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石狮三面临海。
蔚蓝色的南中国海,无数的玻璃流体汹涌冲撞,发出惊心动魄的声音。
石狮人的豪迈和柔情,均来自石狮的大海。
站在石狮黄金海岸边,面对着奔腾咆哮的蔚蓝色的大海,卢义达十分感慨地说:
“海,时而轻涛拍岸,时而骇浪滔天。石狮这块土地,曾经创造过辉煌——五洲商贾云集,涨潮声中万国商;这块土地,也曾饱受沧桑——历经几百年倭寇侵扰,民不聊生,乡人只得漂洋过海,背井离乡。一代又一代石狮人,玩海弄潮,不祈皇恩,只求拼搏,我就是其中极为平淡的一员,沧海之一滴。”
二
卢义达说话做事从不畏首畏尾,他思维敏捷,敢说敢做,风风火火,不拘小节。言谈举止间,有着一股北方男儿的血性与骠悍。在他那不算浓郁的眉宇间不时透露出许多的豁达与善良,给人一种豪放诚信之感。
卢义达在石狮颇有声名,并非仅仅因为他的豪放诚信、血性与骠悍。石狮人对卢义达刮目相看,是因为石狮建市之初,身处扫黄之时,作为《福建日报》记者的他正义凛然站出来为家乡石狮澄清事实,并在《福建日报》上以“扫黄之中访石狮”为题,写下了数篇连续报道:《洗却污垢显丰采》、《浪里弄潮》、《姑嫂塔下写精神》、《群狮争雄》等,引导社会各界对新生婴儿般的新兴城市石狮给予理解和关爱,同时也给了刚刚撤镇建市的石狮人民以道义上的援助与支持。
石狮建市十年来,卢义达的身影始终与家乡石狮相伴。
近年来,卢义达毅然舍弃既得利益,回到家乡石狮,亲身实践和探索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
有人对他把握不定,也有人对他品评再三。卢义达总是笑眯眯地说:“让大家去品评吧,我走我的路。”
卢义达先生
三
卢义达热爱家乡石狮的拳拳之心,苍天可鉴。
卢义达站在石狮黄金海岸度假村那座巍峨庄严的南海观音宝像前,面对蔚蓝色的大海,曾为我轻轻地诵读他为观音宝像开光(1997-3-27)所撰写的碑记。碑记曰:
闽南黄金海岸度假村垦观音山、立观音像、造海天佛国珞伽寺,引慈航以庇桑梓,施甘露而润苍生。保居者安,护行者顺,佑善者发,催弱者奋。敦狮城达永昌,冀海峡成坦途。盛世功德,成众垂范。
观音宝像,耸立海天。高十有四米,由九十九石精雕而成。延清源宝盖一脉,揽泉州深沪二湾。霞蔚闽台,福荫三胞。四海五湖若友邻,万千善信结菩提。执著创业,乐施好善,同观自在,共释如来。
面对如此才华横溢、气势磅礴的碑文,我相信这是卢义达热爱家乡石狮,为石狮这方土地祈福的一个佐证。
尽管石狮建市十年来已经旧貌换新颜,然而,永远留在卢义达记忆中的家乡石狮,是和他自己历尽蹉跎的青春岁月连结在一起的。
回忆起自己的往事,他不无辛酸地说:
幼时贫苦,读书全靠学校的减免和助学金。记得小学毕业时的暑假,我去龟湖塘为砖瓦厂挑泥,一担泥一分钱,一天挑了71担,拿到0-71元,却整整病了7天才摆脱死亡。我割过马草卖给马车夫,也卖过冰棒。“文革”时读高中二年,武斗结束后曾替人抄书,整整抄了4个月分文未得;踏自行车载客载货,历尽艰辛。
1970年1月,石狮知青396人踏上泪雨交加的路,来到闽西山区漳平县,我插队在新桥公社西埔大队第10生产队。春耕时节,冷水田的水刺入骨髓,我毫不犹豫地踏将下去,糊成一个泥人;“农业学大寨”围河造田,当地农民拉车推土要2个人,一天才推8趟,我一个人自己推,一天推17趟;公社里办“五小工业”要开发小煤窑,我当上采煤工3个月又3天,两度死里逃生……这年12月,我被首批推荐走上工作岗位,安排在漳平县供销社当农业生产资料仓库的仓管员,负责收购猪牛骨头。
