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新添,永春县一都镇美岭村(原三岭村尾岭自然村)人。美岭村党委书记。十五、十六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美岭位于永春最西部与安溪县交界的莲花山西麓,远离县城112公里,是一个出门见大山、地无三分平的偏僻小山村。1987年以前,美岭属一都乡三岭大队(村)第七和第八生产小队,这个角落,当地人叫“尾岭”,后来雅称“美岭”。这样一个山旮旯,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几乎与世隔绝,旧社会和解放初期匪患和虎患肆行,贫穷和愚昧笼罩了一代又一代的尾岭人。1979年前,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0元。1980年春节,有人杀了一头猪,挑着挨家挨户叫卖,居然一个星期还不能卖完!因为穷得出了名,就有俗谚说:“宁吃咸竹笋,不嫁尾岭人。”
苏新添生于1943年11月。幼时丧母,在三兄弟中排行老大。小时候只读过两年书。跟其他农村孩子一样,不读书就得跟大人上山下地干活。少年苏新添正赶上合作社、人民公社的时代,听着生产队长的哨声出工,再听着哨声收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令他闷得慌的是,做得累死累活,却仍旧吃不饱,一天只能挣七、八个工分。
二十岁那年,苏新添毅然扔下锄头,离家出走,到山外闯荡去了。开始,他在铁路工地上当小工,每天挣2元钱。后来,他到安溪火电厂拉板车,一个月可以赚200多块。这些都是重体力活,天天一身泥一身汗,比种田还苦还累,可苏新添觉得比憋在山沟里好多了。
那个年头是不允许个人私自出外干活挣钱的。每次出门,他都必须向所在的三岭大队第七生产小队请假,同时向生产队缴上一部分收入。虽然山高皇帝远,当时一切极左的路线和政策在还没通电、没通公路和电话的尾岭仍然得以贯彻执行,苏新添出山打工的消息还是传到了大队部。一次他从外地打工回来,便被传唤到大队部,扣上“资本主义尾巴”的帽子,送进了“学习班”。可等出了学习班,他又象出笼的鸟儿飞到山外重操旧业。这还了得!等他再次回家,一条绳子把他捆起,游村,站在汽灯下亮相批斗。一连串的“专政”折磨着苏新添,可是怎样整来整去也整不倒他。过后他又走了,而且一去好久不回来。可他家里却遭殃了,辛辛苦苦养的猪前后被牵走了十几头,粮食也被挑走了,最惨的一次,床铺也被拆走,一家几口人只好挤睡在地板上。
当时,承受极左政策压力不说,受时风影响,一些不理解他的人在背后叫他“歹仔”、“路鳗添”。可是苏新添还是“死不悔改”,而且在外越干越火红,从小工做成了工头,后又承包山林做起了木材生意。这时,有乡亲偷偷带着孩子找他,有的还向他跪下:“添仔,也带我儿子到外面赚钱吧。要不,他就找不到媳妇了。”苏新添感慨不已,他真的带了一帮青年人走出山门。不久,他又得了个“胎哥(麻疯)添”的绰号,说他这个“资本主义尾巴”已经象麻疯病那样传染坏一村子人了!村里对他惩治更紧了,只要得知他回到尾岭,不管三更半夜,立即出动抓人。有时他被迫在山上过夜,甚至在逃跑中摔伤了,流了一身的血……。
斗转星移,到了1979年,苏新添在一次回家的时候,还被捉去拘留了一阵子,扣上破坏山林投机倒把分子的帽子。这一回,他撬窗跑出来。但奇怪的是,这次没有人追捕他。这时,划时代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胜利召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从北京传遍天南地北。福建沿海地区逐渐春潮萌动。住在深山老林里的人们也隐隐感觉到了时代的脚步开始跟以前不大一样,他们也开始向往:我们尾岭什么时候也能过得象外面这么好呢?正是从这时候开始,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实的面貌,苏新添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走出“要脱贫灯先明”、“要致富先修路”、“要发展先办厂”的“三步棋”。
