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民,本名,字原周,笔名半鳏,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院前角落人。爱国侨领,曾任“南侨总会”秘书、民盟马来亚支部代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人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侨联副主席等职。
李铁民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农历五月初五(1898年6月23日)。祖父李孟旨,先是务农,后做生意,晚年仍居家农耕;父亲李道泽,原在家做生意,因地方匪乱,于1913年到新加坡谋生。
李铁民1904年进私塾,读《四书》、《诗经》和一些尺牍。1910年底结束私塾学习,进父亲商店学做生意,记账写信。他因喜好诗文,经常阅读旧诗词小说,努力自修。父亲去南洋后,生意停了,他在家里住了两年。
1915年,李铁民到新加坡,在父亲店里当店员,还是记账写信,工作并不忙,有时间就勤奋进修。辛亥革命后,他在故乡曾看过一部小说《神州光复志》,内容记述清兵入关到清王朝覆灭止。他颇受感触,欣慕革命,也想到要革命须有学问,因此,到新加坡后就要求父亲让他到日本读书。父亲只想让他从商,将来继承己业,没有答应。他便以出走来表示反抗。这一举动使父亲非常震惊,通过朋友劝说,条件是取消留学日本而回国内读书,同时在家乡给他订下一门亲事。这一年,他在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下,在新加坡秘密参加了中华革命党。
1916年春天,李铁民遵照父命回国结婚。由于在家久病的大哥去世了,父亲便叫他在乡管理家务,求学之事只好拖延了。在家乡他订了一份厦门《民钟日报》。1917年8月,段祺瑞掌权的北洋政府对德国宣战,李铁民基于对国事的关心,曾与该报编辑讨论过世界战争问题。
这时家乡创办了达新高初两等小学校,校长是李铁民以前的老师李原灯,国文教员是德化人郭鹏飞,他们都很喜欢写诗,铁民不时常到学校去,对铁民也很亲切。有一天,李、郭两位正在拈韵咏史,刚好拈了个七阳咏苏武,也要铁民写一首,铁民写道:“北风凛冽夜凄凉,雪窖羁臣欲断肠。回首茫茫瞻汉阙,何时持节见君王。”两师称赞他“出口清顺,忠心耿耿”。自此他就更喜欢诗词,并勤于习作。
1919年春,李铁民重新到新加坡,在父亲店里当店员,工作还是记账写信。父亲开的商号叫南春公司,做橡胶买卖,规模相当大,父亲是八个股东之一,兼经理。新加坡是个大出口岸,橡胶市价自早至晚,时刻在变。每日买卖定价,经常在午后三四时之间。从三时起至六时封邮止,须写三四十封和商家往来的书信,每天上午甚清闲,使他有时间参加社会活动。
1920年起,李铁民先后到永春会馆所办的鼎新学校和南洋工商补习学校、中南学校、南洋平民学校初级师范班兼任国文教员,执教六年。
1921年,中国国民党组织新加坡支部,李铁民以中华革命党党员身份转为国民党员,并被选为支部文书。同年10月10日举行“双十节”纪念会,李铁民编写话剧《十年一梦》,剧中主人公黄魂自民国元年入梦至十年方醒,看到军阀割据,民穷财尽,非常愤恨,号召同志推翻军阀统治,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这反映了他当时追求民主、自由和进步的迫切心情。
1926至1927年,李铁民和李西浪、黄敬一等接办小型三日华文报《消困钟》,在政治上拥护北伐,稍带进步性。
1928年春,南洋各地永春同乡团体各派代表到新加坡开会,李铁民任大会秘书。会议决定筹款派代表回国救乡,请驻军漳州的张贞派兵人永春赶走民军尤赐福,李铁民被推为回乡四代表之一,但因为父亲反对,没有成行。5月,日寇在中国山东制造惨绝人寰的“济南惨案”,新加坡华侨激于义愤,在陈嘉庚先生领导下召开华侨代表大会,组成“新加坡山东惨祸筹赈会”,推举陈嘉庚为会长。该会缺一文牍主任,有好几位前去应聘,但他们所写的文章,陈嘉庚看后都觉不很满意。后来,筹赈会的一位领导成员约李铁民试写一篇,陈嘉庚看后,甚为赞许,并经陈嘉庚面试之后,被聘为该筹赈会的文牍主任。李铁民积极参与筹募捐款汇回南京,支持祖国对日寇抗争,并在侨胞中开展抵制日货运动。这是李铁民和陈嘉庚建立工作关系的开始,此后他成为陈嘉庚的亲密朋友和得力助手。
