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上海十大新景观设计师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 20世纪90年代,上海走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在上海发生的一系列历史性巨变中,上海的市政建设堪称上海变化之最。 1995年夏,由上海市建设党委、上海市建委、《解放日报》、上海电视台、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市旅游局等10家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评选活动揭晓。在上海市民132431张有效选票中,评出了“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它们是:气势如虹的浦江双桥(南浦、杨浦大桥)、宏伟挺拔的东方明珠(上海电视塔)、凌空飞架的内环线高架道路、景色宜人的新外滩、春意盎然的人民广场、老庙新颜的豫园商城、新锦江大酒店、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古北新区等十大新景观。 上海建筑设计院副院长、总建筑师洪碧荣先生因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新锦江大酒店的建筑设计而荣获“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设计师”的荣誉称号。 洪碧荣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深以为荣。 洪碧荣先生 洪碧荣说:“建筑是人类社会历史、经济与人文的载体。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义不容辞地应为人类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承前启后,不断创新,以适应人们对建筑的新要求。” 二 新锦江大酒店在上海市区中心老锦江饭店东北侧,是一家五星级豪华宾馆。其高大的圆形塔体和银灰色的玻璃幕墙,十分引人注目。 主楼地面以上43层,地下1层,总高153米,总建筑面积57330平方米。共有728套客房分布在31个楼层内,每层有客房24间。在第31、34和37楼层内设有3组皇室、总统级豪华套房。地下设有停车库。 底层主入口处有宽敞的天窗形华盖。由此人口逐步上升进入有大片玻璃顶棚的中庭。中庭底层有接待室、休息室、咖啡吧、花店、报亭及水池、瀑布、庭园绿化、观景电梯等;中庭第二层设有购物中心及钢琴酒吧;第三层设有中、西餐厅和小餐厅;第四层设有若干多功能会议室及1个500平方米的宴会厅,厅室内设施豪华,装潢雅致。 塔楼顶部的旋转餐厅最是醉人,宾客于席间可饱览全市风光,有腾云凌空之感。旋转餐厅下部有一高旷的天台,名为“空中花园”,在这里举办高空户外活动,聚会霄汉,别有情趣。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曾赞美新锦江大酒店,说:“电梯带我们直上,穿过五层裙楼,便进入共有43层、728套客房的塔形主楼。就是电梯内典雅的朱红色墙壁,也都使你感到:设计者处处都刻意地向这现代化宾馆融入自己的民族风采。 “作为景观,我却更想多说一说楼顶的蓝天旋转餐厅。如果乘观光电梯直驶楼顶,走出来时,你眼前是一片蔚蓝色。穹宇般的圆形厅顶、女服务员的衣着……如果在晴日,那长长玻璃窗中透出的蓝色天空,真会使你有与天接壤之感了。可惜我上去那天,外面有雾,灰蒙蒙的大气,笼罩着窗外的一切。不过,这样倒也好,我可以索性回过头来,欣赏这室内的装备了。从圆形厅顶下的圆形平台拾级而下,不几步,便是围绕着它的环形厅廊。一格格直升向厅顶的长长玻璃窗下,排列着一张张就餐的桌椅。在那里坐下来,顿时感到安逸、踏实……天渐渐暗下来,窗外的雾也渐渐散去,整个餐厅开始旋转、旋转……东、西、南、北,周围的景色渐渐依稀可见了。那南面的瑞金大厦、海华花园;西面的静安希尔顿、贵都和一直伸向虹桥机场的无数大厦;北面的波特曼、锦沧文华、暗暗的苏州河和灯光辉煌的北火车站;东面的人民广场、东方明珠、杨浦南浦两座大桥以及浦江东岸那雨后春笋般的高层建筑……而矗立在它们中间的,当然也有不少经历了几十年风雨的建筑:老锦江、友谊大厦、上海大厦、南京路上的百货大楼以及外白渡桥和矮却坚实地附着于土地的成排成排的建筑,一起组成这座大都市的绚丽的画像。老的、新的,将来还有无数的更新的建筑,都会有各行各业的人们在那里忙碌、休息,为这个国家的繁荣,贡献他们的才智和力量。上海作为冒险家乐园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即使你是一个冒险家,到这里只是为自己创造财富,也不能不首先臣服于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也许正是因为它的最后一层,才使新锦江更加赢得人们的喜爱,被推举为上海十大新景观之一吧。这座银灰色的覆以玻璃幕墙的建筑,不但自身就是一个景观,而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更为壮丽的景观!