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福慧双修 命自我立

发布日期:[2016-08-16] 阅读人:1637  字号:      
施淑好女士 一 我与施淑好女士是在菲律宾马尼拉认识的。 还记得那一天是1998年2月6日,旅菲石狮市各乡联合会名誉理事长蔡友铁先生和石狮市各乡联合会秘书长胡文炳先生把我带到了施淑好在马尼拉的“菲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与她见面。 施淑好女士身着一套浅蓝色的裙装,淡淡的笑容,十分恬静文雅的样子。她轻轻地和我握握手,互致问候后,她把我们带进了一间很大的办公室。 施淑好办公室的最大特色是有着一种浓郁的家庭气氛。她的儿子、女儿、媳妇都曾一一进到办公室与我们相见。墙壁上挂着施淑好一家人的照片和她已经去世十年的丈夫佘明培先生的巨幅像片。像片上佘明培先生仿佛亲切地注视着他的妻子,仿佛亲切地注视着他的儿女们,注视着进到这间办公室的人们。 蔡友铁先生和胡文炳先生都曾向我提及,佘明培先生曾为中菲友谊做过积极的努力和贡献。 佘明培是今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人,1933年4月2日出生,1988年5月9日在菲律宾马尼拉遇难身亡。 佘明培先生生前是菲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董事长,明培电器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雁门佘氏宗亲会理事长,旅菲港边同乡会理事长,菲律宾中正学院五五级级友会理事,菲律宾三民学校校董事会董事长,菲华新联公会理事长,菲华青年友好协会理事长等职。 佘明培先生曾首创奖励雁门佘氏宗亲会教师奖励金。1986年他回到家乡港边村捐建陶青学校大礼堂(佘文闪、佘文钞礼堂),1986年4月,佘明培先生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参加了厦大65周年校庆后又参加了厦大“明培体育馆”奠基仪式,他说:“捐建体育馆,只是作为一个华人和厦大校友的一点心意。旨在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校友为厦大的建设做出贡献。” 十分遗憾的是,佘明培先生自己未能亲眼见到厦门大学“明培体育馆”的落成剪彩,未能继续他对故国故土的奉献,他把这些社会责任和养育子女成人的重担都留给了他的妻子施淑好。 二 1990年4月,在厦门大学“明培体育馆”落成典礼上,施淑好女士发表讲话,她说: “今天是厦大创校69周年校庆,除了佘明培体育馆落成典礼,还有艺术教育学院及政治学院大厦的落成典礼,有这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宾和校友出席这个盛典,使得这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光彩倍增。而我却怀着悲喜交感的心情来参加此一盛会。喜的是,厦大建校69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日子不算长,但在人生的历程中,却已近古稀之年。这些年来,厦大所培育出来的学生,已是桃李遍天下,而且卓有成就,几十年来,厦大在海内外享有历久不衰的盛誉,就是明证。悲的是,参加这次剪彩典礼的本不该是我,站在台上讲话的更不该是我,而应该是先夫佘明培。他于两年前农历三月廿四日遭遇不幸而告身亡,不能亲临出席今天的盛会,令人感到遗憾。明培在世时,一再强调以他有限的能力,献出区区之数,只是想抛砖引玉,如今他的意愿受到各方面的响应,如菲律宾的许自钦夫妇将捐建学生活动中心,及香港其他方面人士正在商议中的各种捐献。我相信,明年的今日,将有更多的捷报。能得到如此热烈的反应,已可告慰先夫的在天之灵了。 “先夫生前也表示,希望这座设备一流的体育馆,能培养出一流的运动员,并希望播下的种子,将来能长出芬芳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遍洒全国和海外世界各地,他更希望厦大的健儿能扬威国际,为国家和民族争光。我应该感谢王校长、黄校长、陈教授联袂赴菲时赠送我一副‘止于至善’的字画及题着‘根深叶茂、源远流长’的锦旗,这是厦大的精神,愿明培的精神与厦大的精神共存。” 厦门大学校长林祖庚发表讲话说:“‘明培体育馆’是由旅菲校友佘明培先生捐资兴建的。