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邦,丰州长福村人,清光绪7年(1881年)出生。其父王鼎卿是当时著名中医,在厦门开设王慎斋药铺,卖药行医。振邦幼年就学于丰州官立学堂,辍学后随父习医。
光绪33年(1907年),振邦南渡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参加革命活动。1909年到印尼泗水协助解决当地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合并问题,同时与蒋开远等人组织阅书报社,举行演讲会,宣传革命。不久,奉命回厦门开展工作,在厦门中街(现新路街)万成客栈建立联络站,秘密刊行邹容的《革命军》(改名《图存篇》),开展宣传活动,发展同盟会会员,在驻厦清军中进行策反,工作取得成效。振邦是当时同盟会厦门主盟人之一。宣统三年(1911年)三月,振邦与杨杰、陈又让到广东准备参加武装起义,抵广州时已失败,遂仍回厦门。返厦后即与陈天赐、黄志明、林振寿等人策划光复厦门工作,在厦门万美信局王添良寓所设立秘密机关,联络驻厦部分清军,准备发动武装起义。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清驻厦的兴泉永道庆番、厦防厅王志廉闻风逃走,地方局势混乱,市面不安。振邦主动联系会友维持社会秩序。同年11月,发动武装起义,厦门光复。
厦门光复后,振邦因病回家乡休养。康复后重返厦门,承继父业,制药行医。此时,振邦对厦门光复后一些人违背革命初衷,争权夺利,甚感灰心,把精力倾注于医药事业。开设天福堂制药社,精心制药,一些中成药如枇杷膏、羚羊退热散等远销南洋群岛。抗日战争爆发,举家迁居菲律宾。民国30年(1941)回国,在家乡隐居,继续行医救人,深受乡亲所敬重。民国36年(1947)农历3月17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