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侨汇
华侨寄款回家,在清代有托亲人带回,有靠水客捎带的,本世纪初,厦门已有轮船往来于南洋各埠,水客年正常可收汇三次,逐渐形成为经营侨批业的民信局。民国前,南安为农村社会,其经济基础是农业,但因人口多,农村经济困难,在很大程度上靠侨汇,据民国31年(1942年)调查,全县生活资源自供自给的只占65%,靠侨汇接济的占35%。根据前引《南安政书》记载,民国时期本县人民在南洋谋生的,大部分人以每月寄款养家为主,寄款数量是多是少与侨胞所从事职业收入多少和汇率高低有关。民国19年至21年侨汇可观,全县每年达2千万元,其后逐渐减少,但还在1千万元左右,抗战胜利后每年侨汇又在2千万元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侨汇迅速恢复。1952年各民信局纳入中国银行管理轨道,加强派送工作。1957年,泉州地区侨批业联合成立派送处,南安在诗山、梅山、洪濑、溪美和水头五个派送站提高送款效率。人民政府在保护侨汇、服务华侨方面有严格规定和措施,侨眷有使用侨汇自由,可用于建造房屋、安排生活,以及婚、丧、喜庆等,任何人不得干涉。对侵吞侨汇的不法分子,给予严厉制裁。1955年到1957年在诗山、洪濑、溪美出现三起冒领侨汇案的不法分子,都受到了判刑制裁,追回窃款,保护了华侨的合法利益。据《关于华侨问题的调查资料》记载1952年至1965年,南安的侨汇总数占全晋江地区侨汇数的22-06%(居全地区第二位),每年都在1千万元以上,“文化大革命”期间,南安侨汇一度减少,1978年以后随着侨务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华侨回国创办实业,兴办公益事业者越来越多,侨汇总数逐年回升,据县侨务部门统计,1950年到1996年全县每年侨汇总数如下表:
二、兴办实业
清朝末年(1905年),陈宝琛向华侨募股开办漳厦铁路公司,投资者以印尼华侨为多,陈氏到巴城募股,深得南安籍华侨李耀垣支持,印尼华侨踊跃认股。
活跃祖国金融。民国初期,投资金融钱庄的黄奕住,于1921年在厦门创办“黄日兴钱庄”,1932年其子黄钦书又在泉州创办“鼎昌钱庄”。李春禧在泉州创办“泉南钱庄”。从1921年起黄奕住在国内先后创办多家银行,总行设在上海的中南银行,所投股份占全行的70%,在厦门、天津、南京(抗战时在重庆)、香港、杭州、北平等地设有分行或办事处,抗战期间,李光前和陈六使(同安人),在永安创办集友银行,抗战胜利后迁移厦门,并在福州、泉州、广东、东兴(后移漳州)、香港设分行。
黄奕住金融业务的扩展,对创办实业起了促进作用。他在厦门先后办起电灯公司、电话公司、自来水公司、汽车运输公司,购置大批房地产,推动厦门现代化城市的进程。黄奕住因此受过当时政府颁发的一等、二等大绥宝光嘉禾奖章。他在上海创办的中南银行,后来拥有发行货币权,并与大陆、金陵、盐业三家银行联合经营金融信贷。同时,先后投资上海的新裕编织公司(占股份65%),德丰毛纺织公司,上海普益织布厂、益中磁电厂,天津北洋纺织厂(占股份50%),永利化学工业公司,启新洋灰公司,还倡建上海24层的国际饭店大楼等等。还有南安籍华侨陈其志家族在上海办了纺织厂,后来成为台湾巨富;陈天恩为在福建创办造纸厂,1919年派其第三子陈希庆赴美留学,攻读造纸专业,学成回国后,陈天恩等募股100万元,于1929年创办福建造纸股份公司,陈天恩任董事长,陈希庆任总经理兼厂长,厂房建于福州,为后来福建各地创办造纸厂打下良好基础。
