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
(一)民国时期
贞元两等小学。民国元年(1912),依仁里下围乡(今龙门乡观山村)福建高等师范毕业生周南陔倡议,印尼巴城华侨周明材、周祖例、周听从、泗水华侨周仕远等人发起捐资创办贞元两等(即初等高等)小学,聘周德垄任校长,当年开办2班,教师3人,学生50人。6年,县长解利民书题《安溪县贞元两等小学校》校匾。10年学生增至120多人,后因故多次停办,至33年再由华侨白蕴辉倡议发起复办。
魁美小学。民国6年(1917),崇善里溪尾乡(今蓬莱镇美滨村)创办启新学堂,后改为启新学校。旅居马来亚华侨刘治国捐资支持启新学校作为办学经费。11年,刘治国捐资创办魁美小学,原启新学校并入该校,后又独资兴建两层楼房的新校舍,可容纳学生400多人,16年秋落成,校具、图书、标本、仪器等项设备齐全,教学成绩卓著,名列全县前茅。刘治国逐年负责办学经费,31年日寇南侵侨汇中断,刘治国同年在马来亚病故,办学经费乃由华侨乡亲筹募维持。
养正学校。民国3年(1914)依仁里(今龙门乡)华侨白锡嘉、白廷妙捐资创办养正学校,开办费及常年经费白锡嘉负责三分之二,白廷妙负责三分之一,校舍设在山坪山,白锡嘉任名誉校长。当时分为高初两等开设4班,学生120多人,至11年秋因受叶定国焚屋,学校停办。12年复办。至19年又因外汇中断停办,后由乡人集资复办。
中和小学。民国3年(1914),依仁里山头乡(今龙门乡山头村)旅居菲律宾华侨陈道南回乡建楼房,并发起倡议办学校,于4年创办中和小学,以其新建楼房为校舍,陈道南任正校董及名誉校长。后陈道南往菲,由其侄陈性依接任校董及名誉校长,陈长毅为副校董。9年陈性依往菲律宾,由梁希文任校长。至11年学生增加,乃借用“梧园”、“福安”民居作校舍。13年陈长毅继任校长。该校重视教学,学生成绩优良,当年投考集美中学,成绩名列前茅,集美中学曾规定中和小学毕业生入该校免试入学。33年该校因侨汇中断而停办。
崇文小学。民国7年(1918),龙涓里(今龙涓乡)华侨李传别等发起创办崇文小学,借用美岭社中祖祠为校舍,聘请安溪县城的白辰恭为首任校长。26年李传别又为主捐资倡建崇文小学校舍,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为龙涓侨乡较早创办的学校,使山区侨乡人民子弟得以入学就读。
曾郁小学。民国11年(1922),华侨陈丙丁及其叔陈迴义捐资办曾郁小学,由陈迴义任董事兼校长,先借官桥文庙为校舍,后迁隆昌楼,继因学生增加,又迁谦斋书屋,至18年建新校舍,面积1200平方米。成为安溪县早期创办的侨校中规模较大的学校。陈迴义于28年病故。办学经费仍由华侨负责维持。
普化学校。民国11年(1922),崇善里魁斗乡(今魁斗乡魁斗村)中学毕业生龚世昭,发起创办安溪普化学校。由于经费缺乏,龚世昭即于12年夏前往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缅甸等地募捐办学经费,历时11个月,筹募1万多元,实际到汇近8千元,回国后筹建新校舍,于15年春落成。创办10多年后,因经费中断,即与另1所小学合并为蓝滨学校。
崇德中学。民国14年(1925),常乐里由义乡(今剑斗镇月星村)王祝三前往马来亚筹募兴建剑斗桥梁经费时,与还二里福春乡(今长坑乡福春村)华侨官光厚议及在长坑创办中学,官光厚极力赞同,他自己捐资4万元,后又筹募5万元,作为办学经费,先后共筹募20万元,于16年在长坑崇德书院创办崇德中学,为安溪县第一所侨办中学。
龙兴学校。民国17年(1928),兴一里汤泉乡(今蓬莱镇温泉村)华侨唐居壬,集资法币1000多元,作为办学经费,发起创办龙兴学校,由唐义承任校长,借用青云楼及祖祠为校舍,办学五年后因时局变迁而停办。24年复办,32年又停办,至34年再复办。
崇阿小学。民国17年(1928),华侨官光厚又捐资4万多元,在长坑创办崇阿小学。官光厚为保持中小学有正常收入,于18年回国与王祝三在厦门鹭江道担水巷购置三层楼房13楹,作为中小学永久校产,提取租金作为办学经费,使学校得以续办。
进来小学。民国19年(1930),崇善里溪头乡(今蓬莱镇蓬溪村)华侨柯进来,捐资10万元创办进来小学,于蓬溪之畔建校舍760平方米,20年招生150名,30年增至450名,柯进来又捐资4万元在原校舍右侧建勤敬楼新校舍,共有校舍1350平方米。31年日寇南侵,侨汇中断,学校由政府接办,34年抗战胜利后侨汇恢复,进来小学乃由柯进来负责学校经费续办。
育民学校。民国24年(1935),蓬莱乡岭南保(今蓬莱镇岭美村)旅外华侨,集资在家乡创办育民学校,并建筑新校舍于埔顶,原有岭美、进德两学校,因无固定经费维持而停办,合并于育民学校。
