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第三节 社团组织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由于旧中国贫弱不振,身处异域的海外华侨得不到祖国的保护,受殖民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的歧视和压迫。为了在居留地生存发展,他们自发组织起以血缘、地缘、业缘为基础和纽带的华侨社团,以期望相助,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南洋一带早期闽籍华侨的社团组织是以寺庙活动形式出现的。由华侨捐建的寺庙,既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当地侨胞宴聚联谊、丧葬祭祀、调解仲裁、公断是非的地方。 后来,随着出洋定居的华侨日益增多和华侨经济事业的逐步发展,以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宗亲会、同乡会,以业缘为纽带的同业行会(后发展为商业总会)相继出现。 东南亚各大埠都有南安宗乡会馆组织,随着社会发展变化,逐步演变成大的联合性会馆,并实行注册,开办实业,开展对外联络活动。 一、慈善组织 菲律宾华侨善举公所的前身是1873年甲必丹属下的华侨服务机构。该机构除了慈善事业以外,还涉及华侨社会的商业事务、华侨教育。当时菲律宾受西班牙统治,设甲必丹制度,以管理华人社会。清代后期南安旅菲华侨杨尊亲(金淘籍)以经营有方,热心公益荣任甲必丹,管理中华商务局、中西学校(最早的华文学校)。杨氏致力善举多年,深受菲律宾人民敬仰怀念。 美国占领菲律宾后,废除甲必丹制度。华侨医院、华侨公墓等管理权暂归清政府在菲总领事。后来,第二任总领事提倡组织华侨善举公所,并于1900年正式成立,由侨界24位有名望者担任董事,其中就有南安籍华侨。在1896年菲律宾的独立运动和1899年的美菲战争中,南安人王彬(官桥籍)曾担任菲律宾军人及战争难贫救济协会会长,大力赞助保护幼童,并协助建立菲律宾商会组织。菲律宾工会成立时,王彬被选为首届司库。王彬还十分热心其他社会公益事业,1913年王彬卒;1965年,马尼拉市议会将马尼拉华人区的一条街道改名为王彬街;1973年,菲律宾政府特为王彬建立纪念碑,以纪念其功绩。菲律宾另一位南安籍华侨吴记藿(码头籍)也十分热心公益事业,他多次被选为菲律宾中华总商会董事、中华布商会会长。1921年,为反对菲律宾政府歧视华侨的“西文簿记案”,菲律宾中华总商会召集旅菲97个华侨团体,成立华侨联合会进行抗争,记藿被推选为联合会副主席。经6年抗争、上诉,在“西文簿记案”中终获胜诉,为华侨在经商活动中使用祖国文字讨回了公道。18岁到菲律宾谋生的苏嘉将(康美籍)也是一位慈善家,他对当地教育卫生、造桥修路、扶贫济困等事业也都倾其全力,连任马尼拉苏氏宗亲会理事长,又是菲华商会、防火协会会长、文学院副院长、中西学校副董事长及在商联总会等团体任职。祖籍官桥的柯波楚70年代也曾连任五届菲华总商会副会长,为在菲华侨的公益事业做出一定贡献。 印尼成立较早的慈善机构有1729年的“养济院”,1865年的“总义祠”,1876年的“文献堂”和1895年的“福寿会”等,这些组织帮助华侨办理丧葬,救济孤贫病残,是印尼华侨社团的雏形。之后,就诞生了华侨总会等社团组织。南安人王宁泄(水头籍)在当时侨界中享有很高威望,曾任先达华侨总会执行理事会会长,福建华侨同乡会主席等职。金淘籍的陈海瑞亦十分热心印尼的公益事业,曾捐巨资支持当地华侨救济总会和华人子弟学校。1965年,印尼掀起排华浪潮,他以陈圣王庙家族负责人的身份,广泛联络乡族,协助排忧解难,获得了华侨社会的广泛赞誉。 马来西业的华侨慈善机构基本上属于各同乡社团,如雪兰莪最早的“福建公司”成立于1855年,1926年改名为“福建会馆”。