1979年,苏新添已经挣了好几万元,主要是靠做木材生意获得的。那个时代“万元户”是凤毛麟角,他可谓大富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不断开放,如果苏新添拿着这些钱做本钱,凭他的本事,走一条个人发家致富之路建个公司企业是完全可能的。然而正是那个时候,美岭一帮年轻人,一有机会就聚在苏新添家老屋不足八平方米的“角间”,晚上燃着松明火,一边吃着苏新添从外面带回来的花生米,一边入迷地筹划着如何改变美岭的旧貌。为防有人窜进来,他们还特地派人在屋外“放风”。筹划的结果是:必须先有电。要有电就得建电站。苏新添他们经过勘查,认为利用从莲花山流下经过尾岭头然后急泻而下的这股水可以建一个小电站。这在当时是一个冒险的计划。苏新添不是大队长,不是生产队长,凭什么来发动群众?但是他们没有这么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的一天,苏新添把族中老人找来,提出办电站的主张。人人赞成。可是建电站需要大笔资金。苏新添一锤定音:“大家出钱,我带头,出2万元!”消息传开,全美岭轰动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大家只有感动,包括反对过他、批斗过他的人,也都纷纷把卖猪的钱、嫁女儿的“衫带钱”掏出来,凑足了8万元。苏新添实际上拿出了5万块血汗钱。他内心充满了牺牲的激情。许多年过去后,村民一谈起这事还会激动:“那时钱大,要不是心里有众人,有公心,谁会这么做?”
他们盖起了工棚,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人手不足,苏新添自己上阵砌石坝,与大家一起肩挑手搬。尚无进村的公路,几吨重的发电机组,先是用竹排放运,然后用肩扛。前边一批人先劈砍挡道的灌木,碰到沟沟坎坎,就挥镐临时挖土填道,后边的人“嗨哟嗨哟”喊着号子抬着机器蠕蠕前进,硬是把本来必须用汽车拉的重设备抬进村。后来有记者就美岭现象发出感慨:一头狮子带领一群绵羊能够战胜一头绵羊带领的狮子!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苏新添带领美岭人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在村边的溪旁建成了第一座40千瓦的小水电站。这是美岭人值得大书特书的事,1981年美岭第一次亮起了电灯!
苏新添后来回忆这段历程时说:“我在晋江石狮看到很多华侨拿钱给家乡搞建设,他们人在国外还想着中国,想着家乡,我们是中国人,难道反而不如他们?我没去过国外,但我知道,华侨在国外赚钱也是不容易的。在哪儿挣钱都是一样不容易的。我自己是有些钱了,可是看到家乡人连一斤盐一角二分也买不起,外面世界变了,和人家比,我们美岭还住破厝,点松火,用石臼椿米,好象还在一百年前活着,心里难过,身上有改变它的劲头。”要知道,直到1982年,苏新添还不敢到一都公社去抛头露面,因为他被揪斗怕了,担心再被捉起来。就是这样一个当时尚无社会归属的人,与乡亲们同甘共苦,迈出了富足图强的第一步。他是那么地爱着自己的家乡,希望这山沟沟也能飞出金凤凰来。
建水尾电站的过程中,美岭人更加深切地感觉到了交通不便的苦楚。正是因为交通不便,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永春一都包括三岭大队的许多山头还保留着原始森林的模样,1981年,由国家林业部门拨款,修了一条从一都到三岭的林区公路。但是这条公路的终点下口坂离美岭隔了几座山头,美岭和外面的世界还差着一大截,一切的进出和人员的流动仍要靠肩挑手提脚板走路。苏新添提议:“既然国家暂时没有能力把路开进来,我们自己来开吧。”有了成功建设电站的经历,美岭人信服他,但资金问题再度困难了他们。
靠山还得吃山。当时一都公社为鼓励造林,实施造林补助政策,造林每亩发给8元。苏新添立即开动了脑筋,对乡亲们说:我们有一些荒山,造林嘛大家搞义务,把造林补贴的钱用来买炸药,买钢钎,买水泥,技术活我们花钱雇人,开路的土方我们自己来挖,好好开路吧。乡亲们拍手称好。按照苏新添的办法,1982年,他们开通了从下口坂到尾岭头3公里的公路,此后两年又开通了从尾岭头到草山和林区的一些路段共8公里。也就在这两年中,苏新添又组织众人开辟200亩铁观音茶园,250亩柑桔园,茶园种植的第三年就见效益,以后茶叶年年都卖出好价钱。柑桔的效益差些,但美岭人从此能跟其它地方的永春人一样吃上芦柑了。
农村自从实行承包责任制后,生产队组织自然解体消失,三岭大队也改为三岭村,美岭作为三岭村的一个自然村存在。由于三岭村部与美岭隔着几公里远,加上已没有生产小队这样一级组织,管理就显乏力。不过,在当时几年中,苏新添由于积极主动带领乡亲们奔向灯明路通,不知不觉也就成这小小地方土地上400多人的自然领袖,只是没有任何名份与衔头,乡亲们戏称他是“山寨王”。
