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第一次见到林玉燕女士是在1994年5月的厦门。那天她身着一套十分美丽的淡绿色裙装站在假日皇冠海景大酒店大厅的一角,好似一幅春天的油画。
在艺术家的笔下,春天总是充满了各种创造和尝试的可能;在他们绘制的画卷上,有春天就有美好的女性,就有诗也有爱情。
林玉燕女士留给我许多的想像。究其原因,恐怕首先是因为她那与众不同的绿。
绿是大自然的颜色。
当我们渴望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时,出现在我们心扉的总是一片绿色——旷阔的原野丛林、一望无际的草原、苍茫的群山、蓝色的海洋,绿色的湖、河岸边的灌木和野花——绿色永久地安慰着我们。尽管我们生活在繁华喧嚣的都市,但我们至少知道,哪里有绿色,哪里树木葱茏,哪里就有希望,就有幸福。
绿是生命的色彩。
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和渴望。
林玉燕女士与丈夫唐文良先生
绿是女性的温柔。
当我从林玉燕女士的穿着和言谈中感受到中年女性别样的美丽和温柔时,我开始接受了她带给我们的那一片绿色,同时也接受了她那与众不同的美丽和温柔。
二
林玉燕女士的美丽和温柔的确是与众不同的。
她的美丽是持久的。我曾见过她少女时的相片,我认为今天的林玉燕较之少女时的林玉燕更加美丽,更具有成熟女性的魅力和风采。无论在任何什么时候见到林玉燕,她带给人的都是清新、美丽和愉悦。她的温柔是我们可以享受到、可以感觉到的温暖和柔情,而不是那种挂在粉脸上的笑容,像那些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所谓高贵的女性。
林玉燕女士的生命足以令人羡慕,可以说应有尽有:美丽的外表、聪明的头脑、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蒸蒸日上的事业,卓越的社会活动和声誉,个性的全面发展,最后再加上精力充沛和健康。
林玉燕女士的夫君唐文良先生原籍泉州南门外唐厝村。他1949年去菲,至今已经快半个世纪。唐先生是一位真挚、善良、厚道而又热情的人。
1996年我第一次访菲时,曾到他们家去过两次。我还随唐先生和玉燕去教堂参加过一对新人的婚礼。看见他们手挽手走进教堂去做谊父谊母,使我能遥想当年他们的美貌和英姿。
在我和唐文良先生短暂的交谈中,唐先生说自己是个很幸运的男人。三十多年前他是慕名专程前往香港去向林家如花似玉的小姐玉燕求婚的。那时他不过是菲国一家木材公司里月薪才几百块菲币的小职员。仅仅凭着唐先生当年的勇气、真诚和火热的爱恋,玉燕小姐在众多求婚者中选中了唐先生并告别了香港而随唐先生去了那遥远的菲律宾。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夫妻俩相亲相爱、相敬如宾。
“我全部的满足和幸福都来自于玉燕”,唐先生在他家美丽花园的一棵长青树下站定,十分认真地强调说,“真的,能娶玉燕为妻是我今生最大的幸运。”
而玉燕又何尝不是这样满怀深情的同我谈到她的先生呢?
“他对我太好了,真是太好了。”玉燕说。“他不但关心、体贴爱护我,最重要的是他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去发展我的个性,去开拓和创造我们共同的事业……如果没有他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是今天的林玉燕。”
今天的林玉燕和昨日的林玉燕区别在哪里呢?
林玉燕回忆说:“1972年我从家庭主妇走进办公室,和我丈夫组织了‘虎豹房地产公司’,开始第一个19公顷土地的成片开发和建筑100座平房出售。因初涉商界,一切从零起步,什么都得学,遇到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加上资金不足,困难重重。但我知难而上,一一化解,心中只有告诉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坚强信心去奋斗,每天戴着草帽在太阳下工作,中餐在工地吃,有时我自己也分不清脸上是汗水或是泪水。经过一年多,19公顷土地的开发圆满成功。这加强了我对今后工作的信心,使我不间断地一个接一个地成片开发土地,同时又成立了‘燕房地产公司’,专门负责建房子卖。在菲律宾,我还与人合股经营染布和染纱厂;在厦门和人合股经营房地产,建成‘华菲大厦’;在哈尔滨我也投资房地产生意。经过了将近二十六年拼搏奋斗,使我体验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同时也学习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三
林玉燕说她从石狮到香港,从香港到菲律宾定居已经整整36年。当她说出这句话时,我注意到在她灿烂的笑容中有一抹湿润。
是啊,36年,36个春秋和冬夏,这是何等漫长的人生岁月!这是一个中国女孩从少女到成人的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
诚然,和历史相比,一个人的生命似乎等于零。但是,大诗人雪莱说得好:同人生相比,帝国兴衰,王朝更迭何足挂齿!同人生相比,日月星辰的运转与归宿又算得了什么?
