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任马来西亚中国人民友好协会财政、秘书长的马来西亚企业家陈凯希先生,为中马友谊默默耕耘,为促进中马经济贸易和文化合作交流作出了贡献。
祖籍安溪县金谷镇的陈凯希,1937年生于马来西亚居銮,出生后不久日寇南侵,他就随父母奔波逃难。抗战胜利后,其父陈郁亭遭英殖民当局拘捕,并被驱逐出境,其母只好带着七个子女随丈夫回中国,留下陈凯希姐弟三人在海外。
年仅12岁的陈凯希为了生存,只好当学徒、做杂工糊口,后在姐姐帮助下,读完小学又读中学。因在学校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拘捕,获释后就去当夜校教师,做工会工作,并在工余学习马来文。
不久工厂倒闭,陈凯希到新山参加劳工党,成为柔佛州分部受薪秘书。后又从分部秘书升任总部副总秘书,并任社阵副总秘书。
1960年和1964年新山市议会选举,陈凯希两次当选为新山市议员。1963年社阵主席被捕,陈凯希和社阵人士在1965年2月13日组织抗议大会,他为此被拘捕,直到1973年才获释。
陈凯希获释后,出任英丰行经理。1974年,中马建交了,马来西亚掀起一般中国热,凡是中国的商品,不管是吃的,还是穿的、用的,都大受欢迎。陈凯希即和好友商议创办专销中国商品的海鸥公司。公司的经营方针是经营中国商品。他们经过分析,看准了马来西亚数百万华侨华人钟爱的中国货中成药、药酒和茶叶,决心全力专注经营这类中国特产。
进入20世纪80年代,马来西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尤其是华人中的老人和妇女,对保健品的要求日益增长,陈凯希即集中力量推销中国药酒,获得巨大成功。
“海欧”还在中国创办多家合资企业,先后在河南、广东、福建、陕西等省合作创办林海酒业有限公司、海鸥酒业有限公司、德堡陶瓷工艺有限公司、西安企业有限公司等,取得良好经济效益。
陈凯希带领海鸥人不断实现新的跨越。1993年6月,海鸥进军直销行业,仅两年时间,就登上大马十大直销排行榜。盈利占海鸥总盈利的一半以上。1996年10月,海鸥正式挂牌上市,成为吉隆坡股市第一家中药酒保健品公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海鸥”的股市市值已达到2亿马元。
经过24年的奋斗,“海鸥”公司建造了海鸥大厦,并由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国内外享有声誉的集团企业,资本由十多万马元增加到二千万马元。海鸥已拥有二十多家子公司、五家联营商号、十八家门市店,经营范围扩展到对外贸易、饮食、娱乐、旅游业等,业务扩展到新加坡、泰国、中国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年营业额一亿多马元,其中中国商品占85%以上。
陈凯希归纳“海鸥”走过的历程为“生财有道,发财有方,取之社会,回馈社会”十六个字。他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必须用正当的方法,符合道德观念的手法赚钱,不能投机取巧,不能把自己得到的好处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陈凯希经商不忘行善,从“海鸥”开业那一年起,24年来赞助教育、慈善、文化团体等各种义捐从不间断,如赞助马华文化界活动的“源头活水文学之夜”、“松柏长青文学之夜”、第一、二届马华文学节、马华作协访华团等,还赞助马来西亚报业访华团、赴中国杭州的茶文化节观光团、马来西亚著名书画家访华团等。
为增进马中友谊,陈凯希还热情地接待中国文化团体中国民族艺术团、中国相声团、中国歌舞团、上海模特团、中国杂技团、李鹏总理访马记者团等。1991年6月,以云里风为团长、陈凯希、韦晕为顾问的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代表团一行20多人访华,与中国著名作家冰心等频频相聚,成为中马作家交流合作的空前盛会。
陈凯希为人友善、随和、好客、广交朋友,他的朋友遍天下。他荣任的社团职务有:马来西亚中国经济贸易总商会会长、名誉会长,马来西亚中华工商联合会商务组主任,马来西亚中国货进出口商公会主席,雪兰莪中华大会堂董事,雪兰莪中华总商会董事,巴生中华总商会会长,世界安溪乡亲联谊会理事等职。
陈凯希觉得最有意义的工作,是他参与发起于1992年成立的马来西亚中国人民友好协会,并担任秘书长。马中友协成立后,曾举行“友好之夜”晚会,马哈蒂尔首相、中国国家体委主任伍绍祖、中国对外友协副会长陈吴苏、中国驻马大使金栓华等千余马中人士出席了晚会,盛况空前。
陈凯希曾在20世纪80年代多次参加广州交易会,并参加马来西亚商会理事会特别经济代表团来华访问,又在90年代初随马哈蒂尔首相访华,促进中马关系的发展。
陈凯希除了任海鸥企业有限公司董事经理外,还任商联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在他的努力下,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1997年7月1日,陈凯希和夫人陈秀英应中英联络小组之邀,赴港参加香港回归这一历史性的庆典活动。陈凯希百感交集,感慨良多,他即挥毫写下自称为打油诗的一首题为《当时钟敲响十二下》的诗,热情歌颂香港回归祖国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