1984年,美岭人递交一份“申请成立美岭综合场”报告,很快得到批准,苏新添也被任命为美岭综合场场长。他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带着大家干大事了。这年,苏新添在集资开那条出村的公路时,因未经批准就砍了树,被拘禁了3天,而当他被放回后,首先想到的是公路决不能半途而废。那时春节将至,他横下心,厚着脸面到外乡找朋友借了3万元钱,付了筑路工人的工资后,还在大年三十挨家挨户给乡亲分发过年钱,并动员乡亲过了节全力以赴把未修完的路修好。此时的苏新添已是美岭综合场场长,他悟到走致富路终须依靠大家齐心协力干,仅凭一夫之勇成不了大器。第二年路修好了,美岭人欢天喜地,大自然的封闭终于被打破了。修这条路,是美岭村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苏新添在这紧要关头,做出了最果敢、最明智的选择。从此,美岭村才真正在那条脱贫致富的路上起步腾飞。
做“山寨王”时期的苏新添,为美岭所做的奋斗是自发的,带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他的出色表现,受到上级党组织的关注。
1986年,美岭当时有三个党员,一都乡党委批准成立美岭综合场党支部。不久后的11月,一都乡党委书记专程到美岭,找苏新添谈话:“乡党委认为这几年你为集体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你思想上有没有意识到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苏新添先是愣了,而后蹭地一下站起来。他又惊又喜,声音都发抖了:“啊,我没想到能有今天……”书记又问他:“以前那样批判,你不怪?”他说:“政策不同,我不怪,共产党是中国打天下的党,是领导的党,我盼这一天!”按程序,入党须有两名党员做介绍人。当时美岭的三个党员中,有的就曾割过苏新添的“资本主义尾巴”,苏新添主动找到他,希望他介绍自己入党。这位老党员思想还是有些不通,但还是在苏新添的入党申请书上写下:根据形势需要,我愿介绍苏新添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7年5月30日,经县、乡政府批准,美岭由三岭村的一个自然村升格为行政村,并建立村党支部。苏新添任美岭村的村长和村党支部书记。
苏新添挺珍惜这小小的“官帽”,觉得眼前海阔天空,他豪情万丈地对乡亲们说:“咱们美岭不仅要脱贫,而且要发展。”村干部和乡亲们都摩拳擦掌,但有些不知所措。根据苏新添的建议,村干部兵分几路,走出大山门,到福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走了一圈,考察取经。美岭人大开了眼界,回来后大家达成共识:只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才能引导全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道路,要发展必须办工厂。那时福建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异军突起。晋江、石狮是服装城、瓷砖王国,南安的仑苍镇生产水暖器材,惠安人拿手的是石雕工艺,莆田人大办鞋厂……美岭这个小山村要办什么厂?在苏新添的倡议下,美岭又组织人马到邻近县市考察,寻求发展的突破口。在漳平考察时,发现生产胶合板技术简单,资金投入较少,原料可就近供应。苏新添立即召集支委会,决定创办胶合板厂,将村里水电厂的收入55万元全部投进去。一年后,该厂创产值200万元,利润高达30万元。
1991年,美岭人敏锐地发现永春的柑桔、晋江的陶瓷产品市场看好,需要大量包装箱,于是又投资150万元创办纸箱厂,当年收回成本,实现产值400万元。从办纸箱厂的过程中,美岭人获得了面向市场、利用外地资源来发展自己的启示。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重要谈话的发表,为美岭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苏新添和党支部一班人思路更广了,眼界更高了,更加坚定奋发图强的信心和决心。他们把握机遇,加快办厂步伐:当年投入150万元对胶合板厂进行技改,产值扩大到1000万元,比增4倍;投资45万元创办精制茶厂,年加工茶500多担。
苏新添和美岭党支部一班人并不就此满足,他们勇敢地跳出美岭,发展美岭,做更大的文章。1992年下半年,他们着手进行市场调查,了解到闽南地区水泥的需求量极大,而美岭距漳平到石灰石产地仅二十公里,于是把目光瞄准办水泥厂。说起建大厂,一时沸沸扬扬,有的好心人劝苏新添小心点,不要冒险了,更有人断定苏新添会失败。但苏新添敏锐地看到,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许多基础工程建设将要配套跟上,水泥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于是不顾外界的冷嘲热讽,毅然将工程上马。美岭地无三尺平,苏新添就大胆提出将工厂建到村外去的设想,1992年底,他们在距一都乡4公里的交通要道边买下70亩地,开始新的艰难的创业。