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上的路千条万条,哪一条路不是勇敢无畏、有胆有识的人们闯出来的?
对于石狮市祥芝镇大堡村的人来说,致富之路其实就在他们自己的脚下。
然而,1990年前的大堡村人看到的只是邻村的富裕自己村的贫穷。靠山不能吃山,靠海不能吃海,人心如一盘散沙。大堡村何去何从?
刘以心先生
二
“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
1991年7月,大堡村支部换届选举,刘以心以最高选票当选为新一届党支部书记。刘以心、吴金煌等九名支委组成新一届中共祥芝镇大堡村支部委员会。换届后的村两委成员年轻有为,文化程度较高,工作责任心强,富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刘以心上任不到三个月,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降临大堡村。刘以心带领村民紧紧抓住机遇,迅速改变了过去贫穷落后的面貌。
1993年、1994年,大堡村连续两年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单位”;
1994年,大堡村被中共福建省委、省政府授予“明星村”称号;
1995年被中共泉州市委、市政府评为“百强村”;
1994年至1995年度被中共石狮市委、石狮市人民政府评为“先进党支部”、“文明单位”;
1996年被中共泉州市委、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文明村”。
几年间,大堡村的变化是惊人的。大堡村之路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采访大堡村党支部书记刘以心时,他对我说:“大堡村抓住了机遇,跨越了贫穷。致富之路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三
1996年10月28日下午,我和石狮市祥芝镇党委书记黄水源一同乘车前往大堡村。
一路上黄书记介绍说,“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的便利,石狮曲折蜿蜒的海岸线才成为了人们注目和开发的热点,成为了今日的‘黄金海岸’。1970年以前,石狮的讨海人与海边人是被人称为‘海内牛’,并不为人所羡慕的。而今天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看看我们脚下行驶的这条大路,看看远处的大堡工业区,这一切都显示出这块土地蓬勃的生机。可是,仅仅五年以前,这儿可是有名的穷乡僻壤,是最典型的风头水尾漏沙地。同沿海其他村庄一样,大堡村也背山也面海。然而,靠山不能种田,靠海不能养殖。直到1991年上半年,这村里还没有一条水泥路,村民人均年收入仅几百元。大堡村没有集体村财,集体比个人还穷!可现在你看看,大堡村委会多气派!穷棒子村已经变成了经济腾飞的富裕村。大堡村民全都富起来了。1991年至今不过几年间,为什么变化这么快这么大?因为有个好的村支委,有个好班长,找到了好路子!”
当我们在大堡村委会见到刘以心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略显苍老,头发胡子都花白了,让人难以置信他是1952年出生的。刘以心不善言语,给人的感觉很朴实厚重。他简单地介绍自己小学毕业后,因家庭贫困而休学务农,曾做过临时工,也当过四年生产队长。1981年他曾开了一家小小的编织厂,失败了。后又搞过贸易,做过小买卖,几经挫折,吃尽辛苦还是亏本。眼见附近的祥芝村、东埔村已经很富裕了,大堡村民还很穷,刘以心回到村里常常和村干部一齐讨论,大家做梦都想摆脱贫困落后的面貌。
1988年刘以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村支委。1991年7月的一天,当宣布他做支部书记时,他说当时自己全身冒汗,心中十分胆怯,也不敢大胆做工作。想来想去,也没有退路;咬咬牙,既然要干,就不要回头;看准了,就要拼命地干!
