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三代黉业 薪传不断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石狮市永宁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名镇。该镇明初设立卫城,其鼎盛当与天津卫、威海卫并驾齐驱。 永宁倚山面海,风光旖旎,景色宜人。 山川钟灵毓秀。永宁历来英杰辈出,人才荟萃。 永宁是石狮近代兴学较早的地区之一。几乎所有学校的创办以至发展,都与华侨有着密切关系。本世纪以来,每个时期的民间办学,都浇注着华侨的心血。许多富有开拓精神的永宁籍华侨在海外艰苦奋斗业绩卓著,且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为家乡建设和捐资办学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为乡人讴歌者不计其数。 近年来,旅菲华侨卢祖荫先生宏扬先辈美德,关怀家乡永宁教育事业,乡人赞美之至,人们赞其为“三代黉业,薪传不断”。 二 1998年2月,我访菲时曾往马尼拉卢祖荫寓所访问了卢祖荫先生伉俪。 卢祖荫(ANTONIO D-TAN)原名林祖荫,1935年6月出生于福建晋江县永宁乡(现石狮市永宁镇)。小学就读于永宁中心小学,中学就读于厦门双十中学和香港圣士提芬英文书院,大学毕业于菲律宾马尼拉荣沁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现任菲律宾永宁同乡总会理事长等诸多社会公职。 卢祖荫说:“我生于石狮,长于石狮,石狮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皆在我的记忆中生根,成为生命中最鲜明的记忆泉源。先祖林登滨和父亲卢远绥在家乡兴办学校的精神和无私的奉献,对本人的一生重视教育具有最深切的影响。我的姑母林朝素女士是我的童年和小学时代给我启蒙指导最多的一位良师。她的那些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使我在人生旅程中获益匪浅。” 卢祖荫是一位重情重义,性格温和、开朗,有学问有教养的儒雅之士。 当我对卢祖荫先生身世有些疑惑时,卢先生坦直地告诉我,他年幼时,因卢姓舅母尚未生育,故林姓家将他过房给舅父卢远绥抚养,因而他既姓卢又姓林,后来担任某些社会公职时,如任旅菲沙美同乡会理事长是用卢祖荫姓名,任石狮比干学会名誉会长是用林祖荫姓名。如今无论是林家对他的生育之恩,或是卢家对他的养育之恩,都让他终生难忘。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卢祖荫先生 卢祖荫的养父卢远绥于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国,眼见故里沙美乡百废待举,怎能谈得上兴学教子之事呢?于是将原拟回乡建筑楼房住宅的资金悉数捐出,独力兴建美江小学,提供乡里莘莘学子求学,这是当年战后福建晋江地区独资建校之首创。四十多年后,卢祖荫又将该校翻修重建,使之焕然一新,同时又建“远绥纪念堂”以纪念他父亲卢远绥,还扩建沙美乡老人会会所一座于美江小学旁,专供乡中父老前辈休息和娱乐。 卢祖荫的生父林铁瑛(1907-1982)、生母卢文理(1907-1991)都是行实小学教员,一生服务于永宁乡的教育事业。1996年,卢祖荫向永宁完全中学捐献教师楼一座(楼高5层,计有套房55套),该楼命名为“林铁瑛卢文理纪念楼”,借以纪念生身父母对教育事业的终身奉献。 三 卢祖荫先祖林登滨(1868-1939),字行恕,前清贡生。早年设帐于永宁故里,门徒鼎盛。后至福州,受业于著名文人林纾(字琴南),思想趋向开明,因感封建旧学的弊病,就弃私塾而在永宁创办“行实小学”,寓“知行并重,意在务实”之意,兼收女生,以示男女平等。 “行实小学”创办于1901年,为永宁第一个新式学堂。校址设于永宁镇西门外林氏宗祠,由创办人林登滨任校长。该校董会最初由旅菲永宁林氏宗亲会林登概、林允柱、林登荣、林朝助组成。创办不久,学生即由一百余人猛增到二百多。时该校在晋江颇有名气,毕业生大多进入泉州培元中学及集美中学。