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数字资源 > 泉州人物库

文采奕奕翰墨香 报国殷殷赤子情

发布日期:[2016-08-15] 阅读人:1637  字号:      
“施子清先生,企业家、书法家、诗人、文士,兼而有之,且皆斐然有成。多才多艺有如此者,在七彩纷呈的香港社会中,洵称难得。”这是香港作家张文达先生为施子清的《雪香集》所作序言中的一句话。 而施子清却谦虚地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香港居民。”他认为自己的学识和财富,“根本不能与其他的学者和商人相比”。 童年坎坷 乡愁不泯 1939年10月15日,施子清出生在福建省著名侨乡——晋江龙湖镇南庄村里一个三代菲律宾侨眷的家庭。抗战时期,他在乡间度过了贫困的童年。印象中,父亲施灿全是兄弟四人中唯一的秀才,排行老二,在私塾读过书,能写信、算帐、理家、管财。尤其是练得一手好书法。施子清出生后,父亲为躲避抓壮丁,便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逃往菲律宾谋生,留下母亲和他守着一座老屋。 为维持家计,施子清帮助母亲变卖旧衣服、卖花生米度日。6岁时,母亲让他练毛笔字,以寄托对父亲的思念。 抗战胜利后的第二年春天,他的父亲终于回来了,不久,在家乡盖了一座相当豪华的大楼,木头挑花,石头雕凤,施子清也穿上了新的衣服,美美地坐在了私塾的学堂念起书来。随后,他又有了一个呱呱坠地的妹妹。这期间,家庭生活可谓其乐融融。谁知道,好景不长,妹妹出生才2个半月,父亲却因积劳成疾永远地离开了人间。母亲33岁便守寡。从此,全家靠海外的三叔资助为生,伯父也挑起这个大家庭的担子,母亲里外一把手,既下田耕作,又忙于家务。 贤慧的母亲深谙知识的重要,认为家境再苦,也要让孩子读书。施子清因读过一年私塾,一进学校就从三年级念起。在同年级的同学中,他的书法已顶呱呱了。来年新春佳节,他又帮母亲挣钱,卖起了亲手书写的春联。 1950年,他进石狮石光中学念书。哪知初三时,一场伤寒使他病了3个月,母亲和姑妈都吓坏了。吃过西药氯霉素后,平时留神中医书本的他,又自开了三黄汤加减的方子,润肠通便后身体很快康复。自信便能创造奇迹,这似乎成为他后来事业有成的真谛。 家庭的困难使他无力再念书了。16岁的施子清便在母校培正小学一边当助教,一边自习。次年,他考取了西安邮电局报务学校,然而家庭的困境使他放弃了继续就学的机会。他参加了工作,当上了农村信用社营业部主任、共青团支书,每月有18元的收入。 1957年,叔叔伯伯来信要他去南洋接管生意,仅19岁的施子清辞别老母、幼妹,只身到香港,开始了人生新的旅程。 香港办学 初尝甘辛 “束发离家似浪子,海天寥廓立多时。”本想早日离港抵菲,谁想当时菲律宾排华,孤身滞港的施子清一次次徘徊在陌生都市的街头。 他用菲律宾的三叔汇来的300元钱买了两件衣服,交了英文补习班的学费,余下全部寄给还在晋江老家的母亲。 几经周折,施子清终于找到了一份入私校执掌教鞭的工作。每周教三四十节课,平均每天6节课,一天要站近6个小时。睡觉就在学校里,两张课桌一拼就成了一张床。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月薪90元,在当时是很可观的收入!这是他在香港第一次挣来的钱。 执教9个月之后,胸怀大志的施子清便与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携手创办晋南小学。初时只有19名学生,一年后,学生发展到200多人,最后与晋江小学合并,学生达600多人,教师29人,取名集美侨校。他身兼校长、校监、班主任、代课老师数职,几乎使尽浑身解数,硬是把学校办成当时香港一所闻名的华侨学校。 他又挤出时间先后在香港联合书院中文系(现名香港中文大学)及菁华中医学校(夜校)读书。靠勤奋自学,取得了文学士和中医学校毕业证书。 他在集美侨校里邂逅漂亮的音乐教师吴淑敏,两人于1960年共结连理。 20岁当校长,22岁做父亲,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可谓一帆风顺,锦上添花! 