希望我能真正反映他们这些侨居海外的游子在异国他乡的拼搏、奋斗,真正反映他们胸中所蕴藏着的祖国恋故乡情,真正反映他们爱国爱乡的炽热情怀……
我向蔡友铁先生和王年汉先生表达了我对他们深深的感谢。我记住了蔡友铁先生的嘱咐。
是的,我应该记下旅居海外的杰出的石狮人在异国他乡的拼搏和奋斗,最应该记下的就是他们那一腔永不改变的乡情乡音和爱国爱乡的炽热情怀。
我想,我能做到。
当我提笔写下他们的时候,我就已经明白我自己的使命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