明培先生少小离家侨居东南亚,靠自己辛勤和独特的经商本事发展事业。 “当年明培先生得知厦门大学设立海外函授部,向海外招收学生时,十分激动,随即报名参加中国语文专修班函授学习。他对故国家园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曾说:‘惟家国家园却时刻萦怀于心,未敢稍忘,对具有悠久历史之中华文化,更是衷心倾慕。’表达了一个校友对故国、对母校的深厚感情。1986年4月,佘明培先生回母校参加65周年校庆活动,参加了‘明培体育馆’奠基仪式,他表示:捐建体育馆,只是作为华人和校友的一点心意,旨在‘抛砖引玉’,促使更多的校友为厦大的建设发展,绘画更加宏伟的图景。明培先生的想法,说出了广大关心厦大发展的校友及热心人士的心愿。此时此刻,我们怀念谢世两年的明培先生,更加难忘他的音容笑貌和对母校的一片深情。今天,我们特别高兴地邀请到明培先生的夫人施淑好女士来参加‘明培体育馆’的落成典礼。施女士对家乡、对厦大同样具有深厚的感情,她对‘明培体育馆’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厦门大学全体师生员工向淑好女士致以深挚的谢忱和崇高的敬意!” 三 施淑好,1939年生于菲律宾马尼拉,祖籍福建晋江前港乡。小学毕业于菲律宾曙光学校,中学毕业于菲律宾中正学院,大学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曾在菲律宾那牙市华英中学、马拉汶书院和普贤中学执教并兼教务主任,1965年与佘明培结婚后,遂弃教协助夫家经商。在丈夫佘明培不幸遇难身亡后,掌舵菲立电线电缆有限公司至今。 施淑好回忆起自己这些年所走过的路,说: 自1988年痛失夫君后,挑起了重担,即招回在外工作的儿女归队,其余在学的子女也得等毕业后再一起完成父亲未走完的路程。 在儿女经过几年的磨练都已渐上轨道后,除鼓励他们在本行吸收经验外,并支持他们独立创业,俾使知道创业之艰,同时亦可借此打破传统家族经营观念,好让他们在各司其职时发挥其潜能,以期有突出的成就,也才能把原有的菲立公司扩大成多元化集团。 “创业难,守业更难”。十年来守着岗位并鼓励儿女发展业务,但在选择各自行业时以不危害众生生命为前提,幸有佛菩萨的保佑及明培在天之灵的庇护,如今儿女皆不负祈望,亦能发扬光大及父遗愿,这就是我一生中最感慰藉之事。 十年前的巨变,确曾沉重地震撼了我们一家人的心灵,但痛定思痛之后,我以明培生前的座右铭作为我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化悲痛为力量,与骤然失怙的子女们齐心协力脚踏实地,投入重整家园的实际行动,十年来,我们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以“信”待人的守则,从而赢得了社会人士的信任和支持,使明培遗下的事业得以发扬光大,并迈向新的里程。 四 中年丧失对一个女性的打击无疑是巨大而沉重的。对有的人来说,这样的打击有时甚至是毁灭性的。 然而,施淑好女士却带领着她的儿女们顽强地走到了今天——不仅使其亡夫遗下的事业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迈向了新的起点。 我凝视着显得有些瘦弱的施淑好。我思忖着,在她弱不禁风的身体里,究竟是什么样的精神在支撑着、鼓舞着她?我想知道,这是一个有着怎样意志和信念的不寻常的女性? 在一大叠已经泛黄的菲华中文报纸上,我找到了历年来追悼佘明培先生的文章。 佘明培先生去世7周纪念时,施淑好在悼亡夫的哀章中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自己的哀痛,她用追思亡夫的精神以勉励自己: “苦痛时,不言,受打击时,不动,固需极大耐力,但在打击下,仍朝目标继续前进,才是真正忍耐!”明培!这就是你日常的座右铭。同时你在办公室的壁上,挂有一张“忍”字,并注明:“是以柔克刚一个阶段的自制;是策动反攻克敌致胜的枢纽。”古人曰:“小不忍则乱大谋,所以当忍无不可忍。良有以!”这也是你常常鞭策自己、警惕自己的名言。 你那种虚怀若谷的心胸,坦诚真挚的热情,择善固执的个性,乐善好施的美德,不但没能赢得对你的谅解,反而徒增小人的妒恨,而到处制造“莫须有”的罪状,更使一些只听信一面之词的人士加深了误会,这对一个只知“忍”的人,未免太不公平了!但这一切的一切,你了如指掌;当你听了闲言闲语时,常以哈哈大笑置之。 但是,罪大恶极的小人,始终不肯放过你,深知邪不胜正,公理永远存在的情况下,竟不择手段的下此毒策以解他个人心头之恨。 