同年8月,李铁民出任新加坡《叻报》总编辑兼督印人(该报是新加坡最老的一家华文报纸,与上海《申报》同年创刊,已发行五十多年),并兼任陈嘉庚树胶制造厂广告部的汉文主任。这时,蒋介石在南京一度下野后又上台了,正在发动对桂系的内战。在北伐初期,李铁民是非常拥蒋的,以后看到宁汉分裂,吴稚晖诱骗李济深入京而把他软禁在汤山,于是对蒋介石渐由怀疑而失望,最后便强烈地反感起来,便以《叻报》为阵地,首先揭起反蒋的旗帜,发表反蒋文章,揭露国民党大搞新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无穷灾难。揭露文章的发表,为反动势力所不容。但当时赞成者,固不乏其人。一般资本家是拥蒋的,陈嘉庚先生也劝告他说反蒋是没什么意义的;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约他去“谈话”,加以威胁;在新加坡的中国国民党南洋总支部经常出面对他横施压力。除了对陈嘉庚先生加以解释外,其他的,他或加反驳,如在《叻报》上公开警告中国驻新加坡总领事,或一笑置之。国民党南洋总支部竟想倚靠外国人的力量,请出所谓华民政务司来,以如再反蒋便注销《叻报》牌照相威胁。但反蒋并没有违背当地法律,外国人也无可奈何。1929年,他们便说通《叻报》老板、英帝买办将李铁民在《叻报》的职务被解除,国民党并秘密开除他的国民党党籍。
1929年10月,由永春白鹤拳师组成的“中央国术馆闽南国术南游团”抵新加坡,开始历时一年的巡回表演,李铁民出面助力甚多,多次会见他们,关怀备至,并于11月1日首演前与他们合影留念,使他们的表演获得圆满成功。
1931年,李铁民和新加坡部分名流创办《民众报》(周刊),他任主编,但该报不久就解体了。1932年,李铁民曾得一场大病。陈嘉庚先生的树胶公司因不景气而缩小规模,陈先生创办的《南洋商报》原主编和经理也相继离职,于是进行改组,聘李铁民为督印人,主管编辑部,侯西反(南安人)为经理。当时陈嘉庚和侯西反在政治上都是拥蒋的,陈嘉庚明知李铁民反蒋,但在工作上信任他,对他个人的政治言论也不加干涉。
1933年春,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写信给陈嘉庚,说李铁民是共产党员,要陈嘉庚辞退他。陈嘉庚将信给李铁民看后,没提任何意见。秋间,马来亚闽侨组织回省考察团,李铁民为成员之一并兼秘书。此时十九路军正移驻福建,海外闽侨胞寄望甚殷,考察团回省后将赴南京。李铁民于临行前请询于陈嘉庚,对国民党中宣部的信是如何回答。陈嘉庚先生说他已告诉中宣部,李铁民不是共产党员,只对政治上有多少不同意见,南京可以去,没问题。闽侨考察团到南京后,国民党中宣部和他们开座谈会,邵元冲、方治等发言强调南洋须统一宣传,话中隐刺李铁民,但李铁民没有发言,喝完茶就走了。
1933年底,李铁民回新加坡。这时,陈嘉庚因商业日非,《南洋商报》已出让给李光前、林庆年等人接办,侯西反任董事。报纸重新注册,李铁民的职务没有了。为了保有反蒋的言论据点,他还是留在该报专任副刊《狮声》、《晓风》编辑,常发表新旧诗和杂论。1935年春间,他被迫离开《南洋商报》。
那时,新加坡出现一个小党派叫中华民族复兴党,领导人是黄钟杰、郭后觉等人。在马来亚怡保办《中华晨报》的李西浪介绍李铁民参加并被任为新加坡支部主任。这个小党派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组织,没有坚强的斗志,1936年后就无形消散了。
1936年秋,吉隆坡福建会馆组织一个“购机寿蒋委员会”,缺个秘书,负责人洪进聪要陈嘉庚让李铁民去帮忙一个月。洪进聪是永春人,又是李铁民父亲的朋友。李铁民因父亲刚去世不久,心情苦闷,寿蒋工作固非所愿,但为换换环境,舒散心情,就到吉隆坡去。陈嘉庚遇有要发表的重要文件,还不时寄给他修改。
李铁民到吉隆坡半年后,1937年2月到吉隆坡西边一个小城巴生埠的华侨树胶制造厂任副司理(该厂厂主黄重吉、总经理陈承丹、正司理黄光饶都是永春人)。