我望着那些像竖立着的五线谱一般的长长玻璃窗,再移目向那穹宇般的蓝色厅顶,一盏盏小灯像繁星般闪耀,整个餐厅在不停地旋转、旋转……像在推着我向天空靠近。我心中似升起一支无言的旋律,一支可以唤作蓝天华尔兹的旋律。它华丽、流畅,使我感到有那么多人在创造、在奉献,生活原可以那样丰饶、美好、无忧。” 三 “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评选入围项目共19个,其中有6个是洪碧荣先生主持设计的项目(新锦江大酒店、上海国际贵都大饭店、海华花园、康乐小区)或参与设计的项目(人民广场、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洪碧荣先生用他所设计的上海新景观向人们展示了他内心的绚丽和美好,展示了世界的博大和人生的丰富。 “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入围项目之一康乐小区和海华花园均是洪碧荣先生九十年代的作品。 康乐小区位于上海西南部的漕河泾开发区,占地8-72公顷,共有住宅99282平方米(2154套),公建18636平方米,配有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商店、菜场和行政管理机构等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是一个配套完善、环境幽雅的独立居住小区。1990年开始设计,1992年竣工,作为上海的样板小区代表上海市参加全国第二批城市小区建设试点,先后被评为1993年市级优秀设计一等奖、工程质量白玉兰奖,获得全国试点小区金牌奖、全国规划设计一等奖、全国建筑设计一等奖、全国科学进步二等奖。其主要特点是:根据上海地少人多的现状和上海人精打细算、小而精、巧而新的居住心态,研究吸收了上海里弄住宅的设计手法,在有限的土地上为居民创造一个小面积、高密度、高质量,具有优美的环境、舒适的空间和方便的生活条件的居住小区。环境设计和绿化设计的成功,使小区同时形成新的景观,成为上海居住小区的典范。 海华花园位于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是虹桥机场通向南浦大桥的必经之路。这是中国海外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卢湾区房屋建设开发总公司和上海华海科技实业公司合资经营的上海海华房产有限公司的第一个房产开发项目。该商住中心占地面积1-979公顷,有4幢31层高塔楼,底层为架空层,住宅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可提供高级商品房720套;沿街为3层商场,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地下室为设备用房、自行车库和汽车库;花园小区内设幼儿园、网球场、健身房、喷水池和绿化建筑小品等。海华花园的建成,使过去被称为上海“龙须沟”的这一地区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 四 洪碧荣先生1962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城市规划专业本科。1962年秋,就职于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1992年改名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 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是国内最具名望的建筑设计院之一,创建于1953年,是中国建设部认可的建筑设计甲级资格单位。现有职工千余人。该院主要承建一些公共设施如码头、机场、车站、体育馆、饭店等民用建筑设计,亦承担城镇、居住、商业区等规划设计。在技术质量管理上有较完善的措施,近年来有近百项工程设计获政府授予优秀设计荣誉。其中如阿拉伯著名建筑之一的苏丹友谊厅、上海宾馆、上海体育馆等等。 四十多年来,该院不仅承担上海市的大量建筑设计任务,且在全国十五个省市及欧、亚、非、拉丁美洲等十多个国家留下了设计作品。目前,该院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和香港、澳门地区的同行建立有业务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设计和技术合作。 1962年,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陈植教授主持毕业论文答辩后,在洪碧荣所在班上要了五位同学到该院工作,洪碧荣是其中之一。 洪碧荣说:“我很幸运也很顺利,一生事业都系在这一单位。23年后,我这个从石狮乡下出来的人没想到会接陈植老先生这个班,成为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我其实并没有出色的成就。可能是我二十多年来的工作的见解获得人们的认同和信任。我生得算逢时,改革开放迎来了中国经济起飞和建筑、房产业大发展的千年难逢机遇——上海要在21世纪初塑就国际大都会的形象。我的岗位和责任从专业转进为事业,这些年来我不得不刻苦勤奋和孜孜不倦。