弃教从商 生意兴隆 如果1967年集美侨校没有因为香港政府严格的办学规定和师资限制被迫解散的话,那么,施子清也许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教育家。 28岁的施子清再次面临生活难题。 施子清凭着在菁华中医学院学到的中医知识,开设了一家小型中西药房,迈出了走向商场的第一步。短短几年时间里,他试过生油包装、进出口贸易,办过表壳制造厂、五金厂,但都因为经验不足,生意极不顺利。施子清回忆说:“当时孩子要念书,自己又欠债,日子很辛苦。” 1976年,施子清用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一点小本钱成立了恒通贸易公司,经营进出口贸易。之后,祖国的改革开放,给施子清的事业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宝贵机遇。 施子清选择了纺织原料作为生意的主要领域,而当时内地纺织业,尤其是化纤原料处理还不很发达,纺织业在内地有着巨大的潜力。1979年恒通贸易公司的经营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原先主要经营进出口贸易转为致力发展纺织业。 为了钻研纺织品进出口批发业务,他先后前往美国、意大利、日本、韩国及台湾海峡两岸作实地考察。意向明确,事业兴旺,生意越做越大,小公司发展成“恒通集团”。施子清成了亿万富翁。 1986年,恒通贸易公司改组为恒通资源集团有限公司,下属子公司及关系企业30多家,遍布世界各地,经营范围扩大到房地产、矿业、仓储、证券等多种行业。集团每年仅纺织业务的营业额就高达16亿港元,最多时甚至达到20亿港元,成为香港乃至世界纺织业不可忽视的一支重要力量。 1994年6月,在香港筲箕湾阿公岩破土兴建一座总投资3亿多港元、楼高18层的香港恒通资源中心大厦,1996年9月竣工落成,公开出售。 1994年4月,施子清入主香港著名刊物《镜报》及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秉持“爱国、客观、公正”的编辑原则,以商业管理的方法经营杂志,施子清雄心勃勃,坦言“不排除今后创办报纸的可能”。最令施子清满意的是事业后继有人——他的4个儿子有3个已进入集团,全面接班,最小的儿子也学成归来,为恒通注入更新的血液。 报效家国 热情满腔 “对月漫题招鹤咏,临池常书换鹅经。”施子清不但事业成功,他的书法艺术也逐渐趋于成熟。1991年,以题写先贤和自己诗词文章为主要内容的《子清墨趣》出版发行,评论界称之“肉丰骨劲”、“健劲跌宕”、“纵情挥洒,一气贯通”。1993年9月,他的精心之作行草长卷《后赤壁赋》公开出版发行,全长9米,一气呵成。他的书法作品先后应邀在上海、福州、厦门等地举行展览,各地书画名家赞誉不绝。 去年底,施子清又把近两年在各种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散文、杂文,筛选出六七十篇结集交由香港天地图书公司出版发行,香港特区首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为其题写书名《雪香集》。 该书文章有感而发,情文并茂,词约意远;文中时见信手征引古典诗词,或针砭时弊,或激扬爱国情思,熔古今于一炉,风格独树一帜,行文浑朴端庄而又清丽典雅,令人开卷就放不下手。 施子清在《子清墨趣》中写道:“生平最爱唱家乡小调莫如《管甫送》一曲也。”祖国的改革开放使他诗兴大发:“华国兴邦开气运,通达寰宇振乾坤。此日江山添秀色,千秋功业四时春。”施子清的爱国爱乡情怀溢于言表,行于身体。 60年代初期,排华声浪高涨,施子清主办的集美侨校还坚持用普通话教学,每年的10月1日庄严地升起五星红旗,成为当时香港为数不多的升国旗的学校。他要让这份爱国情怀也注入子孙后代的心田里。1985年,他投资150万美元,在上海崇明岛与上海方面合作创办了华通毛纺织公司,成为最早赴内地投资的港商之一。1986年,他又斥资102万美元,在内蒙古赤峰市创办毛纺毛衫厂,7年后收回全部投资。