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诗经》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对它要表示敬意。
蔡维新年过六十,去世界任何地方心情都很平静,他说惟有回到家乡石狮,还有像少年时要过节日那样欢愉的心情。
回到石狮,蔡维新最感到舒心的,是能听到“晋南惠同安”的学子在鹏山师范的琅琅书声。
为什么一位年届花甲、见多识广的游子会把石狮鹏山师范学校的琅琅书声视为他自己人生的一大乐事?
这其中有着一段美丽而遥远的故事。
一
鹏山师范是用还乡的在海外的公款修建的。
谈到“公款还乡”的原因,那已经是近二十年前的事了。
1979年间,旅菲退休华侨蔡衍垣老先生生活在香港又时常返乡短住,乡党支部书记蔡福生和村委们一直要求此老转达给旅港的彭田乡亲们,希望他们能出面与菲律宾鹏山同乡会商议有关40年前旅菲乡侨所捐公款返乡兴建家乡事业。当年这笔资金3万美元,是彭田旅菲侨胞集资,想在家乡兴办教育,但未能实现。后由旅菲鹏山校董会负责监管,直到组织旅菲鹏山同乡会时才把这笔资金转由同乡会经营管理,投资苎麻班,后又抽调30%-40%资金投资台湾华侨银行。而菲律宾方面投资苎麻班后,因时间长,接手者经营不善,亏空净尽。所以,公款所存留的,只有投资台湾华侨银行的一笔。蔡维新认为家乡建设迫切需要资金,公款长久悬置极可能发生意外,于是在港发动乡侨,组织争取公款返乡筹委会,以蔡衍善为筹委会会长,蔡福民、蔡天长、蔡英黎、蔡良楚、蔡相如、蔡衍垣、蔡奕踏等为主要成员。
1980年,公款返乡筹委历经与旅菲鹏山同乡会往返函商和数次会面,但因各自对国内局势看法不一,意见相左,在港的筹委会就制订了行动纲领,争取一些既开明又关心家乡的热心者支持。在台湾的蔡绍华极力表态支持,在菲律宾的蔡衍从也出面声援。当时还极需在台湾的蔡章表认同,因为以上三位均是当年原始捐款人和以前的公款监管人,所以蔡维新曾经多次奔赴台北先拜会蔡绍华并与之商议,然后单独会见蔡章表。
蔡维新先生
蔡维新第一次在台北会见章表先生时,章表先生问他来台何事?他答:“与君相商公款还乡一事。”章表轻视地问:“你事业有成了?”蔡维新也以相对的口吻回应,说:“只记得维新从没有向宗长求援过。”一时间气氛极不融洽。在此情况下,蔡维新突然反问:“章表先生贵庚?”章表回说:“76岁”。此时蔡维新便借题发挥,说是76岁已是接近人生终点站。回顾章表先生一生,要名有名,要利有利,可谓名利双收的一生。假如百年之后人们评论,只有一事为乡人所骂。章表问谁敢骂他?蔡维新说:“如果背后说哪个乡人骂你,则我维新是小人了。但可以告诉你的,我将第一个骂你。因为你舞台筑起来了,戏没演出。这笔公款当年是你主导发起,时至40年后公款还没返乡,你白让故乡人感恩40年,到头来空欢喜一场,乡人如何不骂?”章表先生一惊。
稍停,蔡维新对章表先生说,倘你捐1000万给家乡,故乡人为显耀您,必说章表先生捐家乡2000万;假若你把资产全留给儿孙,给1亿,儿孙一定会说是只得5000万。为什么?因为儿孙们要让人们知道另外5000万是靠他们自己能力挣来的,并非全靠老子。因此,奉公款加倍;留给儿孙则减半。世情皆然。
蔡章表听了这席话,深受感动,当即约蔡维新晚上一道去饮酒。宴席间,章表说另择时间,他将亲自往港与蔡维新等再谈公款还乡的事情,因为当时台湾省内尚处军事管制期,言行皆受限制不自由,更何况要将大笔款项转回大陆,这在当时的台湾省是犯忌的。章表先生还表明愿同蔡维新组团往菲争取公款还乡。
