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第二节 分布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1997年,南安市侨务部门贯彻省、市侨务工作会议精神,对全市侨情进行普查工作,掌握了南安市的基本侨情。 1、全市现有归侨5600户2-8万人,侨眷属13-7万户计72万人。归侨、侨眷占全市人口总数146万人的52%。 2、华侨、华人计22-4万户142-89万人,是全市人口总数的97%。 3、主要分布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43万人,印尼33万人,菲律宾30万人,新加坡20万人,泰国4-1万人,缅甸6-2万人。越南、日本、朝鲜、韩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英国、德国、瑞土、丹麦、柬埔寨、荷兰、西班牙、瑞典、沙捞樾、新西兰、捷克、南非、玻利维亚等约5-35万人,其他国家和地区1-24万人。 4、海外社团:总数800多个,华侨、华人参加各类社团人数32-6万人。主要社团有新加坡南安会馆,菲律宾菲华南安公会,马来西来南安社团联合总会等。 一、马来西亚 南安人移居马来西亚,人数最多,分布在各个州,而以槟城、雪兰莪、柔佛、马六甲、森美兰、吉玻、霹雳、吉兰丹、关丹等为多,大部分州都设立了南安会馆。在马来西亚定居的南安人,族亲聚居人数较多的有黄、陈、叶、张、林等姓,不少还成立氏族宗亲会、公会,作为服务社区、服务华人宗亲的一种组织。如,柔佛州南安东房张氏公会,马来西亚南安刘氏公会等。祖籍美林南厅的尤芳撰,就担任过槟城尤氏卿田堂主席。 南安人在马亚西亚大都从事种植、开垦、经商等活动。还有经营五金、建筑、酒店、房地产等业。马来西亚的南安人很早就有经营橡胶园的,不少人成就卓著。在首都吉隆坡,也居住不少的南安人。祖籍美林的尤人俊,1870年出生于吉隆坡的华侨世家。其曾祖父到南洋谋生,到他已是第四代。 在槟城的南安人,多数来自眉山、仑苍、诗山、美林、溪美等地。槟城是南安人较早移居的州,大多数聚居在市区及附近一带,有数万人。 在柔佛州的南安人也较多,主要来自诗山、康美、丰州、码头等地。 在雪兰莪州,经商的南安人较多。主要来自码头、美林、梅山、翔云等地。 二、印度尼西亚 移居印度尼西亚的南安人,主要分布在爪哇岛东部的泗水、三宝垄,西部的雅加达,苏门答腊岛的棉兰,以及玛琅、巨港、望加锡等地。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区、城郊的集镇。据初步统计,居住在印尼的南安人达33万人,位居第二。 在南安人聚居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多数人从事商业活动,有不少人开办工厂。南安人多来自蓬华、水头、丰州、金淘等地。他们开办布业、食品、土产等公司。 在泗水,也聚居着来自丰州、官桥、洪濑、梅山等地的南安人。这里有南安人办的纺织厂,印务贸易公司等。 印尼当是南安人移居国外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九世纪就有南安人移居爪哇岛。清代初年,郑成功最小的儿子郑明就率船队往印尼爪哇,在那里定居开发。而二战前的棉兰南安会馆,就有会员1000余人。棉兰南安中学(高中、初中、小学三校),创办于1920年,学生数达1500多人。 三、菲律宾 从地理上看,东南亚各国以菲律宾离我国最近,它紧靠南海。因此,历史上海外交通较早,菲律宾(旧称吕宋)是南安人最早抵达的外埠之一。据载,最迟在唐代,南安人就到菲律宾旅居经商。南宋,丰州金鸡港为对外通商通航的重要港口,当时出洋已颇具规模。据清康熙《南安县志》载,当时的石井港也是对外贸易之泊地,外洋各国梯行而至,可见盛况空前。 明代,南安人纷纷移居菲律宾南部的和乐(苏禄)、明达瑙(棉兰佬),中部的怡朗、宿务和北部的马尼拉、大港等地。1571年,西班牙占领吕宋岛后,移居菲律宾的华侨络绎不绝。至1589年,马尼拉的华侨已达一万多人。1948年以后,菲律宾种植业迅速发展,西班牙殖民者放宽对华侨入境的限制,同时,许多南安人通过“契约劳工”或亲友资助向菲律宾移民。1918年起,菲律宾政府放宽入境政策,华侨纷纷把自己的亲人接往菲律宾,南安出现离乡移居菲律宾的浪潮。至1939年,据《南洋通报》社估计,华侨总数至少有30余万人。南安人此时约占五分之一。 据1997年南安侨情资料表明,菲律宾的南安华侨、华人已达30万人。南安华侨、华人主要聚居在马尼拉、宿务、碧瑶、潘丹等地。菲律宾南安华侨、华人来自蓬华、洪梅、金淘、水头、康美、石井等地,菲律宾的南安华侨、华人主要从事工商业及运输、银行、保险等。还办有农场、畜牧场、伐木场等。 四、新加坡 新加坡在宋代以前已有华侨的足迹。1829年,新加坡丹绒巴葛发现31位姓名不详的南安县人合葬墓,可见南安人定居之早。 1824年8月,英国殖民者辟新加坡为自由港,南安人移居新加坡日益增多。值得一提的是,南安乡亲1826年倡建凤山寺(1836年建成),由先贤梁壬癸先生募捐建筑凤山寺于青山亭附近,祀奉广泽尊王,后多次重修,香火繁盛。南安人很早开始移居新加坡,到民国时期大量南渡新加坡,经过几代人繁衍,现在居住在新加坡祖籍南安的华侨、华人已有20万人。在新加坡的各族移民中,以华族为多,约占75%,华族中以福建籍为多,约占50%,而福建籍人当中,则以闽南人居多,而闽南人当中则以南安、安溪二地居多。 早期移居新加坡的南安人,大多参与开发乡村、发展种植业。著名的潘家村就是其中一例。住在义顺兴利芭潘家村的潘姓邑人,祖籍都是南安罗东炉内,其先祖因中国战乱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南来谋生,1914年从杨厝港十一条石迁至兴利芭,重建潘家村,以至现在。他们数百人聚族而居,以祖庙“横山庙”为中心,世代务农为主,他们在这里办学校,并组织理事会,形成一种以地缘、血缘和业缘为结合体的家族社会。 南安的新加坡华侨、华人,现从事多种职业,有经商、种植、运输、办厂等。还有经营银行、建筑、房地产、仓储等,在当地颇具规模和实力,南安的华侨华人在新加坡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