数年后,林登滨又在晋江县龟湖后宅乡创办“崇义小学”。其后数十年,他始终不渝地致力于桑梓文化教育事业,培植英才千百。 林登滨还精于岐黄之术,救治乡人无数,乡望久孚,人所共钦,被晋江一带林姓族人推举为族长。他竭力为旅人排难解纷,力主亲善团结,因而其声誉远播。更因为他创办新学于世纪之初,这等应潮逐流之举,实有振耳发聩之意。他功德卓著,信义昭彰,至今还令永宁父老乡亲感怀其功其德。后人著书立传时,将林登滨列为清末民初教育家。 四 卢祖荫姑母即林登滨之长女林朝素(1900-1993)。林朝素受她父亲熏陶,热爱现代教育,后来成为侨乡女子教育先行者。 林朝素10岁时,林琴南译著《茶花女》等新派小说,成了她的启蒙读物。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林朝素有幸受到20世纪初叶进步思想的熏陶,萌发追求男女平等的民主思想,而较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 1916年,年仅16岁的林朝素,怀着提高家乡妇女文化的理想,协助父亲林登滨创办了晋江第一所女子学校——“竞新女学”。命名“竞新”,即希望“男女平等,竞赴新潮”之意。当时女子入学的极少,她就深入四乡挨户宣传女子受教育的意义,首届招生达三十多人。 林朝素大胆革新教学内容,废弃陈腐的封建内容,代之以国文、常识、算术、音乐、劳作等新课程,并按程度分班复式教学,这些明显优于旧书塾的新事物,激起了更多的侨乡女子入学的兴致。 次年,竞新女校学生猛增为六十多人,四乡五里如沙美、金隶、梅林、港边、沙堤、许厝、龟湖,甚至远在十里以外的衙口都有女子来校求学。原来借用华侨林允柱祖厝作校舍,已不能容纳,只得暂借林书概家的“莺山书舍”上课。 林朝素的父亲林登滨为此出面向泉邑著名的开明绅士许卓然、秦望山募捐。许、秦先生应邀来永宁视察,对竞新女校印象甚佳,于是慷慨解囊,并倡导华侨捐建校舍。华侨林书概、林书汉、林该得等和本地商人林谋板、林海参等也大力支持;家族妇女邱端禧自愿献地建校。不久,在“行实小学”对面,建起了拥有数间正规教室的校舍,生员随之增至100人。 于是,“竞新女学”与“行实小学”隔街相望,读书声朗朗相闻,俨然男女平等之象征。从此,女子读书,在永宁一带,蔚然成风。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之后,晋江侨乡妇女较早地接受新思潮的影响,纷纷要求冲破封建束缚,走出家门,争取解放。这时已出任女校校长的林朝素,便致力于把女校办成鼓吹妇女解放的中心。她聘请勇于反封建、向往新思潮的女青年刘瑜璧等来校任教。 1921年,竞新女校借5周年校庆之机,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以显示女生的才能不亚于男生。同时,公演以反封建礼教为内容的“文明戏”。当台上演童养媳被虐待毒打时,台下的小媳妇们泪光闪闪,而当台上恶婆婆受到惩罚时,台下小媳妇则暗露喜色,演出意图自然是鼓吹妇女解放。刘瑜璧还大胆地着男装、戴墨镜、粘上小胡子上台表演,台下轰然大笑,掌声雷动。原定只演两天,在观众要求下再加演一天。在本世纪20年代初,这种敢于由女性占领舞台,演出鼓吹女性解放的文明戏,震动了闽南侨乡。 1922年,为追求“新知识、新思潮”,林朝素女士考入了向往已久的集美女师。当时的集美,在陈嘉庚先生的“爱国兴学”精神感召下,不仅是东南一隅传播新文化的中心之一,也是青年学生接受新思潮的熔炉。林朝素在这里不仅学到了进步教育思想,也建立了新的人生观。她在给刘瑜璧女士信中这样说:“现在新人物,必须应潮流所趋,要有新知识、新思潮,足以贡献社会。”在这一篇保存至今的信件中,林朝素表露自己的志向,“就是想毕业后把我所有的学识,尽量化作吾乡一般妇女的指迷”、开启“无知儿童的先导”,达到“振兴教育,移化习俗”的目的。 1925年,已是集美女师三年级学生的林朝素,被陈嘉庚先生的那种“救亡图存,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所激励,在集美女师刊物《女子教育》上发表文章这样写道:“社会腐败,国家危亡,女子独不可涉及吗?所以我愿新女子们,人人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舍我其谁’之观念”,“庶不致令人长目二万万女子为附庸品”。