二十年代南安籍华侨在南安境内办的厂,有文新朴山碗厂,协成碾米厂,水头合顺砖瓦公司,丰州民丰染织厂,温陵制糖公司等等。
1927年至1937年,福建华侨办厂44家,南安占5家,抗日战争时期,戴愧生还倡建华侨公司,在闽北开茶园,建厂、矿。1943年陈嘉庚、李光前托其代理人陈村牧、陈济民在永安创办集美实业公司,黄创办福建省归侨农产品加工合作社。李光前、潘新亨则成为福建华侨兴业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股东。1946年,南安王振相与胡文虎发起创办福建经济建设公司。南安籍华侨还入股投资创办交通运输业。1924年,旅缅华侨王辟尘,投资开通泉洪路29公里,进行业务运行。1926年王尚玉投资开通泉溪路21公里,1931年吴记霍投资开通泉秀路8公里,1931年郑明新投资开通水、石、莲公路20公里。黄钦书还投资7万银元,在厦门创办厦禾汽车运输公司,又先后投资80万银元经营枫角、泉永德、泉漳厦三个公司,1948年梁后宙发起创办英(都)安(海)汽车运输公司,(未及一年因驻军的勒索而倒闭)。
南安华侨还在家乡办了垦植场1928年,当时旅印尼华侨李春禧集资10万元,创办眉山茶厂。1929年旅日华侨陈清机(安海人)集资在水头康店创办安海桥西垦植公司,是个颇具规模畜牧试验场,引进日木桑苗,果树、鸡兔良种及农业机械。1935年该公司转由吴巨典接办,投资11万元,购田40亩,经营农垦、畜牧,砖瓦专业等业务,1929年旅马华侨李松柏投资5万元(折人民币),在华美乡创办一隅茶叶公司,种下茶叶10万株,种马尾松2万株。1930年吴栋梁投资7万元银元,创办紫阳艺植农场(1936年由吴芝渊承办),面积100亩。1937年霞苏华侨苏松柏、苏万泉、苏用芋发动南洋群岛侨胞50人,集资15万国币,于1940年创办南安华侨种植股份有限公司,种下油桐10万株,龙眼千株,同年戴愧生与郑玉书(永春人)在崇安、建瓯投资茶园,后来发展成为华兴有限公司(公私合办),经营农林垦植、渔业、工矿、交通、运输和其他产业建设项目。
为扶持侨胞在本县的投资建设和生产,南安县政府于1942年11月制定南安县扩展生产救济侨胞实施计划,拟定贷款15万元救济南安华侨种植股份有限公司、福建温陵制糖公司、安海桥西垦植公司、紫阳艺植农场、文新朴山碗厂、合顺砖瓦公司、眉峰茶庄、一隅茶叶公司等。同时县政府设法为民丰染织工厂购买5万元的棉纱,以维持该工厂的生产。
根据1945年各县侨办生产事业机构名称一览表统计,当时南安侨民生产事业机构有福建省归侨工业合作社,第二公典局,南安侨眷工厂,福建侨眷粮食筹制委员会南安分会共四个单位。据林金枝《近代华侨投资国内企业史资料选辑》记载,从1941年至1949年,南安华侨投资办企业共61家,投资总额3078570元(折人民币)。
五十年代初,福建华侨投资公司成立后,促进了华侨,侨眷投资公司合营企业的发展。据《福建省华侨投资公司历年华侨投资拨款情况》记载,该公司1952年到1963年,拨给南安电厂10万元,拨给南安水头油厂16-61万元,充实这两家侨办工厂资金。与此同时,南安县侨联会还专设募股委员,发动华侨、侨眷投资创办南安糖厂,各乡镇华侨、侨眷也纷纷投资办厂,洪濑、梅山、金淘、诗山等地,先后办起了织布厂、碾米厂、砖瓦厂、酱油厂等一批侨办工厂,其中较具规模的有洪濑南隆布厂,罗东锡桥布厂,梅山侨众布厂,南安酒厂,侨友砖瓦厂等。华侨还在县城投资兴建华侨服务社,南侨戏院,南侨饭店。官桥、英都也出现侨办戏院和电影院;洪濑、石井也由华侨捐建电影院;诗山、蓬华、眉山、梅山等地出现华侨投资办农场、茶厂、畜牧场,其中较具规模的有梅山梅湖畜牧场、诗山果林场、华美垦植场、天山茶场、仙河苗圃等。
