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第三节 主要乡镇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梅山镇 梅山镇位于南安市中北部,系著名侨乡古镇。面积59平方公里,辖一个居委会,18个行政村。全镇人口总户数13208户,共56419人,其中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占70%多,有3万多乡亲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泰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30多个国家和港澳地区。 梅山镇历来是南安侨汇最多的乡镇之一。改革开放后,该镇经济获得较快发展。现有工业企业1700多家,其中来料加工企业和三资企业共40多家。已形成化工、针织、造纸、建材、鞋业、制衣、钢材等主导行业。有专业市场2个,总面积5400多平方米,其中木材市场为闽南第一。 梅山镇侨联会利用“侨”的优势,通过多渠道宣传与落实党的侨务方针、政策,深得侨胞信任。80年代曾获国务院侨办、全国侨联授予“侨务工作先进集体”和省市、县分别授予“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称号。侨联还与老人协会联办《梅山乡讯》。 现有中等技术职业学校1所,中学3所,小学16所,幼儿园18所。在校学生6300多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9%。全镇有文化娱乐场所23个,其中影剧院2座,图书馆1座。现有市级医院1所,卫生院1所。其中著名的国专学村拥有国光中学、国专医院、国专礼堂和5所国专小学及多所幼儿园。 主要名胜古迹有永利圳古水利工程。它位于梅山梅峰董湖自然村,明正德年间(1506-1521)建筑,长30公里,引杨梅山水灌溉东溪两岸农田。此外还有许田宋代陶瓷窑址以及风光旖旎的光前学村等。 二、水头镇 水头镇位于晋(江)、南(安)、同(安)三县(市)交界处,地缘海滨,面积117平方公里,是泉州最早的侨乡之一。辖24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全镇人口达20724户,102865人,其中归侨、侨眷和港澳同胞眷属占70%,有10多万乡亲分布在五大洲30多个国家以及港澳地区。其中居住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香港的乡亲均在万人以上。 水头镇历来为南安市侨汇最多的乡镇之一。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较快,全镇农业总产值9708万元,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8541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00元,为全市奔小康先行镇。经过几年的发展,水头镇已初步形成了建材陶瓷、服装鞋帽、食品加工、塑胶化工和五金工艺等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瓷砖,生产厂家有200多家,石材生产厂家250家,针织服装厂50多家,年产值均在3亿元以上,著名的外商投资工程蟠龙开发区就座落在该镇西部。 全镇拥有中学5所,小学32所,幼儿园38所。海都医院为中型医院,设备齐全。吕振万体育馆为省乡镇级最大的室内体育运动场所。现有农村诊所46家,影剧院和文化活动中心站各一座。 主要名胜古迹有唐朝时期为海上贸易货物集散地的水头古港;建于南宋时期,全长2255米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平桥;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郑成功陵园以及飞瓦岩、天心洞等。 三、诗山镇 诗山镇位于南安市西北部,东邻码头镇,南连金淘镇、眉山乡,西接安溪县,北毗永春县,面积96-2平方公里,是群山环绕折内陆小盆地,辖有18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镇总人口8万多人,归侨、侨眷占70%以上。现有旅外侨胞8万多人,港、澳、台同胞2万多人。 全镇现有乡镇企业628家,初步形成了雨伞、家私、纸业、水泥、机械、制衣织造等六大支柱产业。其中雨伞和家私名闻遐迩,被誉为“雨伞城”和“家私城”。现有雨伞厂15家,家私企业80家,产品畅销国内外。 诗山镇是著名的文化区。1980年成立文化中心站,是泉州地区第一个成立文化中心站的乡镇。全镇现有文化娱乐场所37个,其中文化站、公、广播电视站、有线电视站各一个,群众性文化活动较为活跃,全镇现有中学5所,完小18所,幼儿园20所,南安师院学校也办在诗山境内。该镇现有市级南侨医院一座,镇级卫生院一座,村级医疗站18个。 主要名胜古迹有建于北宋初年的婆罗门塔;建于1929年的诗山公园及位于公园内的烈士纪念碑;还有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8)年的凤山寺,香火颇为旺盛。 