1981年初,在港筹委会组团二十余人前往菲律宾,章表先生专程从台湾来港参团往菲与旅菲鹏山同乡会开会。会议是在柯蔡宗亲总会所进行。会所上一层楼是宗亲会祖先灵堂,与会者先参拜祖先灵位。蔡维新便利用此机会上香拜祖,大声声明:“蔡维新一生信佛不拜。但今日在祖先面前下跪求拜:祖先有灵,公款要返乡。”此言一出,与会者均磕首集体下拜。会议进行中,由于各自所处社会环境不同,对祖国了解认识也不一致,因而双方分歧大,各执己见,未能达成一致意见。会议结束时,只有一点达成了共识,即这笔公款要专用于家乡教育事业。
因为当时历史原因,即使从台湾前往内地也要极度秘密,更不用说要到台湾调资金回内地,所以一般人不愿冒此危险,更不敢去台湾办理这件事。因而,蔡维新一直单独行动,只求旅港筹委会给予道义支持。而当时旅港筹委会真正做到了与蔡维新通力合作。特别是蔡衍善,身为旅港公款返乡筹委会会长,他积极出谋献策,并在经济上全力支持关于公款返乡的一系列活动,嘱咐蔡维新务必实现内地乡亲要求公款返乡的意愿。
经上述旅港旅菲双方又不断写信商议之后,最后于1983年6月25日,由章表先生、绍华先生出具文书表态,双方达成协议:出售原投资台北华侨银行所拥有的股份,返予家乡创办鹏山师范学校。
这笔资金本利结算约有50万美元。蔡章表还表示愿意往国内亲自参与,支持彭田家乡教育事业。但不幸过后不久故世,未能如愿。
1979年至1983年间,蔡维新多次带团返乡,预先定下师范第一期土地,并且他个人预先垫付购买校址土地的款项。蔡福民先生则专门与石狮公社建筑队商议处理建筑方案。第二期承建方案则由旅菲鹏山同乡会参与决定和办理承包。两期合同征用土地180亩。几年间,先后共动用公款接近500万人民币用于鹏山师范学校购买土地与修建校舍。
菲律宾乡侨蔡衍从也是历史公款捐款者,也是当年同乡会的主要成员,曾任旅菲鹏山同乡会副理事长,立场非常坚定,明确地支持香港公款返乡筹委会。但又怕被人说“吃曹操饭说刘备话”,蔡维新对他说:旅菲鹏山同乡会某些人对国家及家乡形势不理解只是暂时性的,如果你认为此举符合家乡利益,应以此为大前提;假若因此暂时为某些人不理解也无害于自己人格和为人操守。孔子曰:“君子择善而固执。”孟子曰:“鱼与熊掌不能兼得。”我认为家乡事是主流,其他是枝节。蔡衍从非常赞同他的看法。
1981年初,在菲律宾举行的港菲同乡会餐会上,“公款返乡”是一个主要话题。蔡维新的父亲蔡衍肯也赶来参加。蔡衍肯见自己儿子言词激烈,特地站起来发言,说当年出此公款他未及参与捐款,所以要蔡维新态度不可过分固执。在这样的公共场合会议,为了表明态度,蔡维新的确非常激烈。他很固执地回答父亲说,“正是当年父亲未为家乡输财出力,所以儿子今日今时要比在座任何人都更要加倍出力。”蔡衍肯当时恍然醒悟,立即表态说:“父所缺,子补之,应该。”
从1979年,第一次提出公款还乡直至1989年鹏山师范校舍全部落成剪彩,其间经历长达10年的不懈努力,方使先辈们振兴家乡教育的愿望得以实现。无论是家乡的亲人,或是旅菲、在港、在台的鹏山宗亲,无不感到一种欣慰。
二
在这10年间,彭田村海外乡亲在努力使公款返乡,而彭田家乡人也在积极考虑怎样用好这笔款项。
原来1984年10月旅菲鹏山同乡会蔡汉业理事长、蔡庆德副理事长等人和旅港彭田同乡会副会长蔡维新、蔡福民回来考察,共同决定筹建的学校是鹏山华侨中学。