物以稀为贵。玉燕说,我们在这世界上最嫌稀少、最嫌不够的东西便是我们每个人都迟早要结束的生命。这惟一的一个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我们怎么能不热爱它,不执著于它呢?
林玉燕女士与我坐在马尼拉大酒店喝咖啡。我们无所不谈。我们随意谈人生,谈友谊和爱情,谈社会伦理和道德,谈女人的事业和野心……马尼拉大酒店的咖啡令人头脑兴奋。
我们座位四周都是异族人或瘦削黝黑或强壮苍白的脸庞。
对面那张铺着洁白桌布的方桌,中心放着一盆颜色十分美丽的奇花。这是菲国独有的花卉,我叫不出它的名字。但就在三天前,就在这美丽花卉的位置上,曾置放着一大盘鲜嫩无比的牛排。仍然是我们这两位女性,我们曾慢慢地咀嚼和品尝着牛类的生命,几乎毫不足惜。而今,牛排们已经奉还给大自然。而我们身为人类,我们的生命还将继续。
我对林玉燕女士说:您刚才说到热爱生命,执著于生命,是否因为您是一位已经成功的、幸运的女性?要知道,在这世界上有千千万万不幸的女人。在这些不幸女人的眼里,生命有时是一件沉重的、叫人难以忍受的东西。
林玉燕女士沉思良久,叹了一口气,说:“其实任何一个人的生命都是一个过程。我现在正在完成这个过程。”
她说着继续搅拌咖啡,绕开了关于不幸女人的话题。
我坐在她的对面。我始终注意着她的那一张永远显得年轻的、充满生气的、美丽的脸庞。回想起这些年我们结下的姐妹般的友情,我确认自己对她是敬重和热爱的。
我对她说:“玉燕姑,您还记得我第一次叫您‘玉燕姑’的情形吗?”
玉燕点点头,白晰的脸上绽起她那灿烂的笑容。
还记得那次林玉燕女士和蔡清洁先生为他们共同合资修建的厦门市标帜性楼宇“华菲大厦”封顶从菲律宾远道而来。蔡清洁先生把我带到玉燕面前,先做了介绍,然后对我说:“您就叫她玉燕姑。”
我当时不甚明白这“姑”是什么意思。
隔了一天,晚宴中蔡清洁先生特意解释说:“玉燕姑的‘姑’字,表明她是我们石狮的女儿。女儿出嫁不忘娘家。玉燕姑非常热爱家乡石狮,非常热爱母校石光中学。”
后来的几天我和玉燕女士有了一些接触。从她热情的谈话中,我了解到玉燕女士的确十分爱国爱乡。她的言语中显示出她有很强的个性,是属于我们时代女性中的强有力者的范畴。
之后的几年中,我也曾偶尔见过来去匆匆、奔忙于事业的玉燕女士。有时和蔡清洁先生谈起他们那一代人中的成功者、佼佼者,蔡先生十分肯定地说玉燕显然属于上述类型。他还说林玉燕是一位很有个性、有思想的了不起的女性。
我了解蔡清洁先生为人正直正派,宽厚而又严谨。他不会随意褒贬任何什么人。他所褒奖之人,定然是十分了得。
四
1998年2月18日,我又到菲律宾。大清早,我见到的第一个朋友就是林玉燕。她依然穿着一身绿色的裙装,依然显得那么年轻,那么有风采。
林玉燕如今是菲华社会屈指可数的“女商总”,是一位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
1997年3月,在菲华商联总会第22届代表大会上,林玉燕当选为商总常务理事。目前她还担任菲华各界联合会副理事长;旅菲各校友联合会常务理事;旅菲石光中学前两届理事长,现任常务顾问;福建省海外妇女联谊会第二届名誉副会长等职。
林玉燕说,她人生途中最感值得纪念的有三件事:一是1972年成立菲律宾“虎豹房地产公司”和“燕房地产公司”,经过26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有所成就;二是1996年11月25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问菲律宾时接见60名华侨,其中就有她;三是1997年11月26日旅菲各校友联合会推选她为合唱团团长,带队前往北京,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成立5周年纪念晚会并参加演出,她感到很荣幸。
身为石狮石光中学旅菲校友会两届理事长,玉燕不但积极回校参与兴建“尊师楼”,还独资捐献高五层的“玉燕楼”。
玉燕说:“石狮是我的家乡,石光中学是我的母校。我在石光中学从初中三年到高中一年级,整整四年的中学教育对我影响很大。学生时代的生活留给我人生最美好的回忆。高鸿昌校长和我们初中的班主任郑章宙老师是我难忘的师长。1997年10月是我们的班主任郑老师80大寿,我还邀约旅港同班同学邱天生回石狮和以前的同学去为郑老师祝寿。宴席中,我看到老师的喜悦和满足全都涌现在脸上,我心中非常安慰。”