案山小学。民国26年(1937),蓬莱乡彭西村(今蓬莱镇联盟村)旅外华侨刘梧桐及弟刘金梓捐资委托在家乡侄儿刘祖毅创办案山小学,并筹建新校舍,于29年落成,面积1762平方米。刘梧桐支持办学所需经费。抗战期间侨汇中断,刘梧桐返回国内,在昆明、重庆、贵阳、永安等地经营企业,盈利用于办学经费,使学校得以维持续办。
蓝溪中学。民国35年(1946),官溪镇驷岭保及赤岭保(今官桥镇驷岭村及赤岭村)林仲彦、林敬宏等发起创办中学,并成立筹备委员会,由旅居新加坡华侨林树彦捐资法币1千万元,在赤岭创办私立蓝溪初级中学,以赤岭林氏宗祠为校舍,于36年春开始招生。林树彦还拨出在“安溪民办汽车路股有限公司”及县银行的股票共法币1亿元作为立案基金。并逐月支付港币80元补助办学。林姓在泉州的公产勤圃馆及龙头山宗祠也捐赠给蓝溪中学作校产。
(二)解放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多数学校由政府接办,部分侨办学校仍由华侨继续捐资兴办,在50年代和60年代,华侨捐资创办了一批中小学和幼儿园,兴建一批校舍。改革开放以来,华侨又捐资创办学校,兴建校舍,设立教育基金会或奖学奖教基金等,掀起了捐资办学的热潮。
1-创办学校
1955年,十区温泉乡旅外华侨唐道依,为主捐资兴建温泉小学新校舍,并将温泉小学改为侨办小学。
同年,一区墩坂乡旅外华侨吴先生,捐资创办墩坂幼儿园,并由其侄媳洪汫经办。创办后一直坚持捐资办学,从未间断。
1956年,蓬莱区彭西乡旅外华侨柯进来,捐资创办进来中学,兴建教室8间,礼堂一座,后又捐资兴建宿舍楼。
1957年,龙涓区美岭乡旅外华侨李金水,捐资在家乡创办崇文中学。
同年,尚卿区温泉乡旅外华侨唐氏乡亲,捐资创办温泉中学。1962年学校更名为温泉华侨中学。
同年,官桥区善益乡缅甸归侨廖善德,发起筹办中学,由旅居海外华侨捐资创办,定名为官桥华侨中学。
1958年,蓬莱乡旅外华侨林氏乡亲,捐资在家乡大墘创办代贤小学。
同年,大坪乡旅居海外的华侨捐资创办大坪中学。
1983年,金谷公社渊兜大队印尼归侨、香港同胞沈清江,捐资20多万元在家乡渊兜创办清江中学,兴建中学新校舍及小学校舍共5幢。
1984年,城厢公社墩坂大队吴氏旅外乡亲,筹集捐资183万元创办墩坂中学,兴建教学楼、办公楼、宿舍楼、音乐室、礼堂及附属设施。墩坂已成为一个新学村,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可不必走出村庄。
1985年,蓬莱镇联中、联盟两村旅外华侨林氏乡亲,捐资在家乡大墘创办代贤中学。1990年林氏乡亲回乡探亲,决定捐资200万元,分两期建代贤中学校舍,第一期工程已在1992年建成交付使用。
同年,龙门乡山美村施氏旅外乡亲,捐资创办培文师范,为安溪第一所侨办中等专业学校。施氏乡亲分期捐资兴建校舍,至1993年底共已捐资1000多万元,学校于1985年开始招生。
1986年,尚卿乡科洋村旅外乡亲黄联山,回到家乡探亲,在参观家乡教育事业后,看到村里未办幼儿园,即发起筹集资金,解决园址及师资,创办幼儿园,并开始招生上课,后又筹资添置教学设备及兴建校舍。
1987年,湖头镇湖二村旅外乡亲李瑶悌的哲嗣捐资在家乡创办慈山学校初中部,兴建新校舍,1989年秋季开始招收初中学生。
1988年,龙门乡白氏旅外乡亲,捐资20多万元,在龙门溪畔创办榜头中学。
同年,溪内、溪坂、溪窑三个村的蔡氏旅外乡亲捐资102万元,创办济阳学校。
1990年,官桥镇善坛村旅外华侨钟铭选的哲嗣,捐资815万元,在县城北石创办铭选中学。1991年秋季建成开始招生。
同年,金谷乡中都村旅外陈氏乡亲,捐资港币300万元,在家乡创办陈利中学,兴建新校舍,1991年秋季建成开始招收中学生。
同年,湖头镇湖二村旅外乡亲李瑶悌的哲嗣,捐资在家乡创办泉州慈山财经中等专业学校,兴建新校舍,1992年秋季建成开始招收中专学生。
2-兴建校舍
在50年代,除了华侨新创办的的中小学兴建的新校舍之外,各侨乡的旅外华侨还捐资兴建新校舍或维修旧校舍。在改革开放以来,落实各项侨务政策,原来由华侨捐资创办的中小学恢复了原校名,进一步激发了华侨的热爱家乡之情,掀起了捐资办学的热潮。
1981年,蓬莱镇蓬溪村两位旅外柯氏乡亲捐资23万元,兴建进来中学4层教学楼1幢,名美安楼。
1982年,蓬莱公社温泉大队旅外唐氏乡亲,捐资30多万元,兴建温泉中学新校舍4层教学楼。
同年,官桥公社曾郁小学的创办人陈迴义的哲嗣,捐资11万元,兴建新校舍教学楼1幢。在1989年又再捐资17万元兴建新校舍。
同年,同公社的善坛大队旅外华侨钟铭选,捐资10多万元,兴建善坛小学新校舍。
同年,同公社的上苑大队旅外廖氏乡亲捐资20多万元,在蓝溪之畔兴建上苑小学新校舍。
同年,龙门公社山美村旅外施氏乡亲捐资33万元,兴建培文小学新校舍。该校后并入培文师范为附属小学。
