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讷裕,字信夫,号梗南,惠安黄田(今本县张坂乡后边村)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卒年不详。
讷裕是黄忠的第四子,闽王王审知的妃子黄厥的三叔父。他禀性聪颖,少有大志。年近二十,即精通经史,于唐僖宗乾符元年(874)进士及第,授江州录事,“明亮不回,有古大臣风,中外翕然望之。”他为官廉明正直,兴利除弊,为人民办了不少好事,被誉为一代循吏。
唐朝末期,朝政腐败,国有“九破”,民有“八苦”。均田制完全废弃了,土地兼并更无限制地发展起来,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客。黄讷裕痛感山河破碎,唐政权已危机四伏,摇摇欲堕,自觉回天无术,于是辞官引退,隐居家乡。
朱梁开平元年间(907~911),王审知继任福州威武军节度使、闽王之后,锐意开拓闽疆。黄讷裕、张澜(字清溪,本县人)以地方名士力助王审知鼓励耕垦、繁荣商业、建立学校、发展文化。其中“崇文学、劝农桑、亲邻息征”等项,均采纳自张澜建议。由于采取以上措施,闽在王审知统治期间,政治稳定,农业生产有所发展,海上交通也相当发达,百姓安居乐业,中原衣冠望族,也相率入闽避难。唐末诗人韩偓、罗隐、周朴等名家便是此时入闽,并先后寓居惠安。
同光三年(925)底,王审知去世,长子王延翰继位。王氏统治集团僭越踰制,荒淫奢侈,对劳动人民加重剥削,内乱不止,国势江河日下。张澜知其必败,谢病请归。黄讷裕眼看偏安局面已被破坏,国无宁日,素志难酬,无限悲痛。他昔日辅佐王审知治闽时,追慕先王之心常存,“吾道艰贞久,临风想大才”,“应看旧封土,遥从禹德来。”甚有大干一番,振兴八闽的雄心壮志,如今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好过着“草野自藏修”、“闭户任蓬头”的隐士生活。“江邨谁侣游”一言,则道出他晚年孤寂无聊的艰难境遇。
长兴四年(933),王审知的次子王延钧在闽称帝,国号大闽,建元龙启,追尊其母黄厥为太后。因黄厥是黄讷裕的侄女,有皇亲国戚之亲,且念其在辅助王审知治闽时的政绩人品,于是赠封黄讷裕为工部尚书加检校少保,进而加封他为“楚国公”,死后谥号“匡直”。其妻何氏也累封“硕德助国夫人”。夫妇合葬于惠安美女峰福胜院。
黄讷裕能诗善文,著有《黄讷裕诗文集》。他的诗格调高雅,运词奇丽。应制文章,娓娓数千言,史称明朗高亮。其著作现已逸失殆尽,《螺阳文献》及《锦田大宗族谱》仅载其《起行》、《闽越王台》及《草堂》等五言律诗数首。
(黄宪邦 孙怀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