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加坡
安溪人到达新加坡后,主要居住在乡村区,最密集有的东部区的樟宜路,淡宾尼路;东北区的韭菜芭(翡垅山下)、葱茅园(大成巷)、励农芭(罗弄泉)、水涵路九条桥(宏茂桥)、福山寺(汤申路)、乌桥(罗弄古古士)、角头后(杨厝港)、陈牛廊(谦福路);南部区的河水山(中峇鲁、合洛路)、四脚亭(金殿路);西部区的大港内(荷兰路)、杨桃园(西海岸路)、裕廊路、大士村等,主要从事农耕,开垦山芭,种植粮食、蔬菜、水果、棕、椰子等,有的从事饲养禽畜、手工业和运输等。早期居住的是简易搭盖的亚答屋,易于燃烧。民国23年(1934)8月8日河水山发生大火灾,焚烧数百座亚答屋,灾民920户,3800多人,多为安溪人。1961年5月25日河水山又发生新加坡有史以来最惨的火灾,焚屋1000多座,灾民近万人,亦多为安溪人。后来随着新加坡经济发展,乡村区已经逐步消失,由组屋高楼所代替,安溪籍人已经分布在新加坡的各个角落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
安溪人从清代开始移居新加坡,到民国期间大量南渡新加坡,经过几代人繁衍,现在居住在新加坡祖籍安溪的华侨、华人已经近20万人。据县侨务办公室和县侨联会于1987年进行侨情普查统计(下同)有185309人,在新加坡的各族移民中,以华族居多,约占75%。华族中则以福建籍为多,约占50%,而福建籍人当中,则以闽南的泉州、厦门、漳州居多,他们讲家乡的闽南方言,被称为福建话,成为新加坡流行范围最广、会讲的人最多的地方语言。在闽南人当中,以泉州人最多,而泉州人当中则以安溪、南安两县居多。在新加坡早期的乡村区,多数居民是安溪人和南安人,成为开发新加坡乡村区的主要力量,现在安溪籍人在新加坡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马来西亚
安溪人移居马来西亚,分布在13个州,而以雪兰莪、柔佛、马六甲、沙巴、槟城、吡叻6个州为多,均设有安溪会馆,其中尤以雪兰莪州为最多,并比较集中居住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
安溪人到雪兰莪州开矿、经商的人较多,在该州的八打吴、合都、甲洞、蕉赖、加影、万宜、双溪威、巴生、直落、仁加隆、万津、瓜拉雪兰莪、万挠、峇冬加里、吁汝音、叻沙、双文丹、吉冷、龙邦、丹绒马林等各埠及吉隆坡都居住着不少的安溪人。
柔佛州也是安溪人较多的州,据柔佛州安溪公会1983年统计,共有会员896名;其中以居銮县为最多,有603名,其次为加昔县151名,峇株县100名,还有麻坡县19名,新山市21名,哥打县及丰盛港各1名。
在马六甲州的安溪人,多数来自蓬莱、湖头、龙门、金谷、尚卿、长坑等地。据马六甲安溪会馆1990年统计,共有会员160人。
在沙巴州的安溪人,主要集中居住在纳闽坡及斗亚兰。据纳闽安溪会馆统计,会员有200多人,在该坡的安溪籍人有4000多人。在斗亚兰有安溪人近万人,多数为金谷乡人,故斗亚兰又有小金谷之称。
槟城州早称槟榔屿,是安溪人较早移居的州,在1919年就成立安溪会馆。安溪籍人多数聚居在市区及附近一带。
在吡叻州的安溪人,主要聚居在南吡叻的安顺坡。
在马来西亚定居的安溪人,族亲聚居人数较多的有陈、林、叶、李等姓,先后成立氏族宗亲会,金谷乡芸美仙景李氏乡亲在马来西亚人数达3000多人,该乡洋内叶氏乡亲达2480多人,超过家乡叶姓人口的一倍多。
安溪人从清代开始移居马来亚,到民国时期大量安溪人到马来亚定居,繁衍至今已近20万人,据1987年侨情普查统计,在马来西亚祖籍安溪的华侨、华人有180675人。
三、印度尼西亚
移居印度尼西亚的安溪人,主要分布在瓜哇岛东部的泗水、惹斑,中部的日惹、三宝垅,西部的雅加达、加烈、井里汶,苏门答腊岛北部的棉兰、仙达,中部的占碑,南部的巨港、楠榜,加里曼丹岛的坤甸及苏拉西岛的望加锡等地,他们主要居住在城区、城郊的集镇。