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东南亚各地侨胞纷纷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10月,陈嘉庚号召全南洋华侨在新加坡召开代表大会,成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陈嘉庚被选为主席。陈嘉庚电召李铁民回新加坡,担任南侨总会秘书。他积极协助陈嘉庚工作,发动南洋各地华侨开展声势浩大、成绩显著的抗日救国运动。据统计,该会从1938年10月至1941年底,共发动东南亚各地华侨捐献4亿元国币,还组织3200名华侨机工分批回国参加抗日斗争。
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后,国民党中的顽固派日趋反动,汪精卫公开投敌,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支援滇缅路的华侨机工遭受虐待,物价腾沸。为稳定华侨的爱国热情,1940年3-12月,陈嘉庚亲自率领“南侨总会”组织的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李铁民为秘书,回国慰劳和视察15省。3月底由新加坡启行,先到重庆,停留一月,再分三路出发前线慰劳。李铁民随同陈嘉庚先生另经成都到兰州,再到青海,折回西安北上延安。
李铁民为促成陈嘉庚的延安之行起到很大作用,在重庆时已与中国共产党驻重庆办事处取得联系。据曾任中共中央联络部副部长、国务院侨办副主任的连贯在回忆陈嘉庚的文章《热爱祖国,不断进步》中说:“陈嘉庚带来的秘书李铁民对他思想的变化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李铁民也是福建人,思想比较进步。在重庆期间,他经常去八路军办事处,同中共代表团董必武、林伯渠等同志交谈,还访问了许多进步人士,使他了解到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当他向陈嘉庚先生介绍这些情况后,陈欣喜异常,下了去延安参观的决心。”5月31日,陈嘉庚偕李铁民、侯西反(时为南侨总会常委)冲破国民党政府的阻挠,到达延安访问,受到毛泽东、朱德和中共中央的其他党政领导的热情接待和多次会晤。原只计划在延安呆3天,于谒见毛泽东、朱德后,隔日即转山西。6月1日,李铁民陪同陈嘉庚参观学校,近午辞出,上车时,不慎触车顶碰伤,额角流血不止,于中央医院治疗,医护甚为周到,就在延安多住了一个星期。在这几天中,陈嘉庚先生到处参观访问,对延安各方面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后来他在《南侨回忆录》的弁言上说:“耳闻目睹各事实,见其勤劳诚朴,忠勇奉公,务以利民福国为前提,并实行民主化。在收复区诸乡村推广实施,与民众辛劳协作,同仇敌忾,奠胜利维新之基础。余观感之余,衷心无限兴奋,梦寐神驰,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也。”又说“喜慰莫可言喻,如拨云雾而见青天”,并断言“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李铁民陪同陈嘉庚先生到延安参观访问,不但促进了陈嘉庚先生政治思想的重大转变,自己也在实地考察中,对延安的政治、经济、教育、社会等情况和抗日前线的军事形势有了较具体和深刻的了解,受到很大的教育,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因此曾在住院期间向中共中央的工作人员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经中共中央的工作人员婉言解释,说明吸收共产党员是非常严格的,需经长期考验和审查才能获得批准;又听傅连璋同志说,他以医生身份随共产党工作和经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至今已十几年还没有办法入党,李铁民听他们解释和介绍后,才不再提出申请。
