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石狮祥芝港是福建沿海中部地区具有发展前景的天然良港之一。
临海且有港口,是大自然和历史因素赐予石狮市祥芝镇祥芝村人的独特优势。
但大自然对祥芝村人赐予的是一个沉睡千年的港湾;带领祥芝村人唤醒这千年沉睡的港湾,建成有千吨级码头的祥芝港的是祥芝村的领头人——中共祥芝村党总支书记蔡金榜。
二
祥芝村含祥农、祥渔、垵渔三村。
祥农村地处泉州湾南畔的祥芝小半岛上。全村600多户人家,当年总人口2650人。尽管该村依山傍海,有山有海有侨亲的优势,但在改革开放前,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只能依靠700亩耕地搞单一的农业生产,祥农村优势没有能充分发挥出来。
1978年,37岁的蔡金榜出任祥农村党支部书记时,村民三餐地瓜吃不饱,穷得不得了。一个2000多人的农业大队,移交账面资金只有3-97元钱。
怎么办?蔡金榜深知自己的责任,祥农村要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只有靠祥农村人自己。
蔡金榜从村的实际出发,组织全村群众在海湾的荒滩地上,陆续规划建设起紫菜养殖场、育苗室、水产加工厂、船舶修造厂、渔网厂、冷冻厂、供油站、水产贸易市场……仅仅几年时间,便使沉睡千年的荒僻海滩,变成全村人休养生息的黄金宝地。1983年,祥农村有80%的群众盖起了新房,人均居住面积达25平方米。自1983年至今,全村实行小学生免费入学,全村60岁以上的老人可领取适额的养老金。1983年,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到祥农村视察,一个月后,又在祥农村召开全省“水产品加工、保鲜、包装”现场会。人们这时才深刻体会到,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春风吹进了这个滨海渔村,唤醒了这块沉睡的土地,给这里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改革开放给祥农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群雁高飞要靠领头雁。蔡金榜是祥农村的党支部书记,书记就是领头雁。他清醒地看到,随着农村改革深化,必须让祥农村干部群众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抓住新的机遇,迎接新的挑战,加快自身的发展。
1984年1月12日,蔡金榜与本村紫菜养殖专家、工程师吴铁民应日本东庆唐先生的邀请,赴日本考察紫菜养殖与加工。
蔡金榜先生
抵达东京后,他们在热情的东庆唐先生等人陪同下,几次去山本和大森两个加工厂与东京都中央卸壳市场(鲫鱼市和商场)、千叶县青堀市新富津渔协,参观了紫菜养殖生产与收割和全自动机械加工,并多次和日本海苔研究所大房刚所长交流了紫菜养殖与加工的技术。
早春的日本,十分寒冷。有一天,蔡金榜和吴铁民顶着凛冽刺骨的海风,随同日本的几位东道主来到新富津。海港里,海水拥着一艘艘白色船身、红色船头的小艇,靠上斜坡挤着一辆辆天蓝色的小型运输车。主人介绍说:“那些小艇是养殖紫菜专用的。我们搞外海紫菜养殖,需要这种结构特殊适应于管理与收割又轻便、速度快的玻璃钢小艇……”。
蔡金榜和吴铁民看在眼里,心中有各自的想法。
也许,对于紫菜养殖专家、工程师吴铁民来说,他看到的是外海紫菜养殖的一条新的路径,但对于蔡金榜来说,他看到的却是海港建设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面对着眼前日本人的沸腾的海湾,在他心中,便开始约略有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在家乡海湾建设码头的设想。
日本之行,对蔡金榜和吴铁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行万里路带给他们的是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思考。这种思考与过去在乡村思考乡村,是迥然不同的思考。
蔡金榜对祖籍在中国的东庆唐十分感激。他说,东庆唐先生当年回中国寻根问祖到了祥芝,是看到了祥芝的紫菜生产情况发出这次邀请的。他承担了蔡金榜等人去日本的全部费用,完全出于无私,出于对故国的深厚感情。
从日本考察回国后,蔡金榜和吴铁民马上与港商合作,引进成套设备和高新技术,创办了“祥农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大胆进行外向型经济的尝试。同时,蔡金榜开始进行祥芝港码头的筹建工作,用全村集体资金及向社会筹集资金,投入200多万元,先期进行码头建设。