当时,石狮尚未建市,尚属晋江县。晋江县政府和教育局得到石狮彭田村爱国华侨拟筹建学校的消息,便通过蔡其梭等人与旅菲华侨、施港同胞共同探讨创办中等师范学校问题。经过座谈协商,认为,要办好教育必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大批中小学师资队伍为办好教育的根本,因此大家十分赞成把原计划筹建的华侨中学改为中等师范学校。
1985年5月7日,晋江县政府向福建省政府呈送创办中等师范学校报告。
原石狮彭田村为蔡氏聚居地,离今石狮市区约3华里。相传隋唐之前,石狮附近原为一片沼泽滩,海潮可达灵秀山麓,潮退一片如平田。蔡氏依山而居,开垦务农,繁衍子孙,聚而成村,村名称为“平田”。闽南方言“平”与“彭”音近,彭有“彭祖”之意,取吉祥,故亦名“彭田”。彭田村后有山峰,在晋江横山的北麓——灵秀山之东,状如鹏鸟,又名鹏山。按闽南方音,平、屏、彭、鹏,音近相谐。鹏山亦即彭田之山。遵照彭田村乡亲和侨胞意愿,拟该师范学校命名为“鹏山师范学校”。
同年8月福建省政府批复,同意创办,确定校名为“福建省晋江鹏山师范学校”,为省属中等师范学校,实行省市县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校舍由华侨捐资兴建,事业经费由省教育厅(教委)负责安排;学制3年,设普师专业,初步规模12班;确定现今之校址。
1988年石狮建市后,彭田村改由石狮市灵秀镇管辖,学校所在地属石狮市辖区内,学校主管亦由晋江县(今为晋江市)改归石狮市主管,经报批请示,1992年1月9日福建省政府指示校名更换为“福建省石狮鹏山师范学校”。
捐资创办中等专业学校,无论在晋江或石狮市华侨捐资办学的历史上皆属罕见。鹏山爱国华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了表彰鹏山华侨的贡献,福建省人民政府向旅菲鹏山同乡会颁发了金质奖章和题有“乐育英才”的金匾。鹏山师范成为闻名全国的华侨捐资建校的一个典型。
1989年11月29日,鹏山师范建校五周年暨校舍落成典礼上,时任旅菲鹏山同乡会第十七届理事长蔡宏仪先生发表讲话:
早在40年代,我们旅菲的先辈们,热爱家乡,发起筹集了一笔资金,很想在家乡兴办教育。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先辈的这种心愿一直没有能够实现,直到前几年,通过港菲乡侨共同协商,共力争取,将昔年旅菲先辈募集的资金约达美金50万元经过海内外乡人详加研讨后,一致赞同全数移回家乡投资建设鹏山师范学校校舍。
鹏山师范校舍自1984年冬季开始兴建至今,历时5年时间。第一、二期工程完竣,计耗资人民币300多万元。幸喜群楼全部顺利建立,眼见校舍造型壮观,环境优美,为莘莘学子提供了良好读书条件。全国27个省市中师会议代表,曾经到达我乡参观鹏山师范,赞扬吾乡人具有深远眼光,为培养师资作出了贡献。
今日,鹏山师范办起来了,先辈们振兴家乡教育的愿望实现了。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校舍落成典礼,非常庆幸我们海内外乡众同心共力,终于在自己的手里,完成了先辈们没有完成的遗愿,这使我们引以为荣,感到高兴。我们小小的彭田乡,我们鹏山的一分子,总算为国家为民族伟大教育事业尽了自己一份力量,尽了自己一份责任。
至此,彭田村海内外乡侨协力同心建设石狮鹏山师范告一段落。而这段由海内外彭田人撰写的光荣历史,永远镌刻在石狮鹏山师范学校的建校史上。
然而在落成典礼会议上,却没有蔡维新的人影。这位为着公款还乡、造福桑梓,于香港、菲律宾、台湾和彭田村之间奔波数年的有功之臣,此时哪儿去了?