6月7日,李铁民伤愈出院,进见毛泽东主席,毛主席留他吃午饭,并同到招待所。是晚,延安各界举行热烈欢送陈嘉庚先生的大会。朱德总司令致欢送词,陈嘉庚、侯西反、李铁民都相继在会上讲了话。李铁民在讲话中心情非常激动,热情洋溢地朗诵他所作的著名的《告别延安》一诗:“延安的兄弟姐妹们,再见!延安的兄弟姐妹们,再见!一曲骊歌,隔开你我,别情无限,说不出我的徘徊和留恋,留恋着四周起伏的青山,留恋着一望迷漫的农田,还有那襟带般的河流,窑洞式的医院,亲爱的精神,如兄似弟,革命的奋斗,不饥不寒。这些都排在我的眼前,叫我怎不徘徊,怎不留恋!啊,延安的兄弟姐妹们,愿你们坚持团结、坚持抗战,争取中华民族自由独立,建造中华民国的锦绣江山。南洋的华侨会和你们打成一片!南洋的华侨会和你们打成一片!”(此诗后来发表在《中国日报》上。)
翌日东渡黄河入山西,一路上李铁民和陈嘉庚先生交换在延安所见所闻,彼此互相补充,满怀愉快。国民党政府对陈嘉庚等人的延安之行恼羞成怒,曾公然警告陈嘉庚“勿为李铁民一伙亲共分子所包围”。
8月,回到重庆,过了两三天,蒋介石便约陈嘉庚先生谈话,李铁民照例陪同前往。到达蒋寓,竟然来了戴笠、徐恩曾,相对而坐,这是向来所无的;蒋还临时召来一个闽南人为陈嘉庚先生作翻译。蒋在内室,呼名入见,李铁民被留置外间招待室,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再过两天,蒋介石请陈嘉庚先生往重庆南岸黄山午餐,先一天送来请帖,却没有李铁民的。第二天临时补送一帖,李铁民对陈嘉庚说,翻译一定有他人了,他可不去。陈嘉庚先生也明白当时情况,没有勉强他去。过后,慰劳团一行往西南考察。9月下旬,李陪陈嘉庚回福建考察,到达陈嘉庚先生故乡同安,陈才告诉李铁民说,孔祥熙(时任行政院长)已两次来电,推荐一位闽南人代他当秘书。陈嘉庚先生已答复过,说事关南侨筹赈总会秘书的任免,须待回南洋后再说。
10月23日,李铁民陪同陈嘉庚先生到永春视察,在永春住了一天。永春各界召开欢迎大会,陈嘉庚和李铁民在欢迎会作了演讲。李铁民还趁便回到故乡达埔院前,探望亲友,李氏族亲设宴接待。这是他到新加坡后唯一的一次故乡行。
1941年1月,李铁民回到新加坡,由于他对延安的参观访问,拥护共产党的态度更加明朗坚决,因而招来一些顽固分子的不满与诬陷。2月,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正准备召开南洋各地筹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这时陈嘉庚先生已公开反对蒋介石。国民党海外部部长吴铁城到南洋各地制造分裂,并造谣说延安方面给李铁民五万元津贴回南洋活动,蜚短流长,滑稽可笑。有一天,在重庆的英国大使凯尔,突然发个电报给新加坡总督汤姆斯,说应国民党外交部的请求,要把在新加坡的共产党员李铁民和胡愈之逮交重庆政府,但遭到新加坡政府的反对,并覆电说李铁民只是反对重庆政府而非共产党员。面对这些打击迫害,李铁民置之度外。南侨筹赈总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陈嘉庚、李铁民的反对蒋介石完全公开化了。
1942年2月,日寇攻陷新加坡,李铁民逃难到苏门答腊东海岸一个小岛石叻班让。这小岛的周围都是小屿,他经常在小岛屿间流动,中间也曾潜往巴野滚雾、花的谷、巴东,与郁达夫、胡愈之相会。
1944年秋,李铁民住在石叻班让新春泰莪硕粉厂主林邦呈(永春人)家中,忽得孟加丽方面消息,说日本宪兵已出动,要捉拿李铁民。过去屡有这种消息,都不确实,但此次消息却是确切的。林邦呈为他雇了一只舢舨,连夜出走。他在岛屿间与敌宪周旋了六天,因他的关系而被敌人逮捕的已有多人,林邦呈和划舢舨的也在内。一夜,李铁民抵达巫乳,不幸落入敌人手里。当夜即被解往孟加丽,关进大牢。第二天,受审,被用皮带抽打。一个月后,他和林邦呈被转解武吉丁宜(又名花的谷)。这里是苏门答腊著名的风景城市,也是军事重镇,日敌高级宪兵司令部的所在地。他被关在一个恐怖的监狱里,一连十四天从上午起到下午五时无休止地讯问,内容涉及甚广,如履历,在小岛上两年多来的逐日生活,筹赈会和回国慰劳情况,等等,无所不问。针对当时情况,他订了几条对策:一,一般无甚重要且断定敌人已经知道的,如报纸上已发表过的,照说;二,敌人未知道也无关重要的,照说,如问陈嘉庚是否国民党员,便把陈嘉庚拒绝朱家骅介绍入党的情况照说一遍;三,不论有无重要关系,可以推开的便不说,如问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内部情况,便以不在该会工作不明情况为理由推辞掉;四,不论敌人已知未知而自审有重要关系的,宁可冒险不说,如问郁达夫的行踪,便堵住不说,其实他和郁达夫是同船逃离新加坡的。