1978年以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鼓励三胞投资兴办乡镇企业,侨资企业不断发展。1984年以前为港胞引进“三来一补”企业,侨属也自办企业。1985年出现首家合资企业即南丰纺织有限公司,该公司是1985年在来料加工的南丰针织厂的基础上扩大投资成立的,公司成立后还新办了南丰手织厂、南益针织厂、南成针织厂、南泉制衣厂、南星针织厂。同时收并了濒临倒闭的南华针织厂,1987年仅在南安的企业总产值就达945万元,有职工近5千人,收工缴费68-5万美元。
在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南安全县的三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合作经营、独资经营)达61家,投资总额14200万元,主要生产雨具、箱包、针织、服装、鞋类、五金六大出口产品,侨办企业安排劳动力达2万余人,而来料加工企业也发展到166家。第八个五年计划,南安华侨投资的三资企业384家,总投资额23-46亿元。华侨总投资3-2亿美元,出口创汇6377万美元,收工缴费912万元,全县外贸出口商品交货值9-68亿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旅外华侨、华人投资南安渐入高潮,成为南安经济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张水荃先生投资官桥的自来水厂,还独资上亿元在市区建成成功大厦;戴新民先生投资一亿多元建设南官公路和南洪公路,为全省较早的中外合资建路。
三、捐资文化教育
据族谱记载,清咸丰年间(1851-1861)官桥人蔡启昌在吕宋经商,积金甚裕,量宏好善,捐资修建泉州文庙考棚和南安文庙、书院;清光绪末年,诗山书院戴绍基赴南洋,募款建书院报功祠;华美旅菲华侨洪志荣,倡捐万金,改诗山书院为学堂,又在其家乡创办丹心学堂;山腰人李庭芬,在噶溜吧经商,富而好义,光绪间(1875-1908)倡捐千金,建丰州书院;眉山山腰人李先生,往菲属边达维区,光绪末年返乡,创办本乡金山学堂和金淘学堂,又对泉州培元中学、佩实小学、厦门的同文和英华书院,都捐资赞助。当时的侨办学校,除被称为“四大古校”的丰州、燕山、罗英、翁山外,还有中南,桃源、招贤、锦板、燕桂、明志、石阜、旭山、莲塘、美林、南金、霞美、榕桥、西溪、东田、翔云、园美、延平、奎霞等校。
清末民初,南安华侨除继续在家乡办学外,有的还在泉州、厦门等地兴办学校,如吴记藿除在家乡创办诗坂,诗鳌两校外,又在泉州创办嘉福职业学校,还捐款资助泉州的培元中学,华侨女子公学和平民学校,黄奕住除在家乡创办斗南小学(后来还办师范班)外,还在鼓浪屿创办慈勤女子中学,并对厦门大同中学,厦门大学和上海复旦大学等各有捐赠,还有王辟尘在泉州创办女子公学;陈光纯在泉州创办启明女学和资助西隅小学。从1911年到1919年,南安华侨共创办了110多所学校。