蔡维新当时也回到了石狮,回到了彭田村。但他又走了。石狮市副市长邱家赞执意邀请他参加典礼,并要他为校舍落成剪彩,蔡维新恳切地辞谢了。因为他认为家乡和海外的父老、宗长们年岁都比他大,剪彩的机会不比他多,因而他让出荣誉。邱副市长很赞赏他的想法。当各位侨亲宗长在为鹏山师范校舍落成剪彩时,他正坐在石狮市人民政府的小车上前往厦门机场返港。
三
蔡维新于1935年4月23日出生在石狮彭田村。
但是,蔡维新的先祖并非姓蔡,他的父母也不是彭田村出生的。然而,蔡维新却有两姓的祖父母,一家姓蔡,一家姓洪,可以说,他的家史是一段离奇又令人伤心的历史。
早年,在石狮彭田村,蔡维新的祖父母——严格地说,不是有血缘关系的祖父母,没有生男育女,因而花钱买来了一个漂亮又聪明活泼的小孩子。这孩子后来就是蔡维新的生身父亲。据他父亲回忆,父亲祖上好像是福建福清县白鹤岭人氏,因生父早逝,家业大,堂亲不仁,迫母改嫁。父亲尚有一小弟,一齐被堂亲带到晋江卖丢,家产被堂亲吞没。父亲在彭田深得蔡姓祖父母爱护,视为己出,6岁被送入学读书。彭田有堂亲吃大烟,暗中抓了父亲趁夜把他卖到晋江县金井埕边村一个洪姓家。这家洪姓夫妇也没有生育,也就是后来蔡维新的洪姓祖父母。洪姓祖父很有学问,重视教育,也送父亲就学。而埕边的祖母并不爱护父亲,百般刻薄,直至父亲14岁被送往菲律宾当童工。世事奇妙。蔡维新的父亲在菲律宾岷尼拉给彭田村的小时同学认出,双方交谈,方知一切。这位同学急急报告彭田的蔡姓祖父母(当时也在岷尼拉市),遂引起蔡洪双方争抢儿子的一段故事。蔡姓祖父母投诉旅菲柯蔡宗亲总会,埕边洪姓的祖父母以六桂堂总会相对。双方各说各有理。埕边洪姓祖父看情况不妙,要父亲回家乡回避。而彭田的祖父及时搭乘同船同归。双方各打电文回乡。蔡姓出了容卿村蔡蟹,他是本地一带兵团长;洪姓出了厦门商会会长洪晓春。双方又在厦门争执。最后双方接受蔡蟹与洪晓春协议:结婚后生男,兄弟各分一半分别姓蔡、洪。彭田祖父在蔡维新的父亲少时离奇失踪后,又买来石狮仑后村一女在家,养作女儿,这位姑娘美丽端庄,聪明。当蔡维新的父亲返菲之后,彭田祖父母即刻带女儿到菲律宾来与蔡维新的父亲相见。一见彭田祖父母带来的女儿,蔡维新的父亲万分倾心,双方同意结婚,那位美丽女子,后来就是蔡维新的母亲叫黄金葵。
蔡维新的父亲在彭田村的名字叫蔡衍肯,在金井埕边村的名字叫洪祖基,后来到菲律宾所办的手续一直沿用洪祖基名字,也因此他与蔡姓的宗亲不太喜欢相互往来。
蔡维新与兄长蔡绍菜生长在彭田,所以都以蔡姓。抗日战争之后,蔡衍肯由菲律宾回到彭田,而洪姓献地,蔡衍肯遂建楼房在金井埕边。之后蔡衍肯将家自彭田搬到埕边居住,所以蔡维新弟弟、妹妹都姓洪。一家形成两姓。
80年代末,蔡衍肯故世。蔡维新兄弟三人为父树碑,碑文有句云:“祖有三姓不明真姓,基传两枝各展其枝”。兄弟三人以此纪念父亲,并以此永志家史。
蔡维新说:“我虽很少居住在彭田,但童年在彭田启蒙读书,对彭田自来就视为故乡。又因从小就知道彭田的祖父因为父亲一事花尽家财,所以自小就有个心愿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彭田人,以报蔡姓祖父母养育我父亲之恩。到香港定居后,凡彭田村人在香港事不分大小,但有困难或争执,或有理受欺,我一律承担排解。家乡有所需求,我都全力以赴。”难怪彭田村人非常赞赏蔡维新,戏称他是彭田“驻香港的党委书记”。
四
蔡维新是在1962年往香港定居的,后又往菲律宾帮助父亲经商,过了五六年又返港,并开始经营钻石行业,任香港达新行董事长。在长达20余年钻石经营中,又创办了两家珠宝公司,现在都交由儿女主持,蔡维新则又往菲律宾继续拓展钻石经营事业。
尽管事业在外,他毕竟土生土长在故乡直到60年代初。因而蔡维新对中国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他最敬佩的是当代毛泽东,因为毛泽东思想对他青年时期影响最为深刻,他说,这位伟大领袖及毛泽东思想鼓舞了千千万万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鼓舞他们不计任何代价直至生生死死去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而无悔。这是毛泽东的神奇和伟大。
因而蔡维新对乡土有一种从生活体验迸发出来的桑梓情,似乎彭田村的一草一木都是他自己父母所种植,似乎彭田村的一人一事都在他心中。所以,蔡维新曾经告诉他的彭田乡亲们,无论何时家乡若有克服不了的困难,他一定会再出现在他们的面前。这是蔡维新对家乡父老立下的誓言。蔡维新说:“这誓言一直在激励着我,无论我在香港、在菲律宾,在世界的任何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