既当仓管员,也当营业员,又自学自制农用微生物“5406”、“920”,培育香菇、草菇、蘑菇,还自告奋勇下乡推广“三机”(插秧机、收割器、打谷机),积极主动地干了许多分外事。两年学徒期,我被评为福建省“二土”(土化肥、土农药)推广先进个人,参加省表彰大会。
1973年元月漳平恢复商业局,我被安排在商业局当干事,分工农村商业。其间,我踏遍漳平186个大队的山山水水,深入了解山区的生产和农民的贫困。
1980年4月,我被调入漳平县委宣传部报道组。那时,改革开放之风开始进入山区小镇,农民们跃跃欲试。我用手中的笔,大胆宣传报道了改革之始的山村新事,并写下大量的调查报告。其中,中共中央胡耀邦总书记批示了1件,福建省委项南书记批示6件(2件还是项书记亲自写批示后刊登上《福建日报》头版),龙岩地委书记程少康批示十多件(大都刊登上龙岩地委之《呈阅件》)。1984年3月,我调入《福建日报》任编辑记者,1986至1988年我带职就读于上海复旦大学法律系。
漳平报道组4年的工作,我以直言、勤奋立身。漳平最北的村子叫坑源村,我徒步进村采访至少20趟,曾经构想在这个村搞山区改革开放的“民办特区”。1982年的一场“运动”,县里一连抓了18个农民,把他们列为“资本主义复辟”的典型。我深入调查,逐一否认。其中,为首者邓善明,是一个典型的老实巴交的穷困农民,县里立案拟判重刑。我为之据理力争,官司一直打了两年半。邓善明被关押340天后无罪释放,我却被县里个别人打击报复。此事惊动《福建日报》和《人民日报》。由人民日报社总编室主任江绍高和福建日报社编辑梁茂淦联合调查此事,使龙岩地委迅速为此案彻底平反,并召开全县平反大会,会上对我赔礼道歉。漳平的永福乡是贫困乡,花农们抓住时机,迅速发展花卉产业,我为之鼓与呼,使永福成为全省闻名的花乡和花市。4年报道组的工作,是我人生最艰难又最出成果的4年。
1984年3月进入福建日报社,第一次出差就是派我到石狮华侨大厦参加全省小包装工作会议。省委书记项南提倡农副产品小包装后再投放市场,而当时晋江县祥农村就搞了小包装。这次出差是我首次以记者身份回到家乡采访。从此,我开始为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鼓与呼,直到1992年元月直接回家乡创办福建日报社石狮记者站和石狮市华林广告公司,我把自己留给了家乡。
四
卢义达说:“在记者的眼里,皇帝和乞丐都是公民。”
卢义达任报社编辑时,曾先后主持过《福建日报》乡镇企业、农业、畜牧业、水产、林业、扶贫等专口报道,主持过《今日农村》、《经济信息》以及“海马杯”改革开放10年的征文比赛和“大干七年,绿化八闽”的《绿色丰碑》征文等。他自己感到比较成功的报道有:
一、为福建省委书记项南鸣不平,写下《项南功过如何评说》一文,刊载于香港《镜报》,曾震动国内外。当时项南受晋江“假药案”之累,而他作为刚踏入新闻队伍仅一年多的小记者,竟然为省委书记评论功过,同时也为轰动一时的晋江乡镇企业正名。事隔多年,人们如今想来还为他当年的勇气和闯劲颇感钦佩。
二、与福建电视台新闻部联合拍摄52集的《每周一富路》电视专题片,每周星期四晚上7∶40定时播出,文字稿刊登于《富民报》。第二年联合拍摄20集《家庭经济范例》,文字稿同时刊登于《富民报》和《福建科技报》。这是福建省报业与电视业的首次联手采访报道,时间最长,成效最大,可谓福建新闻界的一次“空前绝后”之举,为改革开放伊始的福建农村经济做了大量翔实的宣传。其间,卢义达亲笔回复了至少500封农民来信。