在安溪人聚居的印尼首都雅加达,多数人在市区从事商业活动,有的则住在郊区,龙涓仙景的李姓乡亲聚居在郊区加烈,开办数百家工厂,加烈被称为龙涓仙景李氏的第二故乡。
在东瓜哇泗水一带,聚居着来自官桥镇山珍村的安溪人,总人数达百人。在惹斑一带,聚居着来自龙门乡山头村鲤鱼山的陈姓乡亲,人数达200多人,超过在家乡的人口。
移居印尼的安溪人数量较多,据1987年侨情普查统计,居住在印尼的祖籍安溪的华侨、华人总人数达223020人,印尼是安溪人移居海外人数最多的国家。
四、缅甸
安溪人从清代开始移居缅甸,龙门乡人白天注在咸丰年间(1851-1862)往雅赛羌定居,后来与缅女结婚,生育6个儿子。到民国时期前往缅甸的安溪人增多。主要来自城厢、蓬莱、官桥、龙门等乡镇,至今人数已达数万人。据1987年侨情普查统计,祖籍安溪的缅甸华侨、华人总数达49511人。
移居缅甸的安溪人,开始多数居住在三角州一带及新旧铁路沿线,少数居住仰光市,后来住仰光市的人增多,其余分布在勃生、亚独、宫漂、雅赛羌、亚塘、沙网、渺咯、卑谬、兴实塔、纳敏、宋砌、昔军、荷西光、戾挨、居脉、曼德礼、滑独、良礼篦、勃固、岱吁、帕道、秉实洛、礼低、宋刈、直甲、毛淡棉等30多个地区,单是在勃生一带聚居的安溪人即有数千人。
五、菲律宾
安溪人从明代开始移居菲律宾,清代和民国期间,有更多安溪人到菲律宾谋生,大部分人聚居在吕宋。他们在当地辛苦经营,颇有成就。在侨乡中流传着一句话:“吕宋客,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在吕宋谋生的安溪人,主要来自蓬莱上智、官桥上苑、龙门山头等地,官桥镇上苑村在民国期间上百人往吕宋定居,繁衍至今已达1000多人。该村深格三落廖眷(又名易佳)在光绪年间往吕宋,后又带长子定吉、次子水报及堂亲10多人前往吕宋定居,现在吕宋的深格人达100多人。
龙门乡山头村陈建章,在光绪年间(1875-1908)移居菲律宾,定居在吧老湾省戈约坡,在当地结婚繁衍,生育五男一女。据1987年侨情普查,在菲律宾祖籍安溪的华侨、华人有12194人。
六、泰国
安溪人从清朝开始就到泰国创设茶行,经营茶叶生意,民国期间又有许多人到泰国经营茶叶或其他生意,主要来自西坪、龙门、虎邱三个乡,他们多数分布在首府曼谷和附近一些城镇。
祖籍安溪人的泰国华侨、华人,在1987年统计有12766人,安溪是福建省旅居泰国华侨、华人较多的县份。
七、其他国家
(一)越南
安溪人从清代开始到越南经营茶叶生意,民国时期又有不少人前往越南经营茶叶及其他生意。他们分布在越南各地。在越南抗美战争期间,有的人进入难民营,后来移居其他国家。1978年以后,离开越南的人更多。居住在越南祖籍安溪的华侨、华人,在1987年侨情普查为16131人。
(二)美国
安溪人移居美国从民国时期开始,主要是从台湾、香港及世界各地移居美国。在1949年以后又有不少人移居美国。越南、柬埔寨战争期间,不少安溪籍的难民移居美国。城厢乡砖文村谢秀珍、谢德荣、谢德宗三姐弟在1979年携带家眷和堂亲30多人,从越南乘船到香港,后移居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龙门乡和平村白招治,在1980年从柬埔寨带5男3女往泰国难民营,再从难民营移居美国,分别定居加利福尼亚州,明尼苏达州及芝加哥。在美国的祖籍安溪的华侨、华人,据1987年侨情普查有1652人,他们分布在美国的各个州。
(三)除上述八个国家外,祖籍安溪的华侨、华人分布的国家还有日本、柬埔寨、文莱、加拿大、英国、法国、荷兰、毛里求斯、澳大利亚、挪威等国家。1987年侨情普查人数共1777人。城厢乡砖文村谢德清、谢文顺父子及全家人,在越南战争期间来到香港,后移居挪威。安溪人许鸿雁原在印尼经商,1962年移居澳大利亚。林思波原在新加坡,1977年移居澳大利亚经商。近年来,从东南亚各国及台湾、香港移居加拿大、澳大利亚及西欧各国的人数在继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