蔡金榜从日本一回来就决心干码头。不考虑钱。即使没有钱也要干!当时许多人都说风凉话,认为哪有农民自己修码头的事?农民怎么可能修码头?人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人认为这简直是发神经。蔡金榜听了,根本没有理会。他在日本已经亲眼见过人家日本渔民的码头。一个几户人家的日本小渔村,就有自己的停车场和码头。日本人可以自己修码头,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更何况祥农村是几百户人的大渔村。问题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人的思想观念的转变。
蔡金榜知道要转变人们的观念,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只有真的干起来,一步一步干给乡亲们看,总有一天他们会相信,会理解,会支持的。
蔡金榜默默地干起来。他跑泉州、厦门、福州、上海、北京,跑了几百趟,终于取得了上级有关单位及交通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国家交通部长黄镇东,副部长林祖乙、郑光迪等领导到福建时还曾多次到祥芝关心、视察码头建设情况。而当时,石狮尚未建市,祥农村还隶属于晋江县。
1986年,祥农村委向晋江县打出了《关于续建祥芝港祥农村码头的报告》。报告说:
祥芝港位于年工农业产值10亿县的晋江县东北角,属泉州湾南岸线。陆路距全国著名的侨乡石狮镇16公里;海道距泉州后渚港大轮引航锚地2-5海里,距进口航道小坠门2海里,距泉州后渚港大轮水上过驳锚地5海里;北距上海580海里,距湄洲湾21海里,南距香港337海里,距厦门63海里,东距台湾135海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商品生产的发展,特别是闽南三角区成立后,这里的经济尤其是乡镇企业发展非常快。随之,要求加速商品的流通、增大货物的吞吐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陆上交通拥挤不堪,要求打开海上通道的呼声日趋剧烈。根据对石狮周围五个乡镇的调查,这里每年需调进粮食6-5万吨,煤炭4万吨,建材3万吨,柴油5万吨,化肥及各种日用品3-5万吨,总计22万吨。出口除石材和型砂外,尚有乡镇企业的各种产品,鱼类加工品8-10万吨。
祥芝码头的建设对于加速本地区货物的流通,发展地区的经济将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后渚港小坠门外重载大轮减载过驳,扩大泉州后渚港的纳船吨位、对于过驳锚地大轮过驳的疏运、减少后渚港及泉州内港的疏运压力、加速大轮的周转、增加港口的吞吐量将起着很大的作用。对泉州市和闽南三角区经济发展的后劲也将带来不可忽视的作用。据此:
1985年5月,我们聘请了交通部三航局六公司就建设祥芝港码头和后勤基地进行了水、地质的全面钻探和测绘。在国家建设资金暂时不能顾及的情况下,率先自筹资金200万元(水上行堤150万元,陆域50万元)进行前期建设工作,于1986年6月前期工程完成。在前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交通部水规院、福建省港航管理局、泉州港务局、闽南三角区、泉州市府、晋江县府的领导十分关心,曾先后来现场视察、指导。
由于地方财力十分困难,为了码头建设不至半途而废,避免国家和人民财产的损失,我们恳请上级有关部、厅、局的领导给予大力支持,资助续建资金400万元,以便进行码头续建工程。及早完工,提交使用,以使投入的资金,尽快产生效益。
祥芝码头总投资600多万元,祥农村投资200多万元,后由国家支持400万元。
从1984年底开始,经过整整六年的努力,祥芝码头终于在1990年12月竣工验收,建有重力式钢筋水泥码头一座,码头平台长74米、宽17米、水深6-8米,建成1000吨级及500吨级泊位各1个,引桥2座,引堤315米,堆场、仓库、停车场、办公楼、装卸机械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开创了全国村级集资建码头的先例。国家交通部一个干部还写了一篇文章谈祥芝港的码头建设在《中国交通报》上发表,题目是《当代农民的眼光》。
三
祥芝港作为泉州湾的入口处,历史上伴随着泉州港的兴衰,经历着同样的历史。早在明清时期,就有近上百艘木帆商船航行于台湾及东南亚各国,闽南闻名的“万顺行”老板“亚龙”的后代至今仍有数百人在台湾。据不完全统计,祖籍祥芝的台湾人已达数千人,祥芝“斗美三王府”宫在台湾的台北、新竹、台中等地至今仍有“三王府”庙,每年都有数百人跨海来祥芝进香并捐资重建“斗美三王府”宫,与本地群众结了不少知心朋友。因而,祥芝港早已具备了对台贸易的基础。