谈到故乡石狮,林玉燕说:“石狮宝盖镇塘边村是我的出生之地,是我生命的根,我怎么会不热爱自己的故土,怎么会忘了自己生命的根呢?就算是出嫁了还是想着娘家的。当我知道我儿时念书的塘边村龙渊小学要改善环境时,我就主动发动村里华侨向市政府申请21亩地,重新规划:建教学楼、大礼堂、老师宿舍和添置一切配套设施。只希望今后能给村里的学子们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既然是我发起,我就得带头。于是我首先捐了学校的大礼堂。两年前石狮市政府发动捐建石狮体育馆,我也是石狮一分子,当然也响应。几十万元钱不算多,总算表示一点心意吧。作为海外华侨的我们,当然希望祖国富强,家乡繁荣,治安好,又文明。”
玉燕的赤子之心溢于言表。她强调自己是个“很平凡很平凡”的女性,但她说:“我生在中国,受教育在中国。倘能为自己的祖籍国,为家乡石狮和母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份心意,也可抚慰我这一颗长期远离故土的游子的心……”
五
在林玉燕的记忆中,她曾两次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所颁赠的金质奖章。她说,1996年的11月1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她“捐资办学”金质奖章和证书是因为在石狮石光中学捐献一座五层大楼“玉燕楼”;1997年1月18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再次授予她“捐资办学”金质奖章和证书是因为她在丈夫家乡泉州市池店乡唐厝村捐献一座三层教学楼“良燕大楼”,一座大礼堂“文玉楼”,一座二层幼儿园,灯光球场和全村从东到西、从南到北的水泥大道。
为什么会去唐厝村修这么一条水泥大道呢?我问。于是人们告诉了我这么一个故事:
在闽南侨乡,令海外游子牵肠挂肚的,除了家乡的亲人之外,那便是故乡的宗氏祠堂了。那沐浴过多少历史风雨的祠堂,一代代地牵动着海外游子的心。这故乡的宗祠既是他们儿时的摇篮血缘地,也是他们谢世后的魂归之所。林玉燕那次故乡之行,是专程来与故土的乡亲们商讨翻修祠堂的大计。
那天时近黄昏,林玉燕起身告辞,跨上了停在门外的轿车。车子刚开动了几步,车轮便陷进了泥泞之中。尽管司机开足了马力,车轮仍在原地打滚。只见乡亲们一拥而上,将轿车推上了路。此时,从车窗里探出头来的林玉燕,望着前前后后被春雨泡成了泥浆的村间小道,望着赤脚站在寒冷泥泞里的乡亲们,她那张本来兴高采烈的脸,一下子暗淡了,一种强烈的哀愁从她美丽的眼睛里涌了出来。
大约两个月之后,就在这一年的春夏之交,林玉燕又一次返回故里。这一次她带来了一张蓝图。她决定修一条唐厝村连接泉州、石狮公路的水泥大道。在讨论修路方案时,她一再申明:路面要宽一些,用料要上乘,水泥路要能为今后唐厝人办企业服务。原来,在玉燕的心灵深处,乡亲们赤脚在泥泞里帮她推出车子的一幕,一直出现在她的眼前。即使是在异国他乡,在繁忙的商事之中,她也不曾忘记那个早春二月雨天的黄昏。她与丈夫唐文良先生一商议,决定将这一笔准备用来翻修祠堂的巨款用于修路。
于是,唐厝村修路工程就这样破土动工了。
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要穿村而过,环村而行,总会有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或要拆掉这家的猪棚茅屋,或要削掉那家的房基屋角,而唐厝人为这议定了一条不成文的村规:开路基的灰粉撒到哪儿算是哪儿,哪怕损失多大,也不许从修路款项中索取一分钱赔偿。
唐厝村宽敞的乡村水泥大道就这么修起来了。
