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郑成功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幼名福松,字大木,号明俨,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市千里滨。父郑芝龙,母日本长崎平户市田川氏女。明崇祯三年(1630),成功7岁,自日本回国,在安平求学,取名森。 11岁时曾依塾师“洒打应对进退”为题作文,写下“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也”的惊人之句。其后苦读经史兵法,习练剑术骑射,15岁入南安县学,为廪生,21岁入南京国子监,拜名儒钱谦益为师,钱为他取字大木。 明弘光元年(1645)五月,弘光政权夭折,六月郑芝龙、黄道周等在福州拥唐王朱聿键为帝,改元隆武。八月,郑森随父朝见,深得器重,赐姓朱,名成功,取号明俨。自此中外称他为“国姓爷”。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六月,清军进逼福建,成功对隆武帝表忠说:“臣受国恩,义无反顾,定以死报效陛下”。并献上抗清条陈,建议“据险抗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朱聿键深为赏识,即封成功为忠孝伯,拜御营中军都督、挂招讨大将军印,令他率军镇守军事要冲仙霞关。郑芝龙派人示意成功撤兵,继以断粮饷,致使仙霞关失守,成功被迫引军而还。九月十八日,清军陷福州,旋进军泉州,芝龙聚将议降,成功苦劝无效,即走避金门。芝龙降清,清固山韩岱洗劫安平,田川氏蒙难。成功闻讯赶往安平,收葬其母田川氏尸骸后,到南安孔庙,焚青衣,发誓抗清复明,带着陈辉、陈霸、洪旭等90余人入海,于烈屿誓师,自称招讨大将军,随即往南澳一带招兵,在厦门、金门建立抗清基地。 永历元年,即清顺治四年,八月,成功与其叔郑鸿逵合兵攻泉州,于桃花山一带重创清军,声威大振。翌年三月,攻克同安。是时明桂王朱由榔即位于肇庆,成功派员上表称贺,并建议水陆并进,以恢复明朝。随后挥师南下,驻扎于铜山,分派甘辉、施琅诸将攻克诏安、漳浦等地,控制漳泉至粤东沿海一线。兵力发展到四万,设左、右、前、后、中五军,厦门设参军、协理诸官分管军政事务,并开设商行沟通内地与海外贸易,设裕国、利民两库稽算东西两洋船本利息,建立稳固的后勤基地。十一月,永历帝派钦差到厦门,封郑成功为延平公,成功自是奉永历年号。 永历四年(1650),清军大举南进,永历帝诏令成功勤王,闰十一月,成功兵至南澳,左先锋施琅畏难请退,成功亲率大军,水陆夹击,大败清军于揭阳、澄海。翌年初,清福建巡抚张学圣命提督马得功乘虚攻厦门,守将郑芝莞不战而逃,郑鸿逵救援不及,厦门失陷。成功回师厦门,斩芝莞,削鸿逵军职,施琅畏惧潜逃降清。成功安定金厦后,出师围漳州城达八个月,清固山金砺自浙江驰援,成功退守海澄。七年五月,清廷以“海澄公”爵位引诱成功。翌年二月,清廷派叶成格招降,许以漳、泉、潮、惠四府供成功安置所部,九月,谈判未成。成功一面秣马厉兵,派兵往各地征集粮饷;一面加强厦门后方建设,改厦门为思明州,设置吏、户、兵、刑、礼、工六官和察言、承宣、宾客三司,以及印局、军器局;部队分七十二镇,每镇五协,各设正副统领,以便训练和作战,置储贤馆、育胄馆,接纳各地义士贤人,培养烈士子弟。又设仁、义、礼、智、信、金、木、水、火、土十家商行,经营财货,以济其用,使厦门岛的行政、军队、经济有条不紊。是年十月,成功命林察为水陆总监,挥军南下与李定国会攻新会,因途中耽搁,李定国孤军无援,退回梧州,林察北返,转攻漳州,清守将刘国轩献城归降。九年,成功派洪旭、陈六御率兵攻舟山,克温州、台州,清廷以成功拒降,把其父芝龙收捕入狱,并派亲王世子济度率大军入闽,成功收兵回厦,加强海陆防御。十年四月,清军济度水师出泉州遇风暴,成功乘势进击,大败清军于海上。六月,海澄郑军守将黄梧投清,使郑军在该地的军需损失净尽。成功攻泉州不下,即命甘辉统领水师北上,八月攻下闽安镇,十二月攻取罗源、宁德,杀清军先锋阿格襄于宁德城郊,翌年二月攻取台州。 永历十二年(1658)正月,永历帝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成功决计北伐,他一面奏请永历帝诏李定国出洞庭会师江南,约请兵部侍郎张煌言出兵舟山;一面加紧选练精兵,组成“铁军”。