陈国辉在三十年代运用华侨力量,设“诗、淘、码、鹏”教育委员会,华侨办学出现新高潮,罗东办起艺山、溪西、振兴、埔心、潭边、乐峰、完斋、竞新等校。诗山办起诗培、培成、东壁、进化等23校,码头刘林创办尚真等4校,还有傅维丹为在家乡办学,而广泛发动乡亲,终于在1932年办起了华岩小学,为华侨办学另一典型事例。南安华侨办学在最高峰时全县达410所小学。一些侨校校舍建筑多采用同字型,钢筋混凝土结构,有教室礼堂、教师宿舍、体育场、娱乐室等,并有仪器、图书等设施,诗山还兴建了侨办图书馆。
南安侨办中学也是有成就的,1916年就创办了南安中学,中间一度停办,1923年在金淘复办,陈国辉时期又迁到码头。1927年水头华侨创办南星中学,1938年诗、淘、码华侨在码头创办南安公立职业学校(今名成功中学),并设校董会,南安县高级中学1939年也由华侨陈存榉等人支持在县城创立。李光前先生1929年在家乡兴办国专小学。四十年代以后,又创办国光中学、国专幼儿园、国专医院等,并成立校董会,设全县优秀学生奖学金等。国专学村闻名省内外。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华侨集资兴办了南英初级中学,创办了罗东罗英中学、蓬华华美中学、石井延平中学、金淘侨光中学和官桥南星中学分校,华侨还支持重建南安中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南安侨乡在李光前大规模地兴建国光学校的影响下,各侨乡出现华侨办学热潮,1956年丰州华侨黄怡瓶倡办南安华侨中学,得到黄卿波、黄衍田、黄印麻、张振华、张振通、颜衍少等人响应捐资兴建,其规模仅次于国光中学。1957年诗山华侨创办华侨子女补习学校(1960年定名为诗山中学,1978年发展成为完全中学)。1958年华美华侨洪苑年、苏式贺等人为华美中学建新校舍。金淘华侨杨仲青等为侨光中学建造校舍,眉山华侨创办天山中学,华侨黄宗迎独资创办县立五中,还有华侨创办的新侨中学、梅山华侨补习学校、而石井延平中学、官桥五星中学也都得到华侨捐建新校舍。
“文化大革命”时期,侨务工作受到干扰,华侨办学积极性也受挫折。一些名侨校被迫改名。1978年拨乱反正后,正确贯彻侨务政策,华侨办学的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金淘叶兴螺最先独资创办新兴小学,全县三分之一的小学、幼儿园得到侨胞捐赠。在海外出生的李玉树,经侨务部门协助,1978年到祖籍地水头新营谒祖,并遵照父亲遗愿,在故乡独资创办新营中学。此后,南安籍华侨受到启发,纷纷回乡慷慨解囊兴办学校,形成华侨捐资办学热潮。黄书汉等创办了仁中学,潘新亨创办炉中学,余城垣创办成人教育中心,洪恩惠独资创办恩惠中学,华侨新办的中学还有丰州红星中学,诗山的联星中学、梅镜中学、南阳中学、霞锦中学、码头的枫林中学、金鳌中学,梅山的蓝园中学,洪梅的新联中学,洪濑的四都中学,金淘的南光中学、温成中学,溪美的柳城中学、西溪中学、榕桥中学、霞东中学。官桥的梅岭中学,水头的南侨中学,石井的溪东中学等。祖籍翔云的王可味先生,发动捐建金安小学,翔云中学校舍也得以重建。特别是黄仲咸先生在溪美、诗山、码头、洪梅、翔云、东田、向阳、眉山等地独资捐建中、小学20座。还独资创办南安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黄先生还投巨资建成“必利达大厦”,作为基金会的永久业产。侨亲陈水俊先生捐巨资兴办鹏峰中学、鹏峰二中,还捐资建设南安师范大礼堂,这三校建设均蔚为壮观。