到了给这第一条梦寐以求的大道取名字时,几个方案提出来了。有直接以“玉燕”命名的,有为其列祖列宗树碑立传的含义的,这样一些名字,林玉燕皆不能接受。这一条大道既然是为唐厝的乡亲而修,她只是出了一点钱,流汗出力将路建成的还是靠众乡亲,林玉燕如是说,于是一锤定音:此路就叫唐厝大道。唐厝的乡亲们在紧邻此路的泉石公路旁树起了一座大石碑,上书“唐厝大道”。没想到这又引起了一场风波。原来邻村一条水泥大道,先于唐厝大道修成。它的出口处,刚好与唐厝大道合二为一汇入泉石公路,邻村的乡亲早就在此出口处修隘门,起好了路名。倘若隘门口又树起了“唐厝大道”之碑,日久天长,子孙后代能说清这条路的归属吗?两村先是互派代表协商,然而主权问题不容谈判。这就难坏了当地的父母官。尽管苦口婆心,双方都难以接受。这时有人说:“听听林玉燕的主意吧,她捐的钱她造的路,她说怎办就怎办。”
电话挂到了海外。林玉燕马上有了回音:“和为贵。两村乡亲,唇齿相依,手背手心皆是肉。宽宏大度、礼让相处,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既然竖了碑有伤邻村乡亲感情,还是搬走为好……”
林玉燕用她的宽宏大度和善良,用她女性的温柔平息了邻村间的纷争,联络了乡情。
唐厝村乡亲们将永远记住的是林玉燕说的话:“和为贵……”
六
在林玉燕所讲述的有关唐厝村的故事中,吸引我注意的是林玉燕对唐厝村的赤子之情和唐厝村人的命运。
1998年6月,在我访菲归来后的一个炎炎夏日,林玉燕女士回到了石狮。玉燕在电话中告诉我说,要请我去晋江唐厝村她的婆家走走看看,我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
第二天,当我们乘车来到晋江唐厝村唐厝大道时,玉燕指着一块远离大道的石碑对我说,这就是她所讲故事中的那块石碑。为了这块石碑的竖立,当年差一点伤了相执不让的两村乡亲的感情。现在石碑远离唐厝大道,独立在泉石公路边,仅仅作为了通往唐厝村的一个指示路牌。
当车停靠在唐厝村文化活动中心门口时,天上突然下起了小雨,而路边却仍然站立等候着一群人。玉燕一一对我介绍,原来他们是唐厝村的党支部书记唐天祝、唐厝村老支书唐上平、唐厝村小学校董事长唐涛甫等一行七八个人。
我看见林玉燕在人们的包围中与乡亲们亲切交谈,俨然一个异国他乡归来的唐厝村好媳妇模样。
在人们热情的陪同下,林玉燕和我冒雨参观了如今已颇具规模的唐厝村小学。
站在唐厝小学“良燕大楼”三层楼上,望着雨雾濛濛的唐厝村螺峰山,我听到了有关唐厝村过去的故事。
晋江唐厝村过去是地少人多的困难村。解放前,唐厝村民以农为主,还靠着养畜及当轿夫维生。
由于经济拮据,唐厝村农民除了以农为主,出卖劳力外,还租赁了四周围邻村的农田。1925年4月,唐厝境内发生一起战乱,竟使唐厝螺山境内下房村古井填满军尸。被战乱荒废的下房村张姓几百口人,虎口余生者遂逃出乡里漂泊异乡。当地动乱不宁,田园荒废,环境污浊。唐厝村有个别农民,便趁乱栽种鸦片,煮制及贩卖,遂使唐厝村及周边村民吸毒、赌博成风。唐厝村民有的倾家荡产,有的被迫出卖家园,漂泊南洋。
社会既动乱,土匪便四起,拦路抢劫时有发生。唐厝村虽处泉州南门外,离城仅五华里,属小丘陵地带,是一个四面环山的村落,但因连年战乱,于是便成了土匪驻扎场所。唐厝村民小部分人既逃不过天灾人祸,也便出去小偷小摸。唐厝既然驻扎土匪,村民又有人小偷小摸,于是唐厝村被抹黑,唐厝村人被邻村叫做“唐厝盗”,唐厝村被称做“土匪乡”。更甚者,唐厝村成了彻底的文盲村。
据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的统计,唐厝村村民96%为文盲。解放后的唐厝村兴建的第一所小学叫螺峰小学,系借用祠堂当学校,当时只招收了20个学生。随着人民生活的逐渐提高,学生数也呈增长势头,于是便借用旅菲华侨唐允苗先生的故居当学校。1962年公社榨糖厂搬走后,螺峰小学遂搬入榨糖厂旧址。后来唐厝村又简陋地建起唐厝村小学的平房。
唐厝小学的大变化发生在1984年。是年唐文良先生首次携夫人林玉燕回归故里。面对家乡落后的教育状况和乡亲们贫穷的生活,林玉燕深深叹了一口气,心情十分沉重。她知道,要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发展教育,先修好唐厝村通往外面世界的道路。于是,他们首先捐建了唐厝小学育英教学楼,紧接着又改变修建祠堂计划,独资捐建唐厝村大道、良燕教学大楼、文玉楼大礼堂以及灯光球场等。唐厝村面貌焕然一新,邻村人均纷纷来唐厝村打球,遇有大型宴席时还来唐厝村借文玉楼大礼堂举办。唐厝村开始被邻村人刮目相看。
