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年为序)
林珊 陈光绪 王直道 林乾
李宗文 陈宗达 陈元锡
黄培松 王祝三 王淑景 詹廷英 黄则云 陈朝栋 谢德南
李瑶悌 张彩云 陈 体 谢 莹
陈乃昌 庄炎林 王新整 张 连 陈罗庚 陈有火 谢展荣
谢 龙 李再泽 张荣杰 陈觉万 谢仁寿 李鸿烈 杨林雄
罗豪才 王金水 陈福接 李友生 陈梧桐 李炯生
林燕卿(女)陈火旺 林夏水 吴秀水 陈亚浙 何木生 王清万
陈柏志 陈金灿 廖联安 许扬凡
林珊
林珊 号二郎。唐光化元年(898)偕父一郎自永春桃源移居小溪西头大洋井兜(今安溪县官桥镇莲兜美村)。五代后唐时科举及第。天成三年(928)恩授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长兴元年(930)以武功加封金紫光禄大夫兼太子太傅上柱国。是安溪林氏金紫派开基祖。
陈光绪
陈光绪 号五阆,河南光州固始人。其父陈启瑞官至特进奉朝请。五代后唐清泰二年(935),河东节度使石敬塘割地勾结契丹,陈启瑞贻书石敬塘书记官桑维翰,极陈不可状。翰不从。遂带其长子时任幕府参军的陈光绪入闽,居小溪场大亭(今安溪县湖头镇横山,后溪一带)。光绪为人乐善好施,仗义疏财,里人得其恩惠,名其山为陈五阆山(山名至今犹存)。光绪卒于后周显德五年(958)。为湖头后溪、祥华珍山等地陈氏开基始祖。
王直道
王直道 原名王继达,字伯三,号潜夫。生于五代后梁贞明六年(921)。闽王王审知孙。南唐灭闽后避居小溪场(今安溪县)。后周显德三年(956)冬继詹敦仁任清溪(今安溪)县令。后辞职隐居于崇信里招坑乡(今芦田乡招坑村)。为王氏招坑派始祖。
林乾
林乾 故居大田梓溪,好堪舆之术。射猎至安溪崇信里大帽山下,见有一麇运地,停而观之,喜其山水奇好,徘徊睇盼,不觉日暮。欲求宿,附近没有住户,便歇宿于柏树下的磐石上。梦白头翁语日:“大帽山前,麇运鹿眠,金鸡玉犬,是你良缘”。梦醒,闻有鸡鸣犬吠之声。喜曰:此金玉之应也。又对周围进行观察,决意卜居于此。遂口占为诗,指柏为号,号曰“柏叶山”(今西坪乡柏叶村)。自梓溪迁至此地居住繁衍。为柏叶、驷岭等地林氏之始祖。
李宗文
李宗文 字延彬,安溪县湖头人,光地曾孙,清植子。少承家学,读书强记而能通其要。清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十七年典试广东,旋升侍读。十八年充《大清会典》纂修,转右庶子。二十一年典试陕西,提督河南学政,因对学官失察被削职。二十六年复充中允,旋擢侍读,累迁少詹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会典》总裁,转工部侍郎。三十年典试江南,提督浙江学政。因母丧离职守制。服除,权兵部侍郎,提督顺天学政,授礼部侍郎。未几卒于官。
陈宗达
陈宗达 安溪县永安里同美乡(今同美村)人。其父陈修仕,因赴邻乡宴会,被讥为村汉,愤而离席归家。即相地筑书房,礼聘唐桂生为师课督诸子。宗达质不甚敏,但发奋攻读,文思大进,府试省试皆捷。乾隆十九年(1754)成进士,历任延平、建宁两府教授。勤慎廉介,著有贤声。年老告归,一担书箧,两袖清风。人称其居为“旧衙”。
陈元锡
陈元锡 安溪县永安里同美乡(今城厢乡同美村)人,陈宗达族亲。元锡自幼聪敏,读书过目成诵。甫弱冠,有文名。时宗达登进士第,捷报临门,人皆往视。独元锡闭门不出,父母问其故,元锡答曰:“进士耳,儿亦能耶”。乾隆二十六年(1761),元锡登进士第,选任仪征县知县。人称其居为“新衙”。
黄培松
黄培松 又名尔琴,字贤礼,号菊三,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祖籍安溪县兴二里科名乡(今尚卿乡科名)。其先祖移居南安县仁宅乡,至乃父黄嘉淑赴榕经商,后举家迁居福州。培松有兄弟4人,他居四。
培松少时习文,因府试不第遂弃文习武,拜晋江大罗溪武举人黄纪堂为师,黄纪堂见其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是可造之才,遂精心传授,严格训练,武艺大进。光绪二年(1876)参加武科乡试得第二名。六年赴京会试获得第一名,殿试中一甲一名,钦点状元及第。衣锦荣归,到科名乡黄氏祖宇竖旗挂匾。(匾今尚存,上书“会元状元”)。
培松抡元后,授花翎头品侍卫,出任广东参将、游击,旋升任琼州镇总兵,记名提督,以军功赏“卓卓勇巴图鲁”头品顶戴。辛亥(1911)三月二十九日,革命党人在广州发难,进攻督署,与清兵血战,阵亡之外,被擒者将处死,培松受命为监斩官。民国二年(1913),培松任福建护军使,驻节福州,后移驻厦门。五年任福建省清乡会办,不久辞职隐居。国民政府赠以“培威将军”称号。十一年隐居厦门,倡建厦门“江夏祠”。十四年病逝于福州府第。
王祝三
王祝三 字显才,安溪县常乐里由义乡(今剑斗镇月星村)人,生于清同治五年(1866)八月十五日。清末秀才。民国二年(1913)毕业于福州法政学校。曾任安溪县典狱官,建安道署财政科员、谘议,安溪县立第二高小学校校长。十三年至十五年任南安县长。平素热爱公益事业,曾赴南洋各地募捐,创办崇德中学和建设剑斗东山“益美”、“成美”两石桥。民国十七年任崇德中学董事会主席,动员华侨官光厚在厦门挑水巷购置楼房36间,作为该校永久财产。福建省长萨镇冰赠匾“造福桑梓”。民国二十五年二月病逝。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王世杰赠挽曰:“循绩可风”。子王如渊毕业于厦门大学,继任崇德中学校长,中年去世。子孙多人曾获学士、硕士学位。
王淑景
王淑景 名连誉,又名广施,安溪县西坪乡尧阳村人,生于光绪二年(1876)。淑景自幼聪明颖异,曾受学于泉州进士黄搏扶,学有渊源,工文善诗。
民国十年(1921),淑景在厦门开禾路(竹树脚)创设尧阳茶行,其茶叶在漳泉各县和台湾、上海、海南等地销售外,还销至槟榔屿,吉隆坡,新加坡以及印尼吧城、井里汶、三宝垅、泗水、棉兰和越南、泰国、菲律宾等埠。成为著名茶商。
淑景为人慷慨,对国民革命,出钱出力,有过贡献。对地方公盖事业亦有建树,曾任安溪县崇信里里长,厦门安溪同乡会、王氏宗亲会理事。曾参与发起创办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并任董事、监事。
二十四年八月十五日,淑景病逝于厦门,归葬安溪尧阳。
淑景所创茶行,由哲嗣继承和经营,并发扬光大。二十六年在香港开设尧阳茶行香港分行。
詹廷英
詹廷英 安溪县虎邱乡罗岩村人,生于清光绪五年(1879)。初在家务农。30岁左右往日本神户谋生,克勤克俭,稍有积累,即在神户开办纺织厂,后在厦门开设针行,成为富商。
廷英热爱祖国,热心公益事业,曾献巨款给中国红十字会。并独资在家修建詹氏祖祠。为表彰其善心,中国红十字会常务理事、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常务委员王震题赠“爱国爱群”牌匾三块,以资褒扬。如今三块牌匾俱存,一存詹氏祖祠,一存厦门南普陀,一存詹廷英家族。
黄则云