此后,他又在家乡泉州投资兴办了大通毛纺厂、华通石业公司、运通兴业公司,在广东省中山市投资兴办涤纶丝厂。施子清还在江苏省无锡市投资近2亿港元,兴办了恒通系列纺织工业,包括:两家毛纺厂,两家腈纶梳条厂,一家涤纶丝厂,一家规模巨大的织袜厂,一家四色印刷包装厂。 为了帮助泉州市发展纺织业,1988年施子清投资550万美元,开办腈纶梳条厂及拥有6000纱锭的精纺厂,并从海内外请了11位工程师,从日本、意大利引进了先进设备。 1989年“六四”风波后,外商或观望,或撤资,但施子清仍坚信“报效祖国理所当然”,他不断增加投资,开发泉州市成洲工业区。如今,这个占地420亩的工业区已引来上百家工厂,基础建设也已全部完成,给泉州的经济腾飞注入了新的生机。 如今,施子清在内地投资的项目颇多,厦门有“恒通花园大厦’、“怡富花园”,无锡有“恒通国际大厦”,泉州有“恒富花园”,在家乡晋江有“晋南工业开发区”、“晋江市大酒店”等等。从1985年至今,施子清投资内地实业的资金已超过2亿港元,投资范围已遍及沿海、内地多个省市。 有人称他的投资是“一厢情愿”的亏本生意。施子清回答说:“爱乡爱土,当然要一厢情愿。正因为家乡有空白才需要我们去做开荒牛。”他在办公室挂着巨幅泉州双塔国画,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故乡,还常常告诫子孙任何时候都不可忘了自己的根。“我在家乡投资办厂,其中一个想法是借此让孩子们时刻记住自己是中国人,是泉州晋江人。” 1989年,施子清捐赠238万港元,在晋江设立施子清教育基金,每年拨出专款奖励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学生。此后还先后向家乡的儿童教育基金会、福建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基金会等单位捐赠了大量资金和设备。 近年来,施子清又为闽西长汀一中捐建一座科学大楼,1995年为泉州华侨大学捐建一座高5层、有39间教室、可同时容纳2100名学生上课的教学大楼“敬萱堂”。这些举动受到海内外人士高度赞赏。国家颁予金匾和金质奖章,以表彰其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赤子情怀。 “中国正在起步,起步之初,需要我们去做一点事情。”施子情朴素的言语蕴含一腔深情。 身材高大的施子清爱好体育运动,是香港篮坛名人。1988年10月,第12届亚洲女子篮球赛在九龙红冢体育馆开幕,中国内地女篮与台北女篮首次对垒。为两岸女篮此次会面耗尽心力,四处奔走的施子清来到比赛场馆,发出两岸分离39年来,由对抗走向互动,由隔绝走向交流的第一个球。施子清不禁感慨万分:“40年来是非事……俱往矣,从头看,放眼江山都璀璨。”对祖国统一大业的殷殷期盼溢于辞章。 施子清就是这种人,总认为自己是香港的一个普通公民,尽管现在腰缠万贯,但生活仍然俭朴、淡泊。他最喜欢吃的还是家乡的番薯稀饭配咸菜,穿的是普通料子的衣服,抽的也只是几块钱一包的国产云烟。 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为社会作贡献。他在繁忙的商务之余,仍不遗余力地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担任了香港篮球总会,福建、泉州、晋江、厦门各种同乡会等共20多个社团的会长、名誉会长…… 施子清事业的成功与奉献精神也得到社会的肯定。1993年3月,他被选为八届全国政协委员。1994年4月,施子清受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新华社香港分社之聘,成为第三批香港事务顾问之一。他多次进京开会,为共和国的建设进言献策。 香港很快就要回归祖国怀抱,作为香港特区首届政府推选委员的施子清将一如既往,坚持不懈地为香港特区政府顺利执政,保持香港平稳过渡,长期繁荣以及“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全面贯彻执行,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