建厂伊始,就遇上资金短缺、设备紧张、技术不足三大难题,一时间陷入窘境。苏新添带领美岭党支部一班人发动乡亲们同心协力渡难关。各支委分头行动,南下泉州,北上福州,四处求援,终于得到1200万元贷款。心诚感动了方方面面,泉州市人大机关干部自发为该厂集资,省财政厅也伸出援助之手,村里的党员、群众也纷纷把家里的积蓄捐了出来。他们又多次北上南平,寻求与南平水泥厂的技术合作,得到该厂大力支持。为了建好水泥厂,苏新添倾注了满腔的热情与艰辛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创业之歌。他几乎每天吃住于工地上,即使外出办事,无论多晚都要赶回工地。生病了也顾不上治疗,由于病、累,三次昏厥在工地上,被送往医院输液。可他心挂工地,把挂瓶输液的家伙搬到工地上,一边遵医嘱挂瓶,一边继续指挥全盘工作。家在咫尺,但为了组织生产,整个春节期间,他竟几过家门而不入。许多群众激动的说:苏新添为建水泥厂,头发都变白了,至少衰老了三岁。
1993年12月26日,美岭水泥厂一次性点火成功,是当时闽南村级企业最大的水泥厂。它从选址到建成投产,比标准建设时间缩短半年以上,整个项目建设管理人员只有26人,比常规少了40多人。投产后,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显著,事实证明苏新添的决策是对的。美岭实现了一个历史性的跨越,跃进了一个走出深山向外界寻求拓展空间的历史时期。美岭根据本地资源开发项目,形成资本积累,再根据市场需要开发,稳占市场,由于顺乎村情与市场规律,可谓步步踩稳,招招胜算。
从美岭水泥厂开始,美岭的企业不再是简单地开发资源、积累资金,而是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开始向集团化转变,美岭的集体经济跨上了一个新台阶。美岭村群众生活由贫困迅速转向富裕并提前实现小康,全村经济结构由农业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化,村民由农民全部转化为乡镇企业工人。
美岭党支部自身也得到不断发展。1994年4月,美岭村党支部升格为党总支,苏新添任党总支书记。1998年4月28日,经泉州市委同意,永春县委批准,美岭村党总支部升格为党委会,党委会下设1个党总支,13个支部,共有党员140名(其中外来人口党员91人),这是泉州市第一家村级党委会。5月20日,苏新添当选为美岭村党委书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苏新添思源思进,根据美岭内外部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制定依靠科技、内扩与外拓并举、增加经济总量和调整经济结构并举、多元化发展的经济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二次创业:一是提出“走出去,到大城市去打响美岭品牌”,利用泉州交通、通讯便捷的有利条件,在极具潜力的清濛科技工业开发区投资1500万元建成美岭商贸大厦,投资2500万元兴建泉州美岭胶合板有限公司。这一步,标志着美岭开始从乡村走向城市,奠定了美岭集团对外贸易的基础。二是调整结构,针对集团公司产品单一问题,积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投资兴建6000千瓦美岭火电厂,较好解决美岭集团和周边村镇电力制约经济发展的问题,1999年投资6000万元创办年产4万立方米中密度人造胶合板厂,2000年投资8000万元兴建美岭第二火电厂,解决随着集团经济不断壮大而出现的用电紧缺问题。三是把推行股份合作制作为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的有效途径,从1997年至今集团员工和村民已持有内部股份达5000多万元。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企业科技含量,从1997年起投入2000多万元对企业内部进行增加技术含量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同时在各企业中大刀阔斧地进行生产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引才、留才、用才机制,选送企业管理人员50多人到有关厂家和院校深造,聘请20多名高级工程师、600多名大中专生到企业各条战线工作。苏新添团结带领村民员工不断弘扬艰苦创业的美岭精神,闯出一条“村建带企建,企建促村建”的新路子。美岭村党的建设和两个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现农村经济快增长,组织建设新发展,队伍素质再提高,新村建设上水平,社会事业齐进步的目标。2001年,美岭集体固定资产近9亿,创工农业总产值3-52亿元,村集体收入3650万元,人均纯收入1-55万元。