黄则云 安溪县还一里进德乡(今兰田乡后清村)人,生于清光绪九年(1883)。童年家贫,稍长往厦门做工,后开振发号米店。三十一年在厦门开元路开设联成茶栈,经营茶叶,来往于厦门南洋之间。痛感安溪交通不便,商旅惟艰。民国十六年(1927),倡议“厦门安溪公会”发起开筑安(溪)同(安)公路,并承担“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招募股款任务。先后十多次到新加坡、马来亚、印尼等地向安溪籍华侨募股,他一人募得股款十多万元,从不谋私利。安同公路开通后,获得“安溪民办汽车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黄则云先生”银牌一面。
1964年,黄则云病逝,享寿81岁。
陈朝栋
陈朝栋 又名孙梁,号基斋,安溪县感德里桃舟乡(今桃舟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8岁就塾。时永春基督教会莅乡传教,深受其影响。三十二年偕妻同赴永春,入教会学校,成绩优异,被派为永春曲斗乡宣教士。三十四年进入厦门回澜圣道大学就读,宣统元年(1909)转福建甲种商业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奉派为安溪劝业员。嗣后任氏军团级军需多年。
十三年四月,奉派任惠安县知事,时值惠北四十八乡惨遭兵燹。朝栋即赴受难乡村视察慰抚,募款救济,并清除粮胥积弊,卓有政声。曾获得福建省长萨镇冰明令嘉奖,并颁赠“清德长馨”,准予勒石示范。十四年夏调任安漳警备总司令部少将参谋长。晚年返乡,又热心家乡教育事业,被推任为崇德中学董事长。三十二年病故。
谢德南
谢德南 又名德,安溪县长泰里园潭乡(今参内乡圆潭村)人,清光绪十五年(1889)生。宣统三年(1911)毕业于福建优级师范,旋任安溪县立高等小学教职。武昌起义后,德南赴厦门联合有志之士共组北伐队。嗣以南北议和,清帝退位,乃止。民国元年(1912)任泉州公立中学教职。五年与陈昌侯、谢济川等创设私立泉州中学。十一年出任安溪县长,次年任泉州市政局长,十四年夏辞去本兼各职。同年秋与宋渊源、吕谓生等另创中山中学于厦门鼓浪屿,次年迁至福州,称三民中学。十五年任国民革命军东路总指挥部参议。翌年出任兴泉永禁烟处长。十七年转任上海侨联会常务理事。二十二年“闽变”发生,德南奉命往厦联络“讨贼”。二十六年四月赴菲组织中国航空建设协会直属菲律宾支会,推动旅菲侨胞捐机救国。二十七年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往来于沪厦港澳间,负责敌后工作。抗战胜利后曾获陆海空军甲种乙等奖章一枚。
德南于1949年往台,任台“内政部”一等秘书,国民党台湾省党部委员,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等职。1960年退休。1973年5月病逝于台北。
李瑶悌
李瑶悌 又名琴,号和声,安溪县湖头镇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出生。及长,在湖头经商,颇有获利。
民国六年(1917),李爱黄组织队伍树起靖国军旗号,瑶悌在其部下任职。次年李爱黄外出任职,其队伍交由瑶悌指挥。十年后,瑶悌归属东路讨贼军第一师第三旅旅长陈铮,任第一团团长。十四年后改受第八旅旅长陈国辉节制。十七年瑶悌随陈国辉进据漳平、龙岩。十八年五月,陈国辉与红四军遭遇,全军几被歼灭,残部逃回南安。从此,瑶悌卸甲回乡不再出山。
瑶悌对家乡公益事业尤为热心,十二年倡议创办湖头慈山小学,便利家乡学子就学。十七年三月十三日夜,湖头街发生火灾,烧毁店屋40多间。瑶悌召集商户,晓之以理,建议翻建湖头街。把原相距仅两米的旧街道,拓宽至八米左右,建成骑楼式的新街道,便利商旅。
十九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瑶悌因患喉病医治无效,在湖头病故。
瑶悌生有三男一女,其哲嗣尚大、陆大均取得学士学位。其家族大都移居海外,事业有成。尚大、陆大继承其父热爱家乡,热心公益事业的传统,并发扬光大。1984年至1992年,陆续捐献巨资,重建慈山学校(增设中学部);创办慈山财经学校(中专);建设湖头和声大桥和安溪颖如大桥;建立安溪龙眼、荔枝果地;新建安溪三中教学大楼;重修李光地宅第;铺设湖头新街水泥路面等。曾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捐资办学”金质奖章。
陈体
陈体 字孝山,安溪县金谷乡深洋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五月出生。为人正直性格豪爽,喜交朋友。
稍长,随其父、兄四处为人印砖瓦为生。空余时间经常上山打猎,练就一手好枪法,百步之内举枪射击,飞鸟必落。
民国十七年初夏,陈体被中共永春县委吸收为党员,据有姓名可查者为安溪境内发展的第一个党员。嗣又介绍陈仲琪、郑世泽、陈孝言、陈敏捷参加党团组织。十八年夏初建立安溪最早的党组织一一东溪党团支部,陈体任书记,随后在东溪的深洋、同榜、龙坑等地建立农会,开展革命斗争。十九年秋,东溪和佛仔格的农民武装联合,成立安溪游击队,陈体任副队长。此后,陈体和陈仲琪带领游击队打击土豪劣绅,为建立安、南、永、德苏维埃政权扫清障碍。
二十一年三月,中共厦门中心市委派军政干部陈凤伍、庄毓英到安溪加强领导。陈体协助陈凤伍整顿队伍,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游击队第二支队,开展游击战争,配合中央苏区反“围剿”。
二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安溪革命委员会(习称安南永德苏维埃政府)在东溪成立。陈体指挥赤卫队配合红二支队加强巡逻警戒,保卫红色政权开展工作。
二十三年三月二日夜,陈体执行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和安溪革命委员会的决议,到东溪大坪村落召开分田筹备会,被反动民团跟踪。当晚,陈体和洪润夫妇在家中被民团包围,捕杀,英勇献身。
张彩云
张彩云 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世代以种茶为业。
民国十二年(1924),彩云赴缅甸仰光经商,随身携带自产茶叶数箱,以馈赠亲友。亲友品赏之后,誉为珍品。竟相传报,欲购者不少,供不应求。彩云遂萌生在仰光经营茶叶的构想。经过考察,发现仰光及各埠茶商无一与茶乡有直接联系,皆系委托办配。乃决定自返家乡选办,随船往来,既品质优,装制亦宜。初程数件,继而数十件。茶叶运至仰光后,彩云亲自赴各埠推销,足迹遍及三角洲及上下缅甸。经数年操劳,其经营的“白毛猴”名茶誉满南邦。二十年始于仰光创立茶栈,次年又在厦门、香港设立分栈,并令其侄儿张绵团往武夷购置茶圃,培植岩茶,以扩大经营范围。十七年于仰光五十尺路开设“张源美”茶行,至此,规模宏大,业务蒸蒸日上。
彩云对家乡公益事业深为关心。二十一年捐建头溪大桥和上下倒桥等3座。1955年参加缅甸采购团回国参观并回乡省亲,与乡侨张金星合资兴建“大坪茶业学校”。1986年以后又捐资五万元修建萍州小学校和张氏祖祠。