四、码头镇 码头镇位于南安市北部,面积108平方公里,辖1个居委会和24个行政村,人口65874人,有5万多侨亲居住在东南亚各国以及港澳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成为码头经济的主体。全镇共有企业708家,安置剩余劳力2-1万,年产值超2亿元,诗芸公路两侧筹建的5个工业小区里,已初步形成了轧钢、建材、针织、制衣、手套等支柱产业。此外,第三产业也较发达。 码头镇现有中学3所,小学24所,幼儿园30班,它们均为侨建、侨助学校。此外,海外乡亲还大举捐资修桥造路和发展文教卫生等福利事业。 主要名胜古迹有新汤的天然温泉,大庭“待驾宫”以及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康安村古圆大土楼,该土楼为闽南现存规模较大的古圆大土楼。 五、金淘镇 金淘镇位于南安市西北部,面积110多平方公里,辖22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和4个果林场。全镇总人口74378人,有7万多乡亲分布在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委内瑞拉等30多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全镇现有企业近千家,初步形成了塑料、雨伞、胶鞋、手套、草席等支柱产业。该镇矿藏丰富,主要有紫砂土、高岭土、青草石等矿产。草席是金淘镇的拳头产品,该镇已有500多年编织草席的历史,不少农户家庭手工编织草席、产品畅销国内外。 该镇现有中学3所,小学26所,村村均设有医疗所,还有群众医院一座,敬老院一座。 主要名胜古迹有建于五代十国时期、为南安三大名刹之一的千金庙。还有清剑泉、深安烈士墓等。 现存寺院有报恩寺,菩提院,道观有千金庙,基督教有后坑基督教会堂,伊斯兰教有金淘伊斯兰教堂。 六、蓬华镇 蓬华镇位于南安市西北隅。面积41平方公里,辖9个行政村,4个农林场。人口总数23089人,其中归侨、侨眷占80%。有3万多乡亲居住在东南亚和欧美以及港澳地区,其中居住在菲律宾的乡亲超过2万人。 蓬华镇的乡镇企业在1978年以前,只有以建筑业为主的建筑工程队伍,主要活跃在永安、三明、龙岩等市、县从事建筑施工活动。乡镇企业现已发展到462家,从业人员2200人,初步形成了木材工艺、针织、鞋业、纸箱等支柱产业。 全镇现有完中1所,小学9所,文化技术学校1所,卫生院1所,村村均有医疗保健站。该镇较注重发展文教卫生事业,已初步建立乡村两级的文化网络,其中蓬岛图书楼是省级首家村办图书楼,藏书一万多册。 主要名胜古迹有位于山城村的革命烈士纪念碑一座,还有建于宋朝时期的天柱岩寺,以及建于清朝的华美桥梁一座。 现存佛院有天柱岩等。 七、丰州镇 丰州镇位于南安市东部、紧邻泉州市区。面积111平方公里。现辖26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全镇人口100515人,其中满族1400人,有近10万乡亲分布在东南亚和欧美等地40多个国家、地区和港澳地区。 丰州是闽南地区发祥的千年古地,曾是闽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三国吴永安三年首置东安县起,迄今已有1730多年的历史,享有闽南治化最先的美誉。改革开放以来,丰州镇企业蓬勃兴起,呈现出镇办、村办、联办、户办等多种形式和农、工、建、运、商、服综合发展的新格局。至94年底,全镇有乡镇企业1106家,从业人员36380人。全镇有石料板材、五金机械、电子电器、化工原料、针织服装、箱包雨具、食品罐头、塑料制品等八大支柱产业,已组建了5个企业集团公司。1994年被评为全省沿海亿元镇和“十好文明集镇”。 全镇现有中学4所,小学38所、幼儿园42所。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所26所,私人开业诊所22个。文化中心站1个,广播站1个,村村设有广播室。此外,还有400米跑道运动场2个,标准足球场1个,灯光球场5个,篮球场14个。 主要名胜古迹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日山。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莲花峰以及建于北宋天圣三年的陀罗尼经幢,位于庙下自然村的西晋至唐代的狮子山墓群,建于西晋太康九年的延福寺等。 现存寺院有延福寺、石亭寺、西华岩、黑山古庙、桃源宫等11处寺、庙、堂。 八、官桥镇 官桥镇位于南安市中南部,离南安市区17公里。全镇面积120平方公里,辖24个村委会,1个居委会。人口96789人,现有旅外侨胞4-8万人,港、澳、台胞6-1万人,归侨、侨眷属5-9万人,侨亲主要分布在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官桥镇以“粮行米市”和“牛圩”闻名全省。改革开放以后乡镇企业得以蓬勃发展,至94年底,全镇共有乡镇企业1209家,从业人员18315人,已形成建筑建材、服装针织、五金电子、食品加工、粮行米市等五大支柱产业。现有3家企业集团公司,外资企业34家,内联企业13家。 全镇现有中学5所、小学32所,幼儿园30所,卫生院1所,村村均设有医疗所。此外还有文化中心站1个,村级俱乐部15个,市、镇、村办电影队各1个。 主要名胜古迹有位于五峰山的一片寺,位于龙水山的五塔岩以及岭兜革命烈士纪念碑和石室岩革命遗址。 现存有石室岩、五塔岩、灵安庙、南山寺等19处寺院、道观、庙堂等。