三、在省委省政府“大干七年,绿化八闽”的部署下,他负责了林业报道,先后作出大量专题采访和几次成功的组稿活动,尤其是主持《绿色丰碑》征文长达3年,并编印成上下两册出版。这次征文时间之长,文章之多,成效之大,为福建省历史性的荒山绿化工作和林业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为福建改革开放鼓与呼。赴京、沪采访时,他写下了7篇采访文章,均在《福建日报》重要位置上刊登,其中,《阿庆嫂进京》一稿,连获福建好新闻、中国妇女题材好新闻等四大奖。《中苏边贸诱人》一文,是在中苏边贸刚开始时,他只身踏入满洲里、黑河等边境城市实地采访而发布的文章,直接推进福建省的对苏贸易。参加广交会,他又发了3篇连续报道,对举世瞩目的广交会进行观察和评价。三度香港采访,发表了十几篇连续报道,尤其是对石狮籍企业家5位人物的特写,都有独到之处。在报社工作期间,他参与撰写了《福建日报》社论3篇,评论十几篇,有20多篇报道被评为各级好新闻而获奖。记得1991年2月20日的《福建日报》版面上同时刊登出他的5篇文章,据说这是《福建日报》的历史之最。担任他的领导的陈宁处长称他是全方位的“山海记者”,是《福建日报》培养专栏记者的最佳人选。
五、全省脱贫致富的报道工作,他主持了相当长的时间。哪里有灾情,他就到哪里去。他还记得罗源的一处小山村因台风暴雨而造成山体滑坡,村里死了十几人,他冒雨徒步进入这个小山村采访,把仅有的200元拌和着雨水和泪水捐给贫困农民。回到福州后,他又动员石狮籍港商许荣茂先生捐赠一辆农用车以帮助灾区恢复生产,受到省委常委、秘书长赵学敏的鼓励和表扬。在脱贫致富的采访报道过程中,他走遍了福建省17个贫困县中的14个,得到时任省扶贫办曹德淦副主任多次赞扬。
五
盛名之下,卢义达却毅然舍弃既得利益,回到家乡石狮,亲身实践和探索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
拼搏容易,而自觉自愿舍弃既得利益奉献于家乡者,实则不多也不容易。
卢义达认为,与其说他在《福建日报》当记者,不如说他在从事经济调查和经济理论研究。有了《福建日报》8年的工作基础,他抱着为家乡经济腾飞出力的追求,大胆地卷入了石狮的经济漩涡。
一棵草,一滴露。
卢义达先是创办石狮市华林广告公司。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他承接了石狮市九二路霓虹灯一条街的施工建设,投建九二路12个小巴停靠站并定置上灯箱广告,还把公交汽车停靠站建到蚶江路上,但做这件事他一点收益也没有。石狮的5座跨街门楼,他承建了4座。石狮举办展销会,他每场都参与,时而做设计,时而安装电视大屏幕,时而主办新闻发布会。石狮建市5周年,他先后发起2次广告宣传高潮,仅在《福建日报》发布的广告就达到17个整版,无时无处地不显现出石狮的气质和气度。
谈到石狮的市场经济,卢义达说:
市场经济被誉为“无形的手”。这一形容是再确切不过了。谁能抓住这支“无形的手”呢?谁也抓不住。但,它毕竟是“手”,这只手可意会,可领悟,可推测,可操作,因而这一门学问就非同小可了。石狮人“敢为天下先”,走在全国市场经济的前列,这是否就证明石狮人抓着了这支“无形之手”?不。石狮人要保持走在市场经济前列的这一优势,实在是难而又难。而我坚信,爱拼就会赢。
早些时,兴工办厂就是石狮的发展之路。我极力帮助新雅手袋厂、新湖集团等一批企业,总结了新湖的集团经营和新雅的“中中外”模式,推广到全省。
随后资本经营形成热点,我极力帮助新湖集团发行企业内部股票,进而实施股份制改革,成为至今晋江、石狮两市惟一的一支上市股票。这支股票是全国500多支股票中规模最小的股票,我先后担任其董事和监事,致力于保持“规模最小”的优势,使它在股海中一直成为坚挺的股票而令人瞩目。新发公司得势得利,成功地兼并数家企业,并投资兴建石湖万吨码头。