自此,刘以心与村长吴金煌就天天找老党员,找群众谈话,听取大家的意见,统一支委的思想,带着村委工作从何抓起等问题,组织了一班人赴广东考察,受到了很多启发。看看人家,比比自己,刘以心想,“如果有好的政策和机会,我一定要把大堡的工作搞起来,先解决温饱问题,再考虑居住条件,让大家共同富起来。”
可是,面对现实,尽管改革开放已经这么长时间了,但大堡村的基础还这么差,村民们的思想还那么守旧。政策在别人那里可以搞,而在大堡村却很难。
大堡村位于石狮市东面沿海突出部,由大堡和前山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614户,2777人。人均土地近3分,均是漏沙地或山头地。土地贫瘠,难以种植作物;海岸线悬崖陡峭,不能发展养殖业。全村男劳动力有650人,主要从事农业(种地瓜、少量花生和菜头,做“菜铺干”)和小型家庭式水产加工(晒尤鱼干、小鱼干),或外出打小工、打石头。妇女们几乎全部从事家务。
1991年以前,村里仅有一支小运输队,只有8部5吨至8吨的卡车。剩余许多闲散劳动力没有出路,造成不少社会问题,如赌博等。全村年工农业总产值约1000万元左右;村民人均年收入约1000元;村年财政收入仅几百元,过年时还要到处借款给五保户发补助。
而当时,石狮建市已经三年。大堡村成了石狮市沿海出名穷困村。大堡村近邻的祥芝村、东埔村都很富裕,这两个村搞的都是以渔业为主的多种经营,所以两村群众已经先富起来。大堡的自然条件最差,大堡人只能去邻村打工。面对这种种情况,刘以心想,要想致富,把经济搞上去,只有走自己办企业、经商的路,要启发和发动村民们自己办企业,要走出一条共同致富之路。
但是村里困难重重。没有资金,怎么办?于是打算先让出30亩土地给祥芝村的企业家蔡某搞开发,借以带动大堡经济发展。由于当时大堡的基础条件太差,没有路,没有水,也没有电,首次开发不成功。
接着,村里又陆续办了三家小厂,但因没有搞企业的经验,三家小厂也都没有成功。
刘以心和村委会干部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都在讨论大堡的出路,天天与党员、群众寻找开放的路子。可是,路,就是不知道在何方。
正在新班子为大堡村的发展问题苦苦思索的时候,村支书刘以心在大堡的海滩上遇见了石狮市环保办主任吴泽荣。
刘以心当时并不知道环保办主任吴泽荣一行身负重任。待双方自我介绍后,朴实厚道的大堡村支书就把热情的手伸给了风尘仆仆的环保办主任吴泽荣。
谁也想不到,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就在这两双热情的手紧紧相握的时候朝着大堡村走来了!
四
石狮是著名侨乡,又是近年来崛起在东南沿海的一座新兴的服装城。石狮服装业崛起于1979年。至石狮建市后的1991年,全市已拥有服装及服装配套企业1600多家,其中各式服装厂上千家,针织厂多达55家。
随着服装加工业的迅速发展,对服装面料、饰料、辅料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印染、水洗、饰件电镀行业的发展势在必行,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问题的另一方面是,伴随着染织的迅猛发展,其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负效应也像一块重重的铅饼压在有环保意识的人们心头。
石狮市中心区只有一条很小的集农灌、排污、排洪为一体的沟渠式内河,纳污能力极差。到1991年,已有27家污染企业分散在市区各个角落。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把大量污水排入沟渠内河中,排污的沟脏了,流经的土地也被染上了色。就在这一年,沟渠内污水两度倒灌入自来水厂取水口,造成水厂停水,经济损失巨大,干群关系也因此紧张。
印染、水洗、电镀等污染型行业到底还办不办?怎么办?仅漂染行业来说,1991年,石狮全市企业日用布量达220吨,而本市已有的3家漂染企业日染能力还不到50吨,一时间,许多企业家纷纷筹划开办印染厂。但受市中心区水环境的制约,再办印染厂对市区环境无疑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当时水洗、电镀等行业急需发展的实际情况,中共石狮市委、市政府和环保部门承受着来自全市人民特别是企业界、商业界的压力。党政领导们长时间苦苦思索着,能否做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全其美、比翼齐飞?
