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第一节 出国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一、明、清时期 (一)鸦片战争以前 安溪人出国始于明代。 兴一里福竹林乡(今尚卿乡福林村)吴西溥,明弘治十八年(1505)生,长男吴文英往日本经商无回。崇善里河内乡(今金谷乡河山村)郑国仰,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生,往菲律宾谋生,死葬在吕宋。 明天启三年(1623)和崇祯元年(1628),日本建长崎崇福寺和福济寺,邀福建名僧任主持,其中一位主持名独文方炳,祖籍是安溪县。 清代,安溪人出国人数逐步增多。全县各地的族谱,记载了许多安溪人出国的史实。 康熙年间(1662-1722),周文潮往暹罗,死葬暹罗。周祷光往菲律宾吕宋。 雍正年间(1723-1735),刘世居往菲律宾吕宋。周炳崇往海外沉船身亡。 乾隆年间(1736-1795),刘仕千往南洋,死葬在南洋。周允好往暹罗,死葬在暹罗望国乡。周允敦、周允缪等往菲律宾咬唠吧,卒葬在该地。 嘉庆年间(1796-1820),安溪有人前往马来亚沙巴州纳闽坡谋生。 道光年间(1821-1850),刘祖禁往新加坡,柯聚傅卒在新加坡,刘清芳被作为契约华工卖往南洋。白天注、林坚、郑佳录往缅甸。 (二)清代后期 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以后至辛亥革命期间,安溪出国的人数更多。 咸丰至同治年间(1851-1874),白乌往新加坡,刘启得往马来亚双文丹,白新衙、白进宗往槟城。白旁、白宜、周炳喜、陈桂馨往印尼,刘添伴往缅甸。白光沛、白光国、白招福往暹罗。 光绪、宣统年间(1875-1911),出国的安溪人也很多,白新佑及5个儿子、郑端笋、白宜等多人往新加坡;章文双、官光厚、刘治国等往马来亚;陈丙丁、陈绍祖等往印尼;白雁塔、刘端痕等往暹罗;刘祖拔、黄则山、谢世腾、白锡豹、林腾飞等10多人往缅甸。 据不完全统计,清代出国的安溪人有537人,如表。 西方殖民者为开发殖民地,到福建沿海诱骗拐卖“契约华工”。清咸丰二年二月初一日(1852年3月21日),美国“罗伯特·包恩”号轮船运载410名华工,从厦门运往美国旧金山。船离港十天后,华工们难以忍受对他们的非人迫害,奋起暴动,打死船长、大副、二副和水手共6人,控制了船只,在返航道中,到琉球登陆。后来美、英军舰追捕,有80人被捕。在这次事件中华工死亡147人,有172人在19个月后由琉球政府派船送回福建。在这批华工中,有安溪籍7人,其中受难4人,死难3人。 咸丰三年(1853),崇善里彭格乡(今蓬莱彭格村)农民陈圣(又称陈盛),与在坊里虞都乡(今凤城吾都村)陈羡兰策划反清,拜武解元陈六书为帅,率农民攻入县城。后清军围剿,陈圣失败,即与参加者逃往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等地,包括亲属数以百计。 清初,安溪茶农纷纷到海外经销茶叶,乾隆五年(1740),西坪尧阳茶农王冬到安南(今越南)开茶行。王阁及王锭、王孝矫、王纯兄弟分别在嘉庆年间(1796-1820)和光绪年间(1875-1908)往安南开茶行。 马来亚槟城有一座蛇庙,该庙在清光绪六年(1880)重修的碑文记载,蛇庙兴建已有数十年历史,供奉的清水祖师,是安溪人从清水岩分灵至槟城的。 二、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国内军阀混战,安溪民军兴起,战祸连绵不断,乡人为避战乱,纷纷逃往国外谋生。民国11年(1922),民军叶定国率兵经过榜头时,依仁里崎头、宫兜、福海等乡(今龙门乡榜头村)白姓农民组织的乡团进行阻抗,叶定国于次日凌晨五时放火焚烧榜头白姓的房子,开枪打死白姓乡民,致使许多白姓乡亲流离失所,不得已逃往东南亚各地谋生。依仁里莲兜美乡(今官桥镇莲兜美村)林昔及妻黄春、子林文良,新康里仙境寨乡(今虎邱乡仙景村)林角夫妻及子林旦都在民国初期举家南渡马来亚雪兰莪州谋生。 在30、40年代,安溪土匪活动猖獗。在此期间出国的安溪人为数众多。民国22年(1933),新康里仙境寨乡(今虎邱仙景村))林文枝,被土匪绑票勒索巨款,并进行毒打,人赎出伤治愈后,只好离别妻儿南渡马来亚。23年,新康里卓源乡(今虎邱乡竹园村)周连枝年仅14岁,其父母眼看土匪为非作歹,连性命都难保障,随带连枝及7个幼小儿女举家移居马来亚。同年,崇善里大墘乡(今蓬莱镇联中村)的林景聪年仅12岁,为避匪乱就离别父母随乡亲到马来亚谋生。 民国21年(1932)年11月,中共安溪中心县委领导安南永德四县开展革命斗争,地下党组织受到清剿时,一些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即南渡海外。民国24年在龙门活动的地下党组织受破坏,国民党派兵追捕,美卿共产党人白成章(白友明)、茂林进步教师陈琼瑶、鲤鱼山革命群众陈怀志等人,先后移居印尼泗水等地。 由于国民党抓丁派款,民不聊生,许多青年为逃避抓丁,也先后逃往国外谋生。民国28年(1939),蓬莱乡三元保洋内村(今金谷乡洋内村)叶山河年仅18岁,为避抓丁,即与乡邻青年结伴前往安南、印尼、马来亚等地。30年,蓬莱乡蓬中保大墘村(今蓬莱联中村)林遵笑年18岁,恐被抓丁,即告别父母南渡马来亚。36年,城苑镇彭格保(今蓬莱镇彭格村)陈天赐,年22岁正值壮丁年龄,即只身逃往马来亚谋生。 西坪尧阳的茶农,在清代往海外经销茶叶生意良好,民国时期,出洋经营茶叶的人越来越多,据解放初期进行茶商登记的数字统计,尧阳包括尧山、尧阳、南岩、上尧在东南亚各地经营茶叶生意的近100家。此外,虎邱罗岩、大坪萍州、长坑、蓝田等茶乡也有不少人相继到东南亚各地开设茶行。 民国时期,还有不少安溪人从台湾移居世界各地成为安溪籍华侨,如依仁里石牌乡(今龙门乡和平村)白东荣,民国17年(1928)即随父母从台湾移居日本神户。 三、解放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济稳步发展,社会秩序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加上侨居国限制入境等原因,出国谋生的人数大大减少,但仍有少数人由于各种原因而移居国外。 在解放以前出国的华侨,不少人把眷属留在家乡,解放以后则陆续把家眷接到海外团聚。 解放后,在台湾、香港等地的安溪人,陆续移居世界各地,成为安溪籍华侨。官桥镇吾宗村陈亚通,1949年就读台湾大学,毕业后往美国留学,后在美国定居。湖头镇湖二村李景昀,在国内大学毕业后往香港,1957年留学加拿大,1963年在美国定居。 1979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安溪县从1985年起开展劳务合作业务,至1990年共有1042人次前往美国、新加坡等地当劳务工,陈淑美、陈湘彬、林玉丽等100多人获准在新加坡定居,有的还带眷属前往团聚,成为新的华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