美岭富了,苏新添和村领导班子又思索着如何让全体美岭人都能享受到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村里每年拿出上千万元投入各项公共设施建设,村民实现免费医疗,适龄儿童免费上小学、初中,6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领取250元养老金,企业员工吃饭住宿一律免费,每年工资增长10%。村里还出台了将美岭集团股本转让一部分给村民员工持有的改革方案,目前集团员工和村民已持有内部股份达5000多万元,这既拓宽了融资渠道,又把干部、村民、员工的命运同集体命运紧密相连起来,走出一条共同富裕的道路。而在村子富裕起来后,苏新添仍然保持着艰苦朴素的本色,外出办事,他从不住高级饭店,经常用一袋方便面充饥。
苏新添忘不了自己读书少而留下的遗憾,为了让美岭的事业后继有人,他在莲花山麓的山坳里填出了100多亩平地,首期投资6000多万元于2000年建成美岭中学。村里确保将集团年盈利的10%用于办教育。全村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就学规模。
苏新添使美岭精神名扬全国。1992年,美岭村被省人民政府评为“明星村”。1995年11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发出《关于在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中开展“学美岭、创五好”活动的通知》。1996年2月5日,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关于开展向美岭党总支学习的通知》。一个“学美岭、创五好”的活动在全省全面铺开。1996年6月和2001年7月,美岭村党总支、党委会两次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全国农村先进基层党组织”。1997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就美岭走过的道路发表了题为《感天动地的乐章》长篇通讯,并配发评论员文章《美岭有位好书记》。1999年,美岭村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2002年6月30日上午10点50分、晚上7点30分、次日凌晨2点35分,一台以反映永春县美岭村脱贫致富历程和美岭人爱心献社会为主题的大型综艺晚会,在央视四套当红专栏《欢聚一堂》滚动播出,这是全国首个走进《欢聚一堂》的村庄。在晚会上苏新添讲述了一个曾经用松油火把照明的贫困山村如何脱贫致富的故事。至今全国各地已有数十万人次到美岭考察、指导和学习取经。
党和人民也给了苏新添很高的荣誉。他先后被评为全国综治先进个人,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1997年9月12-18日,苏新添光荣出席中共“十五大”,并当选为中共十五届候补中央委员。2002年11月8—14日,他出席中共“十六大”,再次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0日,他还和其他七名代表一起在北京建银大厦驻地喜切蛋糕,度过快乐生日。
苏新添有不平凡的胆识,也就有着不平凡的传奇经历。作为美岭的领头雁,他呕心沥血,带领美岭父老乡亲流血流汗,履行和实践着“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创造了当代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的一个个奇迹,谱写了一曲曲拼搏奋斗的感人乐章。美岭的辉煌,只有一个苏新添是干不出来的。但是,如果不是苏新添,就很难说有今天骄人的业绩。如果说美岭的创业史是一部大戏,苏新添无疑是个主角。苏新添曾说:“我要是能见到邓小平同志,会流泪。是他主持的改革开放给我机会,使我能为众人打拼,使我能从一都的主席台坐到省的主席台,坐到中南海。”他成功地扮演了在中国改革开放大舞台上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新农民英雄角色。
苏新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