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安溪华侨志(第六章 人物)概述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安溪县是全国的著名侨乡,华侨、华人近70万人,分布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东南亚占95%以上,尤以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最多。全县归侨、侨眷22万多人,占全县总人数的27-1%。华侨、华人的祖籍地及归侨、侨眷分布在全县24个乡镇,以蓬莱、官桥、龙门、城厢、尚卿、金谷、龙涓、虎邱、西坪、湖头、参内、魁斗、大坪等乡镇为多。 安溪人早在明弘治年间(1488-1505),就前往日本及东南亚各地谋生;清朝初期,战事频繁,社会动乱,许多安溪人逃往东南亚各地谋生;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大肆侵略中国,不少安溪人被作为“契约华工”卖到东南亚及世界各地。安溪盛产乌龙茶,不少乡人从清初就开始到海外经销茶叶。民国初期,军阀混战,安溪民军兴起,战祸连绵;30年代土匪肆意抢劫,社会不宁,天灾人祸不断;40年代国民党政府抓丁派款,迫使许多人逃往东南亚各地。民国期间成为大批安溪人移居海外的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从此,出国定居的安溪人即大大减少。 安溪人到达侨居地之后,和当地居民共同开发建设侨居地,如拓荒垦地、建桥造路、兴办教育文化事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新加坡《联合早报》指出,安溪华侨在新加坡开发乡村区,做出巨大贡献。全岛的一半耕地是由安溪人开发的。华侨出国前绝大多数是贫苦的劳动人民,到侨居地后从事耕农、做工、经营小商贩和手工业,少数人经商办企业,发展成为富商,近年来已经涌现一大批资力雄厚的企业家和财团。安溪华侨还与侨居地居民一起反抗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同当地居民为争取侨居国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各项进步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安溪人侨居所在国今日繁荣的土地上,也蕴含他们的血汗。 东南亚各国独立后,安溪华侨绝大部分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外籍华人。 安溪华侨出国后,家眷留在故乡,他们把辛勤劳动的收入,汇寄回家赡养亲人、建置房屋产业。在事业得到发展之后,或投资建设家乡,或捐资在家乡举办公益事业。投资在家乡举办的实业有工业、交通运输业、金融汇兑业和其他企业。举办公益事业包括:创办学校、捐建校舍;兴建医院及捐赠医疗卫生器械设备;以及修桥造路,赈灾敬老,修建文化古迹,架设输电线路,捐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在祖国旧民主革命期间,不少华侨加入同盟会,积极捐输军饷,支持辛亥革命;在抗日战争期间,许多华侨宣传抗日,抵制日货,筹募资金赈济难民,支持抗日,有的则投身抗日战争洪流,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力量以至生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许多华侨和归侨、侨眷,或从各方面支持革命,或直接参加革命斗争,有的还为革命献出自己的生命。 1949年以前,安溪县没有建立侨务机构。安溪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设置县侨务科,并在县及乡镇成立归国华侨联合会。侨务科和侨联会认真贯彻各项侨务政策,接待安置归国华侨,鼓励归侨,侨眷参加生产建设,引导华侨在家乡投资办企业或捐办公益事业,搞好华侨捐办的各种工程,激发了华侨的爱国爱乡热情。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科和侨联会被迫停止活动,侨务工作并入县革命委员会政治组。1978年设立县侨务办公室,恢复县侨联会机构,并落实各项侨务政策,维护归侨、侨眷和华侨的合法权益。 1985年安溪被国家列为对外开放县,向外引进资金,许多旅外乡亲在家乡投资兴办企业,或捐资举办公益事业,40年来全县华侨捐资兴办各种公益事业的金额近一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