历史上,祥芝港原来只是一个海边的小港湾,只能停泊几十条渔船。在没有修建码头以前,渔船进港的渔货需要大船搬上小船,再从小船抬上岸。
自从有了千吨码头,一切都变了样。现在祥芝自然村(即含三村)已经拥有机动船700多条,500吨以上货轮40多艘,祥芝港成为渔港、商港及台湾轮船停靠站,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港和避风港。如今,年货物吞吐量达10多万吨。
昔日荒废的、缺少人烟的祥芝海滩,现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已经是一个美丽富饶的港湾,是一块繁荣昌盛的宝地。
蔡金榜所居住的祥农村地处祥芝港区,全村现有人口3087人,以从事渔业(包括渔业后勤服务业)、水产品加工、海陆运输为主。几年来,祥农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发挥港口优势,靠海做文章,引导和扶持村民实施蓝色工程,发展渔业生产。这两年以来新增、更新改造拖网机动渔船21艘计4465马力;1995年渔业产量达6125吨,产值2700万元。同时,依托码头优越的地理位置,商贸活动和开展对台民间小额贸易也有了明显发展。现有村办集体企业58家,其中石狮水产食品开发公司和祥芝服装厂的年产值都在3000万元以上。1995年祥芝村就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基本实现奔小康、建新村”的达标村,1994年被省政府授予“明星村”的光荣称号,1996年成为石狮市“宽裕型小康”示范村之一。
祥芝码头的建设唤醒了千年沉睡的海湾,给祥芝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福音。1997年,祥芝自然村工农业总产值已超过5亿元。仅祥农村而言,1996年工农业总产值1-48亿元,人均收入6400元,村财政收入104万元。
四
蔡金榜是具有当代眼光与大气魄的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领导人。
他的最大愿望,用他自己话说,是要“把祥芝村建成现代化的沿海港口工贸城镇”。他竭尽全力抓好建好祥芝港码头,只是愿望实现的第一步。
但是,在人们盛誉之下,蔡金榜也有自己的苦恼,他说他最苦的困境,是数年匆匆过去,祥芝港区发展规划仍停留在纸面上。1992年,他们请交通部所属设计院设计祥芝港3000-50000吨级18个泊位码头,第一期工程2个万吨级泊位码头前期工作及施工图纸已完成,但因种种原因至今还没有启动。蔡金榜说如果要算是困境的话,这就是他所碰到的最大的困境。
自然,对蔡金榜来说,他自己所曾度过的生活困苦,已经像尘埃那样轻微,可以略而不计了。
熟悉的人都知道,这个出生于1941年2月的蔡金榜,自幼由贫苦的姑妈抚养长大。16岁时因家贫被迫辍学,他只读了初中二年级,便回家务农,虽然中间又当过一段时间的民办教师。他在60年代虽然当过生产大队干部,但是他仍生活在贫困里,同村里的所有人一样。只要看看,他任祥农村支书,整个大队账面资金只有3元几角钱时,便可想象蔡金榜和他的村民是怎样的贫穷困苦了。
但这些困苦,比起实现愿望艰难的困苦,那实在是太渺小了,因为眼光不同、气魄不同而形成的境界不同了。
不过可以使蔡金榜略可宽慰的是,他大抓的党建,大抓的教育,效果显著,影响深远。
大抓教育,现在已经实现祥芝村的孩子不出村上中学的愿望。
大抓党建,使支部全体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提高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
而这两个方面,实际上都是蔡金榜的愿望实现不可缺少的政治组织的与人才的基础。
如果面对这个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的祥芝村带头人,你一定会相信,他和他的同伴们的美好愿望一定会实现,一定能够实现。
如果面对这个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的党支部书记,你一定会觉得,我们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者,就应该是蔡金榜这个样子。有了这样有远见有魄力、能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才能造福一方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