我所见到的唐厝村,早已旧貌换新颜。据唐厝村书记唐天祝介绍,唐厝村迄今已创造了晋江池店镇的五项第一,分别是:一,首建村级环村水泥路唐厝大道(全长2115米,宽5-8米);二,首建集体公厕;三,首建村级灯光球场;四,首建1000平方米大礼堂(文玉楼),五,首建1400平方米现代化新型教学楼。唐厝村被评为“精神文明村”,唐厝村党支部被评为“文明党支部”。
唐厝村人向我谈到这一切,无不万分感激唐文良、林玉燕伉俪。在人们满怀感激的言谈中,对林玉燕这位唐厝村的好媳妇更是赞不绝口,都夸赞林玉燕修的“唐厝大道”让唐厝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赞林玉燕有眼光让唐厝村的后代有学上、有书读……
在唐厝大道的隘门主柱上,我看到这样一付楹联:“文良豁达更拓康庄道,玉燕翔飞犹怀桑梓情。”
唐厝村人深深感受到了林玉燕的一寸赤心桑梓情,因而他们中的有识之士唐涛甫先生受村委会委托,竟那么煞费苦心为林玉燕夫妇建立了一间约50平方米的纪念室。
在这间不寻常的纪念室里,唐厝村人把他们对唐文良林玉燕伉俪的感激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纪念室里陈列了所有与唐文良林玉燕有关的文字、图片资料。从这些文字图片上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文良先生家庭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到林玉燕夫妇在长达十几年时间里为桑梓所奉献的全部物质和精神。
我对林玉燕说,这间纪念室是家乡给她的最珍贵的礼物和最高的奖赏。这是用金钱买不到的故乡情意。唐厝村能为林玉燕夫妇建立这么一个纪念室,也说明唐厝村人的心地善良、眼光深邃、胸怀博大,预示着唐厝村在未来定会有大的发展。
当我说这些话的时候,我注意到林玉燕那双美丽的眼睛里流露出更多的柔情。我相信,她对唐厝村的感动将会永远留存在她善良的心中,将会化作她对故土更进一步的热爱。
林玉燕离去时,我看到唐厝村人对她的留恋不舍。
我相信,唐厝村的人们将永远记住的是林玉燕带给他们的希望和未来,是她留在他们心目中的她那一颗赤诚火热的心,是她那一片永远的绿色。
林玉燕热爱家乡,造福桑梓的举动得到了社会高度的评价和赞许,唐厝村所在的晋江市池店镇人民政府和池店镇侨联报请晋江市人民政府,建议呈报福建省人民政府为林玉燕树立永久性石碑以志纪念,以昭后世。
七
作为菲华社会备受人注目的“女商总”,林玉燕当然是以她的奋斗、拼搏和进取精神著称。而所谓进取精神,并不是指一个人在其一生中索取了多少东西,而是在通向目标的过程中创造了些什么,表现了些什么,发展了些什么。
在与林玉燕的多次交谈中,她总是强调女性的能力和社会地位问题。林玉燕认为,女性不比男性差,男人们能做的事情,女人也能做。我想,这是很符合她的身份的。当她坐在菲华商联总会常务理事的位置上,她可以响当当地说出男女都一样,以及诸如此类的话,这没有什么过分。
我记得曾被法国总统密特朗誉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女作家”西蒙娜·波伏瓦曾说,她“从未奢望过要改变女性的地位,因为这有赖于未来全世界的努力;只有在产生变革可能的前提下,妇女地位才能发生显著的改变”。
西蒙娜·波伏瓦所做的是使她同时代的妇女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社会地位,而不是给某个特定的问题开药方,以避免陷入“女权主义”的泥坑。
我不是女权主义者。我相信,林玉燕也不会是。
在这样的时候,我便小心翼翼地绕开了关于女性的能力和社会地位这样敏感的问题,与玉燕重又回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话题上来。
有人说:女性温柔着人类的历史。
是的,人类的温柔和善良才是最可称颂的。
我赞美林玉燕的美丽,赞美她的温柔和善良,赞美她留在家乡人们心目的那一抹永远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