当时战争已近末期,由于战事失利,日敌对待华侨已由屠杀政策改用羁縻方法。李铁民所采用的四点对策也发生相当效果。如问到要他去找陈嘉庚先生出来,他说不知陈的行踪,如果敌人确知陈在何处,他是愿意去的。又如要他出来协助“皇军”领导华侨,他说在该地并无人望,怎能领导,等等。
审问将近结束的一天,敌宪兵司令突击以书面提出,说他十余日的谈话,无非伪装坦白,避重就轻,显系狡猾诡辩,如不改变态度,则“皇军”对他的前途要另行考虑。他沉着应付,咬定没有什么可说的了,而且说南侨筹赈会是英政府管辖下的一个合法团体,在太平洋战争前,英国对交战中日双方是采取中立的,只允许做筹赈难民工作,断不许有什么抗日的策划。华侨中有许多爱国秘密组织,专做抵抗日货和锄奸工作的,都给英国政府严厉取缔了,负责人都被逮捕驱逐出境,便足以证明。敌人听了这些,也无话可说。他被禁月余之后,又被解回最初拘禁的地方孟加丽。过了七八天,宪兵司令部终因没有抓到任何把柄,就将李铁民释放,给了一纸身份证,回到新加坡。时在1944年冬天。
回到新加坡的家,大儿子早已在日寇占领新加坡前大轰炸中牺牲了,家居幸无事。有个侨通行,行主林树彦在战争中做粮食生意发了财,开了个经营粮食的公司(后来便是开平公司),经一位同乡介绍,请李铁民去当公司的秘书。为了家人的生活,也为了在那种情况下需要有个职业作掩护,李铁民接受了公司的聘请。偶遇敌探有所询问,也由公司方面敷衍过去,直至抗战胜利。
1946年,胡愈之等回到新加坡,组织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李铁民立即参加,并为发起人之一,任筹备委员兼组织部主任。同时被派与胡守愚、黄适安两同志赴雪兰莪、霹雳两州,组织州分部。马来亚支部正式成立时,被选为常务委员,仍兼组织部主任。
陈嘉庚先生由印尼回新加坡后,李铁民仍协助他开展社会工作。民盟在马来亚的工作,陈嘉庚先生也大力支持。其后陈嘉庚先生任福建会馆主席,李铁民任会馆执行委员兼秘书。1948年李铁民被选为福建会馆教育科主任,主持会馆所属四个学校的领导工作。
1946年6月,蒋介石悍然对中共中央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美帝国主义对蒋介石政府和军队给予巨大援助,装备了国民党军45个师,用军舰和飞机把国民党军队运送到前线。对此,陈嘉庚先生无限愤慨,于9月7日以“南侨总会”主席名义,特电美国总统杜鲁门、参众两院议长、驻华特使马歇尔及驻华大使司徒雷登,要求美国立即撤退驻华军队,停止对国民党政府援助,“请顾全国际信誉,以日本为前车之鉴,勿再误信武力可灭公理。”电报震动了国民党反动派,震动了全世界,在华侨社会中也引起所谓“反陈”与“拥陈”的轩然大波。正如陈嘉庚在《陈嘉庚言论集自序》中所说:“马来亚各处国民党人机关及报纸,对余百般攻击,或公开集会,函电交驰,或匿名谩骂,遍贴标语。惟全马诸民主派及劳动界、妇女界、青年人等,愤恨不平,在各处亦召集大会,拥护余之通电,其他侨民表同情者亦众。……当时新加坡《南侨日报》尚未开办,所有各报多偏于国民党人方面,吠影吠声,势所难免。”在这个情况下,胡愈之、李铁民、张楚琨(鲤城人,时任民盟马来亚支委、新加坡分部主任)等一些民主派人士经过反复磋商,痛感应有自己喉舌的必要。为此,9月下旬,派李铁民和张楚琨到“南侨总会”所在地怡和轩俱乐部找陈嘉庚,说:“不少侨胞不明真相,天天听党派、准党报反宣传,给蒙蔽住了。我们有个大报,就可以唤醒他们,团结他们。”希望陈嘉庚出来创办一个大报。陈嘉庚考虑再三,最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筹备,11月间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陈嘉庚为董事主席,胡愈之为社长,张楚琨为总理,李铁民为督印人。该报出版后,对于团结广大华侨群众,尤其是团结各帮派,从坚持民主、反对独裁到“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被誉为马来亚(包括新加坡)的“民主堡垒”,毛泽东和周恩来都曾为该报题过词。