彩云历任和胜公司副主席,清河堂理事长,华商商会监事,庆福宫信托部、缅甸福建同乡会及救济总会常务理事,缅甸安溪会馆理事长。
谢莹
谢莹 字宽南,安溪县参内乡园潭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生于一个文人家庭。民国十三年(1924)毕业于泉州中学。十六年毕业于北京国立工业大学预科。二十一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先后就教于集美中学、上海肇和中学、北京女子一中等学校。三十年以后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任教,并任化学教研组组长,直至1975年退休。谢莹于1951年经许广平介绍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1959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1963年在实验中学庆祝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年教职工大会时,曾受到邓颖超接见,并合影留念。1964年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任过民进北京市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第五、六、七届副主任委员,第八、九届顾问;民进中央第五届候补委员,第六、七届委员,第二届参议委员;北京市第五、六届政协委员。
谢莹一贯忠诚教育事业。在学术上治学严谨,在教学中认真负责。他重视实验,勇于改革,注意总结经验。曾编写过《中学化学教学法》、《中学化学习题解法》。退休后还带病编写完《中学化学演示实验》一书。还担任《中学生化学报》特邀通讯员,经常为该报撰写稿件,直至临终前还伏案工作。
谢莹于1989年2月25日在北京病逝。
谢莹育有1男,5女,其中获得高级职称的有4人,获得中级职称的2人。均在北京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皆有成就。
陈乃昌
陈乃昌 清宣统二年(1910)生,别名罗光。安溪县龙涓乡新岭村人。民国十六年(1927)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九年南京中央政治学院肄业,二十四年留学日本。
二十七年起历任总政治部三厅对敌伪宣传主任,孩子剧团指导员,上海大夏大学、复旦大学、震旦大学哲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参加中国民主建国会、“九三”学社发起活动。
1950年主持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的勘查和修缮。后调北京工作。历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第五、六、七届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研究室主任,中国贸易促进会、中国国际商会委员。被收入《中国当代名人录》。
王新整
王新整 又名钟炎,安溪县西坪乡南岩村人,民国七年(1918)二月出生。三十五年毕业于暨南大学工商管理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三十八年初,奉中共泉厦临时工委之命,从香港回安溪,参加开辟以安溪县为中心的,包括安(溪)永(春)德(化)大(田)漳(平)长(泰)游击区,展开游击战争。任过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八支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筹划领导解放安溪、永春、漳平、长泰等县的战斗。解放后,历任安溪县县长、厦门大学党委政治辅导处秘书、福建师范学院历史系党总支书记、系副主任,中共福建省委落实地下党政策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
张连
张连 原名林绿竹,安溪县龙门乡龙门村人,民国八年(1919)出生。先后就读于集美中学和暨南大学。二十八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学生运动。三十五年毕业于暨南大学。三十七年五月在香港建立中共泉厦临时工委,并任负责人。三十八年四月任中共安溪中心县委副书记,安溪县人民游击大队副政委。后改任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八支四团副政委。参加领导解放安溪、永春、漳平、大田、宁洋等县的战斗。
解放后,历任永春县长、中共晋江地委副书记、晋江专署专员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受批斗、监禁。文革后历任福建省对台工作办公室主任、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共福建省委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等职务。
庄炎林
庄炎林 祖籍安溪县龙门乡榜寨村,民国十年(1921)十一月出生。十四年从新加坡回国,后就读于广西大学。历任中共广西大学支部书记、中共桂林市工委书记、上海华侨通讯社记者、上海经济周报责任编辑、上海人民报总编辑、上海各界人民团体联合秘书处负责人。解放后,历任共青团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青年联合会主席、福建省人委秘书长、中共晋江县委书记、县长。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历任中国驻坦桑尼亚经济代表,对外经济联络部办公厅主任,国家旅游总局副局长兼中国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兼中国旅行社总社社长。被选为第四届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第七届全国政协华侨委员会第一常务副主任等职务。
陈罗庚
陈罗庚 安溪县湖头镇后溪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出生。13岁开始随父学习培育薯苗技术。1953年在甘薯“新三齿”植株上采到5粒自然杂交种籽,经过3年精心培育,1955年育成甘薯“新种花”。随后推广种植。1961年成立科技组,年培育“新种花”种苗90万株,向省内外供种。60~70年代,该品种成为福建省甘薯主栽品种,年种植面积100万亩以上,约占全省甘薯种植面积三分之一以上,一般亩产2000公斤,高达5000公斤。1975~1989年,由福建省种子公司确定为甘薯品种联合区域试验的标准对照种。