南安人刘西蝶(码头籍)历任马来西亚雪兰莪福建会馆副会长、南安会馆永久名誉会长、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中华大会堂、华人总商会、同善医院、中华中小学、中华女校等董事之职,他热心社会公益,1962年曾以服务社会有功,荣膺雪州PSK勋衔,1968年复膺大马最高元首封赐丹士理(PSM)勋衔。石井籍的卓水龟对教育慈善事业也十分热心,1958年他在自己的胶园中捐地创办养正中学,任董事长,平时乐善好施,于修桥造路等社会公益事业贡献良多。 新加坡的华侨机构一样附属于各同乡社团。著名实业家李金塔(石井籍)生前曾任新加坡屋地发展公会首届主席,历任乡中区公民咨询委员会主席、南安会馆凤山寺重修工作委员会主席等10多个团体和慈善机构要职。他热心教育事业和福利事业,每多慷慨解囊,1964年荣获新加坡元首颁赐公共服务星章。梅山籍的李引卜曾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副会长、福建会馆副主席、橡胶公会主席、南安公会主席、李氏宗祠族长等,1965年获马六甲州长特颁(P·S·K)勋衔。罗东人黄奕岁在星洲亦慷慨热情,为华人社会所拥护,1964年被推选为雪州马华公会会长,连任至1971年。1968年获得大马最高元首(A·M·N)勋衔。 在新、马乃至整个东南亚南安华侨中,在慈善事业方面贡献最大、影响最深者,当属李光前博士。李光前系梅山人,10岁随父南渡新加坡,后成为该国工商界的巨擘。他多次当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星马中华商联会会长。1952年光前以其大部分资产设立李氏基金,规定其所有收益用于教育、慈善、公益事业。1958年起,他担任新加坡福利协会主席达6年之久,每逢灾害他都亲赴灾区视察慰问。因功勋卓著,1964年他获得最高元首授予的“丹斯里”荣衔。对故国的教育和其他事业,他也倾注巨资,1964年回国治病期间,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赞扬。 其他国家的南安华侨在侨居国对慈善事业也多有贡献,如泰国华侨叶金剪(金淘籍),青年时挣钱并不多,却在该国逢雅府倡办大昌学校,并坚持40多年一直资助该校经费。 二、商业行会 菲律宾中华商务局主要管理华侨社会的商业事务、华侨教育,当时创设甲必丹制度,南安人杨尊亲任甲必丹,全权管理该机构。1906年改称:“小吕宋中华商会”,其后复演变为菲华商会联合总会(简称“商总”),因在“西文簿记案”中胜诉,威望大增,逐渐成为菲律宾华侨社会最高的综合性组织。南安人郑龙溪(祖籍官桥)曾任“商总”总理事长,他以经营造纸厂、味精厂、家用电器、玻璃厂、瓷器厂、建材厂闻名全菲,在日、台亦有跨国企业。洪梅籍黄书汉亦曾身兼菲岛多家商业行会职务。 印尼中华总商会是当地华侨商业社团的总机构。黄正泉(诗山籍)曾任该会福利部主任,在金融方面,黄先生曾任印尼国际银行董事长。傅子初(丰州籍)则在玛琅任玛琅中华侨团总会主席,为当地侨胞谋福利,同时促进了中国同印尼的友好关系。水头人王宁泄则担任先达华侨总会执行理事会副会长。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的前身是“中华商务总会”著名华侨领袖李光前(梅山籍)曾多次担任该会会长。1942年新加坡沦陷后一度停止会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李氏再度被选为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会长兼星马中华商联会会长,他的同乡李引卜也曾担任过副会长。该会现拥有近600个团体,是新加坡华侨商业社团的最高组织。 