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杨肃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杨肃(872-?),字救贫,号樵,又号清臾,南安水头人。其父杨安隐,字乾庵,居河南汝宁府固始县傅庆乡海下里,曾任开封府法曹。后回乡专心研读医书经典,自采药配方为民治病,颇有名气。唐景福元年(892),为避北方兵乱,举家随行营兵马使杨詹入闽,初居建宁、福州,后迁居兴化仙游赵德山麓。杨安隐为杨氏入闽始祖。杨安隐卒后,杨家迁居泉州承天巷内。杨肃为杨安隐之次子,天资颖悟,自小好医,在入闽行军中,助父治病。后杨肃由泉州来结庐于石井崎髻山,杨肃青年时从师于清水岩寺中隐士,有“读书处”石刻遗址。继移居水头朴里郊尾村,后其子孙迁居官桥,为塘上五堡杨氏始祖。杨肃因见世事混浊,战乱频仍,乃无意功名,潜心研究《易》理。因家境贫寒,以采药砍柴为生,故称杨樵。 杨肃为人诚实至孝,行医济世,救死扶伤,常以医术济困救危。曾上高田山采药得一桃,尝后觉得味道美,留下一半奉寡母,至今传为美谈。他所研制的丹膏丸散有独特的疗效,能起死回生,药到病除。因此,求医者络绎不绝,村民称之为“杨仙公”。 五代初,闽王王审知其妻任尚贤夫人患疮,贴榜求医。杨肃拆榜到福州,治好王夫人的痼疾,王大加赏赐。不久,又被举荐往长安治愈皇后的乳疾。唐昭宗大加赏赐,赐他进士出身,赠衣服,诰封赐匾“太乙真人”。杨肃不愿高官厚禄,倡修水利,造福百姓,请为里人浚陂。唐皇应允,果派兵拨款助乡人筑坝开渠,引九溪十八漳灌溉坡地,长七里,从文斗的柯厝寮,经南侨、朴里、埕边3个村10多个自然村,受益农田几千亩,至今犹存。唐封崎髻山为杨子山,并勒建佛寺和“杨林书院”。后来,有宋朱熹到此讲学。有“读书处:唐杨肃、宋吕大奎,洎有明诸先辈俱读书于此”摩崖石刻犹存。 宋初,杨肃无疾而终,葬水头南侨村高田山下。因后唐室曾宣封他为“太乙真人”,其一生救死扶伤,倡修水利,造福百姓,是个名医名道,人们尊称他为“杨仙公”。遂称其地为“仙公山”,其墓为“仙公墓”,其渠为“仙公渠”,其坝为“仙公坝”。太乙真人杨仙公墓于1983年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该墓今已扩修立亭,兴建杨肃纪念馆,将同仙迹岩连成一体,成为游览胜地。 后人在朴里郊尾村杨肃故居造杨肃像供奉,成为“杨仙公庙”,称“太乙真人庙”。该庙于1993年列为南安市文物保护单位。庙宇系木石结构,虽经历代重修,但已破旧不堪。近年,世界董杨宗亲总会理事长、台胞杨清钦曾率团返乡拜祖,捐助重修了太乙真人庙。重修庙宇,神坛上设神龛,供奉杨肃塑像,威严可亲。上下两进中有天井,显得宽敞开阔,富丽雅致。游人香客至此凭吊祭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杨肃是四月初七生日。是日,散居在同安、官桥的裔孙均于初六、初七两天组织民众前来郊尾村“太乙真人庙”祭祀和上高田山“太乙真人杨仙公”墓扫墓谒祖祭拜。朴里村于是日演戏、烧金纸,热闹非凡。 (李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