同年,同公社的观山大队旅外白氏乡亲,捐资10多万元,在该村溪州尾兴建福观小学新校舍。
同年,蓝溪中学旅居海外的校友乡亲,为母校捐资30多万元,兴建4层校友楼1幢。
1983年,官桥公社赤岭、驷岭两大队以及外大队、外公社、外县的旅外乡亲,不分地域姓氏,为赤岭小学捐资53万元,在赤岭芦汀溪州兴建4层教学楼新校舍及通往学校的桥梁。
同年,龙门公社光孝大队旅外乡亲捐资20多万元,兴建光孝小学新校舍。
1984年,城厢乡中标村旅外侨胞温氏乡亲捐资10多万元,兴建中标小学新校舍,并添置教学设备及图书。
同年,龙涓乡旅外华侨李氏乡亲,捐资30多万元,兴建崇文小学新校舍。
1985年,龙涓乡举溪村旅外华侨陈氏乡亲捐资10多万元,兴建举溪小学新校舍教学楼,后又再捐资10多万元兴建宿舍楼。
同年,湖头镇湖二村旅外华侨李瑶悌的哲嗣回到家乡探亲,捐资10多万元兴建慈山学校新校舍3层教学楼1幢,仅用108天建成,李氏乡亲非常满意,又捐资建另1幢教学楼。后又决定创办初中部。
同年,蓬莱镇蓬溪村旅外柯氏乡亲捐资32万元,兴建安八中(原进来中学)学生楼1幢,名敬业楼。
1986年,旅居海外的一些安溪乡亲,捐资10多万元,兴建崇德中学教学楼1幢,教室18间。
1987年,虎邱乡仙景村旅外林氏乡亲捐资29-5万元,其他旅外乡亲捐资23-7万元,赠给安溪一中作为办学经费。从1981年至1983年,旅外安溪一中校友柯其香,先后捐资给母校50万元,其中20多万元用于兴建校友楼1幢。
同年,蓬莱镇蓬溪村旅外乡亲柯其香,捐资57万元兴建安八中(原进来中学)教学大楼1幢,名敬诚楼。
1988年,龙门乡山头村侨眷香港同胞陈永斌捐资10万元,其他旅外乡亲捐资1万多元,兴建原由华侨捐资创办的中和小学新校舍,8月建成,9月中和小学复办开始招生。
同年,同乡后坂村旅外乡亲林灿(女)及其儿子捐资10多万元,兴建后坂小学新校舍。
同年,凤城镇吾都村旅外许氏乡亲捐资10多万元,兴建吾都小学新校舍。
同年,金谷乡中都村旅外陈氏乡亲陈利,曾表示要为家乡办学出力,其子继父志,捐资106万元,托人寄回家乡兴建小学校舍及附属设施,剩余资金作奖学奖教基金。家乡亲人赞其义举,将小学以其父名字命名为“陈利学校”。
同年,龙涓乡旅外李氏乡亲,从1985年至1988年共筹集捐资200多万元,用于兴建崇文中学新校舍4层教学楼、宿舍楼及其他附属设施。
1989年,湖头镇湖二村旅外的李瑶悌的哲嗣,捐资130万元,赠给长坑乡衡阳村兴建衡阳小学新校舍教学楼、宿舍楼和附属设施以及体育设施等。
同年,尚卿乡翰苑村旅外李氏乡亲,捐资23万元,兴建翰苑小学新校舍教学楼1幢。
同年,金谷乡溪榜村旅外陈氏乡亲,几年来先后捐资20多万元,兴建东溪中学及溪榜小学新校舍。
1990年,蓬莱镇联盟村创办案山小学的已故华侨刘梧桐,其哲嗣继承父志,与刘氏乡亲多人捐资翻建案山小学新校舍,1990年投建,至1992年全部建成。
同年,蓬莱镇旅外林氏宗亲回故乡探亲,决定捐资200万元,分两期兴建代贤中学新校舍,第一期工程在1990年动工,1992年建成。
同年,湖头镇湖二村旅外的李瑶悌的哲嗣捐资兴建湖上乡飞新村的慈恩学校新校舍,已经建成交付使用。
除以上兴建面积较大的校舍外,由华侨捐资兴建或助建校舍的学校还有:
城厢乡的雅兴、霞宝、上营、墩坂、古山、同美等小学和墩坂幼儿园以及罗内中学;
参内乡的参内中学;
官桥镇的官桥中心(原莲兜美)、莲美、碧一、吾宗、岭头、仙都、恒美、山珍、内村、新春、迴龙、善益等小学和吾宗中学;
龙门乡的龙门中心、龙山、桂瑶、桂林、仙地、仙东、溪内、湖山、金狮、洋坑、和平、新华、榜寨、养正、美卿等小学和福观、美卿幼儿园以及龙门中学;
虎邱乡的湖东、竹园、芳亭、金榜、仙景、美亭、少坑、罗岩、林东等小学及安十五中;
西坪乡的西坪中心、平原、上尧、尧阳、记德、内山等小学及西坪中心幼儿园;
龙涓乡的龙涓中心、新岭、长塔、新民、半林、石塔、庄灶、长林等小学和举溪中学;
大坪乡的大坪中心、福美小学;
芦田乡的三洋、洪都小学;
尚卿乡的尚卿中心、灶坑、灶美、中山、圆德、科星、福林等小学;
魁斗乡的贞洋、鲁藤、尾溪、奇观、蓬庭等小学及东洋小学分校;
蓬莱镇的鸿福、登山、育民、内、岭东、新美、植洋、福山、上智、龙溪、龙居、鹤前、岭美、魁美、彭格、代贤中学附小等小学及代贤全美幼儿园;
金谷乡的金谷中心、洋内、汤内、丽山、元口、三元、银汉、官岭、芸美、河山、陈利职校附小等小学和安九中。
湖头镇的云林、郭埔、东埔、登贤、美溪、郭山、湖二、湖三、慈毅、福寿、汤头、前山、阆溪、溪美、横山、半山、仙都、下坑等小学及慈山幼儿园和安三中、东方中学、前进中学等;
长坑乡的崇阿小学;
祥华乡的新寨、美仑、美西小学;
感德乡的感德中心小学和安十一中、霞春中学等;
剑斗镇的御屏小学;
白濑乡的白濑中学;
