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苏颂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苏颂(1020-1101),字子容,祖籍同安。幼年居南安康美外祖家,聪颖过人,5岁就能背诵经书和诗文。庆历二年(1042)与王安石同榜中进士。初授汉阳军(今武汉市汉阳)判官,未赴任,改补宿州(今安徽宿县)观察推官,又调江宁任知县。任内整理户籍地册,合理征收赋税,积弊为之一清。江宁任期刚满,其父在河阳(今河南孟县)去世,择地葬于润州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遂举家筑庐于其地守制。 皇祐三年(1051)前后,苏颂出任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推官,以“处事精审”而为留守欧阳修所赏识和信任。自此以后,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官至右仆射兼中书门下侍郎,太子少保,封赵郡公。仁宗朝任集贤馆校理时,对宫廷收藏的各种书籍无不浏览,每天记诵二千言,从此对经、史、诸子百家、图纬、阴阳、五行、律吕、星宿、算法、山经、本草、训沾、文字,无所不通,而且都能“探其源,综其妙”,并“验之实事”,成为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学者。在此期间,他组织编审局。校定《神农本草》、《灵枢》、《太素》、《针灸甲乙经》、《素问》、《广济》、《备急千金方》、《外台秘要》等8部医书。嘉祐二年(1057),编成《嘉祐补注神农本草》和《本草图经》各20卷,前者收药物1062种,后者参考历代《本草》,与当时各州县绘制送上的药物图相对照,考订翔实,图文并茂。明代李时珍称誉此书“考定详明,颇有发挥”。 神宗即位,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保守派司马光、韩琦等人极力反对,斗争激烈。苏颂虽与韩琦等人关系较为密切,但并不坚决反对新法,只在青苗法施行以后,建议把各路提举青苗的官吏改为各路监司的属官,以免政出多门,使州县莫知所从。熙宁三年,苏颂主持礼部贞举,负责向皇帝举荐人员。王安石要破格提拔自己的学生秀州判官李定到朝中任太子中允,苏颂认为不合任官规定,与宋敏求、李大临一起拒绝草拟诏命,因此均被免去知制诰职务,外放为官,成为历史上有名的“熙宁三舍人”。元丰四年,苏颂受命搜集开国以来边境定界和其他各种有关文献,汇编成书,作为邦交依据,六年(1083)书成,神宗很高兴,定名为《华戎鲁卫信录》。 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十一月,诏命苏颂定夺新旧*浑仪。他会同通晓算学,又有技术专长的吏部令史韩公廉及太史局一些有能力的生员,共同设计、制造水运仪象台,费六年而功成。台高35-65尺(约12米),宽21尺,分3层:上层放浑仪,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位置;中层放浑象,有机械传动使浑象的旋转和地球的周日运动一致;下层设木阁,阁分5层,每层有门,每到一定时刻,门中有木人出来报时,为了使人便于掌握一昼夜的不同时间,利用钟、鼓、铃、钲四种不同的打击乐器;绯、紫、绿三种司辰服色,158个木人,其中4个活臂木人来表达时刻的变化。木阁的后面设有漏壶和机械系统,利用水力推动仪器运转。水运仪象台继承和发展我国天文学和天文仪器的研究成果。它的活动屋顶、每昼夜自转一周的“浑象”和结构精巧的擒纵器,分别成为现代天文台的圆顶、跟踪观察机械——转仪钟和后世钟表关键部件的起源。国际天文学界对苏颂的创造发明评价很高,认为它很可能就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说:“苏颂把时钟机械和观测用浑仪结合起来,在原理上已经完全成功。他比欧洲人罗伯特·胡克先行了6个世纪,比方和斐先行了7个世纪”。绍圣初年(1094~1096)苏颂又与韩公廉合撰《新仪象法要》,代表着11世纪我国天文学和机械制作水平,是我国现存的最详尽的天文仪象专著。全书分3卷,卷上介绍浑仪的设计,附总图4种,分图13种;卷中介绍浑象的设计,附总图7种,分图4种;卷下介绍水运仪象的设计,附总图2种,分图21种。图中绘有机械零件150多种。附有依据实测绘制的两套星图,绘星1460颗,比西欧在14世纪文艺复兴之前观测到的星数多438颗,早400年。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五月夏至日,自草遗表,翌日在丹阳去世。崇宁元年(1102)十一月,葬在丹阳县义理乡五州山北阜,赠司空,累勋上柱国,晋封魏国公。遗著有《苏魏公文集》72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