华侨李引桐、黄正泉、洪恭兰、郑龙溪、黄衍田、张水荃、林文鸳、黄卿坡、傅子初、黄昆明、林华昌、叶兴螺、谢庭坤、杨振琳、黄种波、谢振酬、洪国厦、洪复兴、王振墙等还捐资为南安的一些中小学增添教学设备。华侨谢先生是南光中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先后在家乡捐资建设“好音体育场”、“雅华楼”、“实验大楼”,南光中学教学大楼等。黄仲咸、李玉树、黄书汉、黄正泉、陈海瑞等为南安设立奖学基金会起了表率作用,现在全市奖学、奖教基金会共171个。1988年李先生捐赠福建省2千万港元,作为培养全省技术人材资金。梅山芙蓉基金会自成立以来,已接受新加坡李氏基金捐资上亿元。从1989年至1996年南安籍华侨慷慨解囊资助教育如雨后春笋,据不完全统计1989年华侨资助南安教育有2081万元,1990年2865万元,1991年3327万元,1992年5626万元,1993年8890万元,1994年、1995年和1996年均为7000多万元。使全市的中小学焕然一新,南安华侨热爱家乡积极捐资助学,功德无量,永垂青史。
四、公益事业
修桥造路:
光绪年间(1875-1908),蔡启昌修安平、曾庄、墟顶、社庄、后溪仔等处桥梁,修往官桥、泉州、安海、岭兜等地大路。李耀垣修筑山腰至后安,凤山至朱渊公路20余里,同时建澳江桥,雷俊声独资修建青山岭北的崎岖山路,又捐资修芦溪桥,戴淑焕捐资修罗溪桥和祠口路。
民国初期,吴记藿修筑诗坂到梧坂的翻山认石路,黄深泸修筑罗东往六都的石级路,二十年代以后南安华侨在家乡修公路,筑桥梁,建雨亭等善举甚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1年李光前首先在家乡建村路,校路和公路,建造芙蓉桥;新加坡华侨蔡多华其家乡红坊建了两座大桥;马来西亚华侨黄宗迎在家乡保福村建了桥梁并修筑了村路,1958年农村实行车子(非机动车)化,侨乡村路建设都得到了华侨的大力支持。
八十年代后,侨乡出现了集资或独资修筑标准化公路,有苏松树独资创建蓬华通天柱岩5公里环山公路;苏国盛、苏国宣、洪长锐以及菲律宾华美籍洪氏宗亲会捐35万元建3公里水泥路,8公里柏油路;傅仰修建丰州至大坑3公里石砌路;刘林旅菲华侨捐资50万元兴建5公里柏油路,黄水仙铺设3公里柏油路面的仙都路,诗山红旗村2公里水泥路和凤山寺1公里的旅游路,雪峰寺3公里的柏油路,此外,侨乡还有许多石砌路,水泥路为华侨捐建。1985年以后,华侨新造的较大型桥梁有罗东潭边大桥,诗山鹏峰桥,码头大庭桥,南东桥和金元大桥等,1987年旅印尼侨胞捐资15万元,修建丰州镇公路,现在全市侨乡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卫生事业:
南安华侨热爱家乡卫生事业,兴医济世,历史久远。早在清咸丰和光绪年间(1851-1908),时逢灾疫,蔡浅父子在泉乡恤孤贫,设药局,扶病赠药,并倡设拯婴堂;雷骏声施药救灾,吴记藿、陈光纯、黄奕住捐款支持建慈儿院和泉州花桥善举公所等。
1920年黄奕住在金淘独资创办了慈善医院,1930年又与吕双合、黄文兰在诗山开设同仁医院,延聘名医,设备齐全,对当时侨乡推行新医新药,起了促进作用,同时县境内一些集镇华侨也办了医疗所。1952年李光前在梅山创办了第一家新型医院——国专医院。诗山华侨于1958年创办了南侨医院。随后,华侨办医院不断出现,先后有码头医院、金淘群众医院、丰州医院、英都医院、官桥医院、水头医院、石井医院等,1959年福建省侨务办公室把南安的国专医院和南侨医院列为全省著名的侨办医院。