县城的安溪实验小学和安溪县实验幼儿园。
3-创设基金会
安溪华侨捐资办学除了创办学校、捐建校舍以外,还创设教育基金会或奖学奖教基金会,为家乡发展教育事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蓬莱镇温泉村旅外唐氏乡亲,1983年赠送一艘2600吨位货轮给家乡安溪,该船于1985年出售16万美元,全部存入安溪县教育基金会,领取利息用于全县教育事业及奖励全县品学兼优的学生。香港同胞侨眷王灿云(女)于1987年捐资200万港币,在厦门成立“王文景、王文斗奖学基金会”,每年领取利息30%用于发展安溪教育事业。此后,旅外乡亲纷纷捐资设立县或乡镇、村、学校教育基金会及奖学、奖教基金会,详见附表。
(三)部份侨办幼儿园、中小学简介
1-部份侨办幼儿园简介
墩坂幼儿园
1955年由华侨吴氏乡亲独资创办,初附设在小学,设1个班,入园幼儿45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创办人仍按期汇款,该园坚持正常教学活动。
1979年,吴先生回乡探亲,对幼儿园的办园成绩很满意,回到侨居地之后,立即汇款捐建新教学楼一座,并添置大量教、玩具。
1980年正式成立墩坂幼儿园。1990年,入园儿童达210人。由于该园办学成绩显著,1979年,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1983年被评为全国侨务系统先进单位和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集体,并先后受到省政府、省妇联、省侨办的表彰,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曾先后来园录像播映。
科洋幼儿园
1986年10月由旅外乡亲黄联山捐资创办,全国侨联主席张国基题写“科洋幼儿园”校名。许多侨亲纷纷捐资,建立科洋幼儿园财务委员会,黄联山任主席。该园教职工的工资、办公费用等均由该委员会支付。该委员会已投资13万多元人民币修缮校舍,添置教玩具,并计划再拨出资金30多万元兴建新校舍。
该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入园幼儿已由初办时的90多人增加到246人。
2-部份侨办侨建小学简介
慈山学校
民国16年(1927)由李瑶悌倡导并集资创办的一所私立学校,校址在慈山古刹。嗣后李孝义、李炳悌等知名人士在大寨山下兴建新校舍。1955年定为湖头中心辅导学区。
1985年,李氏旅外乡亲继承父志,热心桑梓教育事业,捐资500多万元,新建教学楼2座,初中部综合大楼1座及其他配套设施。同时充实设备,绿化、美化校园。1987年恢复慈山学校校名。至1990年全校有小学26班,初中11班,学生总数1676人。1990年李先生又捐资筹建慈山财经学校和幼教部,慈山已成为环境幽美、具有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新学园。
案山小学
1937年由侨胞刘梧桐、刘金梓兄弟捐资创办,借用案山刘氏祖祠为校舍,1940年由刘梧桐兄弟捐资兴建新校舍。1979年改为蓬莱中心小学。1989年,刘梧桐哲嗣及刘姓旅外乡亲集资翻建新校舍,建成新的教学楼、综合楼。
崇文小学
原名景文学校,1918年由龙涓乡仙景李传别、李礼桂、李长恒、李清诸等人发起创办崇文小学,李传别任首届董事长,学校借用祖祠为校舍,后改为崇文学校。1937年,华侨李传别等人倡建新校舍。1953年秋起,由李传别、李金水父子继续捐资充实办学经费。1957年捐资40万元建新校舍,并创办崇文中学。80年代,华侨李先生又集资100多万元,用于添建校舍和更新学校设备。同时创办幼儿园。现在,崇文已成为有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新学村。
赤岭小学
原为养中小学,民国6年(1917)创办。1943年改为官桥镇西北中心国民学校。1978年,赤岭小学被确定为安溪县重点小学。1982年,新加坡归侨、香港同胞林诚致等86位旅外乡亲,共集资53万元,兴建雄伟壮观的三层楼房新校舍,同时从芦汀大桥中部接建通往小学的大桥,成为全县第一座大型丁字桥。赤岭小学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德育、智育、体育都取得良好成绩。1979年和1980年学校游泳队参加省游泳比赛,其中有15人次破省纪录,参加全国比赛,有5人次获得前6名。
3-部分侨办侨建中学简介
崇德中学