1978年“新种花”获福建省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1983年该品种被列为福建省主要粮油作物优良品种。1984年被收入《全国甘薯品种资源目录》。
1963年,陈罗庚受聘为福建农科院特约研究员。1964年任福建省粮油学会理事。1963~1977曾先后出席过福建省农业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会议、华东地区选育良种先进集体代表和农民育种家座谈会、福建省科学大会。被授予福建省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被选为福建省第三、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陈有火
陈有火 安溪县丰田乡丰田村人,民国十四年(1925)出生。1961年以后任丰田村(大队)干部,曾任多年中共丰田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艰苦创业数十年,被誉为有远见、有事业心的农村基层干部。
丰田村地处安(溪)漳(平)华(安)3县结合部,是安溪县西部最边远的山村,地广人稀,1949年全村人口296人,耕、管山、田10多万亩。耕作粗放,粮食产量低,大片山林得不到管护。1966年,有火先组织20名劳力到沙坂创建远耕队,并于1970年动员7户30人到该处定居开发。随后又先后创办产坂、园潭、后溪三个村落,组织一批农户分别到新村落户定居创业。后在上级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开通公路,架设电灯,开办小学分班。并组织村民综合开发山地,提高经济效益。
有火深知居山要“靠山吃山”,发展林业是唯一的出路,而山林纠纷时有发生并严重阻扰林业生产发展,他在上级政府和林业等有关部门支持下,先后妥善地解决了与村、场和邻县的山林纠纷,促进了林业生产发展,毗邻地区安定团结,安居乐业。有火身居山中,心为创业。1970年,他向上级请求创办国营林场得到上级支持,1972年创办“国营竹园分场”,1978年经省政府批准创办“国营丰田林场”,经营面积13多万亩,有火把丰田村划扒近8万亩山地支持建场。边远山区的落后面貌大大改观,村民的生活得到改善。有火被称是“开发绿色金库的有心人”。
谢展荣
谢展荣 民国十五年(1926)出生,安溪县城厢乡雅兴村人。三十六年毕业于集美高中。次年二月以后,先后在安溪县立初级中学任物理、数学教师,雅兴第二小学校长;蓝溪中学物理、数学教师,物理教研组长;安溪一中高中物理教师、物理教研组长。1968年以后任龙涓中学物理教研组副组长,安溪后垵学校(安六中)校长。1978年以后任安溪一中副校长、校工会主席兼高中物理教师。1987年被评定为中学高级教师。
展荣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负责,诲人不倦,注意总结经验,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曾先后被评为县、地、省先进教育工作者。1987年被评为省优秀共产党员。1988年被评为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曾任安溪县第三、四、五、六、届政协委员。被选为福建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6年展荣年届花甲之时,把全部积蓄6000多元作为党费,上交中共安溪县委。
其事绩被收入《当代中国教育家大辞典》一书(香港未来中国出版社出版)。
谢龙
谢龙 安溪县参内乡园潭村人。民国十九年(1930)六月出生于北京。三十六年九月在北京第八中学读书时参加中共外围组织“民主青年联盟”。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56年又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此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党总支副书记、书记,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术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现代哲学观念》二书。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纲要》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现实》(合著)。
其事绩被收入《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李再泽
李再泽 又名李一冉,民国十九年(1930)一月出生,安溪县湖头镇湖二村人。1949年初在集美高中读书时参加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旋即参加游击队,在安溪、漳平、永春一带参加游击战。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军干校学习。1954年毕业于北京外语学院,后在对外文委和中国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大使馆工作,任文化官员。1966年以后在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工作。1979年以后在同济大学工作,历任副教授、教授、德语系主任、中国外语教材研究会理事、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科技咨询服务所副所长、上海科技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国家外语教材编审委员等职。
1986年随中央领导出访苏联、民主德国、联邦德国,任翻译。
主编《德汉计算机词汇手册》,著有《理工科德语基础教程》、《科技德语教程》。发表过《科技德语某些特点》、《改革德语教材,培养合格人材》、《科技德语三个基本特征》等论文。其汇编的《德汉语言比较论文集》曾在联邦德国出版发行。曾参加“国际日尔曼学者大会”。
张荣杰