涉足社会未深的我,遭此突变,本该呼天唤地,声泪俱下,四处奔波,博得人家对我的同情,求取公正人士为我主持公道。但深信三世因果报应丝毫不爽的我,不怨天不尤人,既然是宿世因果所致,我只得承忍苦痛。故我深信下此毒手之主谋,现是自认得手以逞,逍遥法外;但我可断言,“举头三尺有神明”,即使逃得过法律的制裁,也不能避过良心的谴责,到头来还是要自食其果的! 如今未竟的宏愿落在我肩上,明知那千斤重万斤重的担子不易挑,但我可告慰你的是,在你冥冥中的护佑下,我会坚强地站起来,加上二子三女合成的力量,以及精诚相辅人士的支撑,向前迈步,相信那未了的愿望,将会一一实现,请你安息吧! 培!你的精神,将永远存在有正义之士的心中! 五 1988年5月9日,佘明培先生在马尼拉王彬街被一颗罪恶的子弹击中,倒在他自己的血泊之中。 这真是一幕惨不忍睹的悲剧。 悲剧是深刻的。无论是对于施淑好和她的儿女们,还是对于整个菲华社会。 佘明培先生生前好友世愚先生纪念佘明培先生去世一周年撰文《从菲国社会不靖说起》。文章说: “对些动荡不安的社会,华侨生命财产很难得到安全的保障。暗偷、明抢、劫财害命的案件层出不穷,甚至青天白日之下,歹徒目空一切地随便行凶,造成侨社恐怖不安,而菲国政府的治安人员,竟然束手无策,一筹莫展,纵然捕捉了抢劫杀人的罪犯,也很少严格地绳之以法。结果,助长了歹徒凶恶的胆量,社会治安怎能走上轨道? “佘明培先生是菲华侨社英年有为的商人,稳健精明,亲和待人,关心社会公益,对文教事业更是充满了热情,惨遭不幸,此不仅是佘家的重大损失,实也是华侨社会痛失精英。 “华侨社会传承了祖国的宗法文化,绝大多数华侨是为着自己的家而奋斗,像明培先生能顾及社会公益的人,所谓‘取之社会,用之于社会’,能将自己努力得来多余的经济,慷慨地奉献出来,而百中难得其一。 “佘明培先生稍有盈余之时,便想到华侨社会的福利,兴办教育、文化,将自己的体力、金钱投入发扬祖国文化的事业中,为侨社培养人才,这是他不同一般商人的远大的目光,也可以说是智慧人生的开展。 “华侨社会财富雄厚,像明培先生的商家,真是不知多少,但像明培先生能将多余的经济,慷慨地奉献于公益,就很少了。 “明培先生的夫人施淑好女士,秉承先夫遗志,创办佘明培先生纪念基金会,奖励大专院校的优秀学生、惠及有志向学的青年,发扬佘明培先生在世热心文教的精神,这不仅显示了他们伉俪情深,更难得的显示了他们有着共同为公的心愿,诚令人赞叹!” 六 佘明培先生死于非命的确是个悲剧。 领悟悲剧需要有深刻的心灵。 人生的险难关头最能检验一个人灵魂的深浅。施淑好在《悼亡夫》悼词中说,她“深信三世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既然是前世因果所致只得承忍痛苦”,“不怨天不尤人”。 这是一个女性内心的刚强,也是信念对她所产生的力量。 一个有信仰的人首先必须了解生活的意义,了解人生。 从人的生命转瞬即逝,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以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以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 除了亲人的死亡引起人们深思生活的价值外,人类自身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特别是那些不应有的痛苦,同样刺激人们去寻思生活的价值。 人们会问,为什么人生会承受如此多的痛苦?这是值得的吗? 只要人们在死亡,在受苦,在失去他们的亲人,那么关于生活意义的问题总是正当的。提出生活意义这个问题的人,首先是在问生活的价值是什么,他要知道他值不值得生活。 施淑好女士在经历失去亲人的痛苦后,她痛定思痛,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即完成亡夫的遗愿,引领儿女们一起完成他们的父亲未走完的路程。 施淑好十分欣慰儿女们皆不负她之所望,亦能发扬光大其父之遗愿。她说:“子女若能预期成就,菲立集团若能持之以恒,则跨国之路必行。” 七 人的生活环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环境。 施淑好回忆起她的父亲时说,“先父施家罗公,晋江前港乡人,生前凡事以身作则用潜移默化的方式教导子女,他虽英年(51岁)早逝,却深深影响到我做人处事,择善固执的性格和办事能力。” 