1927年由王祝三到南洋募捐,得到官光厚等侨胞热情捐资支持而在长坑创办的全县第一所侨办中学,以崇德书院为校舍。1930年,官光厚等又在厦门鹭江道担水巷购置13幢店楼作为永久校产。1934年,中共地下党员李纯青、林师柴、陈泽民等曾在该校以教员的合法身份为掩护,从事革命活动。1944年,集美中学内迁后在该校设立分校。1949年,中共安溪中心县委设在该校。1949年由县政府接办,改称第四中学。1959年增办高中。1981年恢复崇德中学校名。翌年,安溪少年体育学校在该校设举重班。1983年,省教育厅、省体委、团省委确定举重为该校传统项目,曾多次选派运动员参加全国及省、市比赛,均取得较好成绩。
崇德中学自创办至1990年,已培养52届高初中毕业生,校园占地面积68-3亩,教职员工68人,在校学生1298人。
蓝溪中学
1946年由官桥镇赤岭村旅外侨胞林树彦捐资创办,原名中正中学,校址设在赤岭村,以赤岭林氏祖祠为校舍,次年更名蓝溪中学。1953年由县政府接管,改称安溪第二中学。1958年增设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1974年创办游泳班,因成绩显著,晋江地区首届、二届中学生运动会游泳赛均在该校举行。1980年10月恢复蓝溪中学校名。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叶飞为该校题写校名。
到1990年,学校占地面积59-1亩,教职员工126人,在校学生1757人,其中初中1314人,高中443人。从建校至1990年止,共培养高初中毕业生12618人,其中初中毕业生8122人,高中毕业生4496人,为大中专院校输送900多名学生。
安溪八中(原进来中学)
1956年由蓬莱镇蓬溪村侨胞柯进来捐资创办。开始是设在进来小学的附中,1959年定名进来中学。1963年至1965年连续3年中等专业学校招生考试成绩居全县首位。“文化大革命”期间,学校又更名红卫中学及蓬莱中学。1969年增办高中,1978年更名安溪第八中学。
1981年,两位柯先生的侨胞捐资兴建四层教学楼1幢,名为美安楼。另一位侨胞柯先生捐资兴建学生大楼1幢,名为敬业楼,同时创设奖学奖教基金。1988年旅外乡亲柯其香捐资兴建四层教学楼1幢,名为敬诚楼。这些侨建大楼,都是琉璃瓦屋盖。另一位侨胞柯先生捐资创设高考奖学金。
安溪八中自建校至1990年,侨胞共捐资165-5万元,使该校办学条件日臻完善。学校占地面积25-9亩,教职员工109人,在校学生1173,其中高中324人。35年来,共培养初中毕业生3936人,高中毕业生3463人。
4-部分侨建中专学校简介
一、培文师范学校
1985年创办,地址在龙门乡山美村。该村华侨施先生,于1982年10月捐资兴建培文小学校舍后,决定创办安溪培文师范学校,旨在培养师资,为发展侨乡教育、振兴侨乡经济创造良好条件。
培文师范学校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学校,首届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81人,学制三年,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原则。
侨胞施先生捐资兴建校舍,包括学生宿舍楼、综合大楼、礼堂等建筑物,其中综合大楼为学校主体建筑,内设普通教室,阶梯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语音室,美术室,舞蹈厅,载霭堂等,结构新颖壮丽。校舍及设备日臻完善,教学仪器价值15万元,图书2万册,校车3部,捐资总额达1千万元。
学校在1990年有教职工75人,开设12个班,在校学生535人,已毕业三届学生418人,其中有9人升入高等院校深造。
二、医院
(一)民国时期
创办依新医院。民国三十五年(1946)春,官桥镇曾郁村旅居印尼的爱国侨领陈丙丁,发起创办安溪依新公立医院,他与新加坡华侨钟铭选等捐资法币2674-2万元,缅币8000盾,作为开办经费,借用田当许氏祖祠作院舍,于同年8月正式开业,成为官桥和安溪县历史上的第一所侨办医院,陈丙丁任名誉董事长,钟铭选任董事长,经费主要靠华侨捐赠,初办人员4人,设有中西医药,方便群众就医。
(二)解放以后