张荣杰 民国二十年(1931)十二月出生于安溪县大坪乡萍州村。小学文化程度,熟悉茶叶的栽培、采制、品评。1951年任乡财粮,1953年任乡人民代表大会主席,1954年任乡信用合作社主任。195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初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56年任高级农业合作社社长。1958年10月以后历任大队长、大队党支部书记、村党支部副书记。曾任福建省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956年,荣杰在其高级社里进行大面积茶叶短穗扦插育苗,成活率达90‰多。(此一成果于1978年获福建省革命委员会“茶叶短穗扦插科技成果奖”)。1957年农业部组织南方13个省的代表前往参观学习。同年,荣杰出席全国首届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58年再次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大会。
从1972年至1988年,荣杰和大队(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自力更生,先后投资近200万元,建设水电站2座,总装机容量800瓩(一级电站200瓩,二级电站600瓩)。
1979年荣获“福建省劳动模范”称号。
1977年在茶叶专家指导下,荣杰开始组织实施茶园低产改造工程。至1989年,经省组织专家签定验收,被改造过的老茶园年亩产由原来的30公斤提高至325公斤。1990年获福建省人民政府“千亩茶园低产改造三等奖”。
陈觉万
陈觉万 安溪县魁斗乡奇观村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出生于印尼泗水。三十六年回国就读于安溪县立中学。1949年升入海疆专科学校,1950年夏考入吉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1960年评定为讲师,1979年评为副教授,1985年晋升教授。历任长春市侨联主席、吉林省侨联负责人,吉林省人大代表,吉林省政协常委,全国苏联东欧学会理事,全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等职。
1985年9月以后任华侨大学常务副校长、党组负责人、副董事长兼秘书长。1988年以后任华侨大学校长。被选为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觉万是政治学家、教育管理家,博士生导师。著作颇丰,发表论文和专著有30多篇(本)。其事绩被收入《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一书。
谢仁寿
谢仁寿 民国二十一年(1932)五月出生,安溪县城厢乡砖文村人。1954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后在华东工学院任教。1963年以后在核工业部所属九0三厂工作,任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参加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工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李鸿烈
李鸿烈 哲学家、生产力理论家。安溪县湖头镇湖一村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出生。三十八年夏毕业于安溪爱黄中学初中,同年八月参加闽粤赣边游击纵队八支四团,后在晋江军分区司令部从事文书工作。1952年春夏问复习完高中课程,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入哲学研究生班。1956年毕业后到武汉大学任教,先后任过主讲教师、讲师、副教授。1984年以后在福建省社会科学院任学术委员。1988年晋升教授、研究员。先后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还参与4本哲学书籍的编著工作。对书法、篆刻也颇有成就。其事绩被收入《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一书。
杨林雄
杨林雄 又名杨寿山,民国二十一年(1932)十一月出生,安溪县芦田乡三洋村人。少时在漳州念初中、高中。三十八年九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排、连、营干部。1972年任三十一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81年任守备师政治部主任,1983年任三十一军政治部主任,1985年以后任南昌陆军学院政委,少将军衔。入伍后先后立过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4次。
罗豪才
罗豪才 原籍安溪县金谷镇美洋村官岭,民国二十三年(1934)三月出生于新加坡。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后留校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副校长等职务。
豪才主要从事哲学、西方国家宪法、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行政法学和行政诉讼制度等课程的讲授和研究。先后访问和考察美、加、澳等国数十个法学院和政府机构,并在其中一些学院政治系讲授中国法。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其著作和主编的书籍有:《西方国家司法制度》(与人合著)、《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和政治制度》、《行政法论》、《行政法学》、《行政诉讼法》、《行政法的几个问题》、《英汉法律词汇》、《比较宪法》等。并先后发表论文数十篇。
豪才还兼任全国侨联副主席,中国行政法学会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协会常务理事,全国人大法委行政立法研究组副组长,北京市人大常务委员,北京市侨联主席,中美法律教育交流委员会常务副主席,美国律师协会(ABA)国际委员,中国新闻法制研究中心主任。
王金水
王金水 别名海涛,安溪县西坪乡尧山村人,民国二十三年(1934)五月出生。1953年以后先后任过共青团厦门市委会干事、厦门市工交团委书记。1958年以后在共青团厦门市委青工部、组织部任副部长、部长。1964年在中央团校学习,后在共青团福建省委组织部、青工部任科长、副部长。1971年以后历任厦门市皮件鞋帽厂党支部书记、主任,厦门市建设局,房管局党委常委、副书记,开元区党委书记兼区长。1979年以后任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负责厦门特区建设。1987年以后任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厦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曾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