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是全国性的华侨工商联合组织。其宗旨是:“联合马来西亚各地中华商会,振兴及维护商务,协助工农矿业以及联合其他各族商会,促进经济繁荣,共谋社会福利。”诗山籍梁子意任会长。著名慈善家、李成枫(梅山籍)曾任吉隆坡及雪兰莪中华工商总会副会长;南安人刘西蝶(码头籍)亦历任马来西亚雪兰莪福建会馆副会长、华人总商会董事等职。 除全国性总会外,华侨所涉足的各种经济行会,还有各种商业行会。 菲律宾最早的行会组织是崇宁社,创立于1880年,是中华木商会的前身。1903年又成立“中华布商会”,码头籍的吴记藿曾任该会会长。官桥籍的柯波楚在菲有“布业大王”之称,也担任过中华布商会的领导职务。马来西亚华侨刘寿荣(码头籍)曾任该国木商会会长。 居住在新、马的南安华侨中有许多在橡胶业方面颇有建树。李成枫曾任马来西亚树胶公会总会会长,他的同乡李引卜也担任过橡胶公会主席。李文深(梅山籍)也是马来西亚橡胶界活跃人物之一,现任雪彭华人橡胶公会要员,总商会理事。 新加坡南安籍华侨除在橡胶方面业绩非凡外,在建筑业也有不凡建树。林路建新加坡最宏伟的维多利亚纪念堂,赵翁建浮尔顿大厦和博物院大厦,李金塔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投资房产业,生前曾任新加坡屋地发展公会首届主席,为该国城建作出巨大贡献。 三、同乡会和宗亲会 1800年创建的马六甲福建会馆是马来西亚最早的同乡社团之一,其后各州相继成立福建会馆。1956年7月,全马十三间福建会馆代表聚集在吉隆坡雪兰莪福建会馆,召开福联会发起大会。1957年6月,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宣告诞生。南安人李引卜曾担任该会主席,刘西蝶也担任过该会董事。1986年以来,南安人刘景成担任该会主席。 在马来西亚各地,凡南安华侨华人聚居较多的州市,都建有南安会馆。槟榔州南安会馆是马来西亚最悠久的华侨同乡会之一,成立于1894年,已历百年。柔佛州南安会馆成立于民国四年(1915年),雪兰莪南安会馆创立于1939年。这些会馆成立的时间较早,以后在马来西亚各地又陆续成立了数十个,直到八十年代,由雪兰莪南安会馆牵头主创,于1982年8月成立了马来西亚南安社团联合会,成立时有10个团体成员参加,以后迅速增加至几十个,成为马来西亚南安同乡会的最高领导机构。 新加坡福建会馆于1860年在天福宫正式成立,一度称福建公司,因设于天福宫,又称天福宫福建会馆。 新加坡南安会馆创立于1926年,迄今已有70余年历史,日本占领新加坡后会务一度停顿,1945年恢复会务,1949年申请注册为非营利有限公司,1975年迁址,1996年成功举办世界南安同乡联谊会第三届恳亲大会,为联络海内外南安乡亲的情谊作出了贡献。会馆楹联颇寄情趣:南来旧雨迎新雨;安得他乡胜故乡。 印尼最早的福建南安同乡社团是1880年成立的“福建公司”。巴达维亚的福建会馆,其前身是巴城“福安公司”,1911年易名印尼福建会馆。南安人王宁泄(水头籍)曾任福建华侨同乡会主席。1945年成立的东爪哇泗水泉属会馆,是南安、晋江、同安等县的同乡社团,会员达700余人。1950年建立的玛琅漳泉会馆,会员有400多人,南安丰州人傅子初曾任玛琅中华侨团总会主席。 缅甸除“福建公会”外,还于1904年成立“温陵会馆”,是南安、晋江、惠安、同安、安溪五县旅缅华侨共同建立的地区性同乡组织。 泰国福建会馆创建于1911年,发展至1981年会员达1800多人。南安人李成华(梅山籍)在泰国以经营房地产和橡胶而闻名,曾任该会馆副理事长。 下面简介几个有影响的南安籍华侨同乡社团(因资料短缺,一些同乡会未能介绍,请谅): 新加坡南安会馆: 创立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由王加禄、侯西反等首倡,购置安祥山五间两层店屋为会产。