续办华侨官桥医院。1956年,华侨陈江苏,陈清江、林清忠、林甘露等人,捐资兴建医院门诊部,将原来的依新医院定名为华侨官桥医院。以后又更名为官桥中心卫生院,至1984年更名为官桥医院。1960年至1962年国家暂时性困难时期,华侨陈江苏、陈清江、林清忠等人,向官桥医院捐赠一批药物,价值达数万元。1966年,侨胞又捐资5万多元,兴建职工宿舍。1976年,侨胞陈先生独资捐建1号病房楼1座。1982年,侨胞陈、钟、林、李、廖、曾、白等姓氏35位先生捐资建2号病房楼。从1956年至1990年累计,侨胞捐赠官桥医院总金额60多万元,兴建院舍五座。1991年至1992年,华侨又捐资100多万元,兴建四层的侨光大厦,设置高级病房,为全省一流病房。从1983年到1990年侨胞钟先生捐赠日本丰田牌救护车一部。林先生捐赠体外反扑器一台,钟先生捐赠大型空调机三台,黄先生捐赠病人推车手术床一台,施先生捐赠全自动热水器一台。1984年,县政府批准该院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管理。该院认真搞好医疗卫生工作,多次被评为县、市、省卫生系统先进单位,并在1987年和1988年连续两次被卫生部评为全国卫生文明建设先进集体。
创办依仁华侨医院。1954年,周董凤联系侨胞侨眷成立依仁华侨医院筹建委员会,由周董凤任主任,林良会、陈怀志任副主任,陈真、施荣州等16人为委员。由侨胞林清波、林生泉筹集捐资9-5万元,在龙门霞茂山兴建院舍楼房一幢,1956年秋落成,定名为安溪依仁华侨医院,原来的安溪依新医院龙门分院并入该院。1956年,侨胞施金钗、施教棋等捐资4-5万元,兴建病房一座。1966年更名为龙门卫生院。1986年归侨香港同胞曾星如捐资58万元,建外科手术室及X光室楼房一座。1990年,华侨白先生等17人捐资22万元,兴建院舍1座22间。从1954年至1990年累计华侨捐资38万元,兴建院舍4座。侨胞还捐赠该院显微镜一台及部分医疗器械。1987年1月,县政府批准该院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管理。
创办龙涓医院。印尼侨胞李传别于1957年倡议在家乡龙涓创办医院。其子李金水及诸侨亲李水钳、李义藤、李锦添、李家勒、李家锭等捐资3-5万元,并推举李水钳回国筹备创办,择地龙涓下洋村洋头埔兴建门诊部、住院部各一幢,1958年8月竣工,定名为龙涓医院,原来的龙涓联合诊所并入该院。1960年侨胞李先生、崔先生等人捐资0-5万元建院舍。从1960年至1988年,侨胞李先生等30多人,先后捐资25-5万元兴建职工宿舍、街道门诊部及门诊大楼。从1957~1990年华侨捐资总额达35万多元,1985年1月县政府批准该院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管理。此外,李氏旅外乡亲4人还捐赠日本产丰田牌救护车二辆,A型超声波诊断仪及心电图机各一台和医疗器械一批,价值17万元。
创办蓬莱华侨医院。1956年侨胞柯进来、林拱河、柯秋水、柯隆美、林梧桐捐资8-4万元,在蓬莱镇彭墟兴建院舍一幢,定名为“蓬莱华侨医院”。1973年,侨胞刘、柯、李、林等姓氏旅外乡亲捐资7-5万元,兴建职工宿舍一幢。1985年,林氏旅外乡亲捐资3-5万元,建院舍一幢。自1987年至1990年,华侨捐资近100万元,建门诊综合楼1座。1990年,柯姓旅外乡亲4人捐资58万元,投建病房大楼1幢,名为俊杰楼。同年新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捐资60万元,投建职工宿舍楼1幢,名为新安楼。至1990年累计,华侨捐资200多万元,旅外乡亲柯先生捐赠该院日本产丰田牌救护车一部,侨胞柯先生捐赠显微镜一台,侨胞柯先生等捐赠X光机一部及器械设备一批。1986年12月,县政府批准该院为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管理。
创办铭选医院。1991年,官桥镇善坛村旅外侨胞钟铭选的哲嗣捐资750万元,在县城龙湖创建铭选医院,占地80亩,兴建院舍包括门诊综合大楼、住院部、传染病房大楼等10幢主体大楼和14项附属配套工程,为全县华侨捐资兴建院舍规模最大的医院。
捐赠县医院。1960年至1990年,华侨捐赠县医院8-8万元,侨眷王女士,归侨香港同胞曾星如、华侨廖先生捐赠日本产丰田牌救护车各一辆,华侨林先生捐赠纤维胃镜1台。
捐赠西坪卫生院。1984年,华侨王长水捐赠日本产丰田牌救护车1辆。1986年华侨王先生捐赠心电图机1台,钢丝床18张,洗胃机1台、电冰箱1台。1990年又捐资兴建五层门诊大楼1幢。
捐赠金谷卫院。1959年,侨胞沈妹妹、陈振芳、刘奕辉等30多人,捐资0-8万元,兴建门诊部1幢。1989年至1991年侨胞陈先生捐资购置国产救护车1辆、电冰箱1台及修建院舍。
捐赠虎邱卫生院。1982年,侨胞林先生捐赠日本产丰田牌救护车1辆,陈先生等人捐资购置医疗器械一批。
捐赠湖头医院。1991年,华侨李先生捐资兴建职工宿舍,又捐资购置B型超声波诊断仪1台。
捐赠尚卿卫生院。1985年,华侨杨先生捐赠日本产丰田牌救护车1辆。1988年至1990年,华侨廖先生等捐资2万多元建院舍。李先生捐赠B型超声波诊断仪1台,心电图机1台,激光治疗机1台。