邓小平南方视察讲话掀起了全国性房地产开发热。我先是帮助港商许荣茂先生回家乡开发振狮开发区,投建振狮大酒店,兴办闽南黄金海岸,继又动员许先生入京,并陪同他两度入京考察。现在,他在北京成立了4家房地产公司,经营业绩骄人。
宏观调控之后,市场走向下坡路,我探索如何启动展览业以带动营销业。我依靠省国际贸易展览公司,协办和主办了国际服装工业博览会(1996年10月23日);华林名牌城年货展(1997年元月);福建省’97食品饮料、服装服饰名优产品博览会(1997年5月23日);’98海峡两岸纺织服装博览会机械馆(1998年3月9日)。其间,我还带领企业参加香港贸发局去广州和番禺两地举办的国际服装节,组团参加兰州交易会、温州鞋展、福州建城2200年展销会、首届全国库存商品交易会(杭州)等,逐步探索经验。
我的探索,并非是沾一沾这醋酸不酸,我甚至整碗整罐地喝下去,看看它在我身上的消化程度如何,反映和感觉如何。就说“展示交易”这一形式,我去过香港、菲律宾,又详细研究了台湾世贸中心的经验。我认为,中国市场经济在发育中明显欠缺中介营销机构这一重要环节,使生产与消费两大领域未能有机结合。而“展示交易”这一形式,易于操作,并能有效地沟通产销两方面的联系,于是,我毅然投资厦门,创办海峡两岸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这一探索终以失败告终。原因就在于时机尚未成熟,因为大陆的市场经济正处于低水平的供大于求的特殊状态中,企业最迫切的要求是要能尽快地把产品卖出去,而不主要是通过“展示交易”缓慢地做那些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宣传。说难听一些,企业最需要的是“急功近利”,要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
在厦门6个月时间,我接触了许许多多国内外客商,其中包括北京正在组建的7大电子电脑网络系统。网上交易是欧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明显势头。北京方面不惜巨资组建这些可资跨世纪网上交易的中介营销体系,可以看出国家的发展方向。我对这7个系统进行研究,他们的共同优势是国家体系,运用电子电脑网络手段运营,拥有相当的权威和资讯。但他们共同的劣势是只重视无形市场,忽略了有形市场,组织手法重视自上而下,忽略了自下而上(真正组织全国性信息网络应该是以自下而上为主);官方经济和计划经济的色彩太浓,民营经济和市场交易的色彩太淡。
我抓住中介营销机构这一主题,认真总结了国内外最新的各种中介营销机构的经验和教训。终于,我毅然摒弃了厦门海峡两岸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把全部股份卖掉,转向石狮,准备继续更深的探索。
卢义达的努力目标是依托石狮的市场营销优势,把全国的库存商品通过电脑网络系统引入石狮,让石狮人去经营,把石狮办成全国库存商品的集散地,实实在在地推进石狮“第二次创业”的历史进程。
能否成功,还要看实践。卢义达相信,有石狮政府的支持,有企业界朋友的帮助,有全国处理库存商品的大气候条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均具备。现在缺的,只是运作的规划和运作的手段与方式罢了。
卢义达豪迈地说:“石狮人不怕风浪,怕风浪就不是石狮人。让历史去佐证,成功永远是努力拼搏的结果。”
六
对于家乡石狮,卢义达的感情是丰富而复杂的。