陈福接
陈福接 安溪县官桥镇虞宗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四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先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任教,后改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电子计算机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少将军衔。
福接在国防科研和发展高等教育取得突出成就,多次立功受奖。1988年荣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被国家人事部评定为“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被国务院表彰“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并发给政府特殊津贴。他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91年3月12日接待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视察国防科大电子计算机系,并合影。
李友生
李友生 安溪县城厢乡玉田村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出生。1958年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飞机设计系。先后在国营一七二厂和十八工厂工作。1980年被评定为飞机设计工程师,1988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历任过设计组长、科长、副经理等职务。1985年以后任陕西飞机制造公司飞机销售经理部经理。
友生长期从事飞机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参加国产轰炸机和国产高空原子弹投放机的设计和制造;参加国产大型运输机的方案论证、设计、制造以及国产运输机改型设计等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航空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012基地科技进步一等奖。
友生积极参加航空学会学术活动,在学术讨论会上宣读论文十多篇。在《国际航空》、《航空档案》、《科技与情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收编英文资料150多万字。
陈梧桐
陈梧桐 笔名纪程、纪实,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一月出生,安溪县城厢乡光德村人。先后在光德小学、安溪一中、集美中学就读。1958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曾任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编缉和广西大学中文系讲师。1975年以后在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中国明史学会理事、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市历史学会理事等职务。
陈梧桐主要从事明史研究,陆续发表了《论朱元璋强化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朱元璋军事思想初探》、《洪武年间的睦邻外交与海禁》、《朱元璋功过评估》等20多篇论文。其中《正确对待我国历史上的小数民族及其与汉族王朝的战争》一文,曾获《光明日报》优秀理论文章二等奖;《关于处理我国民族关系史若干原则的商榷》一文,被国家民委政策研究室收入《中国民族关系史论文集》。撰写过一部大型传记《洪武皇帝大传》。主编《中国历代名将》一书。并参加《中国军事史略》、《中外治政纲鉴》(兼副主编)等多部著作的写作。还多次应国家教委之聘,参加全国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中国历史》课本及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审阅工作。
李炯生
李炯生 安溪县龙涓乡人,民国二十四年(1935)十二月出生于马来亚怡保。三十年回国定居于漳州。1959年7月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此后一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任教,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并任过《代数学通讯》主编,中国科大数学系代数教研室主任,中国数学会组合数学研究会理事。
炯生主要从事数学科学中有限群论、图论和矩阵论等研究。主要著作有《计数》、《线性代数》、《高中数学竞赛教程》、《中国初等教学研究》等。译著有《组合学原理》。先后在国内外数学刊物上发表论文30多篇。在数学科研中取得丰硕成果。
其事绩被收入英国剑桥传记中心出版的《国际知识份子名人录》;国际数学联合会主编的《世界数学家辞典》;《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名人录》;《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林燕卿
林燕卿(女) 安溪县官桥镇驷岭村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月出生。先后就读于蓝溪中学、泉州中学。1958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此后在粮食部科学研究所任技术员。1976年以后在商业部谷物油脂化学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86年被评定为副研究员。1987年以后任该所副所长兼党支部书记。承担过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任课题负责人。获两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先后发表论文十多篇。译文十多万字,组织翻译出版美国《AACC》方法。曾被评为1990~1991度商业部优秀共产党员。