首任会长王加禄。日军南进时,会址成为抗日义勇军总部;新加坡沦陷后,一度停止会务。抗战胜利后,会馆由梁后宙、周献瑞、林建达领导。1946年发起组织马来亚南安总会,周献瑞当选主席。1970年耗资40万元建新会馆大厦。历任主席有王加禄、梁少山、侯西反、周献瑞、林建达、吴鸿业、林文鸳、黄国庆。 马来西亚槟榔州南安会馆: 成立于1894年,以“敦睦乡谊,为同乡谋福利,参与社会公益慈善教育事业,发扬民族文化”为宗旨。初期于柑仓园租赁屋舍为会所,1979年建成新会所大厦。创设有奖助学基金会。1979年成立青年团,1986年成立妇女组。其青年团活动十分活跃,曾参与“东南亚南安恳亲大会”、“寻根大会”等。现任主席叶建南。 马来西亚柔佛州南安会馆: 创立于民国四年(1915年),成立初期定名为南安公会,1926年在峇株市购置会所,并易名为峇株吧辖南安会馆。日本入侵后遭摧毁,日本投降后修整复兴,1946年恢复会务,复兴后第一届会长张文惠,现任会长苏木有。 雪兰莪南安会馆: 该会于1937年由邑人领袖刘西蝶、侯西林、黄和先、刘西琛、叶办增、刘甫秀等联名发起,公举刘甫秀为临时主席,经两年筹备,1939年获得官方批准注册,正式宣告成立。洪启读担任首届会长。创立奖助学金和慈善基金。尤人俊、刘西蝶、刘景成、黄炳成等都曾担任该会会长。 马来西亚南安社团联合会: 由雪兰莪南安会馆牵头,经几年筹备,于1982年8月正式成立,以联合会形式促进各地乡会的团结和联盟。初创时由10个团体成员组成:雪兰莪南安会馆、柔佛州南安会馆、槟榔州南安会馆、森美兰南安会馆、吡叻南安会馆、吧生滨海南安会馆、登嘉楼南安会馆、大马南安刘氏公会、槟城尤氏卿田堂、柔佛东房张氏公会。1983年曾组织会员在全马巡回访问,促成该国其他南安同乡组织尽数加入该会。1984年成立青年团,并开办南联控股有限公司。历任主席黄炳成、叶建南、黄衍说。 菲华南安公会: 菲华南安公会成立于1990年,会址在菲律宾马尼拉,首任会长陈经纶。第二任会长黄书汉,第三任会长许清彩。曾在马尼拉成功地举办第二届世界南安同乡恳亲会,1996年选举产生第四届理事会,理事长戴新民。 南安华侨在居住地除了组织同乡会外,还按姓氏、血缘关系组织起宗亲会。 在菲律宾,著名的宗亲会有:世界江夏黄氏宗亲会(会长黄书汉)、菲律宾陇西李氏宗亲总会(会长李赐嚼)、菲华南安刘林同乡会(会长刘文星)等。 在马来西亚,联系较多的宗亲会有:陈氏潮塘社(社长陈宗振)、黄氏坊前诗峰社(会长黄家隆)、槟城尤氏卿田堂(主席尤芳撰)、南安东房张氏公会(会长张世忠)等。 在新加坡、联系较多的宗亲会有:星州李氏宗亲分会(会长李丰林)、星州南洋梁氏分会、菲岛江夏黄氏宗亲会(会长黄书汉)等。 四、其他社团 1936年由旅居菲律宾的南安人张栋梁(官桥籍)与同乡高作揖、蔡振声、陈曲水(官桥籍)等人发起成立“菲律宾怡朗华侨救亡会”,该会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日。陈曲水担任执委、主席,主编出版《民族斗争》半月刊,报道抗日形势,组织怡朗华侨妇女救国会,并先后选派4批华侨青年回国参战。 洪骏声(丰州籍)在印尼开展活动,1931年受命在泗水店中发展工作,建立“青年互助社”,组织“革命互济会”,团结各阶层进步人士,1933年被荷兰殖民当局驱逐回国。丰州人傅维丹于“七·七”事变后,响应陈嘉庚的倡导,联合三发埠华侨成立“三发华侨筹赈祖国难民委员会”,维丹任第一届文书,第二届当选主席。1941年,他又加入当地“民族抗日反帝大同盟”。 “中国留印度海员临时工作队”是新加坡著名华侨烈士林谋盛参与创建的,谋盛任组训委员兼总务组长,随后,带领百名优秀青年,参加“一三六部队”,开展敌后抗日活动。 印尼东方音乐社和菲律宾长和郎君总社是民间艺术团体,曾多次组团参加在南安等地举办的南音演唱,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