1991年9月18日,石狮市政府联席会议上,刘成业市长提出了建立“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的构想,并指定由石狮市环保办牵头为污染型工业集中控制区选址找点。一个多月后,选址找点的人们踏上大堡这块土地,他们已察看过了永宁新沙堤、西岑、蚶江、祥芝莲坂等地,受各种因素制约,都觉得不甚理想,难以确定。当择址组的人们来到大堡这个地方,很快就被这里独特的沿海环境所吸引。一片连地瓜叶子都长不出来的荒地,紧临外海,风大浪急,环境容量大,自净能力强,利用海洋环境容量处置污水,可以极大地降低集中治理设施投资费用和污水处理成本。可美中不足的是这里的基础设施太滞后,连一条最基本的道路都没有。择址组的人们认为只有忍痛割爱,另找新址。
刘以心听环保办主任讲明情况后,心中一动,计上心来。他坚决要求把这个“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建在大堡村。
吴泽荣提出疑虑:“大堡搞污染工业控制区,一没有水,二没有电,三没有路,条件是差了点。”
刘以心马上答应说:“请给我一个月时间,我们一定满足你们的条件。”
刘以心在吴主任面前大包大揽,自作主张;回到村里,他便尽快和支委们统一了意见,并分头做党员、群众的思想工作。难的是钱的问题。没有钱,怎样修路?又怎样通水通电?
刘以心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家的房子作为抵押,向银行贷出了30万元人民币。他把这些钱全部投入到基础建设中。就在那信誓旦旦的一个月中,村党支部发动村民把八米宽的简易公路通到了大海边;将该地区的日供水能力提高到2000吨;同时,聘请闽东南地质大队及重庆设计院对全村地理、地貌、水文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测检和规划,为“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提供了完整的资料依据。
当一个月的期限到来时,刘以心亲自到石狮环保办找到了吴泽荣,报告了大堡村一个月的具体行动。
如此一诺千金,令择址组的同志们既惊讶又钦佩。当吴泽荣将这一切汇报给刘成业市长时,这位对石狮的山山水水都了如指掌的市长一锤定音:“好!这个地方好!”
大堡村民紧抓机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增强了石狮市委的决心,为石狮市政府建设“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的构想变成现实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也为大堡村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
在紧紧抓住机遇的同时,刘以心对大堡村委会的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要自身素质高;二要肚量大;三要起带头作用;四要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
刘以心将村委会的工作目标确定为“解放思想,发展经济,为村民办实事”。
他在自己的心中描绘了关于大堡村十年规划的蓝图:
第一个三年要建设大堡村的路网,配合市政府建设好工业区。初步改变大堡面貌;第二个三年要整顿完善工业区,完成旧村改造;第三个三年,工业区建设完成并完成大堡新村建设。
一开始,大堡村发展的蓝图刘以心只敢和村长吴金煌私下讨论,还不敢公开宣布。待认定了方向和目标后,他和吴金煌村长就带领村委一班人义无反顾地为大堡人谋福利,带领着全体村民往共同富裕之路上迈进。
五
1991年11月,石狮市人民政府选定在祥芝镇大堡村临海处约1000亩土地上建立“大堡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
当真的要在大堡开始建设工业区时,村里群众听说要卖地1000亩,又纷纷指责刘以心和村干部,每次讨论都像是对村干部的批判会。村委会干部们只能艰难地分头向群众做工作,帮他们一件件分析,一条条解释,陆续做通了部分群众的思想工作,顶住了极大的压力,最后基本上统一了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动员群众做到250亩土地的农作物和60多座坟墓不向政府伸手要一分钱专项补偿费和坟墓迁移费。他们组织起以党员为骨干的建设突击队,担负征地及800多亩山坡地的平整,挖填60多万立方米的土石方,铺设通往工业区的9000多米高低压输电缆,架设百门程控电话,转移了原埋在工业区地底下的部队通讯电缆3800米。
在市镇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堡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完成了三通一平。一开始,进入该区的厂家很少。有些人担心在异地办厂的艰难,犹豫不决。为了尽快招商引资,刘以心和村长吴金煌对一些有初步意向的厂家主动上门谈心,消除顾虑,表示要积极为厂方解决困难。
“展跃”是第一家在大堡工业区建厂的厂家,工厂建设一半时,正值春节,工人都要回家过年,可工地上散乱的建筑材料怎么办?刘以心闻讯后,立即向厂家表态:“你们放心走吧!凡来我村办企业,如损失一块砖、一张凳子,都由村委会赔!”