就在这一年,上海“五卅”惨案震动了神州大地,具有爱国传统的集美校园迅速地掀起反帝爱国浪潮。罢课、示威游行、讲演、张贴标语、高呼口号,这一切使林朝素激奋不已。学校停课2个月,爱国学生自动深入农村宣传。林朝素与好友、后成为其弟媳的卢文理等组成女子“晋江宣传队”,奔赴故乡永宁,连续7天在各村演讲。由于有竞新女校学生的协助,群众踊跃听讲。 1925年出版的《集美周刊》详细地记录了林朝素、卢文理等在永宁、沙美、外高、岑兜、港边、郭坑、梅林等村演讲的情况。当时听众80多人到100人以上。讲演员讲述“‘五卅’以来惨案之事实”,号召民众认清“国与民之关系”,“勿用仇货”。在她们爱国激情的感染下,各村乡民“同情愤激,至有太息垂泪者”,“大有敌忾之表示”。梅林村“各船户当场誓不运载仇货。” 1927年,林朝素毕业并留在集美女师。但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她谢绝了母校的续聘,回到陷于经济困境的竞新女校。她不顾世俗议论,毅然与女友王清理女士一同奔赴菲律宾,历时一年,在爱国华侨支持下,募得两万多元捐款,回永宁重建濒于倒闭的女校,恢复了女校生机。林朝素的心胸胆识,得到马尼拉华侨社会的赞许,也得到泉邑马尼拉同乡会青年诗人、书法家李根香的倾心爱慕。1928年,永宁竞新女学校舍的落成仪式,成为他俩的结婚仪式。 之后,一直到1940年竞新女校校舍被日寇炸毁为止,林朝素任竞新女校校长达24年之久,培养了成千名侨乡女生。 1940年之后,林朝素仍然坚持乡村教育,在偏僻的农村或沿海小学任校长。祠堂破庙就是课堂,每月薪俸一百来斤糙米,一家勉强度日。林朝素不留恋城市舒适的家,不嫌弃农村的贫困落后,默默地将全部心血献给农村的教育事业。 林朝素不仅是一位侨乡教育先行者,一位出色的教育家,她还是一位妇女活动家。她在任教的乡村主动、义务地办起妇女夜校,开展扫盲、歌咏等活动。她还主持举办抗日宣传活动,如演活报剧,举行讲演会等等。 泉州解放后,林朝素投入繁忙的泉州民主妇联的筹建工作,为保障妇女的正当权益、为替妇女群众排忧解难而奔波。 80年代,林朝素女士虽已八十高龄,但仍充满活力,从1980年后,她连任泉州市政协委员。她经常就海外或台湾的一些社会关系,进行广泛的联系,增强海外同胞对祖国建设及和平统一大业的了解和支持。 据卢祖荫先生介绍,林朝素女士3个子女均为国内外高等学校的教授和副教授,其长子李亦园教授是国际知名学者。1985年,国际学术会议“现代化与中国文化”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海峡两岸的学者聚首一堂。内地代表团率团的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和雷洁琼教授;台湾省代表团的首席代表就是林朝素的长子李亦园。 会后,费孝通教授受李亦园的委托,亲自到泉州访问林朝素。林朝素看到捎来儿子的几大册著作和问候的家书,睹物思亲,思绪翻涌,作了一首真切动人的诗《元宵前接在台亲人家书感赋》: 乍通鸿雁慰平生,酬却白头梦里情。 一掬盈盈思母泪,几回款款唤儿声。 年生死倚闾痛,数字家书释得平? 何日河山归一统,离人长聚月长明。 林朝素这位慈母对游子的深切怀念,曾被摄人中央电视台的节目《闹花灯》和《血缘》专题片中。而这首真挚动人的《感赋》,则刊登在《瞭望》、《中华诗词》等报刊上。 1988年5月7日,泉州市政协和社会贤达及林家的同窗故友,为林朝素举行九秩大寿庆典,林朝素长媳刘时莼特地从台湾赶来参加。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亲书贺诗曰: 鲤城懿德早喧闹,况复难能母子贤。 桃燕华堂寿九十,春风两岸弟三千。 神州飞舞弦歌盛,雏凤新声教泽传。 故国车书期一统,萱帏祝嘏喜联翩。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叶飞赠送亲笔大幅题字:“健康长寿,全家团圆”。 雷洁琼也赠送亲笔题词。 台湾著名教授胡佛、沈君山、杨国枢,著名画家何怀硕夫妇等也寄来书画祝贺。 发来贺电贺信的还有:清华大学校长高景德,厦门大学校长田昭武、副校长蔡启瑞,福建师大校长陈征。 