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姬鹏飞 许寒冰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姬鹏飞(1910-2000),1910年2月2日生于山西省运城地区临晋县(今临猗县)东张镇东张村,16岁入西安陆军医院军医训练班。1931年参加宁都暴动后加入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长征。其间历任红五军团15军军医处处长、红五军团卫生部部长、中央军委卫生部医政科主任科长、中央军委卫生部保健局副局长、中央军委后方卫生部部长。抗战初,到中央党校和马列学院学习,后任新四军后方政治处主任兼新四军军医处政治协理员、苏北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三旅政委、苏中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参加著名的“黄桥决战”,与陶勇创建苏中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历任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政委、苏北兵团副政委、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中共党史和军史经常提及的“吉洛兵团”即指姬鹏飞的第七兵团,他为胜利地进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攻占杭州作出了突出贡献,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赫赫战功。新中国成立后,调外交部工作。历任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外交使团大使衔团长(1950~1953)、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首任特命全权大使(1953~1955)、外交部副部长(1955~1972)、外交部部长(1972~1974)。1979年9月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兼秘书长。1982年5月,任国务委员、中央外事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83年8月,兼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1985年6月,兼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是中共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十三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兼秘书长,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兼秘书长。姬鹏飞长期协助周恩来、邓小平同志处理外交事务,参与重要外交活动有:1973年1月率中国代表团赴巴黎参加关于越南问题的和平谈判,同年6月应邀出访英国、法国、伊朗和巴基斯坦。曾先后出访苏联、日本、朝鲜、蒙古、越南、缅甸、泰国、埃及、阿尔及利亚、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委内瑞拉、加拿大、叙利亚、塞拉利昂、肯尼亚、布隆迪、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塞舌尔、吉布提、约旦、科威特、阿拉伯也门和阿曼等国家。在兼任国务院港澳办公室主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主任委员期间,积极贯彻执行中国政府根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制订的和平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的方针政策,参与接待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并出席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新中国成立后的8任外交部长中,只有姬鹏飞和周恩来参加过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2000年2月1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新华通讯社所发的讣讯中称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 1938年初冬,姬鹏飞在中央党校、抗大和马列学院系统学习后,告别巍巍宝塔、滚滚延水,来到崇山峻岭的皖南新四军司令部,担任新四军后方政治处主任兼新四军军医处政治协理员,参与新四军后方医院的建立。在新四军司令部的日子里,他与后来成为自己夫人的许寒冰相识而相恋。 许寒冰是来自马来亚的归侨生。她的父母于1919年从永春县石鼓乡出洋,移居马来亚森美兰芙蓉镇,她一家兄弟姐妹共5人。抗战爆发后的1937年,她正是16岁花季,还是个稚气的学生,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与丘会利等3个女孩子千里迢迢从南洋投奔中国内地,在新四军二支队参加神圣的抗战。许寒冰原先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许芙蓉。少女时代的许芙蓉充满浪漫,她天真地以为南面马来亚这么热,到了北面内地一定很寒冷吧,于是想当然地为自己起名“寒冰”。谁知道,想像中“冰天雪地”的广州依然酷热难挡,这才发现自己错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寒冰与丈夫同甘共苦,在外交战线奋斗了40余年。作为新中国外交界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性外交官,曾任外交部干部司、领事司副司长,还是周恩来倡议成立的中国人民外交学会第一位副会长。 1991年12月27日上午,许寒冰(71岁)偕同“姑爷”姬鹏飞(81岁)回到永春县石鼓镇石鼓村寻根。来到许家祖厝“瑞裕堂”,家乡父老按照闽南侨乡风俗,以“香菇蛋”点心迎接亲人回来。两位老人吃着“香菇蛋”,和乡亲们畅谈起来,许寒冰娘家叔辈把1952年元月永春县人民政府颁发给许家的土地财产登记证仍保存着,二老看后十分欣喜,对永春较好地落实华侨财产政策深感满意。许寒冰连声说:“不错,不错,这户主许甲托正是我大哥的姓名。” 许寒冰还深情地回忆说:“想起在新四军的日子,一切仍历历在目,好象自己又年轻了,仍然在行军途中教唱新四军军歌,在滚滚硝烟中救护伤员。当时不到二十岁,现在已年逾古稀。离开马来亚回国已经五十多年了,几位兄弟也已先后在南洋去世。双亲健在时,常跟我们讲到故乡永春。遗憾的是当时年纪小,没能记住是哪个村。1988年9月马来西亚的亲人到北京探望我们,大家合照留念。他们把相片带回永春查寻,才知道祖籍地是石鼓村。那年底我们一起来到厦门,就很想回来看看,终因公务缠身没能成行。这次实现多年的心愿,好开心。”此时正值柑熟时节,姬鹏飞和许寒冰深入桃城镇七八柑桔场,走访果农,对永春实行“开放和开发并举”方针,山地资源得到综合开发,深为赞许。姬老挥毫写下“春满桃源”几个遒劲有力的大字。 当天下午,姬鹏飞、许寒冰告别永春。临行依依,二老向送行的乡亲频频招手:“我们还会再来的。”石鼓的乡亲忘不了按风俗补送一对小巧玲珑、流金溢彩的永春漆篮。漆篮是永春著名特产,以前许多人家女儿出嫁时,总要随带一对漆篮作为陪嫁品,以添新婚之喜。如今,两位老人带走的是绵绵的、深深的乡情。 1992年12月4日,永春县举办第二届芦柑节暨尤扬祖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姬鹏飞特地为纪念活动寄来题词“团结海外侨胞,振兴永春经济”,落款“姬鹏飞 壬申年秋”。 姬鹏飞 许寒冰来到石鼓镇石鼓村许家祖厝探亲照片 姬鹏飞 许寒冰视察桃城镇“七八”柑桔场 (插图作者:姬鹏飞 题) 姬鹏飞题赠永春县“春满桃园”四字 (插图作者:姬鹏飞 题) 姬鹏飞题赠永春县的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