陈火旺
陈火旺 安溪县湖头镇人,民国二十五年(1936)二月出生。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65年留学英国,在英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学习。1970年以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电子计算机研究所副所长等职务。少将军衔。
火旺在国防科研上取得突出成就,在研制“银河”亿次电子计算机任务中,荣立二等功并获一等奖。其著作有《程序设计语言编译原理》、《结构程序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学基础》等。
林夏水
林夏水 民国二十七年(1938)出生,安溪县蓬菜镇联中村人。1959年7月毕业于安溪一中,同年秋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1960年秋转入福州大学数学系。1964年夏毕业,同年8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自然辨证法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委员会副主任。参加撰写《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编纂《中国自然辨证法百科全书》。并任数学哲学分支常务副主编。北京振兴安溪经济研究会会长。
林夏水主要从事数学哲学的研究。主要论文有:《试论马克思的微分思想》,《数学基础的若干哲学问题》,《数学哲学的对象和范围》,《亚里士多德的数学哲学》,《布尔巴基学派的结构思想》,《论量的层次性》等。主编《数学哲学译文集》。有著有:《现代数学史》(1982)。合译《科学思想的概念基础》、《从数学到哲学》。
其事绩被收入《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
吴秀水
吴秀水 民国二十七年(1938)七月出生,安溪县金谷镇金谷村人。1956年毕业于安溪一中。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同年考入研究生继续深造。1965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此后在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工作。1980年以后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历任高级工程师、中国力学学会理事、北京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机应用学组委员。还受聘为香港理工学院研究员。
秀水主要从事高层建筑及桥梁结构的力学分析。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多篇。曾参加深圳52层高的国际贸易中心和中央彩电中心主楼等的设计计算;主持设计过世界上地震区最大的球形水塔(建于阿尔及利亚)。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次,部级二等奖2次。
陈亚浙
陈亚浙 安溪县官桥镇曾郁村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十月出生。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留校任教至今。历任过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
亚浙从事数学教学和研究工作,曾在国际微分几何与微分方程学术会上宣读论文,参与研究“非线性蜕化椭园形与抛物型方程及其应用”,获国家教委科学进步二等奖。编有《数学物理方程讲义》等书。1982年以后,曾先后应邀到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罗马大学和美国西北大学等高等学府讲学。
何木生
何木生 安溪县湖上乡珍地村人,民国三十一年(1942)八月出生。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起任珍地村党支部副书记、书记。
珍地位于湖头西北海拔1000多公尺的山顶,耕地少,温差大,农耕作物遇上寒流便是半收或绝收。祖辈靠土窑烧石灰出卖为生。木生依据本地有丰富石灰石资源优势,带领全村3000多人艰苦创业。先是改建和扩大原石灰厂生产规模,年产值增加30万元。继而筹资200多万元,创办村办水泥厂,1985年建成投产,年产水泥2万吨,1991年再投入300万元进行技改,使其年产量增至4万吨。1988年与福建省冶金矿产公司、安溪县人民政府联办“珍地铁矿选矿厂”,为安溪第一家省、村合办的股份制企业,年可产铁粉2万吨产值200多万元。至1991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650万元,上缴税利30多万元,集体收入85万元,人均纯收入1500多元。该村先后投资300多万元,建设幼儿园、小学、初级中学、医疗室、饮水工程、公路、电力线路等基础设施。曾被泉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全市10个“小康村”之一。
196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何木生为乡镇企业先进个人。
王清万
王清万 民国三十六年(1947)出生,安溪县感德乡岐阳村人。感德供电公司经理,全国农村优秀电工。
清万原任岐阳村电站电工。1976年漳泉铁路建设延伸至岐阳,电力供应紧张。清万对村办电站的水力资源进行考察后,提出增大落差,扩大装机容量的构想,经县水电部门论证后着手进行扩建,成功地把40千瓦装机扩大至400千瓦,为漳泉铁路岐阳段的建设提供了电源。1979年清万到乡电站任外线班长后,当时乡办企业迅速发展,用电量急剧增加,800千瓦的乡电站供不应求。而周围3个村1200千瓦的发电量却送不出去。为此,清万建议乡村电站联网运行,调剂余缺。被乡采纳施行。至1983年1月,一个拥有装机容量2365千瓦的供电所成立,清万任副所长,后担任所长。至此,全乡还有11个村未用上电,清万决心在任期内解决这一问题。经一年多的努力,架设10个千伏送电线路70公里,为本乡11个村和邻县1村解决用电问题。
1987年7月,清万提出从福前圆潭电站架设35千伏输变电线路,建设全省最大的乡级输变电站的建议。经市水电局批准立项后,他多方筹资240多万元,用304天的时间完成任务。1988年8月变电站建成投产,同年8月并入省电网。同时供电所更名为供电公司,清万任经理。