以及古建筑群蔡浅十三座大厝尤为著名,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石井镇 石井镇地处南安市最南端,隔浯江与金门岛相望,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故乡,全镇陆地面积83平方公里,海域50多平方公里。现辖24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共60个自然村。全镇总人口69392,归侨、侨眷和港澳台同胞眷属占70%以上,旅居国外和港澳台的乡亲有10多万人。 石井人一向以海上生涯、出洋和往台湾谋生、经商维持生计。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全镇已有1150多家乡镇企业,并形成海上有运输、渔业、盐业和陆上有石材、针织、食品等六大支柱产业和石材、石油、鱼货等三大批发市场,其中石材发展更为迅速,现有450多家石板材厂,已成为全国规模较大的石材加工基地和批发市场,产品畅销海内外。 全镇现有文化娱乐场所168个,其中影剧院3座,农村文化活动室26个,老年人活动室20个,镇文化中心站1个。现有中学5所,小学26所,文化技术专业学校2所,村村均办有幼儿。镇级卫生院一所,村办卫生室32家;个体开业诊所39家。 主要名胜古迹有宋代南安著名书馆杨林书院;明朝时期的清水岩摩崖石刻;建于明嘉靖年间的靖海门;还有海上视师石、成功楼、中宪第、大佰岛古石窟、延平郡王祠和郑成功纪念馆与郑成功碑林等。 现存的佛寺有石井东庵宫、杨子山清水岩、院前飞瓦寺等8处,现有的基督教堂有石井礼拜堂、溪东礼拜堂寺。 十、英都镇 英都镇地处南安市西部,其北部与安溪县毗邻,南部与同安县接壤,全镇面积81-2平方公里。全镇总户数8821户,人口总数52387人。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共有4万多人。 改革开放后,英都镇乡镇企业迅速崛起,全镇乡镇企业发展至782家,从业人员5553人,全镇以水暖器材、工业阀门为主导行业,成为全国闻名的水暖器材专业乡,销售人员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此外,电力、石板材加工、消防器材、仪器仪表、针织服装等行业也有较大发展。 全镇现有中学3所,小学14所,幼儿园15所。文化娱乐场所有文化站1个,影剧院1座,老人活动室15个,南音协会1个。卫生设施有中心医院1所,村级诊所14家。 主要名胜古迹有位于溪益自然村的英都学馆。建于宋代年间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牛尾塔;建于南宋时期,历经元、明三次重修的竹仔篮桥;建于元代的宝湖岩以及安放于董山村昭惠庙内的宋代香樟木雕刻仁福王木雕神像。 现存佛寺有云从古室和宝湖岩;基督教堂设在英都街;道观有始建于南宋、建筑造型为硬山式的昭惠庙。 十一、溪美镇 溪美镇是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面积136-5平方公里,现辖6个居委会,19个村委会。全镇总人口12-8万人,有侨眷属1-8万人,归侨800多人,旅外侨亲近万人。 近年来,该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各条战线硕果累累,农、工、贸全面发展,199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人均收入3600元,经济综合实力跃居全省“百强镇”的第十位。农业建设基本形成万亩果林基地、千亩蔬菜基地和千亩淡水养殖基地。全镇经过测评达到小康标准。全镇有企业1000多家,初步形成建筑材料、针织服装、食品罐头、消防器材、机械配件、塑料制品等六大支柱产业。配合市委、市政府抓好市区文明建设,改建旧市区,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美化环境,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现各类经营服务网点三千多个,集市贸易成交额2亿多元。 溪美镇有开化洞、李贽故居、白云寺等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秀丽,市郊一日游正在开发中。 十二、洪濑镇 洪濑镇地处晋江东溪中游,面积8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现辖18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人口8万余人,有旅外侨胞、港澳台胞5万多人。 曾以全省五大集镇之一而闻名的洪濑,为全省首批对外开放的工业卫星镇和科技示范镇,这里交通发达,商贸活跃,经济繁荣,政通人和,生机盎然。1996年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15-21亿元,工农业总产值11-87亿元,人均收入3886元。全镇水、电、路、通信等基础建设日臻完善,兴办企业2925家,其中工业企业700家,初步形成鞋业、家私、针织、雨具等支柱产业。农业大力推广“两高一优”品种。