石狮建市10年,卢义达为家乡建设曾立下过自己的汗马功劳。许多石狮人都不曾忘记,石狮建市伊始,卢义达为提高石狮人的整体素质而首先动员复旦大学法律系的老师来石狮创办函授班,开设经济法专业,两年半之后有71人分别拿到毕业证书和结业证书。
首届市长刘成业主政时,卢义达提出“海峡优势”这一概念,为刘市长所接受并施政。卢义达认为石狮真正的优势应该突出在“海峡优势”上,包括海上捕捞、海上运输、海上服务(供水、供冰、供油、供应各种粮油菜副食品)、海上贸易(民间小额贸易)、滨海旅游等五大方面。世界上凡是濒临海峡的区位,大都是经济繁荣地带。台湾海峡也是如此。只是因为暂时性的政治隔绝,目前还未能实现。但是,只要两岸三通,海峡优势即刻转为现实。石狮市政府应超前认识到这一点,打好基础,从海峡优势的五个方面去创造条件,待三通之日,迅速转化为经济优势。
在石狮实施“二次创业”中,卢义达以石狮牌香烟的广告宣传,打出“爱中华爱石狮”的口号,传播八闽大地、九州山水。无数石狮人引为自傲,增强信心,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石狮的知名度。当时,石狮烟草局仅能拿出20万元广告费,卢义达却抓住奥运会的良机,组织石狮12家企业各拿出5万元(共60万元),与烟草公司合计80万元,成功地推出了“爱中华爱石狮”的广告,使石狮牌香烟一炮走红。仅石狮香烟的成功推出,一年就为石狮增加2000多万元的税收。
后来,卢义达还协助推出石狮啤酒、石狮白酒等系列产品。这实际上是在推广“两头在外”的运营方式,即生产企业在外,市场销售在外,但资金结算却一定在石狮。他认为这一模式可能是石狮今后经济发展的主流。
在石狮黄金海岸度假村的建设发展中,卢义达从踏勘到观音开光典礼,一直协助策划,并为观音开光典礼撰立碑文。碑文经何锦龙市长酌定,全文一气呵成,深受各界赞赏。除了这一碑文外,卢义达还为祥芝港直航香港、育青学校、鸳鸯池公园等三处写下碑记,青史长留。
七
卢义达是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石狮人。在他的身上,既有狂放也能拼搏;既有豪迈又能谦逊。
卢义达说:“我的实际情况是做一个平平凡凡的石狮人,辛辛苦苦耕耘。可能,农民的耕耘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我的耕耘可能就是有的收获颇丰,有的则颗粒无收。只愿此耕耘能被理解。佛教有一句话:‘福田广种’。我的理解是,垦荒、开辟、耕耘、收获,让世人得利,让天下寒士俱欢颜。‘福田广种’,还应该是匡正辟邪,扬善惩恶,扶贫济困,慈悲为怀,多做好事,不做坏事,至善至美。”
当卢义达说出这样的话时,我相信他已经感悟到了自己的得失。人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有得便有失。当卢义达跳进石狮的大海去遨游时,他认准的第一个目标曾是匡正辟邪,扬善惩恶,针砭弊端,以让自己的家乡弊绝风清。这本是记者的责任,也是卢义达的长处。遥想当年,卢义达的激扬文字,显现出他曾是那样的出类拔萃,那样的充满了生命的激情和热情。而今,他不再舞文弄墨,转而从市场中介服务中去寻求经济发展之路,继续他那艰辛的垦荒开辟和耕耘……
是卢义达厌倦了自己的过去,还是他重新为自己选定了人生的坐标?
卢义达游向石狮的商海,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不仅仅是为了探索石狮商海的秘密。也许他还相信,在商品经济急速发展中,在世纪之交的历史变革中,“敢为天下先”的石狮市和石狮人,是一定能为我们的共和国做出一份贡献的。倘能如此,则是卢义达的幸运。
我问卢义达,石狮的明天将会如何?