刘以心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村委会主动组织群众无偿帮助工业区企业护厂和做安全保卫工作。村委会还决定,来大堡办厂的企业不投产不收管理费。
刘以心要求村干部把外来企业家当成自己的老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办企业的经验。他说,搬一家企业来大堡,就是办了一所学校,我们要好好学习,学习人家的办企业经验,好走我们自己的办企业之路。
六
大堡村投资环境的完善,增强了大堡污染工业控制区的招商吸引力。对于石狮的企业家而言,他们更感兴趣的是,占地面积1000亩的大堡污染工业集控区的建立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施展拳脚、挖掘潜力、发展事业的宽松环境。
至1997年,落户在大堡工业集控区的28家漂染、水洗、电镀行业企业,共投入人民币5-1亿元,建有标准厂房28万平方米,年产值约8亿元。这些企业几乎都是石狮该行业里的龙头老大。大堡集控区对于营造石狮服装产业优势及增加石狮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总量所发挥的作用是越来越明显。至1997年,大堡集控区的漂染量达280吨/日,是1991年全市总量的5倍多,不仅满足了本市的需要,而且已有部分产品销往外地。按规模预测,将来集控区漂染量可达480吨/日。就饰件电镀业而言,1992年前,全市该行业年总产值才几百万元人民币,而现在,单集控区内的文行灯饰有限公司的年总产值就已超亿元人民币。在大堡集控区的形成过程中,华宝海洋化工厂、鹏飞食品厂、文博食品厂等一批与集控区互长的企业也被吸引在集控区周围,蓬勃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由于有了宽松的发展环境,进入集控区内的企业都有了明确的长期发展规划。为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取胜,各企业都花大力气投入再生产,自觉参与行业的技术和设备的竞争。据了解,自1992年至1997年,集控区内有的厂家已完成了第4次设备的更新换代,基本达到了当代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规模和档次都远非1991年前后所能比拟。大堡集控区漂染行业的发展促进了石狮服装产业链的形成。据不完全统计,至1997年,整个石狮市已有2000多台针织机、400多台喷水织机和梭织机投入运行,这不仅使石狮服装业的面料自给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面料市场初具规模,而且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朝科技进步方面转变,朝集约型方向发展。被福建省科委列为1995年重点工程计划、制高工程之一的“石狮高科技服装发展中心”也因此有了依托。
七
大堡工业区的建立,给大堡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当1000亩土地的征用款拿到手,摆在大堡村民面前的问题是:这钱该怎么花?
作为大堡村党支部书记,刘以心引导村委会干部统一认识,决定不把资金分配到每个村民手中,而是将资金转为村集体财产,用于支持村里企业的发展。并建议村干部根据各自的特长,积极带头办企业,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把钱用活。村委会经过分工,一名支委牵头搞运输,一名支委牵头办企业,一名支委分工海产品加工,其余群众纷纷仿效办起了工厂。然而,因投资量小,这些厂一开始规模还很小,为了加快发展,刘以心号召全村各家妇女劳力所得拿来解决家庭温饱问题,男劳力的盈利尽可能投入再生产。
1993年底,国家实行宏观调控,银行贷款锐减。大堡工业区各企业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时候,刘以心十分关心大堡工业区的每一个企业。他看到,在宏观调控大形势下,有的企业不景气,有的企业无法再发展。刘以心便动员大企业兼并不景气的企业;发展不了的企业让出土地给好的企业去扩大规模,去求发展;有的企业家管理不善,就换了老板,继续发展。
八
大堡村民们已经开始办企业了,村干部该怎么办?村支书又该怎么办?