1946年10月,新加坡还成立了“新加坡华侨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简称“民联会”),推选陈嘉庚为主席,李铁民和胡愈之、张楚琨、薛永忝(金门县人)等都当选为该会委员。
1948年4月,民盟马来亚支部主任胡愈之往香港,李铁民被推为代主任。6月,英国政府在马来亚宣布紧急法令,发动反人民战争,为适应当时剧变形势,民盟支部组织一个临时工作委员会,李铁民为主任。
1949年3月,李铁民离开新加坡到香港,创办开平有限公司香港分行,担任经理,经营橡胶的进出口业务。9月21-30日,他应中共中央之邀,作为华侨代表之一,到北京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被推选为宣言起草委员会委员,参加起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一届全体会议宣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铁民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0年2月,新加坡开平有限公司收盘,其后香港分行亦告结束,4月起李铁民返北京并长期居住,为开展侨务工作而勤恳操劳。
1956年8月,华侨林邦玲、李家耀、李延年(均永春人)率星马考察团回国参观,到北京,李铁民见到旧友,非常高兴,赋七律《喜邦玲、家耀、延年到京》:“事业三春花织锦,须眉四顾气吞虹。河山壮丽迎游赏,桑梓繁荣待酌衷。”
10月,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陈嘉庚当选为主席,李铁民与同为永春达埔籍归侨尤扬祖、颜子俊同时当选为副主席,留下“一乡三侨领”的佳话。
李铁民情豪志壮,方期施展雄才,开拓工作,以酬服务桑梓之夙愿,不幸因肝癌病发,医治无效,于11月30日在北京医院逝世。国务院、全国政协、中侨委、全国侨联和各民主党派代表2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周恩来总理、陈云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向他敬送花圈。陈嘉庚先生在集美闻讯,十分悲痛,特地发去一封唁电:“铁民先生在洋共事抗日,情感难忘,惊闻谢世,无任哀悼。”
李铁民墓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墓志铭曰:
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副主席李铁民先生福建省永春县人。生于一八九八年五月初五(阴历),因患肝癌,久治无效,于一九五六年十月卅日逝世,享年五十八岁。
先生弱冠出国,在新加坡从事华侨文化教育工作。参加中华革命党,致力于华侨爱国运动,先后参加新加坡和马来亚华侨爱国团体的组织工作。抗战胜利后,与新加坡、马来亚爱国侨胞组织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任常务委员兼组织部主任,同时任新加坡南侨日报督印人。一九四八年任中国民主同盟马来亚支部代主任。一九四九年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同年十月就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李先生热爱祖国,热爱民主,热心华侨文化教育工作,对华侨社会有颇多贡献。
李铁民先生治丧委员会立
一九五六年十月
1995年,为纪念李铁民先生,著名港胞梁良斗先生在永春五中捐建“李铁民大楼”(图书馆)。
李铁民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