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琨,又名玉成,字琢余。本县山霞乡五陈山尾村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父陈乃英是个塾师兼业中医师。陈琨五岁时,其父就教他读书写字,责督甚严。陈琨天资聪颖,勤奋好学,为邻里所称赞。母李盏,温端贤淑,善理家务。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陈琨的幼年成长有着良好的影响。稍长,其父送他从读于后张张焕堂及土寨、辋川、下社尾等地的塾馆名师。因此,他从小就有着较好的文学素养。
陈琨十六岁时考入泉州高级农校。那时马列主义已开始传播到泉州来了,渴求革命真理的陈琨在革命形势的薰陶下,在革命理论书籍的启发下,进一步看清帝国主义和反动政权的狰狞面目,加深了对劳苦群众的关切同情,面对着国家民族危机和广大劳动群众的深灾重难,从而激发了其“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为人民大众谋翻身解放的正义感。时代的转折,使陈琨由一个学堂书生转变成为一个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的知识青年了。
1926年初,陈琨在农中毕业后,带着爱人黄秀到晋江永宁山美头村沙美小学任教,后又在洋山小学任教。1927年惠籍李雨庭、李青阳、蓝飞凤等也在永宁的洋厝、金埭头等地小学任教。陈琨与这批进步青年时常聚首,促膝畅谈革命抱负,互勉互励,追求革命真理。陈琨开始接受马列主义道理,逐步认清中国革命方向,从此他就在所任教的学校中,教唱革命歌曲,为当地农会书写标语,热情歌颂农民斗争活动。
1928年底,陈琨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回到自己家乡,在山柄村创办“龙江小学”,自任校长,聘请一批进步青年教师,锐志革新教学,播种新文化思想种子,招收女生,修建运动场,开展体育活动,编演“文明戏”,设立“号鼓队”,举行“远足”等等首创的教学活动,深受学生热烈拥戴和博得群众的称赞。
1930年春,惠安正处在农民武装暴动前夕,中共泉州特委陈平山、蓝飞鹤、蓝飞凤、还有林权民等陆续来惠安开展工作,陈琨主动接近他们,通过他们的介绍,阅读了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和党的进步刊物,从而进一步得到党的关切培养。旋即由蓝飞凤介绍,吸收陈琨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陈琨又由一个爱国知识青年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
是年7月,省委做出在惠安举行暴动的决定,泉州特委和惠安县委即全力投入组织领导暴动工作。8月初特委、县委在陈琨家中的卧室召开会议,制定了惠安暴动的具体计划和行动方案。9月16日清晨,暴动红旗迎风招展在后洋村,团长蓝飞鹤和团政委陈琨按原定计划带领红二团三百多名指战员集结在村后的大石板上。全团战士热血沸腾,斗志昂扬,举行庄严的誓师和授旗仪式后,战士们高呼“打倒国民党”、“打倒土豪劣绅”、“中国共产党万岁”口号。陈琨身先士卒,带领突击队,赶在队伍前头,直捣山柄村民团的巢穴,打响惠东地区暴动第一枪。由于陈琨等指战员猛战巧斗,杀得敌人措手不及,在极短时间内攻克民团石头炮楼一座,击毙民团总陈鸣周及其父劣绅陈奕昭,宣告成立五陈乡苏维埃政府,建立惠安县第一个乡红色政权,首战告捷。16日至18日,蓝飞鹤、陈琨所部的红二团继续扩大战果,逮捕山腰村民团总杨瑞庵,清算安固村高利贷者吴明新,缴了前园村民团本部的枪械,镇压前林村恶霸林亮川、林孝纯,大快人心,赢得广大革命群众热烈拥护,反动派则陷于一片混乱。
9月19日,红二团挺进屿头山,敌海军陆战队林寿国所部一个营,纠集县民团近千人携带迫击炮、机枪等向屿头山进犯,强敌当前,红二团战士据守屿头山制高点,排开阵势,勇猛迎敌,双方缴战两个多小时。陈琨手握卜壳枪率领第二营营长曾赉弼所部,坚守屿头山东南部,担任正面防地,战斗尤为激烈,红军战士莫不以一当十顽强奋战,多次压下敌人冲锋。但终因敌我力量悬殊,敌凭其精良武器和人数众多,突破缺口,从“乌石嘴”窜入我阵地,曾赉弼壮烈牺牲。处在危急情况下,陈琨当机立断,一面报告总指挥部和团机关迅速向北转移,一面率领部分战士阻击犯敌,掩护主力后撤。这时他腿部已中弹负重伤,身边几位战士要扶他下火线,他不但拒绝,反而独自奋前一步,凭山石作掩体,握紧卜壳枪更猛烈地向敌人射击。最后子弹打尽了,几个敌人围近过来,妄想抓活的,陈琨突然拿起卜壳枪对准敌人的面部猛力掷击,心虚又愚蠢的敌人吓得四散奔逃,只好站在远处乱枪射击。陈琨同志终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牺牲时,年仅26岁。
陈琨牺牲后,其妻黄秀正当怀孕临产,因受反动派的摧残,被迫背井离乡,辗转流离,在土寨九峰寺颓垣中生育。产后风寒感染,母子不幸双亡。一位为革命奔劳的优秀的女党员同样为革命献出了青春年华。
(汪建人 李友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