刘以心和村长吴金煌都说:村干部应该成为致富的领头雁。自己的富裕路要与村民的富裕同步。要是自己都不能致富,何以带领村民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1993年下半年,刘以心与村民合股创办大宝漂染织造厂,1996年又组织创办华宝海洋生物化工厂和华宝漂染织造厂,1997年组织成立华宝集团公司并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
自1993年下半年到如今,刘以心牵头创办的一个仅有30个工人,年产值200万元左右的小漂染厂,已发展成拥有漂染、织造、海洋生物等四个紧密型分厂,年产值超过亿元,上交税收500万元以上的中型集团公司。
刘以心在工作中虚心向专家学习,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行政协调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成了大堡村领导群众走共同致富之路的好带头人。
正是由于党支书的责任心,由于“不但村要富裕,自己也要富裕”的思想驱使,刘以心果断地抓住了发展机遇,带领着大堡村民走上了一条共同致富之路。
谈到大堡村创业之路,刘以心说:“原来没什么路可走,可以说山穷水尽,穷途末路。可是现在,无论是大堡村民或是我们自己创办的华宝集团,都有那么多路可走!过去支书和村委会是被骂的对象。其实,如果不是用1000亩土地搞集控区,现在大堡村的田间地头可能仍旧是一片荒芜,路边上仍然堆满臭鱼烂虾,现在我们有了自己的海洋生物加工厂,连虾壳都可以利用起来,精加工后变成宝。其实,致富之路就在我们自己脚下。”
充分利用靠海优势进行水产品加工,这是大堡村走出的一条路子。如今约有40%的村民家庭从事这一专业,从事加工的劳力每天可达千人以上,经济效益可达年收入5000万元。
针对工业区发展需要,组织发展运输业,是大堡的另一条路子。现在全村有15吨位以上大货车200部,农用车25部,后三轮车8部,手扶拖拉机80多辆,摩托车100余部,私人小汽车8部,全村有30%的家庭从事运输业。
经过五年的艰苦奋斗,全村面貌大变化,与1991年相比人均收入从1000元/人(年)增至4500/人(年)以上,增长3-5倍;工农业产值由1000万/年增长至1-6亿/年(不含外来企业)增长了15倍;村财政收入从儿百元增长至200万元以上,涨幅更大;村民精神振奋,人人追求发展,80%以上的妇女由家务劳动中解放出来;村民的自身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高,有的善管理,有的会经营,有的具备一技之长。
村子富了,但村支部没有忘记坚持为民办实事,这是大堡村党支部取信于民的重要举措。用村财政投入供水工程,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就达87万元;用村财政投入变压器及用电配套设备160万元;投入教育、文化、体育、有线电视、广播等事业近600万元;为改善环境卫生、新建公厕8个,组织环卫整体规划和实施一期工程,村财政投入50万元。自1992年起,在村民陆续建新房的同时,村委会开始了旧村改造,村财政投入了200多万修马路和下水道。小康村新村规范也已完成。现在全村已新建100多幢新房,平均每年新建20余幢,100多家村民搬进了结构新颖、装修考究的新居,许多村民的新房也在建或待建中。住房和生活条件有了极大的改善,大堡村已面貌一新。由于村党支部为民办实事,大大地增强了村党支部凝聚力、号召力,出现一呼百应的局面,各项工作也都走在前面,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一个富裕村、文明村和明星村。
九
倘若没有那一次石狮市政府拟建立“污染工业集中控制区”的大好机遇,倘若没有支书刘以心的敏锐和胆识,倘若支委会不支持不协助,倘若村民们最终不放弃自己的保守,那么,大堡村现在是什么样子就很难说。
一位美国职业战略家将“借助台阶”列为从业成功的关键技能。他指出,利用环境及他人之力,我们可以达到本来不可至、不可及的目标和位置,就像撑杆跳高运动员一样,依靠杆子,使其身体达到一个高度,并借助杆子的弹力跃过横杆。
是否可以说,外来的机遇和村支书刘以心的敏锐、胆识和气魄就是大堡村人的一根杆子,当大堡村人醒悟到这是他们必须借助的一根杆子时,他们终于放弃了自己的保守,终于借助“撑杆”而跃过了他们本来难以逾越的横杆。
大堡村走过了一条不同寻常的创业、致富之路。
大堡村之路带给人们许多的想象和启迪。
大堡村之路带给大堡村人今后许许多多的路。
三十年之后,不知大堡村的后代是否还会记得大堡村当年的模样,是否还会记得当年的老支书刘以心和村长吴金煌带领他们的前辈所走过的大堡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