五月初七,成功颁布北伐令,严明纪律,十三日,亲率甲上17万,水师8千众,战舰数千艘,号称80万大军,在厦、金誓师北伐直取金陵。六月攻占平阳,围温州,七月到达舟山与张煌言会师。八月入长江,攻羊山,因遇飓风,舰队被冲散,损失兵将数千员,折回舟山休整。永历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成功再次率师北上,攻崇明,取瓜州。六月成功命张煌言分兵上溯芜湖,截击上游清兵,令刘猷守瓜州,自己直取镇江,二十二日冒雨进攻,一举夺下镇江城。郑军纪律严明,百姓安居乐业,无不赞为“天兵”。随后直捣南京,沿江太平、宁国、池州、徽州诸府县闻风归附,江宁一地已在郑军包围之中。七月十日,郑军自凤仪门登岸,成功遥祭明太祖孝陵。时南京城守将梁化凤诈称献城纳款,施缓兵之计,甘辉等将领力主速攻,成功不听众言而陈兵城下,坐待梁化凤出城投降。清军乘郑军放松戒备,于七月十二日出城反攻,郑军措手不及,迎战失利,甘辉、陈魁、张英、潘庚锺等将领阵亡,芜湖失守,郑军被迫回师厦门。 永历十四年,清闽浙总督李率泰集闽、浙、粤等省重兵于漳泉,窥伺厦门。成功派陈鹏、郑泰分守高崎与金门,自己带陈辉、周全斌、黄廷等出海门迎敌,五月,清军达素收买陈鹏为内应,进兵海门。双方海上激战,成功乘午时潮起发动总攻,郑泰率军从金门来援,郑军如虎添翼,海上大败清军水师,部分从高崎登陆的清兵,被守将陈蟒阻击,达素偷袭厦岛失败,收拾残部逃回泉州,不久在福州吞金自杀。 永历十五年(1661),成功见金、厦弹丸小岛,终难以持久,决计东征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三月二十三日,成功留郑经守厦门、郑泰守金门,自己统率大军25000人,战舰300余艘,从金门料罗湾出发,翌日到达澎湖。四月初一黎明,冒狂风巨浪直抵鹿耳门外。鹿耳门港道水浅礁多,荷兰殖民者侵台后,以沉船设阻。郑军于午时乘潮,由何廷斌导航,直入禾宁港登陆。四月三日,荷酋揆一命荷军全力反扑,成功水师击沉荷铁甲舰赫克托号,并用火船围攻其余战艇,荷军大败而狼狈逃遁。陆上,郑军在北线尾全歼来犯荷军,击毙其上尉贝尔德,乘胜包围赤嵌城。成功一面阻击来自台湾城的荷兰援军,一面向赤嵌城的荷军守将描难实叮发动政治攻势。揆一见赤嵌难以困守,提出以十万两白银犒师,“年年照例纳贡”的条件,换取郑成功撤兵。成功严正声明:台湾一向属于中国,自应归还原主,并通谍赤嵌荷军24小时内投降,否则即发起总攻。描难实叮见大势已去,四月十日宣布投降。 成功光复赤嵌后,改赤嵌为东都,设承天府,置天兴、万年两县,遂清查田园人口,制订赋税,并于东都设四坊,鼓励贸易,又挥师进攻台湾城。荷军总督揆一,凭恃炮坚城险,负隅顽抗,等待援兵。成功采取长期围困,俟敌自溃的战略,留下部分兵力围城,其余部队分别到台湾城四周近邻屯垦,令各镇按地“插竹为社,斩茅为屋,围生牛教之以犁,使野无旷土,而军有余粮”;鼓励文武官员招佃垦荒,但不准混圈田地,侵害居民利益。成功亲自带户官到高山族村社巡视慰问,送给他们牛、犁、种子和棉布丝绸,鼓励耕织,所到之处“男妇壶浆迎者塞道”。同年八月,荷兰殖民地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东印度公司派考乌带兵700人,战舰10艘驶近台湾,企图救援驻台荷军,当即遭到郑军水师迎击,考乌弃军南逃,其舰队溃不成军,台湾城荷军军心动摇,有些士兵出城投诚。成功于十一月中旬集中兵力,二十日发起总攻。荷兰总督揆一势穷力竭,于十二月初三(1662年2月1日)投降。 成功收复台湾后,改台湾城为安平镇,并以此为政治、经济、军事的中心。开始整肃吏治,处死肆意吞占公共财物的承天府尹杨戎政和大将伍豪;同时颁布屯田令,分派各镇赴各地开荒,允许各级官吏将士建屋开矿,永为世业;鼓励官兵从事渔业、经商,建造大船通商日本与南洋诸岛,令金门、厦门、铜山、达壕诸镇冲破清廷禁令,与内地通商。因此,“台湾日盛,田畴市肆,不让内地”。永历十六年即清康熙元年(1662)初,清廷下令迁界,实行海禁,强迫闽、浙、粤沿海居民内迁30至50里。成功接引大陆因迁界而流离失所的数十万百姓到台湾安置,又令驻厦等地官员迁家于台。 因台湾初辟,百废待兴,郑成功焦心积虑,加之多年戎马倥偬,积劳成疾,于是年五月初八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