说到做了些什么,做得怎样,您到上海一看就明白,上海亿万平方米的新建筑、新住宅、高楼大厦内确实融入我们设计院的智慧和汗水,我们的建筑水准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可与世界水准媲美了。目前,我院已是一个具有国际声望的建筑设计院,具备了和世界上最知名的建筑师对话与合作的水准。30年代以前,上海外滩的建筑仅有一栋中国银行是中国人设计的,其余均是外国人所设计。而1995年,上海选评出的‘九十年代十大新景观’中,大多数建筑是中国人设计的。其中,有五项半是我院设计的。但那是设计院的成就,不等于我个人的成绩。” 五 1996年,洪碧荣先生被聘任为“上海跨世纪住宅设计国际征集活动”的评委,其组织机构为洪碧荣先生写了一段简短的介绍,称他“具有丰富的建筑设计实践经验,善于从社会及规划的角度来权衡建筑问题,在上海有大量设计作品。是上海近年来国际建筑竞标评审的主要成员之一”。 谈到建筑设计和自身的工作,洪碧荣说,最初的十几年,他一直在设计院基层直接从事设计工作,经历了见习生、技术员到建筑师的历程,担任过制图人、设计人、工程负责人到设计总工程师,先后参与独立承担各类工程设计数十项,其中较为重要的和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有三项:蕃瓜弄、上海体育馆和苏丹友谊厅。 60年代,洪碧荣初出茅庐,在前辈的指导下完成了“上海蕃瓜弄棚户区改建”设计,这在当时对上海旧区危房的改建,适当提高建筑密度,节约土地的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70年代,洪碧荣作为主要设计者的“苏丹友谊厅”及“上海万体馆”工程,均获国家级优秀设计奖。 苏丹友谊厅于1971年开始设计,1976年基本建成。洪碧荣担任建筑专业负责人之一,并承担友谊厅工程全部主创面设计。该工程系援外项目,建于苏丹首都喀土穆,包括国际会议厅、会议大厦、展览厅、宴会厅、影剧院五个部分,总面积24000M2。1978年经联合国有关组织鉴定,确认其为首脑会议法定场所之一;1978年7月被非洲统一组织各国首脑誉为苏丹和伊斯兰国家的一颗明珠,还曾被提名为阿加汉国际建筑奖候选项目,这是我国建筑设计作品第一次被提名为国际奖的候选者。该工程设计在全国“七十年代优秀设计”评比中,荣获国家级一等奖。 上海体育馆由洪碧荣担任建筑方案设计者,建筑专业负责人之一。该馆1973年开始设计,1975年6月建成,建筑面积5000M2,比赛馆观众席18000座,当时是上海在建国以来兴建的最大型公共建筑。在“文革”年代,设计工作遭到种种干扰,条件十分艰难,但出于强烈的爱国心、事业心和责任感,洪碧荣和他的同事们毅然树立起赶超国际先进为国争先的抱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以高质量高速度出色完成设计任务。建成后效果良好,在使用功能上比同类型国内外先建馆有全面改善,各种设计经济技术指标先进,设备完善,造型独具特色,在70年代优秀设计评比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 上海体育馆建成至今二十余年,为世界上使用率最高的体育馆,接待了许多国家、地区的体育界、建筑界、工程界、文化界人士,被一致誉为世界一流的体育馆。该设计吸取了国内外先进馆的经验,去粗存精,结合国情,设计了科学、合理、简洁的剖面形式(克服了北京首都体育馆和工人体育馆的不足,又吸取其经验),这一形式为国内后建馆普遍采纳和运用(如辽宁馆、江苏馆、西安馆等),其特点是:综合解决了场地、视线、疏散、设备布置、结构、施工、照明、音质、造型、以及材料运用等一系列问题,在十个方面有所创新。 洪碧荣说,“当时领导提出‘二十年不落后’的批示,如今,这两项建筑物均已使用二十多年,尚未感到缺憾。苏丹会堂建成不久便被联合国确认为国际法定会议场所,最近访问苏丹回来的建筑师称,该会堂仍旧是目前喀土穆最好的建筑物”。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建筑业进入了大发展时期。80年代初,洪碧荣指导了上海大型住宅区康健新村的规划,直至90年代初参与“康乐小区”住宅建设试点工程的设计。该项目获得国家建设部住宅建设试点工程综合金牌奖、规划设计一等奖、建筑设计一等奖、科技进步二等奖。 90年代,洪碧荣主持设计高层住宅小区“海华花园”,该工程是新一轮的上海旧区土地批租改建的试点区。这是近年上海闹市区批租房最成功的一例。造价低,密度高、环境房型较好,销售旺,该工程获上海九十年代十大新景观入围奖,上海市优秀设计二等奖。 1985-1992年,洪碧荣担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院长,主持全院行政技术、经营管理工作。他当上院长后,没有放松自己的设计工作,更有意选取各种类型的建筑亲自实践。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外国建筑师、发展商的介入,他的职业范围也随之拓展,从较单一的规划建筑设计拓展至工程策划与设计合作,此期间还亲自主持了许多合作项目,如:新锦江大饭店、锦沧文华大酒店、国际贵都大饭店、虹桥新区太阳广场、太平洋广场、百腾大厦、浦东新世纪商厦(上海第一八佰伴)等。这些项目进展顺利,并以高品位、新形象向社会展现,推动了上海新一轮建筑创作的发展。