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侨批业的演变
清代中期,华侨寄款回家,通常委托亲友,或靠“水客”捎带。本世纪初,厦门已有轮船往来于东南亚各埠。受利益驱使,一些老洋客和“水客”,华侨商行,“客头”(引带“新客”出洋谋生的向导)开始兼营解递侨信、侨汇。由于闽南话称信为“批”,华侨亲信时往往附带寄款,所以侨汇业即为侨批业。
迫于生计,华侨出国日多,足迹遍及东南亚。他们勤作俭用,目的就是节约部份银钱寄回家乡,赡养眷属,因此,在侨汇数量逐渐增多。华侨过去寄款大都假乎“水客”,但“水客”每趟往返动辄经年,华侨递信寄款深感不便。于是,就有一些较有远见的华侨,认为这是一种新的生意,纷起组织民信局专为华侨投递信款,海外一家一户专门经营侨批业的民信局开始出现。后来,海外民信局又鉴于每次带回国内的信款,要挨家挨户分递颇感困难与不便,因而即在国内建立起自己的分支机构,根据海外业务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内民信局。由海外派专人带回信款,交其国内分支机械或代理商号代为分送。国内分支机构或代理商行即按其金额收取佣金。有的则是由海外民信局负责盈亏。
1934年,国民政府邮政总局下令,专营国外侨民银信及收寄侨民家属回报告,定名为批信局。一些比较大报信局在厦门、泉州、南安等地的主要集镇以及香港、都有分支机构。1948年间,南安县有洪濑、溪美、诗山、丰州、后坑埔、码头、官桥、芸尾、莲河、石井等11家侨批站。
1951年,泉州市报信局计有64家,其中分支局35家,南安有一家;代理机构33家,南安也有一家。
据1951年厦门市侨批业概况一文中的《厦门侨批业分联号汇总》记载:“信立”侨批在国内联号为“振华”(南安)“源火”侨批在国内联号为“永源”(南安石井)。金淘(菲律宾马尼拉总局)在国内联号为“金淘”(泉州);境外联号为:金淘、丰美、友联、协大、建丰、民益、启南、独鲁万联局(马尼拉)、金淘(香港)。
南安人开办的菲律宾金淘批信局始于1946年12月,经理侯燕林。国内金淘信局未正式开业之前,曾在南安金淘后坑埔设立兑付票汇机构。国内局经理侯燕豫,与侯燕林系亲兄弟。1948年至1950年是“金淘”业务的鼎盛时期,除本局经收侨汇外,曾先后吸收委托局达36家。不但厦门、泉州均设有分局,兑付汇票,还雇解送员解送侨汇。
泉州解放后,金淘信局于1949年11月即申请登记正式开业,复业后的金淘信局业务发展,1950年解汇数达1414928美元。后因经营黑汇受到打击,活动能力低落。1957年1月“泉联派送总处”成立后,该信局解付业务并人“泉联”。
1952年,各批信局已纳人中国银行管理轨道,加强了派送工作。1956年,侨批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7年,泉州地区侨批业联合成立属于大集体性质侨汇派送处(即“泉联”),成为银行的附属机构。南安在诗山、梅山、洪濑、溪美和水头设立五个派送站,挨家挨户派送,提高了送款效率。如,诗山的吕洋苦坑村以前送一次侨汇需要四天,改由诗山站派送后,当天就能收到。
1975年初,各侨批派送业务全部并入当地银行海外汇款服务处(站)。
1976年起,晋江地区各地侨批业取消,业务由中国银行接办。
二、侨汇经营
南安农村经济,基础是农业。因人多地少,农村经济落后,侨眷生活很大程度依靠侨汇。据记载,民国时期,本县人民在南洋谋生的,有相当多数以每月寄款养家活口为主要目的。寄款数量的多少,则与侨胞所从事职业收入的多少和汇水的高低有相当关系。因为南安华侨在南洋的经营行业,属于生产事业的较少,属于商业的居多。商业中尤以经营地产为多,布帛、百货、五金次之,其业务盛衰受世界经济景气与否的影响最大。
侨乡靠侨汇。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侨汇断绝,侨眷属经济陷于困境,生活无着。许多侨眷变卖衣物,甚至卖儿卖女,倾家荡产者有之。抗战胜利后,侨汇恢复,为侨乡带来生机。然而由于国民党挑起内战,滥发钞票,通货暴涨,物价一路直升,纸币如同草纸。华侨的赡家汇款因货币贬值而损失严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海外汇款迅速恢复。各级人民政府在保护侨汇,服务华侨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和措施。侨汇是侨眷属的正当合法收入,侨眷属有使用侨汇的自由,可用来建造房屋,安排生活以及婚、丧、喜庆等方面,任何人不得干涉。对侵吞侨汇的不法分子,给予严厉制裁。
1959年至1963年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以及1966年以后的“文革”期间,南安的侨汇一度减少。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侨务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华侨回国创办实业,兴办公益事业的越来越多,侨汇数量又一度回升。据中国银行南安支行提供,1997年全市侨汇达6408万元人民币,为历年最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