综合开发初具规模,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区1480公顷,年上市蔬菜量达3000多吨,共有果园1867公顷,其中龙眼1600公顷,年产量达6000吨。 1993年洪濑重新成立商会,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开展对外考察活动,为会员提供优质服务。 名胜古迹有始建于北宋年间的树德寺等。 十三、美林镇 美林镇总面积120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人口11万多。漳泉铁路横穿镇区,火车站即在镇区北部。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6-7亿元,农业总产值577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 全镇水果产量5000吨,连片开发3000亩龙眼基地。全镇有企业1600多家,主要有建筑建材、水暖消防、塑料制品、针织鞋业等。乡镇企业总产值占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90%。乡镇企业已逐步向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发展,已开发11个工业小区,同时还规划占地500亩的火车站开发区,并着手招商。 十四、仑苍镇 仑苍镇地处南安西部,面积44-4平方公里。人口4万多人,有旅外乡亲1-8万人,港澳台胞800多人。 仑苍镇乡镇企业发展迅速,改革开放以来,从小五金修配发展到水暖器材制造、工业阀门生产,成为全国闻名的“水暖器材之乡”。工业企业年产值近5亿元。全镇生产水暖器材等产品80多个品种,销往全国各大、中城市,部分产品远销南美洲、俄罗斯、东南亚等地。辉煌阀门厂生产的“广水”牌闸阀,成为福建省名牌产品,畅销10多个省市。辉煌铁索桥、仑苍大桥及溪北水泥路的建成,大大改善了该镇的交通环境。 十五、翔云镇 翔云镇位于南安市西隅,与安溪县龙门镇、同安县接壤。面积69平方公里,人口2-4万人,有12个行政村。全镇有侨眷属8000多人。 翔云虽地处偏僻山区,但开发尚早,晋代以后便有人迁往此处居住。该镇境内多山,平均海拔500米以上,云山雾海,景色非凡。最高山峰云顶山,海拔1175米,为全市群峰之冠。现有企业百余家,产值近亿元。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一亿多元,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名胜古迹有龙须岩等。 十六、眉山乡 眉山乡位于南安市西北隅,面积53-8平方公里。全乡人口2万多人,侨眷属9000多人,旅居海外侨亲近万人。 现有乡镇企业近百家,乡镇企业产值占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76%,主要有建筑建村、种植茶果、养殖猪牛、水暖器材、机械配件等。已建成投资上千万元的天龙生物开发公司。已铺设眉山至金淘水泥路12公里,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华侨捐资办学蔚成风气,先后建设眉山中学、天山中学、眉山中心小学等,很多学校设立了教育基金会。 主要名胜有云山寺,位于高田村,近年经侨胞和港台同胞捐资360万元建设,宏伟壮观。 十七、罗东镇 罗东镇位于南安市东北部,东北连接洛江区,面积125平方公里。全镇现有人口9万多人,海外华侨、港澳台胞有5万多人。 罗东镇系内陆盆地,境内山明水秀,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常青,林茂果盛,粮丰畜旺,素有“银炉”之称。有古诗赞曰:炉峰起伏对仙台,一濂溪水雁南回。斜日天际浮红彩,满眼田畴染绿苔。最是吾乡风光好,而今仿佛画图开。 罗东镇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粮食、林果全面发展,乡镇企业从业人员2万多人,全镇建立新雨亭、新明、乐峰三个工业小区,引进外资办厂,主要行业有陶瓷工艺、电子元件、针织服装、纸箱、石材制品等。 十八、康美镇 康美镇位于南安市中部,面积67平方公里,地处晋江东溪下游。康美镇俗名“霞苏”,因苏姓人口占总人口的75%而得名,唐光启丙午年(公元886)其祖苏大郎从河南固始随王潮人闽定居,繁衍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现有人口5万多人,旅外侨胞、港澳同胞3-5万人。 康美镇企业以开采加工石料为主,黑色的“辉绿岩”矿藏丰富,俗称“康美黑”,已办石材加工厂100多家,石材制品畅销国内外。全镇主要名果龙眼,种植面积达万亩。 位于杨梅山的雪峰寺,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是游览的好去处。 十九、洪梅镇 洪梅镇现辖9个行政村,面积49平方公里,人口近5万人。1979年10月1日从洪濑分出,设立洪梅人民公社,1984年9月改称洪梅乡,1992年2月改称洪梅镇。 洪梅镇有企业600多家,产业主要有化工、针织、服装等。农业主要有茶果种植、粮食生产。 名胜古迹有著名的灵应寺,建于五代后唐,清代重修,大殿硬山式屋顶,保存较好,寺后有千年古竹丛,寺左有株千年松树,每年游客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