施淑好女士自丈夫佘明培先生不幸遭难逝世后,便生活在一种道德冲突环境中:一方面她憎恶那杀害她丈夫的凶手以及一种邪恶的势力,与之势不两立;另一方面她又很明白自己肩上的担子是继承亡夫遗忘,栽培抚育儿女成人,并对社会承担起责任。 从1988年至1998年,整整十年时间里,施淑好女士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她带领着儿女们做了许许多多修福修慧,“广种福田”的善事。 除了在菲律宾许多地方资助建校外,在菲华社会,施淑好女士也积极热情出资捐建雁门佘氏宗亲会会所一座、菲律宾石狮市各乡联合会会所、灵鹫寺幼稚园、华裔文化传统中心等等,还资助菲律宾华文教育研究中心“华语教师之友”出版费数年,爱心文教基金会主办选拔“十大菲华杰出学生奖”奖金数年。 在文教方面,继佘明培先生创设雁门佘氏宗亲会教师奖励金(1985)和菲律宾电器厂商联合会教师奖励金后,施淑好女士于1988年设立“佘明培纪念基金会”资助贫寒大学生。 对于故国故乡的回馈,施淑好女士一如佘明培先生生前捐建故乡石狮永宁港边地陶青学校大礼堂一样,热忱捐建家乡的一些教育设施。 施淑好女士说,“自从我学佛后,已把名利置之度外,而是鼓励年轻一辈参与社会活动,让他们到社会多吸取经验,以便将来对社会对国家有所贡献。更要他们时时不忘公益文教事业,尽其所能输钱出力。” 八 施淑好女士年轻时受到的良好的大学教育,使她成为了一个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追求、有理性、有判断力的女性。 对于早年弃教协夫从商的施淑好来说,她的生活道路所赋予她的是研究现实的人生,而不是研究人生该是怎样。 也许施淑好明白,虽然像生与死,爱与憎,幸福与绝望,受苦和责任是人类世世代代都存在的问题,但在新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应该赋予新的意义。 也许施淑好明白,她对子女的教育不仅仅是要他们继承父志,完成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更重要的是要教育她的“骤然失怙”的子女们能够理解生活的新的意义,并且懂得,为这个新的意义而奋斗是值得的。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类不可能消灭死亡。但是,我们知道生活可以成为人的生活,我们也知道如何使它成为人的生活。 施淑好知道,只有把在道德冲突环境中的选择和追求理想联系在一起时,才是人的正确行为的选择。 施淑好所做的正确行为的选择之一是她首先明白了自己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不在奉献或占有,而在创造。创造不同于奉献。奉献只是完成外在的责任,创造却是实现真实的自我。 施淑好女士在佘明培先生不幸遭难去世后的整整十年时间里,她在奉献中完成了自己外在的责任,她的奉献同时也帮助她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自我。在这个新的自我面前,施淑好女士真正感到了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九 我与施淑好谈话中,感受到她的一颗既善良又刚强的心。而且,她无论谈及世事或为人,都似乎有一种佛家思想的观念。于是,我问她是不是信佛? 她说:是的。 她说,她信佛,是因为工作关系,自然她所理解的佛家思想,是劝人以善,富于同情心。她谈起自己信佛经过: “1961-1966年在佛教主办的佛教学校——菲律宾普贤中学执教,学校设有佛堂,并聘有法师、也有教义课程,在那种潜移默化的环境,无形中已种下了我学佛的种子。至1982年机缘成熟,我正式皈依曾在同校执教的法师同时也是菲律宾隐秀寺的住持——自立法师为师父。正式成为佛弟子。 “学佛,是著重身体力行,‘福慧双修’就是基本的行持,也就是成佛的基础。自我学佛、信佛以后,就尽力向这两方面去做。在我力量所及,总希望能够随喜时时帮助人家,广结良缘,这就是‘修福’。听法会、阅读佛书,这就是‘修慧’。” 施淑好的信佛,虽是工作机缘,但从她所自述看,基本是一种道德修为,或一种道德信仰。 古人说,“一日劝人以口,百日劝人以书”。 施淑好或也认为,无论劝人以口,或劝人以书,都是修慧造福的一种善行。因为在她看来,学佛是教人以善。 施淑好虔诚信佛,走了一条自己的人生道路。她是在偶然境遇中做了一生的选择。她的道德理想,让她在丧失苦痛中挺了起来,坚强起来。她是坚强的女性,也是善良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