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李述中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李述中,字子新,本县螺城镇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生。童年在家塾启蒙,14岁进惠安中学,16岁转学福州省立一中,同年夏天考进厦门大学预科,4年后升入本科法学院肄业。 民国十八年(1929),转广州中山大学。在校时与同学章振乾等组织中山大学福建同学会,出版《闽钟》旬刊,对福建政局提出意见和批评。此时李述中思想上有了急剧转变,他曾和友人合办《摆轮》刊物,以研究各种思潮,阐述马克思理论和交流学习心得。 民国二十二年(1933),十九路军在闽成立人民政府,反蒋独立。李述中偕同中山大学部分进步师友来闽参加倒蒋运动,曾为报刊写稿,宣传人民政府的革命宗旨和主张,以唤起人民群众抗日倒蒋。未几,十九路军失败后,他仍返中山大学。翌年10月,他东渡日本,继续深造。1935年4月,考进东京帝国大学农经系。期间,由农工民主党领导人许冠杰、章伯钧介绍办理入党手续,嗣就负责农工民主党东京支部党务,与同志一道创办《时代》刊物,抨击蒋政权的卖国反动政策;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后又编印《南青》期刊,提出“抗日反陈仪”口号,在留学生中继续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 芦沟桥事变发生前夕,李述中从日本回国。原计划至中山大学任教,但因抗日战争全面展开,学校内迁,遂遄返家乡,在泉惠一带文化界组织和联系一些农工民主党成员李佑辰、陈盛智、李述文等,开展抗敌后援工作。并曾协助陈雷华、曾鸿(克昌)等在惠组织剧团,下乡演出,宣传抗日救国。 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厦门沦陷。李述中和李佑辰、陈盛智等由福州转往武汉,参加农工党中央工作会议。会后,他担任该党中央党报《前进日报》编辑。 武汉沦陷前夕,他随同国民政府中侨委委员宋渊源赴南洋劝募抗日救国义捐。是年10月,新加坡南侨总会成立,所有捐募事均为该会办理,李述中改就槟城《光华日报》主编,大力宣传抗战建国的必要性,急切性,以激发侨胞的爱国热情和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念。1939年秋,他在新加坡中正中学任教时,因得一侨商的资助,还和人家合组一进口公司——源和公司,兼事商业活动。新加坡沦陷后,他埋身商场,幸免遭受日寇迫害。日本投降后,新加坡重为英国统治,他与民主人士卢必然、中共党员张兆汉等交往密切,曾办一期刊,以介绍抗战胜利后的伟大祖国和新兴社会科学知识,并对国内旧政协的和平民主谈判得以成功,寄予希望。 民国三十六年(1947)初,李述中因父病重,电催回国。其父殁后,他仍回新加坡。两度过港时,都和章伯钧、郭冠杰等相会,交换了对时局的看法,自觉早日归国参加祖国解放事业很有必要。尽管他在南洋的商业已略具规模,但革命激情,毕竟使他按捺不住,越年他毅然回国定居福州。此时,他以归侨身份,被省参议会选为福建省银行董事会董事;同时,受农工党中央委派为福建地下工作委员会主委,暗中联络同志做些应做的地下工作,以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述中担任农工民主党福建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在建立组织、整顿组织、发展组织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积极响应号召,在镇反运动中,他号召农工党成员在政治上应进一步提高警惕,分清敌我界限。在思想上,他要求成员应进一步肃清旧民主主义思想,确立“接受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为领导”的思想,争取中共的党政统一领导。在组织上,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应加强党内集体领导,改进领导方法和作风,健全基层组织,增强团结,求得巩固。 1954年,农工民主党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在福州召开。会上,李述中被推选为农工民主党福建省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嗣又担任政协福建省委员会常委、副主席,省人民代表、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政法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1957年,李述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撤消本兼各职,仅保留省政协委员和农工党省委员会委员职务。1969年他被遣送到建宁县黄坊公社仍田大队插队劳动,1974年5月述中病故于建宁县。 1982年1月经中共福建省委批准,给予李述中改正,恢复名誉。4月,迎回骨灰,隆重举行悼念仪式后,安放于福州枕峰革命烈士公墓。 (刘清源 张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