新锦江入选“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观”,新世纪商厦荣获上海市优秀设计一等奖,太阳广场获二等奖等。此期间与国外学者、建筑师交流较频繁,得益匪浅。 1996年10月4日,洪碧荣在法国巴黎拉·台方斯会议厅为法国建筑界作“迅速发展的上海城市与建筑”的学术报告并回答了法国人提出的问题。洪碧荣的报告使法国人惊奇,他的回答使他们深为满意。 洪碧荣说,在那特殊的时刻,他深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一个中国的建筑设计师而感到光荣,感到骄傲和自豪。 洪碧荣现任中国建筑学会上海分会(第七、八届)副理事长;上海勘察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建筑艺术环境工程协会会长;上海市建委科技委建筑委员会主任、住宅委员会主任、高科技带头人;上海浦东新区城建科技委技术顾问、建筑委员会主任;《建筑学报》编委;《时代建筑》杂志社副主任委员;上海泉州侨乡开发协会副会长、石狮分会顾问;政协上海市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 1990年洪碧荣获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获国家特评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人第26版名人录。 回顾自己的过去,洪碧荣说,“‘刻苦勤奋,孜孜不倦’,是我的自勉词,因为我觉得自己并不怎么聪明,惟有这样才能赶上别人。从小学、中学、大学以至就职35年来都是这样自勉的。” “上海交大闵行分部新校教学区”获得上海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国家优秀建筑奖。 洪碧荣说,“自己做了多年的学生,对大、中、小学校有感性方面的认识,而搞了多年的建筑设计工作,对此有理性一面的了解。我也曾到过香港的中文大学、理工学院、新加坡大学等地方作了详细的参观,在比较、分析下吸收其精华,摒弃不适用及不可取的部分,最后总结所得,结合国内教育特色及环境需要,创作出一套省钱又合理的建筑方式。而交通大学闵行二部的教学楼,就是这样设计出来的。 交通大学闵行二部教学楼这座建筑物是他建筑设计思想的一个试点,即以最经济的科学方法去建筑一个完全符合中国教育需要的教学楼。最后目的可算是达到了,这座教学大楼不但有别具风格的外形,还以每平方米270元人民币的低廉建筑成本完成工程。同洪碧荣几次谈及,他都说这是他较满意的一件作品。 六 石狮是洪碧荣的家乡。 1937年12月2日,洪碧荣生于石狮蚶江镇后垵村。其祖父洪诗凹,秉性勤劳俭朴,年轻时担货郎担,略有积累后便开了一爿小商铺并耕作七亩旱地。祖父不识字,但很聪颖。他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什么都干。洪碧荣说,祖父谈航海、论经商、说农作,均充满哲理。他知道哪条船造得好、航速快;他研究并动手改良海滩盐碱土壤;他自己打铁制造农具……他经常大声责斥小辈,我们怕他又敬重他。刻苦勤奋他是典范。“我的父亲洪礼决,读过私塾,能看懂文章,为了围垦二亩海滩地劳累过度,48岁即病逝。他话不多,但对子女教育很严厉。祖父认为读书无用,父亲则主张让孩子读书。” 洪碧荣谈到他的母亲谢聘治,“也不识字,端庄而和善,心灵且手巧,精刺绣和针线活。父亲过世后,家庭费用拮据,靠母亲做针线活来支持家庭。记得我在油灯这边做功课,母亲在另一边做刺绣,进针和拉线的声音很有节奏。是母亲这样一针一针地刺就我耐心细致和孜孜不倦的性格。” 洪碧荣说:“我还必须要提到我的小学校长林朝素女士(1900-1994年),她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家,石狮永宁人。1947年她携带子女一起到蚶江莲塘任教。她是我的启蒙老师。后来,我们两家发展成世交。她教给我们的不是一门功课,而是一部人生的哲理;不是讲课,而是示范。” 洪碧荣高中毕业时,他原打算报考交通大学造船系,因为他小时就憧憬行驶在远海中的大轮船。不料,临考前,有位校友寄给他一本同济大学校刊,动员他报考建筑系,因他爱好美术。看到校刊上刊印的美丽建筑,心想将来当个工程师也好,于是改报同济大学建筑系。一个人命运可能始于偶然间,一本同济大学校刊使洪碧荣怦然心动,于是他梦中的“大轮船”骤然间变为一幢宏丽的大建筑作品,而这正是他一生事业的开端。 七 除了洪碧荣先生所口述的生平创业,也许我更需要了解的是他完美和谐的内心世界。 也许我需要知道,这位90年代上海十大建筑设计师的风度、仪态、能量、魅力以及他眼中的光芒,是否同他的完美的建筑设计一样瑰丽一样美好? 也许我还需要知道,对于洪碧荣先生来说,除了“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义不容辞地应为人类建筑的发展添砖加瓦,承前启后,不断创新,以适应人们对建筑的新要求”外,洪碧荣先生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人们展示的是什么?播种的又是什么? 但愿这样的遗憾仅仅只属于我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