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著名侨乡——南安市,位于福建东南沿海,与台湾、金门隔海相望,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海滨邹鲁,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目前,全市面积2036平方公里,人口146万人,归侨、侨眷74-8万人,海外华侨、华人142-89万人。近年来该市连续获得全省“十强”县(市)称号,并跻身全国“百强”行列,成为闽南地区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
(一)
南安人曾创下了辉煌灿烂的历史。公元260年(三国吴永安三年)建县,初名为东安县。西晋太康三年改名晋安县,南北朝先后更名晋平县、梁安县。梁天监中设南安郡,辖兴化、泉州、龙溪,“南安”之名由此始。后经多次变迁,自唐懿宗咸通中,南安辖地基本保持至今。南安历史上曾一度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丰州金鸡古港是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南安的对外开放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它也是宋元时期泉州对外通商的主要港口。199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南安撤县设市,全市现辖20个镇,2个乡。
由于经商谋生和宗亲等关系,南安人早在汉魏时期就有出国旅居,而较多的是在唐代,他们远涉重洋,旅居海外,足迹遍布东南亚、美洲、澳洲以及西欧诸国。据1993年出版的《南安县志》记载,龙朔元年(公元661),旅居菲律宾的南安人郑国希卒,葬于菲律宾礼智省马亚辛,为史载福建最早出洋唐人。早期出国的以劳动者为多,他们从事农垦业、手工业或小商贩,以谋生为主要目的。明洪武25年(1392),南安人蔡崇奉敕到中山(今琉球)任翻译,后留居中山,成为琉球蔡氏始祖,扩大了大陆与海外的文化交流。
据1997年侨情普查表明,南安旅外侨胞主要分布地区是:马来西亚43万人,新加坡20万人,印尼33万人,菲律宾30万人,缅甸6-2万人,泰国4-1万人,越南、日本、朝鲜、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法国、瑞士、西班牙、丹麦等国家和地区6-59万人。
(二)
南安人在国外定居以后,为侨居地的经济开发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大力促进侨居地的农垦、矿山、种植、商品流通等行业的发展,推进了社会的进步。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起,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南安华侨涌现了一批著名的实业家,成为当地经济建设的佼佼者。较早著名者有巨富黄奕住、蔡浅、林路等人。随之有誉满海内外的梁后宙,组织领导开垦林厝港800英亩荒地,经过几十年的辛勤开垦和建设,把林厝港开辟成为拥有10万人口的繁荣新区,梁也成为新加坡知名企业家。被誉为“橡胶大王”的李光前,1928年创办南益橡胶种植有限公司,经营不断扩大,还先后参与创办华侨银行和华商银行,成为商界巨子。不少华侨、华人涉足金融、证券、科技,开拓新的领域。1985年,旅美王哲铮博士当选为美国“科技先驱人物”,同时载入《世界科技界领先名人录》。
华侨华人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重视文化事业,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1914年,南安华侨在新加坡假凤山寺两侧厢房创办南明学校,这是最早的华文学校。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地南安华侨富有者,均踊跃担任各类学校董事长或理事,争为教育办好事已形成风气。李光前和同安人陈六使,还发起创办南洋大学。李光前创设李氏基金,用于支持办教育及其他公益事业。南安人也带去佛教文化,祈求神佛庇佑。新加坡南安人于1836年就兴建凤山寺。近代,南安名僧博初、转逢、性愿、广义,都到南洋弘法。性愿法师在菲律宾创立信愿寺、华藏寺,被称为菲律宾佛教开山祖师。
南安华侨在海外组建了为数众多的社团,今东南亚各大埠都有南安宗亲会馆组织。会馆开办实业,开展对外联络活动,帮助华侨华人。据1997年的侨情普查材料表明,海外社团总数达800多个,华侨、华人参加各类社团32-6万人。
(三)
华侨对家乡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旧社会农村有不少人生活依靠侨汇接济。据民国31年(1943)的调查,全县生活资源以本土生产为主的占65%,以侨汇接济为主的占35%。抗战胜利后每年全县侨汇达24万元左右。尔后1985年达7360-62万元。侨胞捐资公益事业出现好势头。1988年捐资达1800万元,1989年至1993年,华侨捐资2-3亿元,捐资超100万人民币的个人或团体达100名(个)以上。自1994年以来,每年捐赠公益事业的资金均在一亿元人民币以上。据统计,近4年来,捐资总额达4-6155亿元人民币,为南安的社会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黄仲咸先生于1990年设立“教育基金会”,每年均用巨资开展奖学奖教活动,7年来受奖的教师、学生分别达3348和9500人次。1949年以来,侨胞捐资公益获省政府颁发的金质奖章220多人次。同时,近年来侨胞投资也表现了很大的热情,张水荃、戴新民先生分别投资南安的城市建设和公路建设。据初步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旅外侨亲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持续高涨,计投资兴办企业630多家,成为南安经济发展的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
(四)
南安侨务工作不断发展,日臻完善。在安置归侨方面成绩显著。1960年创建雪峰华侨农场,安置归侨653人。1978年,又安置越南归侨308人,侨务政策得到很好落实。从1984年开始,对被挤占的侨房进行清理,落实退还产权使用权。共清退华侨私房401户,面积8-7万平方米。各级加强保护华侨、归侨、侨眷权益工作,建好侨情档案,发挥侨乡优势,为对外开放服务,全市侨务工作已走上健康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