1988年省水电厅授予感德供电公司“先进单位”;1989年国家能源部、中国水利电力工会授予“优秀乡电管站”称号。清万被评为“全国农村优秀电工”。
陈柏志
陈柏志 安溪县长坑乡南斗村人,1951年11月出生于一个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兴趣歧黄之道,喜练静养功。中学毕业后,先当村“赤脚医生”,继任祥华卫生院中医师。1976年得名师真传,始苦练“丫力功”。1985年结业于福建中医学院外科提高班。后任安溪县中医院中医气功师。1989年光明中医函授大学毕业。历任安溪县气功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泉州市气功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医学气功科学研究会委员,福建中医学院气功活动中心顾问,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特约会员,安溪县政协常务委员。
柏志潜心钻研,勤学苦练,结合医疗临床实践大胆探索,对症施治,授以强身治病气功功法,攻克了不少疑难病症。尤其运用“丫力功”加针刺对中风偏瘫、小儿脑性瘫痪、腰腿酸痛治疗有显著效果,在国家刊物发表论文多篇,远近称誉。慕名求医者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台以及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
1985年应邀到福建中医学院作气功讲座。1987年10月出席西安全国气功功理功法。1990年10月作为福建唯一代表赴京参加全国气功防治瘫痪病学术研讨会,会议交流论文,并经评委推举,当场发功,为一脑血栓瘫痪女患者治疗成功。获得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中心发给的证书和奖金,并把录像存档于气功科研中心资料库。1992年2月应邀为全国政协副主席卢嘉锡教授进行气功诊疗,效果甚佳。卢嘉锡特亲书“赞尔丫功功到病除,神哉您手妙手回春”横幅相赠。1992年10月应邀赴新加坡,出席“中医与针灸走向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应国际气功联合会执行主席、新加坡自然疗法学院院长洪世忠邀请,作气功学术讲座,有美国、俄罗斯等6个国家的代表出席听讲。
柏志的成就曾在《福建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香港商报》、菲律宾《世界日报》等报刊作了专门报道。其传略已被收入《当代民间名人大辞典》,中国《特异功能·气功名家一0八》、《中国当代气功全书人物志》。
陈金灿
陈金灿 安溪县蓬莱镇彭格村人,1954年10月出生。198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物理系半导体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1986年晋升为讲师,1988年取得理论物理专业硕士学位。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工作和热力学统计物理的研究工作。
金灿参加有限时间热力学等多个前沿课题的研究工作,写有论文60多篇,已在美国的《物理评论》、《应用物理学报》、英国的《物理学报》、荷兰的《物理快报》等8种国际刊物发表14篇论文。同时在《科学通报》等10多种全国性刊物上发表论文近30篇,他参加两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论文均被收入论文集。他发表的论文已多次被引用,并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不少专家学者驰函索取资料。
金灿所参加的“有限时间热力学的研究”已通过专家评论,认为“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金灿的研究成果,于1988年获厦门大学“本栋奖”,1990年获学校首届素端科研奖,福建省科协首次青年科技奖。并被接受为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的协联成员。
廖联安
廖联安 安溪县尚卿乡新楼村人,1963年6月出生。在尚卿读完小学、中学课程后,于1979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83年取得学士学位,1986年又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被评定为讲师,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
联安从事合成方法论和唑类杀菌剂以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研究,取得优异成果。其发明的“PP333(多效唑)的制备方法”,于1987年9月获得国家专利局的专利证书。1990年10月被选送参加第五届全国发明展览会,并荣获中国发明协会的铜牌奖。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及有关专家鉴定,认定该成果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社会效益。该产品的开发,已被化工部列为“科技兴农”项目;被农业部列为“八五”至本世纪末十大重点推广项目之一。
他先后在《植物生理学通讯》、《有机化学》、《农药》、《厦门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许扬凡
许扬凡 1960年1月出生,安溪县湖头镇郭埔村人。1983年7月毕业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此后在国防科工委测量通讯总体研究所工作。1987年评定为工程师。
许扬凡从事卫星发射现场通讯保障系统的设计工作,曾负责“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现场电视监控指挥系统”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取得突出成就。荣获国防科工委科学进步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此外,还参加“远望号”远洋科学测量船指挥电视系统的设计,取得了成功,获得国防科工委科学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