1991年,泉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林朝素一家“教育世家”的光荣匾,表彰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 1993年7月24日,林朝素女士与世长辞,享年94岁。泉州市委领导、华侨大学校长以及各界人士五百多人参加追悼会,送来花圈挽联和挽幛的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会长张克辉、原福建省顾委主任胡宏、泉州市委书记陈营官、市长林大穆、市委副书记林文麟、丘广钟;台湾省知名人士吴大猷、李国鼎、李家同;还有美国、台湾、香港的知名教授学者毛高文、许倬云、张光直、孙震、刘兆玄、沈君山、胡佛等。 《福建侨报》在题为“教育世家的荣耀”的悼念文章中写道:“海峡两岸许多学术机构和众多知名学者同来悼念一位女教师,在泉州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林朝素的第二代与第三代中有十数人继承父母遗志,在海峡两岸从事教育工作。 五 卢祖荫自中国改革开放之始,便回故乡永宁寻根。 为发扬祖辈奉献教育精神,卢祖荫于1988年先在菲律宾发起、创办行实幼儿园,以不求名、不营利,方便当地学童就近入园,为小学输送学前儿童为宗旨。继后,卢祖荫先生又在菲律宾发起成立行实幼儿园校董会,同时建立行实教育基金会,集资生息,作为永久教育经费。但是,在菲办的这所幼儿园的开学典礼,却是卢祖荫于1989年9月率领旅菲行实幼儿园校董会成员回乡隆重举行的。 1996年10月,卢祖荫自菲律宾再返故乡永宁。此次返乡,他带回了一摞图纸,也带回了他心中多年的夙愿:也要在家乡故土捐建一所“行实幼儿园”,一所在本世纪可以称得上石狮市最先进的幼儿园。 卢先生说,在永宁所以办“行实幼儿园”,是因为自抗日战争爆发后,祖父林登滨所创建“行实学校”和姑母林朝素所创建“竞新女校”遭日军焚毁,时至今日,半个世纪过去了,先人创校之业绩成为了历史。因而思虑再三,他决心从“行实幼儿园”办起。在协助筹建永宁完中之时,即决定投资数百万人民币兴建“行实幼儿园”。 卢祖荫认为,教育要从学龄前开始,这个时期的教育于一个孩子的智力开发、性格培养等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卢先生几年来在菲律宾多方联系有关专家为“行实幼儿园”设计图纸,同时又在故乡永宁联系用地,选择园址。行实幼儿园拥有9套教室、多功能会议室、8套教师宿舍。该幼儿园选址于永宁镇西门外学区,占地约10亩,在1998年已完成使用。 卢祖荫说:“经过1997年香港回归后的今日,在本世纪,在我这一代,能有机会再来振兴先祖父与先父的兴学遗志,宏扬中华文化,此亦堪称是我平生一大乐事。” 在菲律宾,卢祖荫也出资赞助一些社会宏扬中华文化活动。在《联合日报》“学生园地”主办的第九次学生作文比赛举行的颁奖典礼上,作为该次活动的赞助人,卢祖荫致词表示,他支持赞助学生作文比赛活动,其意义不只是“取之社会,回馈社会”,“更主要是为中华文化传承而尽力”。 “为中华文化传承而尽力”,这句话多么诚挚,这是一颗多么赤诚火热的中华游子心! 六 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使馆区,卢祖荫有一个十分美丽温馨的家。 当我坐在用青瓷花瓶点缀装饰的卢家大客厅里,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素朴而绚丽多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这异城的传承和光大。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我真诚地对卢祖荫夫人陈月华女士说:“您的家很美丽。” 卢夫人温柔的笑意挂在她斯文白净的脸上。这是一位言谈举止十分得体,很有教养的女性。 卢祖荫伉俪有二子一女。长子仲奇毕业于马尼拉拉刹大学获传播学学士学位;次子仲良毕业于马尼拉马波亚大学获机构工程学士学位;女儿淑纶毕业于马尼拉计顺女子大学获商业管理学士学位。目前,子女均分别在卢先生各工厂协助业务。 卢祖荫先生回忆起自己的商业生涯时说: 我从60年代初期起,大学毕业后,即受聘于马尼拉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造纸厂和印刷厂工作,任董事长助理,得到几年的磨练,为求上进,经过多次的恳辞,终依依不舍的离开现成而又被倚重的职务。