1978年以后,南安华侨办医院又有新气象,除原有侨办医院扩大建筑面积,增设科室和设备外,又新建一批新医院,有华美卫生院、洪梅世道医院、官桥金坑医院、诗山南侨分院。罗东振兴分院、乐峰分院。叶兴螺还在金淘捐资创建后坑施诊所和南安首家养老院。1988年南安县医院、县中医院在黄仲咸、赵令潮、黄正泉等华侨的捐赠支持下,营建楼房、增添设备,大大改善了办医条件。华侨洪先生不仅关心家乡文教卫生事业,且捐资300余万元,为泉州第一医院兴建病房大楼,南侨医院在八十年代先后由侨胞捐建了仙都楼、贤奕楼、如田楼、欲水楼等,形成了壮观的楼群。1996年水头海都医院也竣工投入使用。
南安华侨捐资办医,自1978年至1988年达千万元以上人民币,港币34-3万元,菲律宾币50万元,赠送救护车以及电脑,图象X光机,无影灯等医疗设备和药物等5千余件。1989年至1996年华侨捐资办医院和添置设备共有6000多万元。
水利建设:
1951年以后,华侨捐建农田水利、水电建设,诸如水库、塘、陂、抽水机站、水轮泵站、水电站、自来水设备等,比比皆是。1953年,李光前在梅山街建自来水厂、电厂。1965年印尼南安公会组织华裔青年义演(刘三姐》,筹款15万元交县侨联支持家乡兴办农田水利,这笔捐资在七十年代用于开发英都三级水电站,梅山演园水电站和眉山高田水电站。洪天紫汇款40万帮助丰州围溪造田,李引桐捐资25万元支持向阳和梅山发展茶园,陈长赞、黄仲咸、黄正泉、蔡世亮支持家乡种植茶果。码头归侨张立学得到海外亲人汇款支持开山种果,创办家庭农场,取得成效,推动全村侨眷属开山种果热潮。
赈灾:
海外侨胞助人为乐,与家乡亲人心连心,视家乡亲人如一家。光绪末年,家乡农村鼠疫流行,广大华侨积极汇款济灾,旅菲华侨蔡启昌在家乡还设了医局义诊,对贫穷死者施舍棺木,后来每逢家乡台风、水灾等,华侨都在南洋筹款赈灾。清末,邻县安溪水灾,饿者、溺者数千人,本县华侨雷俊声闻讯“船粟往哺”,安溪县令为题赠“好义恤邻”匾额致谢。黄奕住在中外各地赈灾慈善事业突出,获得国民党政府一、二等大绶嘉禾章。华侨李先生自奉节俭,却力行公益慈善业务,对开元慈儿和养老两院和花桥善举公所的施药,以及各地赈灾救灾等,都慷慨乐施。吴记藿捐资万元赈灾华北,粤西灾民,对泉州花桥施药局、开元慈儿养老两院,公立中医院和诗山同仁医院,福州平民医院等亦各捐巨款或负担日常费用。1901年,暴雨成灾,山洪暴涨,南安溪美,安溪仙苑一带被洪水淹没,村落成墟,南安旅菲华侨捐资救灾,林文质倡捐1千元,深得侨界响应,筹集数万元救济灾民渡过难关。随后华北旱灾为害,在林文质首捐二千元的倡导下,集资数万元赈救灾民。
抗日战争时期,南安华侨积极响应陈嘉庚先生筹赈委员会的倡仪,投入筹赈活动,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如新加坡的李光前、周献瑞、侯西反、黄奕欢、潘国渠等,马来西亚的刘牡丹、李天赐,印尼洪戴德、洪渊源、黄周规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侨对家乡慈善福利事业诸多捐助,遇有自然灾害,即汇款帮助乡亲解困渡灾。六十年代,丰州华侨张振华、张振通兄弟,为本村贫困户建住房,并捐赠县医院医疗器械设备。1987年春节,苏厝华侨苏国盛、苏国定兄弟,汇款给全村贫困户资助过年费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叶,南安籍华侨对家乡的慈善事业特别是天灾人祸的赈济都捐出了数千万元,为解决家乡的危困出了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