捐赠城厢卫生院。华侨王先生于1990年捐资30多万元兴建院舍。
捐赠厦门中山医院。湖头镇湖二村旅居美国医学博士李景昀,生前收藏的图书和技术资料46箱,电镜标本19盒,显微镜照片63册,实验记录21本等价值美金8万元,其亲属于1987年将以上实物赠送厦门中山医院,并捐赠港币10万元,作为中山医院基金。
1954年至1991年,全县华侨累计捐资兴建医疗事业总金额达1000多万元,救护车12辆及一大批医疗器械。
三、修桥造路
(一)修桥
1-民国时期
捐建澳江盘石桥。安溪华侨早期捐资兴建规模最大的桥梁是澳江盘石桥,倡议建桥的人士,于民国初期发起募捐,推派县城黄始霖及官桥许先生赴南洋劝募。安溪侨胞踊跃捐资,外县侨胞也纷纷赞助。建桥工程巨大,两次共支出30万元。第一次于民国6年(1917)动工,高13-3米,第二年被洪水挟带倒树冲垮;第二次于9年重建,高18米,长94-2米,宽6米,净跨为2×19+18,荷载为汽车——10吨,为2墩2台3孔石拱桥,12年建成。这样巨型石拱桥,在当时的安溪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第一次失败后,有的创办人士心灰意冷,黄始霖及许先生坚信事业必成,说服众议,排除万难,再向南洋募捐,先后往来南洋10多次,百折不挠,终获成功。该桥至今仍完好可通行车辆。
民国14年(1925年)剑斗镇东阳村修建东山石拱桥,派由义乡王祝三南渡马来亚募捐,在马来亚加影的侨胞官光厚等乡亲,慷慨捐资助建。该桥长50-6米,宽2-85米,建桥时间无考,现桥尚存。
民国23年(1934),缅甸华侨张彩云,捐资在大坪乡兴建头溪桥和上下倒桥等3座。1939年又建岛桥溪桥。
魁斗乡在这一时期兴建的石竹溪桥,海外华侨也捐资助建。
2-解放以后
在50年代,蓬莱华侨柯隆美等捐资建造彭墟桥,柯进来等捐资兴建横跨蓝溪的蓬莱大桥,官桥华侨捐资兴建跨小蓝溪的芦汀大桥,城厢墩坂华侨吴氏乡亲捐资兴建的后深桥、三安桥等。
在70年代,金谷华侨沈清江捐资助建渊兜石拱桥,龙门华侨捐资助建龙西大桥,蓬莱华侨捐资兴建大墘石拱桥等。
到80年代,全县形成捐资建造桥梁的热潮,捐建的桥梁数10座,其中长度100米以上的大桥有美光大桥、榜头大桥、和声大桥等。
主要侨建桥梁简介
芦汀大桥,在官桥赤岭,长110米,宽4-2米,高6米,为9墩2台10孔钢筋混凝土平板桥,净跨9-7米,设计荷载为汽车——10级。为旅外侨胞捐资兴建。1957年7月开工建造,1959年建成。1980年再由华侨捐资,从桥中心垂直接建通往赤岭小学的钢筋水泥桥,长155-67米,宽4-2米,最高处6米,形成县内唯一的大型“丁”字桥。
彭亭大桥,又称蓬莱大桥,在蓬莱彭亭,长120米,宽6-5米,高11-6米,为侨胞柯隆美、柯进来、陈日定、刘澄清等人捐资22-5万元建造的大型石拱桥,桥梁基础为岩层,实体重力式桥墩,3拱各净跨30米,设计荷载为汽车——13级,1961年10月建成通车。
奇观大桥,在魁斗奇观,长145米,宽5-5米,高12-6米,主要由民办公助集资建造,华侨捐资4-5万元助建,结构为石拱桥,分3孔净跨(3×30)+(4×5),桥基为岩石,设计荷载为汽车——10级,1979年6月建成通车。
美光大桥,在龙门光孝,长200米,引桥600米,宽45米,高6米,主要由侨胞96人捐资40万元兴建,国家少量补贴助建。桥基为砂砾,分12孔,净跨各15米,结构为T型梁,设计荷载为汽车——10级,1983年10月建成。
榜头大桥,在龙门榜头,长123-3米,宽5-5米,高10米,由华侨捐资39万元,国家拨5万元助建。该桥为4墩2台5孔钢筋混凝土T型梁,净跨各22-6米,设计荷载为汽车——10级。1981年11月开工,1983年冬建成。桥梁地处河湾,首次采用单柱(圆柱)式桥墩,以减少水流时对河床的冲刷,是县内较具特色的桥梁之一。
和声大桥,在湖头境内,长157-2米,宽8-5米,高15米,由湖头镇湖二村旅居海外的李瑶悌的哲嗣捐资兴建。该桥为6墩2台7孔钢筋混凝土砼T型梁,净跨各20米,设计荷载为汽车——10级,1991年5月建成。
(二)造路
1979年以来,华侨纷纷捐资在家乡修造公路,其中捐资10万元以上建造的公路有:蓬莱的岭南至鸿福公路、联中公路、蓬溪公路、魁头至庵山公路;官桥的善坛公路,龙门的龙门至根竹公路、山美至候坂公路、龙门至龙山水泥路;虎邱的仙景公路;西坪的西坪至上尧水泥路;魁斗的镇抚公路;湖头的街道水泥路;蓝田的乌殊至乌土公路;龙涓的美岭公路等。
主要侨建公路简介
善坛公路。在官桥境内郊柏公路的草坂起至善坛村,长8公里,宽4米,由善坛村侨胞钟铭选捐资10万元兴建,1981年建成通车。
龙根公路。在龙门境内的溪内至根竹,长16公里,宽4-5米,由虎邱竹园旅外周氏乡亲捐资建造,至1985年建成通车。