随后即自行创业,开始于大岷里拉区的加洛干市,由印刷厂做起,该厂即今日的“亚洲印刷包装工业公司”。 这间规模初具的工厂,在全力经营下打好基础,我经常到亚洲地区考察业务,吸收经营知识和经验,并跟各界取得密切的联系,直到一个饱和点之后,进一步创设一家医药卫生用棉工厂,产品行销全菲,由于具有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专业知识,成为与同类二家大型跨国公司鼎足而立的大厂,更获得一家遍布全菲每一角落大规模医药连锁店等指臂相关的配合,更有普遍稳定超前成长的销售网。 自从认识到菲律宾是世界上三大主要的草麻生产地之一后,又抓紧机会扩展到生产草麻纤维领域,现该厂经营规模居全菲第二位,产品专供外销,为菲国争取急需的宝贵外汇收入。各项业务稳定增长后,再次增设妇护用品卫生棉、婴儿尿裤、棉花棒等,工厂分散在大岷区各处均有专业人材管理。 由于业务关系,对世界市场动态,时刻予以密切注意,在往来国外考察期间,研习新科技及先进技术,并与若干国家的厂商建立良好关系,并取得他们的支援,改进生产技术,大幅度提升产品的销路,在稳定中持续成长。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即联合台湾、香港地区三位友好回国投资,在泉州市南安水头镇设立“永顺轻工实业有限公司”,并创设纺纱厂一间,占地200亩,首期生产腈纶纱、棉纱和再生棉,年产量约4000吨,去年扩大业务,增建厂房,添购新型纺纱机械和设备,预期本年中可投入生产,并可加倍年产量至8000吨。产品质地优良,这类产品生产和销售在全省名列前茅。 作为永顺轻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卢祖荫毫不隐讳,充满自信地说: 我们正处于一个崭新的起点。在这样一个起点上,我们已经富有石狮人锐意开拓进取的精神。我们坚信智慧和胆略可以创造奇迹。在这样的起点上,我们能够证明自己是足够优秀的。我们致力于建构辉煌的成功。并希望在这样的起点上,开始中国纺织工业一个崭新的起点!这也是我今生一个抱负和愿望。 七 访菲归来后不久,我在石狮再次见到了卢祖荫先生伉俪。 时值清明时节,卢祖荫伉俪不远万里急匆匆而归,回故土祭扫先人墓地。 当一辆白色的丰田车将他们载往永宁乡间去时,我在自己的案牍旁重新坐下,望着卢先生伉俪特意送我的那一大篮来自千岛之国的金黄色芒果,不由得为卢先生伉俪的诚挚和友善所感动。 第二天,当我同卢祖荫驱车来到即将竣工的美仑美奂的“永宁中学”建筑群和规模庞大的“行实幼儿园”时,我心中充满着对卢祖荫先生,对众多的爱国侨胞崇高的敬意。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爱国华侨对故国故乡的一片赤诚和热爱,没有他们的热情和奉献,石狮永宁这片风头水尾漏沙地是不可能在近期出现这样的奇迹的。 当我随同卢祖荫返回到他的故乡沙美村,站在卢祖荫父亲卢远绥捐建的美江小学校门前,望着对面由卢祖荫与其兄捐建的沙美村老人会活动场所——那幢二层的专供沙美村父老前辈休息娱乐的新楼时,我不由得问卢先生,在沙美他家的楼房在哪儿? 卢祖荫回答说:“没有。” 八 一个在石狮永宁沙美村没有自家的一砖一瓦,没有一座楼房或别墅的海外游子,却在精神上拥有着一所美江学校、一幢老人会所、一座“远绥纪念堂”、一座耗资数百万的“行实幼儿园”、一座美仑美奂的永宁中学,以及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这是一个多么富有的人,一个多么热血多么豪迈的人,一个真正具有石狮的生命激情的人! 正是这么一个人,他现在承担着的是传承三代黉业的重任。 我想,对于卢祖荫先生来说,“三代黉业承传不断”这样的赞誉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特殊的使命与责任。 当我提笔写这篇文章时,我不仅是在向闽南侨乡前辈教育家林登滨、林朝素、卢远绥、卢文理、林铁瑛致敬,我也是在向所有的传承中华文化的人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