他的眼中闪烁着犀锐而祥和的目光,说:
石狮是著名侨乡,做“侨”的文章,依托侨界引入华商网络来发挥石狮既有的市场营销优势,潜能巨大。尤其是菲律宾和越柬泰市场,很有可能是石狮商人将来的“领地”;中东、南非、南美、东欧,石狮人已大胆涉足,只要形成营销网络,局面也一定能打开。
石狮是袖珍港口城市,要争取“大泉州”发展战略中的位置,向货物转口中心和金融结算中心的方向努力,这样的“港口”才是真正的港口。
石狮要成为海峡两岸民间贸易的基地,以“民营经济”为连接的基础,为台商投资大陆创造优越的条件。两岸直通只是时日问题。民间贸易一定是市场经济的主流。
经营方式是重要因素。他认为,21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必然呈现三大特征。一是代理制全面普及,二是网络化成为市场营销的主要手段,三是资本运营为企业所普遍采用。他认为,他正在筹建的“中商交”闽南直属市场,就是这三大特征为经营方式的大胆实践。一旦成功,石狮就将涌现更多的中介营销机构来形成群体,形成合力,进而带动侨商优势、港口优势和民营经济优势,把石狮建设成为一个经济上高度发达的花园式的小康文明城市,像香港、新加坡、瑞士。小有小的优势,小有小的好处。
八
认识卢义达已经整整10年。1988年3月,我在石狮拍摄电视片时,便有人向我谈到了卢义达。我还记得当时人们对他的推崇和敬重。
1993年我再次回到石狮,多次听侨联主席蔡世佳谈到卢义达。当在一次聚会上见到卢义达时,我便称他为“卢兄”。
我尊卢义达为兄,首先是因为年纪他比我长;其次“文革”老三届他辈分比我高;再论职业,虽然我们同为记者,但他的胆量和气魄比我大……如此种种,我对卢义达是出自内心尊称他为“卢兄”的。
当我提笔写卢义达,却突然感到我是多么的不了解卢义达。
我与卢义达相约见面,可是每次他都急匆匆答应又急匆匆给忘掉。我对卢义达的采访表格及有关资料都是卢义达太太林青几次给我送过来的。她告诉我说因为卢义达去了北京、去了福州、去了厦门……
到底卢义达在忙些什么?我想问问他自己。
电话里,卢义达说:他在汽车上,在开会,在接待,在与友人吃饭喝酒……
开会、接待、陪人吃饭喝酒也是很累的事情。如果一个人长此忙下去,他也许会变得什么都是也什么都不是。
但在我的心目中,卢义达应该是一个全面关注石狮的记者,应该是一位遨游石狮之海的勇士,应该是一个竭尽自己的全力全面爱护石狮,全面关心石狮,为石狮的全面进步、兴旺和繁荣鼓与呼的先锋派的智者而非商界人士。
知识分子和商界人士分属不同的社会阶层。职业不一样,道德基础就不一样。无论是记者、作家、思想家,作为一种职业,在道德感上理应比某些阶层要高,对整个人类、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的前途应该有一种巨大深刻的关怀力,这是不可简单放弃的职业要求。
卢义达是一个有底力、有价值的石狮人。他曾经是一位出色的记者、一个具有活力和先锋性的典型的知识分子。当他在为被捕的漳平农民邓善明据理力争、主持公道时,当他在为受处分的省委书记项南评论功过时,他的时代感是非常强的,他在那种特殊时刻写出的文章,曾给他所处的社会提供了自己的思想和思路,他的文章成为了当时时代的一个历史纪录。
这是卢义达昨日的骄傲。
当卢义达与石狮保持了一定距离的时候,他是在空中俯瞰着石狮;当他奋身跳进石狮的大海时,我想,他的道德感也许需要改变,他的思维方式、生活准则也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今日的卢义达已经不可能复印他的过去。人是不可能完全回到过去的。这正如大路拐了一个弯,前面已经景色全非。文人抱着异样的眼光看他,商人也抱着异样的眼光看他。
在激烈碰撞的矛盾中生活,卢义达是否也会被扭曲?也会变形?
我很为卢兄担心。
九
石狮三面临海。
石狮的海像太平洋中的一眼看不见的清泉,像茫茫宇宙中小小珍珠般的地球上的一个不起眼的风口。石狮太小,太小了!石狮的海却太深,太深了!
石狮的海深则深矣,海图上却没有它的标记。
为什么?
因为石狮的海仅仅是石狮人心目中的海。
当卢义达遨游在石狮之海时,他是否曾经迷惘过?是否也曾委屈过?是否曾经下定了决心要探索下去,决不屈服?
在石狮人对卢义达的关注和期望中,也还有我这个外来者对他的一份关注和期望。
斯科特去南极探险。斯科特的诗铭是:“去奋斗,去探索,不要屈服!”
每个时代都有它自己的探险者,都有一些敢去冒险敢为之付出鲜血乃至生命代价的默默无闻的人们。
石狮人敢于冒险。石狮发展之路,就是无数的石狮人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去冒险,去甘当铺路石而铺陈出来的。
但愿卢义达在石狮之海的遨游和探险中,去前进,去奋斗,去探索,不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