鸿福公路。在蓬莱境内的岭南至鸿福村,长4-4公里,由李氏旅外乡亲37人捐资56万元,于1990年动工修建水泥路面。
镇抚公路。在参内乡境内的镇东、镇中两村和魁斗境内的镇西村,三村原称镇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黄氏旅外乡亲在1986年以来捐资26万多元,用于修建贯通三个村并通往参内、魁斗长20多公里的公路。
四、赈灾敬老
安溪华侨素有捐办社会慈善事业的传统。民国6年(1917)兴一里陈坂洋乡(今尚卿乡翰苑村)发生水灾,菲律宾华侨胡诸清独力赈济。
民国18年(1929),新康里罗岩乡(今虎邱乡罗岩村)旅居日本神户的华侨詹廷英,捐资给中国红十字会赈济受灾群众,中国红十字会赠与“爱国爱群”巨幅横匾。(该匾尚保存在罗岩詹氏宗祠内。)
民国24年(1935),安溪发生特大洪水,灾情特别严重,华侨捐资赠物赈济家乡灾民达20930元,大米3万公斤,衣服23063件(详见表)缅甸华侨陈良粮除捐汇泉州救济总会施赈外,又汇款1万元赈济安溪家乡灾民。
1989年安溪湖头镇等遭龙卷风袭击、受灾严重,湖头镇李瑶悌哲嗣捐资5万元,香港印尼归侨曾星如捐资2-5万元,又以其合资的安星藤器企业有限公司捐资2-5万元,支援家乡救灾。
蓬莱蓬溪旅外柯氏乡亲自1979年起,每年春节捐款慰问该村年满60岁的老人,每人发敬老金100元。1990年春由柯氏乡亲捐资设立蓬溪村老人基金会,每年领取利息用于慰问家乡老人。
湖头镇旅外李氏乡亲,自1988年起,每年春节捐资给安溪县老年人协会宴请离退休老干部职工及居民老人。李氏乡亲还捐资给湖头老年人活动中心作活动经费。
五、工农业生产
1982年,旅外周氏乡亲捐资10万元兴建虎邱公社竹园大队竹南水电站。1983年,旅港印尼归侨曾星如捐资5万多元兴建龙门公社龙山大队案山水电站。自1981年至1986年,华侨捐资为蓬莱镇彭格村、龙门乡美卿村、金谷乡洋内村、凤城镇吾都村等村民架设输电线路及安装电灯,为尧阳茶乡架设西坪至尧阳的输电线路。
官桥镇莲兜美村旅外林氏乡亲,在60年代捐资在家乡修建下坂溪堤,保护农田。城厢乡同美村陈氏旅外乡亲,在70年代捐资在家乡修建溪堤、保护农田和村庄。蓬莱镇温泉村唐氏旅外乡亲,1983年捐资在该村修建倒虹吸水渠引水工程,使200多亩农田得到灌溉。
金谷乡中都村陈氏旅外乡亲,1984年捐资在该村兴建一座长300米的水渠渡槽,使300多亩农田得到灌溉。
城厢乡同美村旅外陈氏乡亲,1983年捐资6万元,在该村新岩山创办茶果园,已开垦种下杉木、柑桔等林果及茶树700多亩。
龙涓乡美岭村旅外李氏乡亲,1987年捐资7万元,作为绿化家乡龙涓乡的经费。
湖头镇湖二村旅外李氏乡亲,1990年捐资40万元,修建大古坑水利工程。
六、文化及其他
捐建戏院。1958年,华侨捐资助建座落在县城上西街的安溪县影剧院,原名为华侨戏院,为县城第一座影剧院。同年华侨捐建座落在蓬莱彭墟街的蓬莱华侨戏院,捐建座落在官桥街道的官桥华侨戏院,捐建座落在官桥镇赤岭的芦汀戏院。
捐赠文艺团体。1980年至1990年,华侨捐赠县书法篆刻协会、县南音协会、县楹联协会等文艺团体经费5万多元。捐赠图书馆经费13万元。捐赠县高甲戏剧团培训新秀经费8万元。
捐赠旅游业。1979年至1990年,华侨捐赠座落在蓬莱镇的清水岩100多万元,其中捐资5万元以上的有柯先生父子及李女士母子,华侨的捐资用于修建岩寺和通往岩寺的柏油公路,把岩寺装修一新。华侨捐赠50多万元修建及新建座落在县城的东岳寺及城隍庙,其中陈女士捐资40万元。华侨捐资40多万元修建座落在金谷乡的太王陵旅游区,其中陈女士捐资近10万元。华侨李先生捐资5万元,用于修建龙涓乡美岭村的先锋公园。安溪文庙素有“甲八闽”之称,原有建筑年代久远,旅外乡亲李先生即捐资维持文庙。
捐建县侨联会及乡镇侨联分会。1956年,华侨捐资兴建县侨联会所,当年秋动工兴建,址在县城上西街(现编为北街1号),1957年竣工,建筑面积1690平方米,共耗资6万多元,为当时全县首屈一指的三层楼房,也是当时全省三座较完善美观的侨联会所之一,1958年3月10日举行落成典礼。1958年,华侨捐资兴建官桥和蓬莱侨联会所。1979年以后,华侨又先后捐资兴建蓬莱、龙门、西坪、龙涓、金谷、湖头等乡镇侨联分会会所,并捐赠旅行车14辆。从1979年至1990年,华侨捐建、维修侨联会所和活动经费以及赠物价值计达100多万元。
捐赠安溪中国旅行社。华侨林先生于1981年捐赠16座位旅行车一辆,1984年又捐赠24座位中型旅行车1辆。从1979年至1990年,华侨共捐赠县中国旅行社中小旅行车3辆,空调机32台,电冰箱1台,电热水器1台,冰淇淋机1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